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城镇化发展状况探析

http://www.fzskl.com  2008-12-09 15:41:51  来源:福州社科网  
 

 

 

 

福州市城镇化发展状况探析

张宗柯

 

 作者简介:张宗柯,男(1976~),福州市社科院研究实习员。邮编:350004

[提要]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的变革,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在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力求协调发展,使城镇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本文根据人口调查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料,对各县(市)区城镇化发展过程和现状进行测定,对福州市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福州市城镇化科学发展观城乡差别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几年,福州市抓住机遇,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福州市城镇化率达到55.9%,比全省48.7%的平均水平,高出7.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九地市第二位;与2006年相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对福州市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福州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在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力求协调发展,使城镇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2007年福州市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城镇化率均已达到100%,大多数的县()城镇化达到30%左右,仅有平潭县的城镇化率仍处于18.9%的水平,全市的城镇化呈现出城乡同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福州市城镇化发展进程与现状

随着城镇化发展,人们对城镇化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和全面。从经济学的角度,城镇化可以定义为: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变迁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价值观念、文明程度和生态环境改变的过程。福州市的城镇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491960)。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福州市就着手进行了扩市工作。1949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闽侯县靠近福州市区等10个乡划入福州市。1950年末,福州市总人口57.7万人,城镇人口32.4万人,城镇化率为59.1%。在这之后,使福州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展,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迅速上升。1960年,福州市城镇化率为61.5%

()停滞、倒退阶段(19611977)。这期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城市的青年、学生、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支援农业生产,城市人口大幅度下降,城镇化率也随之而降至43.4%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0)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国民经济开始恢复了生机,改革的重点也从农村逐步向城市发展。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1983年实行市带县体制,福清、长乐等县划归福州市管理,1983年,福州市城镇化水平为46.3%。此后,福州市城镇化的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1990年,福州市城镇化率升至52.83%

()平稳推进阶段(19912007)。此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深入,城市改革也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1994年我市所进行的区划调整,福州市城镇化平稳推进,表现为主城区的面积不断扩张,建镇数量有所增加,城市综合实力迅速增强。2007年,福州市城镇化率达到55.9%,表明我市城镇化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从目前福州市城镇化发展状况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城镇化率在70%以上),即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四城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100%100%100%93.95%;第二板块(城镇化率介于30%70%)之间,它们分别是马尾区62.84%、连江县33.58%、罗源县30.98%、福清市31.85%、长乐市33.79%;第三板块(城镇化率介于30%以下),它们分别是闽侯县27.72%、闽清县27.03%、永泰县26.21%、平潭县18.95%

二、福州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发展速度较慢,落后于经济发展需求

福州2007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5.9%,这一水平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2006年成都城镇化率就已达到61.53%,西安城镇化率为64.55%。从发展速度上看,福州城镇化率比上年增长0.07%,同期GDP的增速达到9.6%,两者间的增速有着天壤之别。说明我市城镇化发展速度较慢,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需求。

()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化质量不高

目前,福州市大多数县城镇人口集中在510万人之间,城镇规模偏小,缺少市域到中心城市的接传辐射能力。说明我市城镇体系发育不够完善,对周围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大,不利于发挥城镇化对经济的助推作用。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它的直观表现是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镇数量的增多。人口的城镇化率为我们量化城镇化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指标。但是,要综合衡量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则应涵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人口就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五方面。依照目前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在我市进城打工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民要也算作城镇人口;近年扩城过程中导致的大量失地农民及其家属也被纳入城镇人口的范围,而事实上这些人与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还有较大的差距,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均达不到城市生活的标准。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近年来,福州市城镇化也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状况,城镇化导致大量耕地被侵占,农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加剧了城镇化与日益稀缺的耕地资源的矛盾。这些都说明,福州城镇化率虽已达到一个较高层次,但城镇化质量并不高。

()人口素质偏低,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城镇化发展对人口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城镇人口的增加,更体现在质量上——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优化。

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指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受教育程度是反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指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福州市6周岁及6周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情况如下:小学占40.7%,初中占37.7%,高中占10.3%,中专占5.1%,大学专科占3.5%,大学本科占2.3%,研究生占0.1%,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合计占总人口的5.9%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为6.12%,比全国(6.72%)0.6个百分点。目前,福州市的人口素质状况可以概括为: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高素质人才比重偏低。这种状况与福州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是极不相适应的。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情况,它是衡量人口增长趋势和人口负担的重要指标。2000年“五普”时,福州市014岁,1564岁和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9.2%74.4%6.4%。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占70%以上,说明福州市目前劳动力资源较丰富,正在收获由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2000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7%,说明福州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它不仅会给城市的养老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会由于人口老化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储蓄率。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伴随着人口城市化、经济货币化和生产社会化的一个过程。从1978年以来,福州市工业化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19781983),高速发展阶段(19841988)和持续发展阶段(1989—至今)三个阶段,其在三个阶段的增速分别为25.02%33.1%56.7%,而同期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进程分别为7.8%3.1%0.7%。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6年,福州市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8.1%,而同期的城镇化率为55.5%,二者间极差达32.6个百分点。根据国外研究资料表明:二者之间的差距一般在20个百分点内较为适宜。由此可见,我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其将对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三、加快福州市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演变是社会、经济、环境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城镇化的重点是创造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的环境,把农民变成市民。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不仅有“量”的扩大,还有“质”的提升。所以,城镇化的实质,基本上应包括:身份的“化”,即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从事产业的“化”,即从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生活方式的“化”,即从分散的、较单一的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集中的、多样化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居住形态从分散、较独立型的居住转变为集约的、社区型的居住;观念上的“化”,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转变成具有较高文化和文明素养的市民。为此,建议:

()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水平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总量的提高,更依赖于经济结构的优化。福州市2006年的产业结构呈现典型的“二、三、一”结构,而且第二、三产业比重大体相当,合计占GDP88.2%。但“三大板块”内部的产业结构差距很大:城镇化第一板块的第一产业为零,而第二、三板块的第一产业比重都在30%以上。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既要根据各板块的实际区别对待,同时也要搞好各板块之间产业政策的衔接。对于第一板块,应该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依托现有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化投资环境,积极稳妥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势产业。对于第二、三板块,则应立足当地现有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形成产业化。对整个区域而言,则应搞好各县()区的产业分工和协作,避免产业发展雷同,促进产业的梯度分布,发挥第一板块对第二、三板块的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

()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受过良好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人才资源更是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建议:一是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度。城镇化发展需要农村提供大量合格劳动力。目前,农村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是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不彻底的重要原因。相对于城镇人口,农村人口的教育投资能力有限,投资收益率也不高。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财政的投入力度。二是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鼓励优秀人才来福州就业和创业。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制定人才规划,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类人才需求量表,有步骤地、有选择地引进人才,并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待遇和政策优惠。三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

()观念创新,树立科学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目前福州的城镇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城镇化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矛盾不断凸显出来。因此,在这个时期,树立科学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十分重要。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树立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观。尽管当前福州的城镇化,无论在绝对水平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都与其他发达省会城市有差距。但是在确定城镇化发展速度时,不要盲目求快,而应在确保城镇化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城镇化速度,以产业化带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提升,形成新的城镇人口聚集区,尤其要杜绝搞“摊大饼”式的城镇蔓延。二是确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建设节约型城镇和发展循环经济。就目前而言,应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加强城镇规划管理,严格规划审批;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降低单位GDP能耗。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给进城农民以平等的市民待遇。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失地农民都为城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们有权享受城镇化发展的一切成果。政府应在入学、就医、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同样的政策待遇。

 

(责任编辑:潘冬东)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