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福州与环境道德教育

http://www.fzskl.com  2007-12-30 09:54:38  来源:福州社科网  
 

生态福州与环境道德教育

李晓菊

作者简介:李晓菊,女(1963~),闽江学院法律系副教授,法学硕士。邮编:350108

*本文为2005年福州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重点课题成果 

[提要]福州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本文介绍了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及环境道德教育的举措。

[关键词]生态福州环境道德教育 

福建省委、省政府为适应新形势于2002年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年以后,福州市也提出了建设生态福州的规划。我市的发展目标是把福州建成一个生态城市,更是一个生态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省会中心城市。这是福州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经济发展要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此,就必须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因为环境道德就是处理人与自然行为规范的总和,目的在于确立人保护环境的责任、义务,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伦理习惯、道德规范,从而最终寻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福州必须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和体制的保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有一个人人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的社会风尚。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建设生态福州与自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密切相关的,与整个福州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是密切相关的,一句话,只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福州的认识水平,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积极地参与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来,才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献策出力。只有这样,建设生态福州的目标才有可靠的精神保证。

一、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环境道德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此,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将它定义为“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1989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宣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生态福州的建设是我省、我国乃至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长期不懈地作大量艰苦工作。可持续发展并非单纯经济的快速发展,它是指包括经济在内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贫穷落后和不发达状态,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能达到较大提高、发展,使社会不断进步。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以高消费来换取高速度而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道路。我们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不能为局限于满足一时的发展而为今后留下更多的隐患与祸害,不能只满足部分人的财富欲念而造成大多数人的普遍贫困。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特殊人口、资源与社会发展性质的国家,发展经济和进行现代化建设不能也不允许重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复辙。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即走整体协调、稳步推进、全面发展的既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又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福州,就是要在福州市域范围内,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构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又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崭新的生态文明。从而把福州建设成为具备发达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省会中心城市。而环境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在环境道德理论指导和价值系统帮助下,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等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道德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需要。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环境保护知识、技能和方法属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范畴,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属于思想道德素质的范畴。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环境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素质的教育。因为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本身的危机。由于人类在自身的发展中缺乏对人与自然整体性关系的了解,尚未具备进一步发展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形成并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提升人的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才有望在人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解决这一矛盾。可见,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于提高人的素养,这两个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其中提高人的素质是最根本的,是实现生态保护必不可少的主体条件。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最终达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只有突破过去只着眼于个别利益的偏狭眼界,为人类的共同生存和发展采取共同行动,将保护生态环境、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成为自身内在约束力的要求并上升到伦理自觉,人类的前景才会有希望。环境道德是人类最高境界的道德。有专家认为新世纪教育的首要之点就是培养具有与自然界共存、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素质和具有主体意识的人。近些年,福州的环保工作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环保意识不断加强。但居民的环保意识目前仅局限于投诉、建议上,而个人能真正做好环保工作的很少。居民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大多是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并不十分关心。我市甚至还没有成立环保志愿者协会。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也需要居民提高自身素质。

环境道德教育也是贯彻“他律”手段的必然要求。“他律”手段的奏效,有赖于人们道德自觉性的提高。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社会发展危机的出现,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调节,这些手段对于解决生态危机起了很大作用,但毕竟具有他律性,如果离开了道德自律,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一切“他律”手段,只有在环保主体确立了环境道德意识之后,才能转化为现实且富有成效。如对行政手段,某些单位和个人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敷衍态度,阳奉阴违;经济惩罚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些企业向江河湖海排污,不配置治污设备,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对其进行罚款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甚至有的被罚以后,变本加厉,以抢回被罚的损失;法律作为强制性手段,具有很大的威力,但法律在实际操作中,障碍很大,困难很多。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即使有些人知道有这些法律、法规,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法律、法规,就更谈不上道德自觉了。总之,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个体而言毕竟是属于外在的调控力量,而道德通过自觉性进行自我约束,实现道德自律。福州市作为一个生态脆弱的省会城市,只有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才能增强城市的竞争力。近些年,福州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相继组织修订了《福州市城市环境规划》、《福州市环境保护条例》等环保法律法规,同时开展了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等专项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初见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企业与个人受利益驱动,超标排放废水废气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地区“三废”污染仍较严重。所以,他律手段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取决于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违法违规行为与人们道德观念淡薄、缺乏道德自觉性有关。因此,强化道德手段,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是使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得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福州建设的根本所在。

二、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

环境道德教育应进行环境价值观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观教育,并且要积极引导人们建构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环境价值观教育。环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环境价值观在人的素质发展中比环境知识和技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价值和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激发人们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良好愿望。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是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认识前提。人类要尊重自然的存在,承认自然的价值。人们对自然万物是否能够尊重,正是今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道德是否进步的标准,也是衡量今后整体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准。环境价值包括供人类栖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方面。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前提和条件,自然是人类诞生的母体,千百万年以来,人类就生存、繁衍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一切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来源。人们只有认识和体验了环境对人类的多方面的价值,才能热爱自然,珍惜资源,正确利用自然和欣赏、赞美自然。热爱自然就是热爱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崇高的道德情操。热爱自然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真正代表了人类的最高利益。对自然界和生命的爱是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动因,人们有了对自然界和生命的爱的情感,才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责任感,也才会倾注人们的全部身心去保护和创造自然美。因为,承认了自然环境的价值和权利,就意味着人类要为自然环境尽义务。我们进行环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教育人们应该热爱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并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为生态福州的建设尽一份义务。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洪水对福州的威胁很大。所以我们就必须教育人们要热爱和保护好湿地,因为湿地对缓解福州的洪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乌龙江的湿地每年都缓解福州70%的洪水,一旦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这是花几亿、几十亿建设防洪堤都无法办到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热爱和保护它。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观教育。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变以及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是自然界的奴隶,人的一切活动都受自然界的控制。第二阶段,人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似乎成了自然界的“主人”。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自然,破坏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三阶段,人类认识到人应该与自然界共存,不应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人不能成为自然的破坏者,而应是自然界的保护者,人应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人类有权利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是,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利益的实现和价值追求必须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人类对其利益和价值的追求不能超过自然界承受的阈值,那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一旦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人类就不复存在。自然界的承受阈值就是人类行动的共同界限,也是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伦理准则。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既能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能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把人类利益的追求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必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在人类中心主义看来,人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是绝对的主体,而自然界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供人“占有”、“消费”、“使用”的客体。所谓价值,就是自然对人的意义和有用性。因此,人类有权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掌握和控制自然,甚至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在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人类对待自然就采取了“竭泽而渔”的态度,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所以,人类要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就必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福州建设生态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有利于身心健康、布局合理、自然和谐、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因此,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教育与实现福州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环境道德教育还必须引导人们努力建构一种科学健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包括生产与生活两个方面。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尤其是当生产和生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其基本生存需要时,一般来说,是生产决定生活,而不是生活决定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决定着人们如何生活,即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而当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如何生活反过来主导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生产方式。在工业文明时代,由于人们把人类的生存需要特别是物质需要放在首位,把对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和物质占有量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忽视了人们精神需要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因此,工业文明的道德教育就是灌输生产是至善至美的观念,生产什么,为何要生产等都不认为是问题,不论生产什么,只要能最大生产就有最大价值。这种思考方式,根本没有考虑地球的资源是否会枯竭、耗尽,也不考虑人类物质生产产生的废物是否会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由此使整个生态系统受到极大破坏,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也陷入了混乱。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属于粗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所以,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必须树立生态生产观,即要保持生产活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在生活领域,工业文明条件下消费主义盛行。消费主义是一种不顾社会发展现实条件和生态平衡而盲目追求高消费的消费思潮和模式。它只重物质需要,而轻精神满足,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人类应该摒弃消费主义,树立生态消费观,即人类的消费应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消费除了满足物质需要,还应满足精神需要,应是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福州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的城市,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环境污染、资源退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我们应该树立符合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少量地消费资源。

三、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为了提高全体公众的环境道德素质,必须按照环境道德教育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使社会各阶层都能逐步树立环境道德意识、确立环境道德信念、养成环境道德习惯,从而自觉履行环境道德义务。实现生态福州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且是企业的事,个人的事,是全社会的事,是全体公众的事。大力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对于建设生态福州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1.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学校是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据统计,70%的青少年环保知识来自学校课堂,这说明课堂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环保知识的来源途径。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是提高全民族环境道德观念的关键。为此,我们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教育特点,进行环境道德教育。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各行各业建设者和管理人才的专门场所,对于学生环境道德观念的塑造,不仅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作出正确的环境决策,同时对带动全民实现环境道德从应有到实有的转化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应将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树立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同时,可以开设环境伦理方向的课程,也可以专门开设有关的选修课程。

社会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教育中,应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宣传教育格局。首先,要提高各行各业领导干部的认识,通过办培训班,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增强他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订好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说到做到。同时也要在群众中进行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和环境道德的普及宣传教育,如以培养环保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和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对农民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使环境道德教育成为全体公众的必须课,让全社会都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也可以运用宣传媒体普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环保部门可以公开环境情况的数据,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搞科普讲座、板报宣传、影像教育;可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如植树节、节水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进行舆论宣传,营造讲究环境道德的社会风尚,深化和升华全社会环境道德意识。

家庭教育亦不可忽视。有学者主张根据人们成长环境的变化,把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养育”、“训育”和“化育”等3个阶段。“养育”就是环境道德教育的前奏,其重心在家庭。因此,应将环境道德教育深入到家庭中去,引导家长及其子女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2.将系统的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系统地普及和传授环境道德方面的知识,是提高人们道德认识的重要方法。人类对于自然的义务和职责的履行,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遵循的基础上,以减少由于愚昧无知造成的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人类利益的损害。环境道德教育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通过榜样教育的力量。环境道德教育中的榜样示范,是以个人的、群体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受教育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强烈的感染和辐射作用。在我省,谷文昌同志的生动事迹,既是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榜样,也是建设生态、保护环境的先驱,是我们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极好教材。也可以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活动来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可以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建立“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活动都是有效的做法,设立废旧物品分类回收站,积极创建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环保下乡活动等。

3.将环境道德教育手段与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结合起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要发挥作用,需要依靠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样,环境道德意识的形成与提高,除了教育手段外,还应辅之以其它手段,发挥科学的环境管理手段的调节功能,借以影响人的行为,完善人的素质。为此,福州市各级行政部门在经济建设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对不符合环境质量的行为进行调节,使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将环境目标作为综合经济指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列入规划。在执行规划过程中,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环境经济管理把环境与社会经济联成一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注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如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和单位,要采取谁污染谁治理、排污收费、污染罚款等手段,征收资源税、土地税,制订“三废”资源使用的有关条例,以充分发挥经济调节功能的作用。同时,要通过严格的环境立法和执法,实现上述调节所不能实现的目的,从而调节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建设生态福州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众的环境道德意识是生态福州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全体公众环境道德意识的觉醒、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对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的环保知识越多,环境意识越强,环境道德水平越高,对生态环境事业的参与程度就越高。这就充分说明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对于尽快实现生态福州建设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①李太平:《论社会发展生态化趋势对德育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②冯沪祥:《人、自然与文化—中西环保哲学比较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③余玉花:《环境道德及其教育问题》,《伦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2)

④《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生态环境与保护》(人大复印资料)1999(6)

⑤季铁军:《关于建设生态省的环境教育对策》,《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⑥李锁华:《论生态道德教育》,《教育评论》2000(4)

⑦许启贤:《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伦理学的使命》,《伦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7)

⑧李晓菊:《建设福建生态省与环境道德教育》,《闽江学院学报》,2005(4)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