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学研究综述

http://www.fzskl.com  2008-01-03 13:46:52  来源:福州社科网  
 

海洋文学研究综述

君尧

  

      作者简介:君尧,男(1953~),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邮编:350108

[提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伴随海洋文化研究的兴起,海洋文学的研究日益引起世界人关注。海洋文学渗透着海洋精神的独立品格,20世纪末人们逐渐将海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这对文学史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海洋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海洋文学  研究综述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对海洋的争夺、控制和重新分配也随之加剧。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开始进一步讨论文化如何适应经济领域的转变,于是有人提出“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的概念。90年代学术界开始将海洋文化确定为一门学科,并出现《海洋文化概论》等教科书,以培养专门研究人员应对“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预测和挑战。伴随着海洋文化研究的兴起,海洋文学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

近代史上,中国曾屡遭海上列强侵略。而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内陆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有18000公里海岸线,有5000个岛屿和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洋大国。然而,中国所拥有的占陆地1/3的“海洋国土”,其安全仍然受到多方面威胁:150多万平方公里争议海域面临被瓜分危险;40多座岛礁目前已被其他国家非法侵占;富饶的海洋资源也遭邻国不断攫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中方主张,划归中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中国虽地大物博,但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却只居世界第9位,而日本就拥有451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中国除渤海外,其他如黄海、东海、南海分别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等8个国家都有划界争端。海洋领域的斗争已成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黄色的土地孕育了农耕文化,蓝色的海洋铸就了海洋文化,构建成东方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漫长海岸线的沿海地区,石器时代出现了有段石锛、独木舟、贝丘文化。商周时期,《诗经·商颂》说:“相士烈烈,海外有截”;商末箕子耻于臣周,率子弟五千人入海逃亡朝鲜;齐国邹衍提出过海洋上浮飘陆地“九大洲”之说;齐国管仲提出了“官山海”富国之策;齐吴两国的黄海大战;中国丝享誉古希腊。秦汉时,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仙人远航日本;东汉马援南征交耻,曾留军南洋一带;东吴甲士万人登台湾;吴人向日本输入铸铜和丝织技术。公无3世纪有遍航南洋的朱应和康泰;公元4世纪有从印度只身航海归来的法显;公元662年,大唐舰队跨海东征,四次击溃日本海军;公元78世纪有远航南洋与西亚的达溪通、杜环和义净等;公元11世纪北宋有出使高丽的徐兢;南宋的航海业和海外贸易鼎盛,与海外国家和地区交往多达5060个;元朝完成中国大一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明代,公元14世纪就有两次遍航亚非的汪大渊;尤其是公元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前后28年,行程数万里,历亚、非30余国,传播中华文明,中国海洋文化达到一个颠峰。之后明末清初“禁海迁界”和西方海洋文明的崛起,中国海洋文化走向衰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既有内陆民族,也有海洋民族,如百越、东夷及北方沿海先民,都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18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在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上,东海、南海、黄海、渤海锻造了中华民族的海洋精神与品格,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之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大批不同朝代的文人、墨客,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他们留下的海洋文学作品,成为我们研究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宝贵遗产。

海洋文学作为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学的一种类别,具有渗透着海洋精神的独立品格,其中有自然界的奇丽景观,有人类奋斗的辉煌事迹,又有作者的激越情怀。中国古代海洋文学源远流长,从先秦到近代上下几千年,包括许多神话、传说、寓言、诗词、歌赋、戏曲、散文、小说等优秀作品,构成了色彩瑰丽的海洋艺术画廊,这些渗透着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以海洋或海的精神以及与海洋有关的古代中国人活动为描写或歌咏对象,通过艺术家探索海洋、描绘海洋、歌颂海洋,展示海洋雄伟博大、神秘危险又平静柔和的形象,具有丰富内涵的自然品格和人性品格。她不仅向人类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孕育出无限精神财富。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古代先人认识海洋,搏击海洋的勇气和能力。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如《山海经·精卫填海》、《荷马史诗·奥德修斯海上历险》、《庄子·百川灌河》、《伊索寓言·主人和船夫们》、《格林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曹操《观沧海》、苏轼《登州海市》、顾炎武《海上》、普希金《致大海》、拜伦《海盗》、高尔基《海燕》、海明威《老人与海》、邓刚《迷人的海》、叶山嘉树《生活在海上的人们》、麦尔维尔《白鲸》等。当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虽然早在庄子时代就开始了对海洋文学性的观察、描述和赞叹,但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以海洋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只是占有微小的数量。然而,由于它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鲜为人知的世界,因此也总是得到人们的关注。

二、国内外海洋文学研究现状

海洋文学在主要濒临大海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海洋文学中蕴含的哲理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使得海洋文学成为人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20世纪末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并把海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从国外来看,西方海洋文学作品所展示的是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与实践关系,从远古神话作品显示出的对海洋的畏惧,到19世纪前期海洋诗歌表现出的对海洋的赞美;又从19世纪海洋小说展示的人类与海洋的搏击和海洋科幻小说呈现出的对海洋未知世界的探秘;再到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代表的一批文学作品所表达出的人类对海洋的敬佩、亲近。这一过程反映西方海洋文学所体现出的人类新的宇宙观,认识到海洋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再就美国而言,在美国两百多年的文学发展史中,美国海洋文学作品的数量、质量均可与战争、爱情、西部、科幻等文学相媲美。美国海洋文学有三个特点:一是16世纪起,英、法、西班牙、荷兰等几个老牌的殖民国家,其早期的海外探险和殖民活动所积淀的丰富的海上冒险和生活经验,成为美国移民后代缅怀的光荣事迹。二是新大陆殖民地的建立,需要大批劳动力,刺激黑人奴隶贸易的发展,导致“非裔—美国海洋文学”(AfricanAmericanLiteratureofTheSea)的出现;三是以英国文学为代表的旧大陆各国的海洋文学对美国海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土壤。美国海洋文学反复表述的主题有“探险主题”、“海难主题”、“海盗故事”、“鬼船传说”等。

从国内来看,中国主要的海洋大学有:中国海洋大学、湛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基隆海洋大学等。自宋正海《东方蓝色文化》发表以来,引起大陆学术界对海洋文化的关注与研究。1975年台湾朱学恕在《大海洋》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开拓海洋文学的新境界》的创刊词,这是在中国最早提出的“海洋文学”概念。1987年辅仁大学林耀德主编《中国现代海洋文学作品选》,由台北号角出版社出版。1998年台湾举办“海洋与文艺国际会议”,会议上有数篇以海洋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文学评论,如扬雅惠《台湾现代诗中的海洋书写》等。1997年青岛海洋大学成立大陆第一个海洋文化研究所,并创办年刊《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之后,还出现了一些《海洋文学作品选》、《海洋文学名作选读》等教科书,同时,与海洋文化研究相关的海洋考古、海洋文学、海洋交通、海洋民俗等专业性研究逐渐展开,从事这些专业性研究的学者全国仅有千人,他们大都分散在有关院校、研究单位或民间团体协会,而从事海洋文学研究的人数全国不上百人,研究成果更是散见于各类期刊。近年,中国海洋大学聘任王蒙为海大文学院院长,开展海洋文学研究,并把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研究列为该校文科发展基金2005年度项目。

对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进行研究,在于揭示中国古代特有的海洋文化精神和宇宙观。如对汉魏六朝海洋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汉承秦制,从武帝、宣帝时期盛行的洋洋大赋,到东汉中叶悄然兴起的抒情小赋;从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到倚靡伤感的《古诗十九首》;从东汉末的建安风骨,到魏晋六朝的风度;从展现沿海民族海洋特征,到吸纳海外民族域外特征的文学艺术,我们看到汉魏六朝海洋文学对楚辞、《诗经》、诸子散文在文学体裁和文学题材上的传承和创新。她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式诠释海洋这个神秘的世界,人们既可以看到汉魏六朝个体人格及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时代精神,又可以看到汉魏六朝海洋文学所折射出的那种充满新的眼光、蓬勃的生命力、鲜艳斑斓的色彩、大海一样的磅礴气势。

再如对宋元海洋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宋元海洋文学是伴随沿海地区开发和海上活动兴起的,主要在东南沿海的闽、粤、浙等地区。随着东南沿海人口聚增和开发以及海洋贸易的兴盛,宋朝的海洋采集、近海渔业、制盐业、造船业、航海技术、海洋兵器制造业、海洋战争、海神崇拜等也勃然兴起。元初虽发动多次海外远征,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在南宋基础上,继续发展同南海西洋诸国的关系,在东南沿海设置多处市船司,发展海外贸易。宋元时期这些海洋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在以海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表现出三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她以丰富多彩的海洋题材和文学体裁,突出了自先秦以来海洋文学的创新和发展。二是她以时代独特的对外开放的社会背景,突出了海洋文学所具有的超迈开放的海洋意识。三是她以宽视野、多角度的审美追求,突出了海洋经略的价值取向。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台湾学术界对海洋文化研究出现高潮。学术选题都为与中国海洋及海洋活动相关的历史题材。广东海洋文化研究的成果是出版《海洋文化论集》。浙江海洋文化研究则以舟山海洋文化研究为中心,涉及渔俗、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旅游等。同时,还出现沿海跨区域的海洋文化研究,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近来,有学者提出要发挥青岛作为国家海洋教育科研文化重镇的作用,在青岛建设海洋文化国家队。

三、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发展史的一面镜子

20世纪末开始的海洋文学研究成果不少,但还没有把“海洋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来研究,所有的研究仅仅作为海洋文化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成果,因而往往是单独的、孤立的,或是以其他学科视野来研究。由于没有把“海洋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把所有有关海洋文学不同体裁和题材的作品作为文学现象纳入“海洋文学”整体框架,无疑影响了我们对人类涉及海洋一切活动所产生的文明从整体上的认识与把握。研究中国海洋文学,不仅要研究古代,更要研究近代、现代、当代海洋文学现象,把海洋文学作品作为海洋文化发展历程的一面镜子,要研究海洋文学发展规律及其对传统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要研究中西海洋文化的激荡嬗变。在中国文学史上,歌咏海洋的文学作品属凤毛麟角,但仍然可以发现许多海洋文学作品,如:《山海经》;汉朝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班彪的《览海赋》;晋朝木华的《海赋》;唐朝李白的《横江词六首》、韩愈的《南海神庙碑》、潘岳的《沧海赋》;宋朝燕肃的《海潮论》;元朝戴良的《渡黑水洋》;明朝李汝珍的《镜花缘》、胡严的《望海》;清朝刘大槐的《海船》、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中国历代海洋文学作品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如:苏东坡的《舶走卓风》诗,苏过有的《飓风赋》,反映的是如何预测海上季风。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元代朱思本的《广舆图》,明代娄元礼的《田家五行》,周履靖的《风角书》,张燮的《东西洋考》,这些海洋文学作品汇集反映了民间海洋占候的谚语,总结观测海上天气:云、风、日、虹、雾、电变化的经验。宋代苏东坡的《登州海市》、明代陶恒的《观海市》、王世贞的《和呈峻伯蓬莱六绝》,则描写海市蜃楼之自然胜景;唐代卢肇的《海潮赋》,从浑天说解释潮汐成因,诠释太阳的引潮作用。北宋梅尧臣的《食蚝》诗,讲牡蛎的插竹养殖法。南宋周必大《答周愚卿江珧诗》讲的是如何养殖江珧。再如中国古代海洋神话,内容丰富多彩生动绚丽,几乎在各类古代文化典籍中都有它的影子,从《诗经》、《楚辞》到诸子百家及后代文学作品;从古代历史典籍到航海者记述,海洋神话随处可见。如《山海经》不仅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海洋神话提供了素材,而且对我们了解华夏先民的海洋文化创造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创作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

与西方海洋文学那种对海洋狂暴、严酷的描写不同,中国古代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虽然也惊异于海的明丽、海的温柔,海的博爱(),以及海的肆虐、海的粗狂、海的凶险,而对于搏击海上的人类多姿的生活和命运,更是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最早是把海洋看成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想象出巨大的扶桑树长在海上,仙人在那里洗足,在那里歌唱。孔子曾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把海洋看成是美好的去处。因此,中国古代海洋文学作品多数把海洋美化、诗化,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诗人李白自称是“海上骑鲸客”。他还写道:“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这种骑鲸、斩鲸的浪漫想象充满诗意,完全不同于西方海洋文学对海洋毁灭生命的严酷描绘,如麦尔维尔的《白鲸》,其对海洋狂暴和毁灭的神秘力量的描写,似乎更能从侧面烘托人类征服海洋的力量。然而,用现在生态和环保的眼光来解读,应该是人与海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海洋文学的研究,在我国文学发展史的研究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她将拓宽我国文学研究的学科领域,丰富文学研究的内涵,发掘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确立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应有地位。系统地研究从先秦到近现代数千年中国海洋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将使人们更形象地认识到海洋主权、海洋资源、海洋贸易、海洋交通、海防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看到先辈们对海洋的勇敢不倦的开发和探求,唤起人们对海洋的热爱,体会海洋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哲理美、艺术美,进而深刻认识海洋将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人类与海洋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联系。在未来的世纪,探索、开发海洋是人类生活的一个主题,因此,海洋也是文学艺术所要表现的永恒主题,而海洋文学将是反映人类海洋生活的永恒体裁。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