加强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 推进福州市职业教育的提升与发展

http://www.fzskl.com  2007-12-30 11:40:09  来源:福州社科网  
 

加强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

推进福州市职业教育的提升与发展

 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

农工党福州市委会联合调研组 

 

中共中央、国务院已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我国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将“工业兴市”作为挑“海西”建设大梁,树省会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列入本市“十一五”发展规划。这就需要一批高科技人才的支撑,更需要一支强大的技工队伍作基础。

据统计,我市现有在岗职工约86.2万名,其中技工近31.3万名,仅占职工总数36.3%,比全国平均比例46%9.7%。在这支技工队伍中,初级工又高达41.9%,中级工占26.4%,高级工占19.3%,技师仅2.4%。综观我市技工队伍的现状,要承担“工业兴市”的大任,力显不足。

为推进“海西”建设,20054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省为“开展海峡两岸职业培训交流,推进职业培训市场化试点省”。作为省会中心城市,我市能否在该项试点中走在全省前列,通过加强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全面发展,进而壮大和提升本市技工队伍,亟需作一番深入的探讨,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发展规划。

一、福州市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文革前十七年蓬勃发展,文革十年被迫停滞,改革开放后重新崛起,经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教师近三十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为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输送了一批技能型人才,但与“工业兴市”的需求及与台湾同行相比,则呈现下述状况:

()办学规模小、层次低,专业设置偏离主导产业

我市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现有在校生每年约6.5万名,毕业生每年近2.2万名。其办学规模及专业设置:

隶属教育部门的中专、职高(含公民办)54所,在校生近4.5万名;专业设置面向第一产业约占总数0.2%,第二产业约占总数14.5%,第三产业高达总数85.3%。大专层次职业技术院校(含公民办)7所,加上9所职校开设的五年专,在校生近1.1万名;专业设置面向第一产业约占总数0.3%,第二产业约占总数15.2%,第三产业高达总数81.5%。本科层次职业技术院校1所,在校生近0.2万名;专业设置面向第一产业约占总数3.5%,第二产业约总数18.3%,第三产业也接近总数80%

隶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技校(含公民办)9所,在校生约0.6万名;专业设置面向第一产业未设,面向第二产业约占总数51.5%,第三产业约占总数48.5%。大专层次职业技术院校1所,在校生约0.1万名;专业设置面向第一产业也未设,面向第二产业约占总数53.5%,第三产业约占总数46.5%

从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大专以上层次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教育部门中职校中“五大”职教集团毕业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技校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多在90%以上,上岗后也多数成为其所在行业的业务骨干。

从我市职业教育的整体而言,对我市“工业兴市”的作用有限。具体表现为各级各类职校生整体数量不足,全市在校生每年仅6.5万名左右,毕业生仅2.2万名左右;专业设置面向第二产业太少,每年仅提供技工0.4万名左右,而且实际操作技能低,需用工单位再培训;面向第一产业更少,每年仅提供农业技工0.02万名;面向第三产业每年都超过1.7万名,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就业率偏低。这不仅制约了“工业兴市”的步伐,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市频频出现的“用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

()主要问题及原因

1.“重普教,轻职教”,制约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我市对人才认识长期存在误区,重视对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忽视技术工人在“工业兴市”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相继出台引进和培养高精尖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后,将普通教育视为未来高精尖人才的摇篮。因而,在普通中等教育中,大力推进名校办“民校”,促进重点高中年年扩招;在普通高校近几年扩招热潮中,大力推动高考升学率的提高,而对如何发展职业教育以推动“工业兴市”,至今未作出合理规划。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成才渠道至今未畅通。有限的几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含公民办)仍主要招收普高毕业生,使我市职业教育仍处于“养成教育”与“终极教育”阶段。职校生在成才方面,与普高生比明显处于劣势,被社会各界看成“等外品”,甚至“废品”。

企业对招聘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在职务任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也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

2.投资职教比例偏低,硬件建设跟不上人才培养需求

我市市属公办中职校(含中专、技校、职高),现行办学经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每学年向每生收取1500元学费上缴20%作为调节费外,余下的1200元;二是财政按生均500元予以拨补,两项合计1700元。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所需的各项费用远远高出普高生。现有经费仅够维持学校日常运行。县()区属公办中职校多数财政拨补不到位,平潭县财政生均拨补仅14元,福清市延至今年才予拨补。民办职校经费更吃紧。如设置与“工业兴市”紧密相联的专业,筹建一个实训基地动辄上千万元,不是一所学校所能承担得了,就是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也力不从心。开展校企合作,因企业普遍追求利益最大化,政府至今未出台对其履行责任与义务的法律法规,多数不愿接受。大专以上层次职业技术院校生均经费拨补虽比中职校高,也仅够维持日常运行。致使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只得扬长避短,大量设置与服务业相关专业,搞“短平快”,与产业发展需求严重失衡。仅有的几所能自行提供实训基地的院校,因其仪器设备有限,学生未能获得充分的实际操作机会,其操作技能整体偏低。

3.政策不灵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速度难加快

据初步统计,隶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现有9所技校(含公民办)教师仅318名,师生比例为119.6,与“职业教育法”的要求,缺偏率达40%以上。扣除文化课教师外,专业课教师仅147名。其中“双师型”教师仅36名,开设专业38个,每个专业平均不到1名。隶属教育部门的现有54所中专、职高(含公民办)教师3455名,师生比例为116.7,与“职业教育法”的要求,缺偏率为37.5%左右。扣除文化课教师后,专业课教师为1818名。其中“双师型”教师仅261名,开设专业62个,每个专业平均4.2名。从数量看,高于隶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技校;从质量说,却低于技校。因其“双师型”教师70%以上,是依据教学需要,经短期培训后上岗的。大专层次以上的职业技术院校上述各项比例,虽说都高于中职校,但与“职业教育法”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已提出多年,我市职教主管部门和有关院校也作过努力,因受相关政策的制约,收效甚微。目前,我省高校均未设置培养职校教师的院系;向企业招聘工程技术人员,又受体制障碍;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达技师以上者,其文凭又多数为非本科学历。不赋予灵活政策,我市职业教育也难做大做强。

二、加强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054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省为“开展海峡两岸职业培训交流,推进职业培训市场化试点省”,以促进我省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是依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作出的决定。

()必要性的表现

随着两岸经贸交流的拓展,农业合作试验区的扩大,中央一系列对台优惠政策的推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和“工业兴市”步伐的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市台资企业将从现有的2000多家发展到近3000家,侨资企业、外资企业也将更多进驻我市,本市各类所有制企业将有更大发展。届时,我市在岗职工将从现有86.2万名上升至100万名以上,至少净增14.8万名;所需技工以全国平均比例计,将从现有31.3万名上升为46万名,净增14.7万名;中级及中级以上技工、技师以占技工总数以60%计,将从现有18.1万名上升为27.6万名,净增9.5万名。为此,尽快壮大我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刻不容缓。

台湾职业教育是创造“台湾经验”,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在五十多年发展历程中,他们确立的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以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为导向,确定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畅通职校生成才渠道等先进办学理念可供我方借鉴。他们所积累的推进校企协作,加强产学研结合;以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为指南,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推行职业证照制度,发挥职校生聪明才智等先进办学经验可供我方学习。他们所集聚的实力雄厚的职业教育资源可为我方利用。加强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即可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双方共赢目的。

()可行性的反映

台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多数创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及繁荣年代。进入本世纪后,随着该产业大量外移,目前普遍面临转轨问题。转向开办适应岛内当前需求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专业,需从师资培训、仪器设备更新等方面投入相当大的资金,而且需要一个过程,不是多数中职校在短期内所能办到的。随劳动密集型产业移至岛外发展,从业务层面上说则容易得多。据赴台考察归来的几位省、市职教界专家学者反映,台湾一些职教界人士已有外移大陆发展的意向,对如何沟通两岸交流渠道,构建交流平台尚在考虑之中。

台湾大专及本科层次职业技术院校现行的专业设置转向与办学层次提升的探索与抉择,以及对原劳动密集型产业失业员工实施“回归教育”,进而发展成人教育及终身教育的探索与抉择,可为我市若干年后出现同一局面时提供借鉴。

据了解,台湾现行政体参照美国模式,当局与各县()的关系类似美国的国家与州的关系。各县()长由地方选民选举产生,对其施政方针当局可以干预,但不能罢免。现有台湾各县()长绝大多数由蓝营(国民党、亲民党、新党)成员担任,蓝营主张推动两岸合作。况且,扁当局目前对两岸经贸交流,只对IT产业卡得紧,对其他产业放得宽,对处于萌芽状态的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还未作出考量。这对我们推动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机会。

台资、侨资和外资企业从运行成本考虑,都希望其企业中层及其以下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在投资地招聘。由于我省职业教育整体上落后于产业发展,职校毕业生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求,漳州已有台资企业灿坤集团自办“灿坤技术学院”,“茶叶大王”、台胞先生自办“茶叶学院”;泉州已有黎明职业大学;本省三大建筑职专之一的惠安开成职校等8所职业技术院校,系台商、侨商创办。在榕台资企业“冠捷电子”已决定筹建“冠捷工业学院”;台湾著名重工企业家王先生、大型化纤企业家朱先生和福清著名侨商林文镜先生都有在榕创办职业技术院校的意向。

上述情况,为加强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现实的可行性,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机遇,促进发展。

三、对加强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应以“优势互补”为基点,通过交流与合作,从层面上,学习借鉴台湾先进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管理经验,以及专业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式、课时安排、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以全面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从形式上,通过人才交流、资金引进、合作办学、合资办学等,以做大做强我市职业教育;从发展目标上,通过发挥台湾职业教育资源和我市职业教育市场优势,在我市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对“工业兴市”提供支撑的基础上,拓宽两岸交流渠道,为推动两岸经贸文化全面交流与合作准备骨干力量。

()制定规划,稳步推进

政府主导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法》和《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前提下,学习借鉴台湾先进办学理念与管理经验,以对“工业兴市”提供支撑为指导,在合理界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比例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分别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推动程度考量,合理界定专业设置比例、办学层次比例和办学规模大小,以及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其中可发挥的作用等,尽快制定我市职业教育十年或五年发展规划,以指导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规范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行为,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的提升与发展。

()立足本地,面向台湾

发展规划出台后,应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开:

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台职教界人士来榕传经送宝,支持本市职教界人士赴台参观学习,以提高对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集聚促进交流与合作的骨干力量。

推动职业教育各主管部门成立协调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协调各方力量,在学习借鉴台湾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我市发展规划,对现有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通过“扶强、兼并、转向”等形式,优化办学资源,壮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在我市落地,争取国家财政拨款和省市财政拨补,建设56个与“工业兴市”紧密相联,具有现代规模的公用实训基地,为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准备物质条件。

推广漳州市教育局与台资企业灿坤集团联合实施的“二元制”办学模式,推动我市一批职业技术院校加强与在榕台资(侨资、外资)企业的联系与沟通,推动产学结合,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壮大其办学规模,提高其办学水平。

鼓励我市一批职业技术院校与台资、侨资、外资及国有龙头企业合资办学,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沾,成为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首批试点单位。

扶持一批有意向在我市创办职业技术院校的台资(侨资、外资)企业,对其办学全过程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及必要帮助,助其做大做强。

通过我市台资企业协会、台资企业法人代表及在榕参与办学的台职教界人士等渠道,适时引进一批有意向移到岛外发展的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榕合作办学、合资办学或独资办学。而后,依据我市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产业发展需要,再适时引进一批大专及本科层次台职业技术院校来榕办学。

应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对现行教材编写、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实训指导等,作出全面的探索与改革,推进职校生整体技能的提高,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优化环境,促进成长

借鉴台湾经验,打破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与“终极教育”模式,畅通职业教育中“中专—大专—本科”连接渠道。在我市大专层次职业技术院校招生中,留有一定比例招收中职校(含中专、技校、职高)应届毕业生及就业三五年后再来报考的往届生;在本科层次职业技术院校招生中,也应留有一定比例招收一批大专层次职业技术院校应届毕业生及就业三五年后再来报考的往届生,以及同等学历者。使职校生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获得与普高生同等受教育机会。

重视“回归教育”,大力推动与“工业兴市”密切相关的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开办夜校,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城区下岗职工开展职业培训,培养他们具备再就业的基本技能;鼓励在岗职工参加提升技能学习,促进他们由普通工向初级技工、初级技工向中级技工、中级技工向高级技工发展,以提升我市现有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在大力推行证照制度,实现技工级别评定常态化,开展一年一度技能竞赛的前提下,督促企业落实技工任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相关政策,使职校毕业生就业后,各项待遇明显优于普通工,接受同级普通院校毕业生标准,以体现“学力重于学历”,进而调动职校生就学热情和创造性,促其成才。还应督促企业落实在岗职工技能培训制度,引导其与有关职业技术院校合作,以提升本企业现有职工基本技能,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应设立专栏,大力宣传技术工人在“工业兴市”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彰技工中创新能手和劳动模范,形成“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

()法规配套,政策保障

制定配套法规政策是保障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在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法》和《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过程中,还应依据我市实际,以人大立法或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形式,提出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与实施细则。如: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制定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相关优惠政策;明确“产学”结合中,校方、企业、学生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职业技术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灵活政策;完善职校生在就学与就业中促其成才的相关激励机制,以及促进企业落实职工技能培训制度等。努力做到“依法治学”,推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加强公办,鼓励民办;榕台合作,对路培养”的良好职业教育环境的形成。

()成立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会

成立榕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会。为学习借鉴台湾职业教育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制定和完善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应法规政策,推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提升,当好“智囊团”;为促进两岸职教界人士交往,加强榕台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引进台湾职教资源,当好“招商团”。

 

[附件]

 

台湾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未来走向简介

 

调研组在考察台资企业在闽创办的职业技术学校,走访台资企业协会和台资企业法人代表,查阅台职教育界专家学者的论文和调研报告,请教省、市赴台考察归来的职教育界人士的基础上,经分析、归纳和论证,一致认定台湾职业教育是创造“台湾经验”,促其经济腾飞的强大动力。纵观其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呈现如下六个特点:

()以产业发展亟需人才为导向,确定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

19501962年的经济恢复阶段,台湾产业以手工业作坊为主,主要发展初等职业教育;19631982年的经济崛起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手工业,则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19831995年的经济繁荣阶段,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重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办一批大专层次职业技术院校;1996年至今的经济转型阶段,劳动密集产业大量外移,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则重点开办本科层次职业技术院校,并着手发展职业技术研究生教育。尽力使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一致。

()以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为指南,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

在台湾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大专层次职业教育中,都明确规定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企业需要的生产型人才。因而,在教材编写中侧重操作技能的传授,在科目设置中侧重专业课(约占60%),在课时安排中注重实训(与专业理论课各占授课时间50%),而且在临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密集型实训,要求每个毕业生都能达到某技术等级标准,一毕业就能上岗。在本科层次职业技术院校中,虽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企业需要的管理型人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也予以充分重视。

()大力推进校企协作,加强产学研结合

台湾企业界普遍认定职业技术教育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愿意与职业技术院校协作。因而,除各校有相对完备的实训基地供学生实习外,还可到企业生产一线实际操作,以练就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各校指导学生实训,除专业课教师均为“双师”型外,还聘请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共同推进学生技能的提高。一批企业还在学校设立“创新育成中心”,将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送到“中心”,请学校相关专家、教授协助攻关。这既解决学生专业技能的练就及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达到“双赢”目的。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畅通职校生成才渠道

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经五十年发展,基本形成“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打破原有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与“终结教育”模式,采取“直达车”与“区间车”两种形式,使职校毕业生能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具体地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既可直接报考大专及本科层次职业技术院校,也可就业三五年后再来报考;大专层次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既可直接报考本科层次职业技术院校,也可就业三五年后再来报考;本科层次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既可直接报考研究生,也可就业三五年后再来报考。从而,在职教生、家长及全社会消除职业技术教育是“二流教育”、“次等教育”的偏见,树立“学力重于学历”的正确观念,促进职业教育的更大发展。

()推行职业证照制度,发挥职校生聪明才智

从职校生毕业后升学及就业考虑,台当局大力推行职业证照制度。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后,可获乙级证照,就业4年后可以大专层次职校毕业生同等学历,报考本科层次职业技术院校;大专层次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后,可获甲级证照,就业3年后可以本科层次职校毕业生同等学历,报考研究生。上述各层录取中还可享受加分优待。到企业任职,获甲级或乙级证照者,可分别担任什么职务,评定什么职称、享受何等工资待遇;任职若干年后,又可担任什么职务,评定什么职称、享受何等工资待遇;对有特殊贡献者,给予什么样的奖励都作出具体规定。使职校毕业生在升学与就业上获得与同级普通院校毕业生相近的待遇,以体现“学力重于学历”,激发职校毕业生聪明才智,成为产业发展助推器。

()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踊跃参与

台湾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有赖于政府的规划指导。为推动其发展,从一开始台当局就把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体系中剥离出来,也不隶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而是自立管理机构,促其自成体系。至台湾经济繁荣起始阶段的1983年,即制定和实施“延长职业教育的国民教育实施计划”,将中等职业教育定为台湾中等教育的主体,使中职校与普高的招生比例,由原先的46逐步调整为5564,一些县()还达到73。在台湾经济繁荣迈入高峰阶段的1994年,又及时修订“职业学校法”与“专科教育法”,推进职业教育升级,开办一批大专及本科层次职业技术院校,着手职业技术研究生教育。1996年则对“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作出再修订,以畅通职校毕业生成才渠道。

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台当局不仅加大投资力度,还规定各县()政府予以配套资金。促使职业教育每年获得政府实际投入,从上个世纪50年代占政府当年财政预算支出1.88%,逐步上升至90年代末7.3%左右。为鼓励民间团体及企业创办职业技术院校,政府除在政策上给予各项优惠外,每年又从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中划出20%左右,奖励与补助民办职校,并放宽对其收费标准的管制,以激励其优化办学环境,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

据初步统计,目前台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204所,民办职校占其总数51.5%;在校生每年约90万名左右,民办职校占其总数63.9%。大专层次职业技术院校61所,民办职校占其总数83.6%;在校生每年约37万名左右,民办职校占其总数78.5%。本科层次职业技术院校42所,民办职校占其总数52.3%;在校生每年约11万名左右,民办职校占其总数50.5%。各层次职校在校生与普通教育比,中职校与普高比例为6238,大专层次职校与普通高专比例为5743,本科层次职校与普通高校比例5149

台湾职业教育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特点,决定其办学方向及专业设置不断随产业变化而变更。1996年后,随着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台湾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对其未来走向作出认真分析、探索与抉择。具体为:

()新兴产业对其员工素质要求的提高,促使传统的“重普教,轻职教”倾向重新抬头,以及台湾百姓婚育观念的转变而带来的学龄人口逐年减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临萎缩,应如何走出困境,重新焕发生机?

()大专及本科层次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应如何转向,办学层次应如何提升,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

()对原劳动密集型产业失业员工应如何实施“回归教育”(“回流教育”),进而发展成人教育及终身教育?

上述分析、探索与抉择,对今后我市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将提供有益的借鉴,应予以关注。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