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

http://www.fzskl.com  2008-12-09 16:01:33  来源:福州社科网  
 


试论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

赵君尧

 

 

  作者简介:赵君尧,男(1953~),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邮编:350004

 [提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首要职能,是国家经济建设人才重要基地。为实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实现科学发展,一是办学理念和发展观念的不断创新,这是科学发展的前提;二是双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体系的协调推进,这是科学发展的关键;三是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这是科学发展的突破;四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监控机制的有机统一,这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是国家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实现科学的发展,通过与地方政府联合搭台,与企业共同唱戏,实施产学研合作,改革教学方式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就高职院校如何科学发展,作一个初步探索。

一、办学理念和发展观念的不断创新——科学发展的前提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论是由多种要素形成的综合系统,它体现的是一所高职院校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学校办学定位,坚持“以人为本”,走改革发展道路,不断创新办学理念。一是从办学类型考虑,即培养专科性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确立自身的服务范围;二是从办学层次考虑,即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三是从办学水平考虑,即办成什么样水平的学校,国内同类型一流的,还是省域内同类型一流等;四是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中长期需求来考虑,为区域经济建设不断输送高技能人才。

科学发展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科学发展才能突出特色,彰显自己的办学个性。必须正确处理好高职院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面对这几年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从大学生人数、校园面积、教师数量等都翻了几番的现状,亟需统筹兼顾加强管理,走内涵式科学发展道路。同时,坚持规范管理以保证科学发展。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的制订,而且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多一点人性的关怀。我们要从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出发,坚持用制度管理规范人,以人文关怀凝聚人,以理想、目标、机制、表率激励人,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体现高层次人才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寄托,在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使高职院校在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实现科学的发展。

二、双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体系的协调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力量较弱、教师动手不强、科研层次不高等问题。但最关键、最根本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双师型”教师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如果这一问题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不断提升专任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一方面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软引进,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这就需要“能教会干”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能在课堂和车间之间自如地转换,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能熟练操作运用车间的机器。要建设这样一支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高级技师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挂职,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修炼“内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磨炼实际动手技能,提升他们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聘请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和在企业工作多年的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聘请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技术人员为实践指导教师,让他们参与教研活动。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只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育出职业技能精湛的学生群体。

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与素质教育体系协调推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一方面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一方面培养学生“成人”。中国社会很早就建立起一套仁爱、人本、诚信、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在继承与弘扬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的新的伦理观和道德评价标准,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在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同时,要高度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既是“摇篮”,更是“熔炉”,“知识学习体系”可“成器”,而“人格教育体系”才能让大学生“成人”。要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大学生学会淡泊、学会宽容、学会执着、学会自律。淡泊是一种境界,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困,能任劳任怨。宽容是一种美德,就是心胸豁达,做人厚道,有容人、容言、容事的气度。执着是一种自信,选定目标就要坚定不移,不被困难所击倒,不为失败所沮丧。自律是一种底线,自律使人自知、自明,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时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荣辱观,使他们拥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内化为他们成就事业所必须的优秀品格。

三、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科学发展的突破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是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实训实验设施的综合表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定位,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群,必须充分考虑四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要充分预见到专业的发展趋势,立足专业的前沿和交叉地带,通过专业创新与融合培育专业特色;二是要分析自身相对所具有的实力和比较优势,通过综合力量的集成实现专业建设的突破;三是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瞄准地方特有的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专业品牌,在高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在专业建设的某些方面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一流水平;四是要与区域产业应用技术发展相衔接,通过组建适应企业应用技术发展的新专业群,促进新兴专业建设的发展。

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自身条件和所处区域、行业的特点,正确评估专业建设总体能力,权衡各个相关层面的优势,确定专业建设的优先级,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正确选定专业建设战略,避免与其他学校强势、特色专业的培育和竞争中直接交锋,发挥好比较优势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地方政府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由地方政府牵线搭线,与大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共同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在现实生产环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吃苦耐劳、敬业创业精神。通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监控机制的有机统一——科学发展的基础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也是办学特色表现最直接的领域。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种特色体现得更为直接和充分。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为区域服务的质量上面,具体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人才培养的区域性;二是专业建设的区域性和前瞻性。这两个特征是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面镜子,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的一个基点。高职院校在构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只有突出上述两个基本特征才能办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优势。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推进高职院校与大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有着重要的意义。把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吸纳更多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把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需求引入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深入推行项目实战、订单培养、顶岗预就业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准确分析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夯实基础。

为了保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教学内容、方式,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机制至关重要。要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系(部)教学单位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的长效机制。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观摩等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环节,发挥教学督导监控的主导作用、学生监控的主体作用、系(部)监控的主渠道作用、学校监控的管理作用。严格教学过程的管理,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检查,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重点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学生重点评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能力。努力实现实践教学由“被动实习”向“主动实习”转变、由“提高动手能力”向“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转变、由单纯“技能培训”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监控机制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叶钦地)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