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农村文化现象与模式的调查思考

http://www.fzskl.com  2008-12-09 15:49:24  来源:福州社科网  
 

 

 

 

 

 作者简介:张礼强,男(1963),中共长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宣传系统党委书记。邮编:350200

 [提要]长乐市在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具有长乐特色的农村文化模式,即:政府推动模式、村民集资模式、华侨资助模式、企业赞助模式、祠堂(礼堂)改建模式。在这些模式的带动和引领下,长乐市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存在如发展不够平衡、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本文在对长乐市18个乡镇(街道)开展农村文化现象与模式调研活动的基础上,就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长乐市农村文化发展模式

 

 

近年来,长乐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注重以文化涵养发展,把传承历史文化与弘扬时代先进文化相融合,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形成具有长乐特色的乡村文化模式,为进一步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活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结合文化建设百分制考评工作,在全市18个乡镇(街道)开展农村文化现象与模式调研,分别采取了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察看等形式,对长乐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一、长乐市农村文化现象与特点

经过几年的努力,长乐市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农村三级文化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农民自办文化不断发展,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农村文化工作网络基本形成,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各级党政领导文化建设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18个镇乡(街道)均成立了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完成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负责人考核任命工作;各行政村都配备了农村文化协管员,落实了薪酬待遇;70%的村兴建了文化室、体育活动室,乡镇(街道)、村()文化阵地总面积达5.67万平方米。以市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为依托,建成图书馆分馆5个,图书流动点16个,每年流动送书12万册。全市县级专业剧团27个,各种形式的民间剧团、乐队等85个,农村电影放映队20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并着手向全市农村基层点延伸。市、乡镇(街道)、村()三级文化网络的建立,既完善了组织结构,为一级抓一级提供抓手,又为开展活动提供了场所。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半小时文化圈”已初步打造成形。全市所有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已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在城区文化设施建设的辐射带动下,各乡镇(街道)按照“政府规范引导、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筹资”的思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各类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涌现,新建文化中心129个、利用祠堂改建村文化中心116座、新建改建休闲文化公园200多个,建成农村全民健身点53处、健身辅导站53个、乡村绿色广场107个,村民出家门不到半小时就能到达离家最近的公园或文化中心。已建成的村居文化广场公园或文化中心有开展活动的占70%,活动内容主要为闽剧、评话、伬唱演出和村民舞会、健身活动等。村()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非政府拨款渠道,其中50%是多种方式结合,35%是村民集资,15%是华侨捐资。村民对文化中心的看法,有65%的人觉得做的好,15%认为应该经常放电影,10%认为应该办一个阅览室;文化设施中最受欢迎的是修建篮球场、乒乓球室等体育健身设施,占问卷调查人数的95%,其次是图书室占80%。所有行政村都建有“三栏”(宣传栏、阅报栏、科普画栏),知道自己所在村建有“三栏”的村民占被调查人数的100%,自己平时有看“三栏”内容的占82%

3、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日益繁荣,形式多样参与面广。针对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日益高涨,求知、求乐、求健愿望日益强烈的特点,各乡镇(街道)通过建造文化活动平台、组织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积极引导群众精神需求,如“平安潭头”文艺演出、“走进美的小区——吴航街道社区专场文艺汇演”、航城街道首届社区运动会文艺演出、玉田镇农民运动会等,都深受群众欢迎。在基层文化站的引导下,村民们还自发组织了腰鼓队、舞蹈队、闽剧票友会、伬唱票友会、太极拳协会、书法协会和篮球队、门球队等群众性文体团队,各项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面广,涌现出一批农村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在被调查村民中经常或较常参加广场公园文体活动的占85%。各村广场公园每天早晚文体活动的盛况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此同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农村结对共建等文化援助活动,对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发挥了良好作用,在被调查村民中,知道近两年有“三下乡”活动的村民占88%

4、农村特色文化不断发展,保护开发利用工作逐渐规范。各镇乡(街道)、村()加强了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文化名镇、名村、名品培育工作。一批具有长乐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闽剧、琴江台阁、三溪龙舟夜渡等得到保护和传承,闽剧演出每年达6000多场,“琴江台阁”于20079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在市文保部门的指导下,加大对显应宫、九头马古民居、龙泉寺、琴江古村、千年学府明教堂等著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科学开发;修复建成三溪朱子祠、琴江八旗博物馆;扩建改建了新宁广场、御国广场等农村特色文化馆所和主题广场,启动了姚广孝纪念堂、朱熹街、郑振铎故居等名人故居修复改造工程。一些村居还配合旅游部门开辟了“郑和之旅”、“大爱之旅”和历史文化名村等人文旅游线路,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的同是,农村文化品位也得到提高。

5、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各乡镇(街道)、村居把建设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和培育农村精神文化新风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大力开展道德、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环保、涉台等“七进社区”活动,开展了八荣八耻、政策法纪、科普知识、卫生健康、文化活动等“五进农家”活动,并通过推进先进文化进祠堂(礼堂)、“感受温暖、爱我长乐”和“月学一书”、“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争当文明市民”、“爱心妈妈”、趣味体育运动会、优秀电影进社区等活动,以文化来凝聚人心,让广大农民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下真正文明起来、文雅起来。

二、长乐市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模式

随着“大爱文化”的深入人心,我市农村逐渐形成适合本地特色的文化建设模式。

1、政府推动模式。长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先后制定《长乐市文化强市建设纲要》,《长乐市镇乡、街道新农村文化建设百分制考评暂行办法》,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从资金保障、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入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中跳出来,把农村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逐步做到文化经济相互搭台,共同唱戏,通过政府的推动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着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村文化品位。

2、村民集资模式。这是指村民通过自筹资金,通过统一管理,合理分配,积极投入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类型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农民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的农村,以营前街道、航城街道、金峰镇最为典型。村民通过自筹资金在当地建立图书室、阅览室、球场、电视放映厅、棋牌室、农民健身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各类文体活动常年不断,且活动内容较为丰富,村民们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体生活。同时,这些乡镇还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文化团体,农民以入股形式成立民间文化团体。如:营前街道黄石村有周边闻名的舞狮队,几个热心人牵头组织置办舞狮的道具、服装、乐器,镇村党组织积极引导,舞狮队以股份制的形式红红火火开展起来。这种在全省首创的农村文化产业类型——股份制文化团体,在丰富农民生活的同时,也为农村基层如何兴办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3、华侨资助模式。这是指以有效方法吸引海外乡亲慷慨捐资致力于家乡文化事业建设的模式。侨村所在的“村官”在充分发挥海外乡亲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的基础上,引导在外游子,不忘根,不忘本,热爱家乡,反哺故土,回报社会,动员他们以自愿、公益、互助的原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物力、财力支持。长乐是全国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侨胞有四十多万人,在海外侨胞多的镇乡(街道),如猴屿乡、航城街道洋屿村,首占镇岱边村、潭头镇等地逐渐形成了浓厚的侨文化。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利用侨胞多的优势,鼓励侨胞捐资兴办文化事业,建设公园、文化中心、俱乐部、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一大批文化体育设施。以潭头镇大宏村为例,该村华侨广场,占地面积19800平方米,投资1500多万,即由华侨为主投资兴建。2006年初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每天都有村民舞会和文体活动,场面壮观,成了当地一大亮点。文体活动开展起来后,村里原来赌博、斗殴等不良风气渐渐减少。文化活动还成了村“两委”与村民沟通村情、共谋发展的有效载体。

4、企业赞助模式。这是指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当地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随着“回归工程”深入开展,长乐企业规模迅速壮大,企业、工厂多的镇乡(街道),如航城、金峰、湖南等逐渐形成了企业赞助当地发展新农村文化的模式,鼓励企业捐资兴办公益文化事业,建设公园、文化中心等一大批文化体育设施。一些企业主动出资,积极和当地村民共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拉近企业与村民的距离,使企业和农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和谐。

5、祠堂(礼堂)改建模式。这是指投入资金对祠堂进行整修装饰,添置各种文化设施,使一个个古老的祠堂(礼堂),变身成为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农民的“新文化乐园”。长乐基本上每个村都有1个以上的祠堂,它们是农村宗族活动的场所,近年来通过开展“先进文化进祠堂”活动,也使祠堂成为了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以首占镇赤屿村、礼元村、潭头镇霞江村等地最为典型。自从旧祠堂改建成文化中心后,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社会风气改变了,家庭纠纷少了,社会更加安定了。村民们在文化中心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文化素质渐趋提高。

三、长乐市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近年来得到不断加强,整体水平在日益提升,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与农村广大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仍有许多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具体表现在:

1、文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首先是城乡之间、乡镇及村居之间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进展,但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仍滞后于城市,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内陆山区乡镇与沿海经济发达乡镇在文化投入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个别乡镇因经济实力不够强,文化设施相对简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制约。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各乡镇(街道)虽都建立了文化服务中心,但只有营前街道、文武砂镇、猴屿乡等建有独立的文化服务中心,其它大多为结合式和依托式的文化中心;配套的图书室、棋牌室、体育活动室大多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基本没有电脑设备,藏书量大部分未达到2000册以上;目前群众需求最为强烈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部分乡镇配备不足;个别乡镇文化站设施不配套,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容易成为空壳站;一些村文化活动室、健身室、阅览室等建在村部,村部也属于办公场所,不利于村民开展活动;不少村级“三栏”(宣传栏、阅报栏、科普画栏)建设不达标,有的就几块木条框一个墙面,相当简陋。

2、符合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相对不足。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文体活动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但目前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总量仍然偏少,特别是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生产提供的优秀文化产品还较缺乏,村民获得文化产品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在被调查对象中,空闲时间主要是看电视的占70%,其它依次为文体活动、看书、上网、串门和打麻将;被调查者没有参加过乡镇(街道)文化或农业科技或职业方面培训的占60%,参加一次的占10%,两次以上的占30%;在一些经济尚不够发达的镇村,75%的村民对自己的文化生活现状感觉一般,80%的人认为自己村居文化生活水平一般。由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活动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一些“不良文化”乘虚而入,乡村的封建迷信活动还时有出现,农村红白喜事中还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许多农民认为在茶余饭后打打牌、搓搓麻将、甚至赌博没什么大不了的。

3、农村文化产业市场培育和发展速度有待提升。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农村文化产业经营已显露雏形,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规模化、科技化程度较低,产业发展格局还未真正形成;提供给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总量、档次、效益和对群众生活的影响程度方面,与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各乡镇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大多属个体私营,规模小,门类不全,品位不高,经营性文艺团体大多是为农村婚丧喜庆服务的乐队,约占70%,秧歌队、舞龙舞狮队仅占8%2%。同时,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镇村两级组织文体活动的专业人员还比较缺乏,部分乡镇、街道文化中心(文化站)管理人员专业资质水平不高,在组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和培训、辅导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有的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未做到专职专用,村居的文化协管员也多是由村干部兼职。有些镇村的文化设施虽然较为完善,但是因缺少高素质的人员进行管理,文化设施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同时,由于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活力不够,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

四、进一步加强长乐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措施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让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当前,要切实解决好长乐市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农村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格局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重点做好“帮、带、促”的工作。

一是“帮”。积极探索和建立城乡文化事业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市场推进、文化成果享受“五个一体化”的有效机制,以城市文化建设的力度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城乡文化互促互进、共建共享;坚持多元化投资的方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新建、改建、扩建、共建一批功能齐全的农村文化阵地;充分整合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等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和新增文化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倾斜力度,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带”。把工作重心向农村基层下移,坚持不懈地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形成制度化、长效化,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工作水平,调动农村文化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文化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的优势和积极性,鼓励经济发达乡镇带动和帮助内陆乡镇加快文化发展,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三是“促”。要着眼于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造血”功能,着力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考核体系,使农村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样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政策导向,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2、着力推进文化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是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要着眼于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文化活动载体。如培植“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举办农民读书会、趣味运动会和各种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活动等,激发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丰富和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载体的设计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凸显时代特色,使文化活动载体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同时,进一步拓展基层文化活动载体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服务于民的窗口,新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和农民科技致富的平台。

二是创新农村文化内容。要准确把握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特点与文化欣赏习惯,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为农民群众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坚持积极、健康、有益的原则,科学设置普及性强、参与面广、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项目,把思想道德教育、科技卫生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各种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要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以丰富的内涵、健康的格调促进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是创新农村文化形式。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一成不变的文化活动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应当准确把握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赋予农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农村文化产品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的引导与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农民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以市场运行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3、准确把握发展方位,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按照《长乐市文化强市建设纲要》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数字放映“213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万村书库、先进文化进礼堂(祠堂)等农村公共文化工程。大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以建设综合性、多功能乡镇文化站为龙头,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支持乡镇文化站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不断提高乡村文化设施覆盖率、设施面积人均拥有量和设施设备档次,形成布局合理的乡村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普遍服务原则,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开发农村文化市场。积极打造长乐优秀民俗文化品牌并推向市场,促进无形的文化资源向“文化大产业”转化,吸引民间货币资本的投入。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村文化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同时要发挥公共财政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的主导作用,积极筹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引导金融业投向文化产业开拓市场,扶持文化产业做大、做深、做强。

4、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兴起农村文化建设新高潮。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按照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方面,努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见》精神和《长乐市文化强市建设纲要》的要求,制定好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明确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建立党委、政府新农村文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协调合作。以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农民文明素养为主要目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建立健全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农村文化活动内涵,推动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按照市抓统筹、政府职能部门抓落实、乡镇(街道)为责任主体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乡镇(街道)党委工作业绩考评和文明乡镇、村居的考核范畴,列入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要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单纯“办文化”向“管办结合、以管为主”转变,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文化管理体制。加快县、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层经营性国有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建好、用好、管好各级各类乡村文化设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和综合利用,实现共建共享。

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力度。要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大投入,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继续执行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体系。

努力培育优秀农村文化干部队伍。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注意发挥农村文化经纪人的作用。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杨济亮)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