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http://www.fzskl.com  2008-12-09 16:04:44  来源:福州社科网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林夏

 

   作者简介:林夏,女(1973~ ),福州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邮编:350007

 [提要]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中,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以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为基本前提,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最终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这是当前新课标的要求。本文从创设情境、发展情趣、培养情感、激发创造力等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在培养人的素质。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最终获得音乐 审美体验,这是当前新课标的要求。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拯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的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创设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淑。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时,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句。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析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笔者在上圣桑的《天鹅》时,为了达到上述效果,就和学生一起精心绘制了图片,太阳,小鸟,美丽的大树和各种动物头饰,学生在美丽音乐伴奏下,教师再辅以生动而赋于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地吟颂着导言,老师的一切语言 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和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由此可见,创设袖珍型的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柯伦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成品”的愿望。

二、发展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

     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学生来说都存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诉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他们,使他们自觉地主动的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笔者曾观摩过这样一节课——《小音符找家》,用《白雪公主》中的人物,美丽的小木屋上画有七个小矮人的形象,帽子上分别写上了七个唱名,学生分为七组,各组分别戴着写有唱名的帽子,音乐开始,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做律动,他们认真的听辩,敏捷的反应着音乐的变化,为取得优胜而高兴,这一教学现象明显的表现了审美化音乐教学的情趣特征,它溶听音乐训练、节奏律动、力度、速度、感知、情绪体验、音乐想象和动作创编等音乐训能为一体。在自觉主动地参与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音乐教学的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三、培养情感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境界。

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在音乐教学中,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旨归。在《二泉映月》中阿柄对二泉的描绘,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柄真挚情感的表露,反过来又影响感知活动本身,“二泉”提供了感知的直感条件。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只有借助想象和理想,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东西,这样情景交融,最生动地说明了情感在音乐审美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激发创造力

在现代化社会中,发展创造能力已成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创造性不仅是体现情感解放的本质标志,而且还才成为审美表现中的形式中介,歌德曾把创造力的实质归为一种持久的生命力。是人的潜在能力和完美状态的全面实现。它强调的是自我实现创造性的表现或存在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强调制造产品的数量。特别是人类成长的童年期,是生命勃发,创造力发展最迅速和最自由的阶段。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活动都需要创造力来激发个体生命,丰富个体生命,使之具有自发自觉的创作和欣赏欲望,产生敏锐发达的创新意识。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体验和表达处理越细致就越有创造力,见解越高就能最大限度地转达作品的艺术境界和内涵。因此,人的音乐表演为第二度创作,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音乐表演活动是对作品富于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演泽诠释,是对于原作的丰富和补充。每一次表演就是一次再创造。以教学古诗为题材创编的歌曲为例,《春晓》、《悯农》等古诗,早已为学生所熟知,大家学唱的兴致就很高,他们没想到古诗也能编创出如此好听的歌曲,在笔者的鼓励下许多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作曲家。于是笔者顺势给他们布置了音乐家庭作业,请学生们回去办一期小报,内容自选,但要有一首为古诗词编曲的大作。一周过去了,又到了音乐课时间,同学们都把他们的音乐作业交了上来,当时让笔者很意外真不敢相信这是他们的作品,不敢相信他们会编出这么好听的歌。

总之,音乐审美教育是按照音乐美的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艺术内容对人进行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可以说,真正的审美教育能够让人消解来自外部的内在压力与强制,使个体处于情感解放、创造、发展的自由状态。在由音乐审美带来的这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会体验到对生命的运动和意义的理解。

 

(责任编辑:朱剑修)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