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发展研究

http://www.fzskl.com  2007-12-30 09:39:36  来源:福州社科网  



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发展研究 

叶钦地

作者简介:叶钦地,男(1972),福州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邮编:350004

 [提要]先进的民政文化是与先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现阶段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就是发展先进的民政文化。以人为本、共同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促民发展是现代民政工作的宗旨。实践原则、开放原则、创新原则是发展先进民政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殡葬改革、社会救助、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民间组织发展、优抚安置为载体,发展先进民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民政文化社会和谐核心理念发展原则发展环节

 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民政文化对民政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只有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先进的民政文化,才能促进民政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民政文化就是要发展先进的民政文化,发展促进民政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先进的民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下面我从民政文化的内涵、民政文化的核心理念、民政文化发展原则及民政文化发展环节和重点等方面来探讨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的发展。

一、民政文化的定义、本质与特征

民政文化的定义。对于文化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学者所给的答案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观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辞海》中将文化解释为:“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①很明显,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定义突出人,突出人的创造即人在实践中的创造。从这种定义出发,民政文化是指人们在民政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总和。我们这里探讨的主要是狭义的民政文化,非物质的民政文化。这种文化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具体如“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促进发展”的民政工作理念;二是制度形态的文化,包括民政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具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

民政文化的本质。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非物质的民政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与经济基础相联系、相作用的上层建筑。因而民政文化的各种观念理念、各项法律制度等都有一个发展问题,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即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研究、发展民政文化就是要使各种民政观念理念、各项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②因此,研究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也是研究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民政文化的特征。作为一种子文化,民政文化有自己的独特的特征。从已有的研究来看,这些特点有:传承性、济慈性(救济性)、亲民性、多元性、时代性等③。此外,我们认为,民政文化具有实践性、客观性、开放性和双重性。作为一种文化,其实质就是人的实践与创造,就是“人化”、“人造”。这种实践性决定了其具有客观性,即无论人们是否研究、承认或意识到民政文化,这种来源于人们实践创造的成果(物质和非物质)都客观地存在,而且有其客观的自身发展规律。这种实践性不仅指民政文化来源于实践,还指这种文化作用于实践,同时接受实践检验。民政文化的这种实践性、客观性(规律性),是我们研究、发展民政文化的前提、基础和缘由。此外,这种实践性、客观性还决定了民政文化还具有传承性和时代性。民政文化还具有开放性特征。民政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文化。它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既接受其它经济社会子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其它经济社会子文化。从功能上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民政文化对民政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双重作用,只有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先进的民政文化,才能促进民政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符合马克思基本原则和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的核心理念。民政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民政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政事业和民政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民政事业本质的体现和发展的要求,是现代民政事业发展的要求,对民政事业和民政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发展都以他人发展为条件为原则。即任何人的生存、发展都不可能独自实现,他必须以他人的生存、发展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条件。共同发展还指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共同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以人为本与共同发展不是两上独立的理念而是相互联系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共同的发展。以人为本、共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目标。

以人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都非常重视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就是人民的利益”④。他们都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⑤。以人为本已成为我们党新时期的执政理念。

共同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作出科学设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⑥,“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⑦。同时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作为实现这一社会的手段和目标。很明显,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并且以“每个人”的发展即以“共同发展”为条件和原则的社会,是一个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共同发展的社会,也就是一个“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社会。邓小平同志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本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以共同发展为前提,但共同发展并不只是共同富裕,因为它还含有“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含义⑧。以人为本、共同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目标。

以人为本、共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质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文明的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其实质也就是按照共同发展的要求,即按照城乡共同发展、区域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把共同发展作为发展的条件和基本原则乃至目标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共同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⑨。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以共同发展为条件和基本原则。没有共同发展,没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共同发展,就难以实现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就没有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所强调的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其实质也就是形成“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民政事业的本质所要求和所规定的

民政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导向性和综合性的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政事业也不断发展。目前,民政事业包含4大部分140多项,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基础性的作用。民政工作中的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建设是我国最基层、规模最大、最具特色和富有成效的民主政治建设。它以民主法治为核心,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为主目标,把国家政权建设与社会自治和社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对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建设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民政工作中的灾害救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慈善捐助、社会福利服务及老区建设等对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建设也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民政工作中的优抚安置(复退士兵和离退休老干部安置)和双拥活动,直接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保障性、基础性作用。民政工作对象中的民间组织,分布于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他们的培育、发展、规范对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促进互助、激发创造、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间组织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手段,对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建设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作用。此外,民政的婚姻、殡葬等专项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殡葬改革不仅有利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还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和谐相处。民政事业是一项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导向性和综合性的事业。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同时接受实践检验的民政文化,也必然要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以人为本、共同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现代民政事业和民政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民政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导向性和综合性的作用,但民政事业、民政系统并未取得与其作用相匹配的地位。民政事业的这种基础性、导向性和综合性的作用也还未发挥出来。现代民政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政事业,它与传统的、封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民政事业有很大的区别。现代民政不仅注重传统民政的社会管理职能,更强调社会服务、社会自治与社会建设;不仅注重为传统的困难群体、优抚对象等特定群体的生存服务,还注重为所有人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强调共同生存的同时,还强调共同发展。其发展力量也不再单一,不仅有传统的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力量,更有民间的社会力量。现代民政事业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自然等联系更加紧密,民政工作也更加复杂,更专业化,民政事业的社会影响更加突出。当前国家、社会及民政系统本身还没有树立现代民政的观念、宗旨,这制约着现代民政格局的形成。

现代民政格局需要现代民政观念。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核心理念有利于树立现代民政观念,促进现代民政格局的形成。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理念强调发展,强调不同群体的全面的共同的发展,以及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共同发展,是现代民政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有利于深刻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民政事业发展与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的互动关系,转变传统“小民政”观念,树立现代民政的观念,把发展民政事业看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导向性、综合性的事业,推动民政工作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促进现代民政格局的形成。

现代民政发展态势需要现代民政工作宗旨。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核心理念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促民发展”的现代民政工作宗旨。在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民政事业整合了人的11项发展问题。民政工作不仅要解决弱势群体、优抚对象及特殊群体的生存权问题,以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要解决针对所有公民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参政权、婚姻自主权和结社自由权等发展权问题,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社会交往、社会尊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需要。简单地说,民政事业不仅要“保障人”,还要“尊重人”、“发展人”。“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虽然强调了“以人为本”,并突出了“为民解困”这一传统的“保障人”的功能,但无法适应甚少无法明确表达更高层次、更综合的“尊重人”、“发展人”的功能。“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基本理念不仅具有“保障人”的内涵,还突出发展,适应了“尊重人、发展人”要求,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促民发展”的现代民政工作宗旨。从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理念看,“为民解困”可以是民政工作的一个特点和宗旨,但不应是民政工作最终目标,而应是一个重要任务,是“促民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发展才能真正“解困”,只有共同发展才能真正的和谐,也才是真正的目标。因此,民政工作不仅要“为民解困”,更要“促民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构建的民政救助体系,不应仅仅是保障人,还应是尊重人、发展人,是一个注重人的尊严,以解困为基础,以提升人的谋生能力和促其后代发展为目标重点的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工作体系。这一体系,除低保外,应包括住房、医疗、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等专项救助在内的完整的体系。

三、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的发展原则

()实践原则

民政文化是人们在民政实践中的创造。先进的民政文化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同时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实践是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的第一原则。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民政文化的创造者,是民政文化的实践主体。只有坚持实践,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民政文化发展的主体;才能使民政文化服务于人民,满足人民的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民政文化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并保持正确的方向。农村村民自治是中国的一道风景,一个特色。它是中国广大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它的发展完善归功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和广大民政工作者的实践和创造。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民政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目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民政文化的各种理论,各种理念、观念,各种法律、制度、政策,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发现理论、观念、法律、制度、政策的滞后和不完善,才能创新理论,更新理念和观念,完善法律和制度。如废止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制定出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实践是民政文化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持实践才能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

()开放原则

民政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导向性、综合性的社会事业。现代民政格局需要现代民政文化,即现代民政的理念、观念、思维,现代民政的制度和政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民政文化发展必须具有开放性思维和全球性视野,必须坚持开放原则,即坚持吸收国内外一切有助于民政事业发展的人类文明成果,利用一切国内外资源和力量发展先进民政文化。

发展民政文化必须坚持吸收一切有助于民政事业发展的人类文明成果。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文化成果也就是全社会、全世界的成果;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成果也就是全世界的成果。发展民政文化不仅要借鉴吸收其他部门的文化成果,也不仅要吸收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如信息技术。发展民政文化不仅要向其他系统开放,还要坚持对外开放。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邓小平、江泽民等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对外开放和“洋为中用”的文化发展思想。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从实践来看,民政的救灾、救济、慈善捐助、老龄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婚姻、殡葬、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等许多工作与国外在很多方面具有质的一致性,国外的许多先进成果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开放交流中学习外国经验,同时,也为世界提供我们的成果和经验,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类进步贡献力量。吸收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是民政文化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

发展民政文化必须坚持利用一切国内外资源和力量。推进民政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发展民政文化同样也需要内外结合、聚智聚力。这种资源和力量的利用是全面的、开放的。一方面是系统内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民政文化发展资源和力量的相互开放和整合,另一方面是鼓励和吸引其它系统的资源和力量参与民政文化发展,促进理论研究的社会化,法律、政策制定的社会化、透明化与科学化。其发展内容不仅是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应用性的政策研究,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民政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普及等。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民政文化发展研究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力量发展民政文化。在合作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创新原则

创新是民政文化发展的本质和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坚持创新原则就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制度创新,坚持方法创新、手段创新。

坚持理论创新。积极开展民政理论、民政政策研究,不仅要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有深度的理论研究,还要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民政工作在整体上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创新来促进观念创新、理念创新。当前要把握民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现代民政的理念、观念,现代民政工作宗旨和现代民政思维。坚持制度创新,就是用先进的理论、理念指导民政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同时,加强民政工作制度建设,特别是民政立法工作,提升民政工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促进现代民政格局和形象的形成。坚持手段创新、机制创新。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整合信息化资源,引入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提升民政工作的信息化、透明化、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民政工作的技术含量,增加民政工作的替代难度。

民政文化发展的实践原则、开放原则、创新原则是民政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实践与开放是民政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开放与创新是民政文化指导实践的内在要求,是实践的需要。只有坚持实践原则、开放原则和创新原则,民政文化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促进社会和谐民政文化发展的三个环节和五个重点子文化

从上述民政文化的本质、核心理念和发展原则出发,结合民政工作实际,这里探讨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政文化发展的三个环节和五个重点子文化。

()民政文化发展的三个环节

作为上层建筑,作为来源于人民实践、服务于人民实践和接受人民实践检验的民政文化,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研究、创新环节,即形成新的理论、新的认识;宣传、普及环节,即成为广大群众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检验环节,即成为应用中的法律、政策、观念、理念等。这三个发展环节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政部门作为应用和发展民政文化的主要部门,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三个环节的关系。理论具有先导作用。民政理论创新促进制度创新,促进民政事业发展。民政理论与科学技术一样,具有“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普及环节,是用先进的理论、理念武装人、引导人的环节,是促进先进理论、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更广范围实践和发挥效力的环节。这在民政文化发展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但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应加大民政文化宣传、培训力度。一方面,提高政府和社会对民政事业的认识,提升先进民政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创造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提高民政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促进民政工作上水平。应用、实践环节,是先进民政文化促进工作发展,促进物质财富创造的具体环节。应用、实践是民政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民政文化接受检验,并获得新发展的关键。

()民政文化发展的五个重点子文化

民政文化内容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民政文化发展的重点是殡葬文化、救助文化、社区与自治文化、社团文化和双拥文化等五个子文化。

发展殡葬文化。以殡葬改革和发展为载体,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殡葬管理模式和经验,大胆推进殡葬事业全面社会化、市场化、阳光化、科技化、专业化。充分利用教育和宣传机构,宣扬以卫生、环保、节地为核心的绿色殡葬,宣扬以厚养薄葬、丧事简办与喜办为核心的人文殡葬。积极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福州殡葬事业的健康发展。

发展救助文化。以救灾救助、福利慈善活动为载体,不断完善以解困为基础、以促民发展为目标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扬“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传统美德,研究推动救助、福利、慈善活动的经常化、社会化、透明化。营造公平正义、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

发展社区自治文化。以完善村民自治和推进社区建设为载体,在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等作用的同时,积极宣传和发展民主、法治、平等、参与、自治等的现代精神,为实现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发展社团文化。以培育发展民间组织为载体,不仅把他们作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有效载体,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有效手段,还把他们作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扩展社会成员的生活空间和选择机会的重要方式。营造自我选择、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现代精神,促进人们全面发展。

发展双拥文化。以双拥优抚安置活动为载体,宣传、贯彻、研究、发展拥军爱国和奉献精神,提高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为军队和国防建设现代化创造条件。

注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P1731

②⑥⑨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627日第一版

③参见:刘国胜《试论民政文化的基本特征》,《北京民政》,2005年第1期;黑龙江省民政厅民政文化课题组《民政文化研究初探》,《中国民政》,2005年第2

④叶钦地:《平等与功利:现代公民道德基本原则》,《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6

⑤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221日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200439日,新华网

⑦转引自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221日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200439日,新华网

⑧刘国荣:《共同富裕要以共同发展为前提》,《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

黄炳泰:《民政事业应整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福建民政》,2004年第24

转引自梁柱:《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民政文化专题研究》,《中国民政》,2004年第1

2.《展示研究成果商谈发展大计——2004年民政论坛在京举行》,《中国民政》,2005年第1

3.《民政工作: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大用》,《中国民政》,2005年第1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