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http://www.fzskl.com  2008-01-03 15:33:56  来源:福州社科网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对福州5县(市、区)10乡镇23村的调查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提要]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民素质,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调查报告介绍了福州市五个县(市、区)10乡(镇)、23村的基本情况,在描述和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的同时,也分析了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社会因素,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福州市  新农村  文化建设

 

200511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途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是在实地调查不同类型农村的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

本次调研对象。我们通常把社会事业分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五大部分,依据中央《意见》,农村文化主要是指上述五大部份中的涉及农村居民的文化部分及群众性体育部分,简单地说就是农村居民的文化、体育活动。从实践上看,农村居民的文体活动与其科技、教育及卫生等活动都密切联系,难以分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把农村居民的各种精神文明活动都纳入考察范畴。

本项研究方法。研究以实地调查为主,文献研究为辅。本课题的实地调查以代表不同类型的乡村的个案调查为主。20063月至4月,课题组从县(市、区)、乡(镇)、村三个层面,先后在罗源、长乐、永泰、仓山、福清等地调查了解了10个乡镇23个村的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点的选择,课题组首先选择县(市、区),这一层主要考虑沿海、山区与郊区三种类型的平衡;其次在选定的县(市、区)中选择乡(镇),这一层主要考虑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村级选择除了考虑村庄的城镇化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外,还考虑村庄的文化建设成就与特色。

调查方式、访问对象与资料。调查方式以座谈、访谈和观察为主。调查访问的主要对象包括:市、县(区、市)、乡(镇)的文化管理部门,文化团体与文化工作(经营)者,村干部和村民(消费者)。本调研共召开座谈会27次,座谈与访谈对象200多人。市、县(区、市)、乡(镇)文化部门和村委会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与资料,本报告中未注释的数据都来源于这些部门。

课题组的调研很受乡村干部和群众欢迎,得到了他们大力帮助。

本调查报告首先介绍五县(市、区)10乡(镇)23村的基本情况,接着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方面详细介绍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五县(市、区)10乡(镇)23村的基本情况

任何县、乡、村的文化建设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包括制度(法规和政策),也包括非制度的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这些非制度的条件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社会基础,是制定农村文化建设政策的依据。福州各县(市、区)的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很大,福州在制定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时必须兼顾这些差异。下面介绍本次调查的五县(市、区)10乡镇27村在这方面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耕地与人口规模

10个乡(镇)的耕地均很少,平均人均耕地仅0.376亩。除了罗源霍口畲族乡和永泰白云镇的人均耕地达到1亩外,其余8乡(镇)均不足1亩,金峰六林村人均仅拥有耕地0.012亩。

10个乡镇中,人口规模超5万的有福清龙田镇、仓山城门镇、长乐金峰镇和江田镇,其户籍人口分别为12.55万人、6.88万人、6.52万人和5.23万人,其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分别达到1427人、1434人、2187人、608人,其行政村平均人口规模达到3千人左右。其余六个乡(镇)的人口规模都低于3.26万人,人口密度都低于400/平方公里,其中霍口、白云、梧桐、一都还不到200/平方公里,6乡镇的行政村平均人口规模也均低于2000人,罗源霍口畲族乡的行政村人口规模只有847/村。

2、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流动

农业劳动力转移率。仓山城门镇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率在10个乡(镇)中最高,有91.43%的户籍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城门镇洋坑村的转移率更是高达97.92%。长乐金峰镇次之,为83.31%。福清一都镇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率最低,仅为30%,本次调查的一都镇东山、一都、普礼3村的转移率均不足30%。福清新厝镇、永泰白云乡和永泰城峰镇的劳动力转移率也不高,均低于45%。其余5乡(镇)居中,劳动力转移率为60%70%

10乡(镇)的劳动力外出率和劳动力外来率成相反趋势。劳动力外出率高于40%的有罗源霍口畲族乡(60%),永泰梧桐镇(49%)、白云乡(40%)和长乐江田镇(43%)。与此相反,这4个乡镇的劳动力外来率都低于10%,分别为3%4%5%9%。另外,一都也类似,其外出率达到30%,外来率也仅为3%。仓山城门镇和长乐金峰镇的外出率最低分别为2%15%,外来率却最高,均高于30%。金峰镇华阳村的外来率高达438.10%,金峰镇六林村、城门镇湖际村的外来率也都高于70%。相对而言,城峰、新厝、龙田的劳动力外来率与外出率都处于10%30%的中等水平,它们的劳动力外来率与外出率比较接近。

3、镇、村财政状况和农民收入

10个乡镇的财政状况处于两级分化状态。10个乡镇中年人均财政收入高于400元的新厝、龙田、江田、金峰(1317元)、城门的财政负债率都在35%以下,其中金峰最低(6%)。而霍口、白云、梧桐年人均财政收入约为50元,城峰的为150元,4乡镇的财政负债率都高于400%,其中,白云的负债率高达1100%。一都的年人均财政收入100元,政财负债率为100%。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村依靠店面、厂房出租和土地出让取得一定数量的收入外,大部分村的集体收入非常有限。

长乐金峰镇不仅镇财政状况好,农民收入也很高,2005年其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00元,居10乡(镇)之首。该镇的华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10元。其次为福清龙田、新厝、一都和长乐江田镇,均为5000多元。罗源霍口畲族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仅为3029元,永泰白云乡、梧桐镇、城峰镇及仓山城门镇的则为4000元左右。

4、镇、村产业发展情况

农业方面,10个乡镇的农业生产中,只有一都镇农业人均产值超过1万元;罗源霍口畲族乡与永泰白云乡、梧桐镇、城峰镇等四个乡镇的农业人均产值远高于其二、三产业人均产值。工业方面,仓山城门镇发展最突出,2005年总产值达到93.04亿元,人均13.52万元;其次为长乐金峰、江田两镇,金峰华阳村工业总产值高达15.67亿元,金峰六林村的工业总产值也达到13.5亿元;罗源霍口畲族乡、永泰白云乡的工业最薄弱,年总产值分别为0.26亿元、0.48亿元,人均仅有1279元和3571元。第三产业方面,长乐金峰镇发展最好,2005年总产值为13亿元,人均约2万元,福清龙田镇、仓山城门镇和长乐江田镇紧随其后,总产值在10亿元左右,人均产值均超过万元,这四个镇的第三产业人均产值都超过其农业人均产值;其余6乡(镇)的第三产业人均产值都远底于其农业人均产值,而且除永泰梧桐镇(1.4亿元)外,第三产业总产值均不足0.5亿元,罗源霍口畲族乡和福清一都镇的年总产值均只有0.01亿元,人均都不上百元。

(二)类型分析

为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不同类型农村,我们从地理文化环境(沿海型、山区型)和城镇化程度(城镇型、乡村型)两个维度来划分农村类型。一般而言,福州沿海农村比山区农村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更少,自古到海外谋生人口更多,大都是侨乡,海洋文化浓厚。而城镇化水平高的农村一般都是第二、三产业较发达,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高,劳动力外来率高。而城镇化水平低的农村以农业为主,非农产业弱,人口居住分散,劳动力外来率低。依此,福州农村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1、沿海城镇型;2、沿海乡村型;3、山区城镇型;4、山区乡村型。本次调查的五县(市、区)10乡镇27村的具体类型如下图。

农村类型:地理文化环境与城镇化水平交互分类

农村类型:地理文化环境与城镇化水平交互分类

 

沿海

山区

城镇型

沿海城镇型
    
长乐金峰镇,华阳、六林、仙高
    
长乐江田镇,三溪
    
仓山城门镇,湖际、谢安、洋坑
    
福清龙田镇,东华、东欧、东庭
    
江兜(新厝镇)

山区城镇型
    
(主要为乡镇政府所在地)
    
罗源霍口畲族乡民主村
    
永泰城峰镇
    
永泰梧桐镇
    
永泰白云乡白云村
福清一都镇一都村

乡村型

沿海乡村型
    
福清新厝镇,新厝、峰头

山区乡村型
    
罗源霍口畲族乡,香岭、福湖,
    
永泰梧桐镇,潼关、溪北
    
永泰白云乡,寨里、
    
福清一都镇,东山、普礼

 

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情况

在这里,农村文化事业主要是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机构(组织)及相关政策与机制。

(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机构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县、乡镇、村三级服务设施。县级设施包括是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体育馆(场)、科技馆、博物馆以及公园(文体活动广场)等文体活动设施。其中县级以文化馆和图书馆为重点。镇级包括综合文化站、体育场、公园等文体设施,其中以综合文化站为重点。村级包括图书室、体育场等文体设施,其中以图书室为重点。

1、县级文化设施建设与使用

从调查来看,2000年以来各县(市、区)都加强县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建设或在建设一批新的大型文化设施,如长乐市的冰心文学馆,晋安区的中国寿山石馆、连江县博物馆、闽清县的黄乃裳纪念馆,罗源县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永泰县文博大楼等。8个县(市)都设了文化馆和图书馆。

⑴文化馆

从统计资料看,福州市本级和各县(市、区)都设有文化馆,共有编制119人,其中八县(市)56人;实际在职147人(超编25.8%),其中八县(市)71人(超编26.8%)。现在除连江县因拆迁未回迁无馆舍外,福州市本级及其它县(市)区共实有馆舍面积24215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3400平方米14.0%,业务用房6877平方米,占28.4%,出租5640平方米23.3%,其它8295平方米,占34.6%,可以说馆舍闲置较多。各馆2005年总收入438.82万元。其中,财政拨款353.51万元占80.6%,业务收入11.06万元,占2.5%,馆舍出租74.25万元占16.9%

从调查看,文化馆一般都内设有音舞室、美术摄影室、文学(群文)室、戏剧曲艺室,主要工作是协助文艺社团开展以音舞、书画摄影、闽剧等创作、展览、演出等活动,协助宣传部和科技文体局主办科技文化宣传、文艺演出等转大型文化活动。

⑵图书馆

从统计资料看,福州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图书馆共有编制129人,其中八县(市)58人。目前实际在职人员165人(超编27.91%),其中八县(市)77人(超编32.76%)。2005年各馆服务读者88.94万人次,其中八县(市)35.25万人次,2005年各馆共获财政拨款521.9万元,其中购置书报费214.85万元,全市图书馆平均每人次读者服务的财政支出约5.9元(不含馆舍投资)。

从调查看,目前八县(市)除长乐图书馆启用电子阅览室,其它县(市)尚无设置或启用电子阅览室。在图书业务经费上,长乐市是最多的,2005年、2006年都有70万元专项图书经费和12万元办公经费。2005年福清市图书馆图书专项费用14.7万元(人均约0.13元),罗源县图书馆图书专项经费4.68万元(人均约0.18元),永泰县图书馆业务经费(办公与图书)共3万元(人均不足0.08元)。可以说图书馆经费少,读者也少。

2、乡镇文体设施与机构

⑴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

从统计资料看,福州市现有乡镇(街道)185个(乡镇149个),除台江区和仓山区有14个乡镇(街道)未设文化站外,实有文化站(中心)171个。各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编制208人,实际在职291人(正式266人,临时或兼职25人),超编39.9%;各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站舍面积36324平方米,其中500平方米以上占9%300-500平方米8%100-300平方米18%100平方米以下65%

文化站的主要工作。从调查看,长乐金峰、福清市龙田、新厝及仓山城门都是福州市先进文化乡镇,这些文化站实际工作大同小异或多或少主要有:①利用已有设施,开放图书馆、阅览室,更换阅报栏报纸等;②协助村、企业做好文化室、阅报栏和宣传栏工作;③组织各类科普、文教宣传活动和科技培训(文技校);④组织文艺晚会、文艺汇演和比赛,选拔参加省、市文艺演出和比赛队伍。⑤指导、协助篮球爱好者协会、老体协等各类文体社团开展活动。⑥协助县(市、区)科技文体局搞好文化市场管理。

文化站(中心)经费少,活动少,发挥作用有限。从调查看,永泰、罗源的文化站发挥的作用很少。永泰21乡镇,尚有3个乡镇未配文化专职工作人员,2005年仅14个乡镇有安排文化体育办公和活动经费,共1.93万元,全县人均0.05元,除嵩口、葛岭、同安、赤锡、长庆等乡镇还发挥文化站的一定作用外,其余9个乡镇的少量活动都集中在春节。罗源县11个乡镇仅4个有文化站站址,但都很少开展活动。长乐市18个乡镇(街道)都设置了文化服务中心,并配备2名正式编制,并给一定经费,其中拥有独立设施和办公场所的文化服务中心有15个。福清市21个镇街文化服务中心,编制45个,实有面积11318平方米,平均每个中心约534平方米。与永泰、罗源相比,长乐、福清的文化站发挥作用相对多些,影响也大些。但总体而言文化站的作用还是很有限的。以福清为例,虽然21个镇街文化服务中心总面积不少,但各镇街很不平均,其中1000平方米以上有6个,不足100平方米的也有7个(其中20平方米以下的4个);虽有编制45个,但大多数没有专职专用,一人多兼,大部分文化工作有名无实,只装个门面;200521个镇街财政拨款21.88万元,最高2.3万元,最低0.12万元,平均每个中心平均约1万元,全市人均约0.2元,若加上2005年经营创收2.39万元,人均约0.22元,举办文化活动大都靠企业家、华侨赞助,多由老人会组织并提供场所。

⑵公园等其它文化设施

从调查看,除发达的乡镇如长乐金峰、福清龙田等有公园外,一般乡镇都没有。这些乡镇公园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集资。乡镇除学校体育场外基本上没有其它体育场所,体育设施建设滞后。

3、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使用

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大部分由村集体、企业、华侨及村民个人出资兴建。从调查看,永泰、罗源及福清一都镇等经济落后的山区农村基本上没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即使有也大都老化或成为危房或设在一些祠堂和寺庙里。以永泰为例,21个乡镇,村级影剧院、礼堂和可供演戏的祠堂、庙堂等共40多座,平均约6个村才有1个演戏场所,这些场所大多数没有书报,也很少演戏或电影,在场所活动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其活动主要是打牌。而沿海经济发达的长乐、福清及仓山城门等农村,村级公共文化设施较多。长乐市农民兴建村文化室、青少年之家100多个,敬老院、益寿园等老人俱乐部200多个,影剧院、礼堂等192座,目前80%以上的城镇社区和村有文化活动阵地,并开展一定活动。福清市有村居文化分站和各种俱乐部、村居文化室等236个,实有面积1.58万平方米;有图书馆(室)476个,馆室总面积2万平方米,藏书116万册;此外,还有不少老人文体活动中心、篮球场、门球场等以及村级公园等。农村的体育设施主要是门球场、戏台、学校篮球场,非学校的年轻人及中小学生的体育场所很少。总体而言这些文体设施大部分为村集体、社团、企业、华侨及村民个人捐资兴建。

从调查看,村级图书室的书很少,绝大多数是旧书,阅览室以少量党报党刊为主。总体而言,这些文化室大多建在老人活动中心中,由老人来管理,主要活动者也是老人。报纸杂志的资金大多由村集体提供。

(二)农村群众性文化社团

农村群众性(非盈利性)文化社团的发展情况是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从调查看,福州市农村群众性文化社团种类繁多,发展很快。从社团的文化性质来分类可分为:文化性社团,如大众诗社、书画社;体育性社团,如篮球爱好者协会、乒乓球爱好者协会等;文化与体育相结合的社团,如腰鼓队。从社团的功能来分类可分为:科普教育类社团,如老年大学、专业技术协会、村级关工委;基金类社团,如文教基金会、慈善基金会;兴趣类、健身类社团,如闽剧票友俱乐部。从参与者群体来分类可分为老年人社团、青少年社团、妇女社团等。从社团的现代性来分类可分为:传统类的社团,如舞龙舞狮队、十番队;现代类社团,如铜管乐队、军乐队等。从政府参与程度来分类可分为:政府参与、扶持类社团,如关工委,老年大学、老体协、科普组织;民间自发性社团,如老人会、宗族性文化组织等。

从五县(市、区)的调查看,福州市农村群众性文化社团共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发展、分布不均衡。福清、长乐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各类社团都比永泰、罗源等山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多得多。山区的经济落后,乡镇、村的文化社团少,有的话也多为传统性社团,社团活动少,主要是节日性活动。在调查的霍口畲族乡、一都镇、白云乡除了老人会外,基本没有单项的文体社团,梧桐镇仅4个社团,其中3个还带有盈利性质。沿海龙田、金峰、新厝、城门等娱乐性社团多,日常活动也多。如城门有腰鼓队(11支)、子仁钱剑队、民间舞蹈队、拳操队、太极联队等15个社团217人,2005年共演出88场;新厝镇社团更多,活动也更频繁。

2、诗社、书画社等文化性社团少,且主要集中在城关。从调查看,乡镇中仅新厝镇有书画协会。

3、兴趣类、健身类社团受群众欢迎,发展很快,总数最多。

4、政府参与、扶持的社团组织体系完善,规模大,活动频繁。其中,老体协、关工委,各县(市、区)都有,但福清市最为突出。

5、老年人的社团最多,活动也最为频繁。在各县市中,福清市的老年人社团最为发达,福清市100%的行政村有老人会,而且许多村按姓氏或自然村自发组成老人会,大多数老人会都有自己的活动基金,许多村老人会每年的活动经费比村委会还多。福清市老年学校,已形成市老年大学、镇、村老年学校三级办学网络。目前,福清市老年大学学员达到546人,镇(街)21所学校学员8020人,村级老年学校所,学员4076人。福清市老体协,2005年,新增会员1908人,辅导站5个,辅导员114人,举办各类培训班277期,培训骨干6874人,新建镇村老年人活动中心18个,活动场所24个,新建门球场15个,气排球场19个,地掷球场7个,柔力球场5个,2005年共举办门球赛事25次,784场次,共有4413364人次参加门球赛。20061月—9月福清市老体协计划安排20项活动,其中19项与镇街老体协有关,全市各乡镇协会都参加的有16项。活动内容包括比赛、选拔赛、汇演、集训、培训、科研讲座、工作调研、经验交流及年会等。目前福清市97%以上村居中建立了老体协。福清市关工委,从调查的新厝、龙田、一都三个镇看,经济相对较好的新厝、龙田的村级关工委都有提供或多或少的贫困助学资金。

6、社团(镇村级)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村集体、企业、华侨及村民个人捐赠。

(三)企业、华侨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情况

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村集体(主要是村级文化设施)和群众性文化社团的参与外,还有企业、华侨及村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

1、一些企业积极参与举办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如2005年,福清市移动公司与龙田镇合办“村村通杯”篮球联赛,福建天生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天生杯”新厝镇民间文化艺术节等。

2、一些企业、社团、华侨及个人积极捐建公共文化设施,一些地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社会化机制初步形成。如,福清、长乐的一些宗亲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捐建村级公共文化设施;长乐通过实施“回归工程”、“暖人心工程”等,积极动员企业、社团、个人,特别是海外华侨华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城镇文化设施建设,兴建了金源科技文献中心、郑和航海馆、吴航书院、历史文化名人公园等一批文化设施;连江在利用社会资金建设村级文化室上形成了村集体办、军民共建、文化专业户办、离退休老人(老人会)办和传统民俗文化俱乐部办等五种模式。

从调查看,参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社会力量绝大多数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村集体、企业、社团、华侨及个人等。

(四)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文物保护

目前福州市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9个(福州城区6个,县、市3个)、省级83个(福州城区4个,县市39个)。各县(市)的文物工作均由文化部门管理,福州市县(市)级文物管理人员,在编、在职人员约110人。长乐市在镇、村还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形成了市、镇(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同时文物保护单位除了国家级和省级外,还有大量市级、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仓山城门为例,目前城门镇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9处,其中省级1处,市级7处,区级21处;城门镇有文物保护小组3个。从调查看,各镇村文化工作者都很重视对本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根据国家、省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福州市积极推荐的闽剧、福州评话等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全部被报送文化部,在已公示的第一批国家级代表作名录中,福州市有闽剧、福州评话、亻尺唱、茶亭十番音乐、寿山石雕刻技艺和脱胎漆艺等六个项目,入选数量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之首。目前,各县(市、区)文化工作者都很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从调查看,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宣传和挖掘。如福州民间的“五帝”信仰习俗与厦门的王爷信仰习俗性质类似,但该信仰历史更悠久,传播更广,其以福州为中心,不仅在闽北、闽东、闽南有相关民间信仰,在台湾也有相关信仰,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再如,福清新厝海族舞,该舞是渔民祈求风调雨顺、捕获丰收的鱼灯舞蹈。此舞模仿不同鱼的游水动作,形象生动逼真,充分地反映了海洋儿女对海洋、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具有浓厚的海洋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从上面分析来看,福州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即县(市)、乡(镇)、村三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农村文化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和政府各部门分工初步形成:

三、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农村文化产业内容广泛,从福州实际看,农村文化产业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书报刊、音像制品、网吧、电子游戏、歌舞等“三厅”、茶艺社、台球室、商业(传统和现代)演出,农村特色文化教育、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工艺品生产和文化旅游)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方面精神文化需要的有效途径。这里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情况。

(一)广播电视

1、广播日益萎缩

从调查看,广播业日益萎缩,在现代有线电视和电脑的冲击下,广播的文化娱乐功能仅限于海陆交通和气候广播及边远山区和海岛等特定行业和区域中,在绝大多数的农村有线广播已废弃,无线广播听众也仅限于极少数老人,农村广播已基本失去文化娱乐功能。目前县(市)的一些广播工作者正从商业上来开发使用广播。

2、电视迅速发展

电视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发达的文化项目,我们更倾向于把它们作为一项产业而非事业。国家也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中,明确新闻媒体中的传输网络部分,可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

目前,福州市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8.3%,这覆盖率包括用天线接收和一些未联网的信号不稳定只能接1-3台有线电视的人口,这些电视信号很差,基本等于无电视。只有实现有线电视联网范围内的人口,才是有效的电视覆盖的人口。从2005年福州市电视覆盖基本情况看,经济发达的地理条件不错的地区如五城区、福清、长乐、连江、平潭等的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都达到93%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如闽侯、罗源、闽清、永泰行政村联网率都不高(62.4-66.9%),而晋安区北峰仅为34.5%。城市(城关)联网有线电视入户总数为60.96万户,农村的为50.79万户;农村联网有线电视入户率仅为44.3%。总体而言,农村联网有线电视入户率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成正相关关系。经济好的长乐、福清、马尾的农户联网有线电视入户率最高,都在50%以上。金峰、龙田等经济强镇入户率达到74%以上,猴屿更达到90%,其次是连江县40.6%,其余的农村入户率在27.1%-33.6%之间。

从调查看,联网有线电视入户率低主要有以下四个影响因素:一是前述的许多村未实现有线电视联网。二是农村贫困户,缴不起有线电视费。其中大量的是单独居住的老人户。三是大量农村举家外出,农户未安装或安装后报停。这类沿海与山区都有,山区更多。以永泰为例,2006年,永泰城乡报停户数约占安装入户总数的10%。四是多户合用,即包括老人与子女合用,也包括农户自己拉线安装的情况。五是联网有线电视安装管理服务跟不上。

(二)农村其它现代文化娱乐产业:现状与特征

农村其它现代文化娱乐产业,主要指农村电影、书报刊、音像制品、网吧、电子游戏、茶艺社、台球室、歌舞等“三厅”及现代商业演出等。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福州市农村其它现代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电影

从统计资料看,目前福州市共有农村电影队113支,电影机近200台,放映员300多人。从调查看,农村电影已经商业化,农村电影教育与娱乐功能日益减弱,主要存在于学校或少数边远山区中。目前罗源县和永泰县的学校电影由宣传教育部门提供,每个学期每学生交10元,放映2场(4部)电影。相比较而言,电影在经济落后的山区特别是有线电视未联网的农村受群众欢迎,但农民消费水平较低,市场容量少,再加上交通不便,电影放影成本高,山区农民电影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电影大都是露天电影,其观众主要是外来打工者。从统计资料看,福清乡镇电影院仅高山、芦华、侨影3个,每月共放映40场,每场观众在200人左右。非影院的个体电影队13队,2005年放映电影约2360场,以个人包场为主。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福清市农村非影院的个人包场电影远不止2360多场。就新厝镇而言,2005年,个人包场电影远就达782场(1564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电影的观众很少,多数当地村民不怎么喜欢看电影,实际上这些由农民出资放映的电影(400-600/场),大多数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放给神明看,是完成一种民间信仰仪式。

2、网吧与电子游戏室

从调查看,作为现代的高科技产品,网吧与电子游戏室的消费者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青少年。与电子游戏室相比,从总体上看,网吧的数量与规模更大,并有进一步扩张和挤压电子游戏的趋势。从区域分布看,在经济发达的长乐、福清的城关与农村网吧的电脑数量远多于经济落后的罗源、永泰;若考虑人口因素,各县(市)城关每万人拥有网吧电脑数的差距并不大,其中的差距主要是在镇村网吧电脑上。从城乡分布上看,农村网吧的电脑数量高于城关数量。但有的县,如罗源、永泰还没有村级网吧,甚至一些镇政府所在地也还没有网吧,因此,罗源、永泰的城关的网吧数量及电脑数量都远高于镇村的数量。而经济发达的长乐、福清则完全相反,其镇村网吧数量与电脑数量都远高于城关的数量。

3、音像图书与报刊

图书、报刊与音像制品是农村的一个重要的现代文化消费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1)音像图书:音像以娱乐为主,图书以教育为主

从消费看,沿海与山区,城关与乡村差异很大。书店和音像店主要集中在城关和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在城关和经济发达的镇如龙田、金峰等书店与音像店的规模较大。大中型书店一般兼营音像制品,音像专营店一般较小,专营出租、专营出售和租售兼营的都有。书或音像制品种类都非常丰富。龙田镇政府所在地,图书店就有9家,其中3家规模较大,图书种类丰富。在各类书店中,教育类图书最多。这包括学前、中小学教育图书,也包括成人教育图书。在霍口、白云、一都、梧桐等山区乡镇,书店与音像店规模较小,大多合二为一,而且既出租又出售,书以出售为主,主要是与幼儿及中小学教育有关的书,音像以出租为主,绝大多数集中在镇所在地,一般乡镇有2-3家,大一点的镇有4-5家。以霍口为例,乡镇府所在地有2家音像书店,都是出售又出租,其中一家相对大些,这家店音像出租收入200-400/月。顾客以老年人为主,其次是中小学生。霍口村有联网有线电视,村民很少租片。顾客是霍口村附近十多个没有有线电视的自然村村民,最远的十几公里。顾客所租音像以武打为主,闽剧约占5-8%左右。音像出租没有押金(收押金没人租),租一片0.5元,一般租2-3天,也有的租7-8天才还。租书的人很少,书出售较少,主要是出售学前、中小学教育类图书。

从经营看,图书音像经营以个体民营企业为主。据统计,2005年,福州市图书销售额达8亿多元,新华书店年销售额为1.28亿元,约占16%,民营书店2004年销售额已逾2亿元,约占25%,个体及其它经营户图书销售约占59%①。2005年,在福州市所有乡镇中只有1家新华书店,可以说,新华书店已退出镇村图书音像市场。与图书相比,音像制品销售规模小,个体经营更多。可以说农村图书音像市场以个体为主。

2)报刊:农民的消费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而非娱乐

沿海农村家庭报纸杂志消费可观,在征订的各类杂志中,教育类杂志最多。从表6.2006年龙田镇企业、村居民报刊征订情况看,在各类杂志中,教育类杂志征订最多占的45%,如果把科普也作为一种教育,教育类则占60.4%上,而文艺类仅占4.5%。这似乎可以说明农民的杂志消费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而非娱乐,更多的是在投资而非消费。如果结合书店中教育类图书情况,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

农村报纸杂志以邮订为主。从调查看,镇村报刊零售点很少。永泰、罗源等山区镇村的报刊主要是由政府和村集体按分配要求征订党报党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山区邮政量少,邮政呈衰退状态,象罗源霍口畲族乡的行政村需3-7天才有一趟邮政服务,山区邮政量与邮政服务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4、歌舞厅等“三厅”及现代商业演出

歌厅、舞厅、迪厅等“三厅”及现代商业演出主要集中于各县(市)城关和金峰、龙田等经济发达的大镇,沿海和山区小镇都很少。如龙田镇“三厅”有10家,而梧桐、城峰、白云、霍口、一都、新厝等没有歌舞厅等“三厅”,现代商业演出更少。

(三)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1、农村特色文化教育日益市场化

我们把农村市场化的成人职业培训、文化补习以及青少年特色教育等作为一种特殊产业。成人教育这种特色教育主要在城关和经济发达大镇。以龙田为例,依托龙田镇文技校开展特色教育的有二种:成人小学语文补习班和成人英语、日语短期培训班。

成人小学语文补习班。从调查看,一些乡镇有至少在提供的资料上开展自费扫盲教育,但很少象龙田这样有按小学语文课程进行补习的,小学6年课程3年学完,每周五天学习,每天2-3小时,2006年有1年级、2年级和4年级,近100个学员,学员每个学期学费250元。从现场看,学员都是女性,年龄大多在30-40岁之间,自费文化补习班兴起,反映了收入提高后的农民,对文化的重视与渴求,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农村义务教育的滞后。

成人日语、英语培训。2006龙田镇文技校有日语、英语两种培训,近几年来,日语学习1年约有200个学员,英语学习1年约有100个学员。每期培训1-2个月,每期学费约300元。

此外,还有就是青少年特色教育。这种教育以中小学生为主,主要是音乐、舞蹈、绘画、外语学习培训,中小学教师是教学主力。培训一般都集中在乡镇以上,城关最多,少数经济发达的大村也有这些教育。

2、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

1)工艺品生产日益产业化

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木雕、软木画、牛角梳、竹编、铁艺、陶瓷等。这些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以闽侯为例。在2006年春季广交会上,闽侯县有500多家工艺品企业1800多人参加,展位面积达1万平方米,参展的样品主要有竹草编织、铁制品、雕刻木制品、皮件漆器、干鲜花果树脂制艺等五大类,产品16万件(套),成交金额达1亿美元。②2006年闽侯溪头村6家工艺品加工企业预计可盈利600万元,目前6家企业为全村就地转移富余劳动力800多人,增加人均收入1500多元。③

3年来福州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到2005年,已登记的版权保护产品达526件,这些产品主要是腾铁、竹编等传统工艺品。需要指出的是象软木画等一些技艺高的工艺品生产,存在研发与生产销售相脱节,版权保护与品牌宣传力度不足,缺少龙头企业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工艺品产业化发展。④

2)市场化的民俗表演、民俗乐队与剧团演出

民俗表演。福州市的民俗活动和表演种类繁多,各县(市、区)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和表演,除福清、长乐的剧团和乐队外,大多数县(区)的民俗表演大多是业余的、非市场化的,主要是节庆表演或当地政府及社团主办民俗汇演。市场化的表演大都与旅游相结合,如霍口畲乡风情游中的畲族歌舞表演。目前福州市还没有综合性的民俗演出公司。

职业民俗乐队与剧团。福州职业民俗表演团队主要是乐队和剧团。职业民俗乐队包括那些市场化的参加民俗活动的现代乐队,如福清、长乐的铜管乐队。这些现代乐队参加大量民间习俗与庆典,如婚丧喜寿等活动。职业民俗剧团以民间闽剧团为主。

从调查看,福州职业民俗表演团队和市场大都集中于福清和长乐两地。福州民间职业剧团约130多个,年演出3万多场。其中,福清90个剧团(闽剧83个),演出2万多场,约占66%;长乐27个闽剧团,演出6000场,约占20%。两地职业民俗表演乐队和剧团演职人员7460人。

3)文化旅游迅速发展

从调查看,各地都重视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如福清市制订了“1995-2020年的旅游发展规划”。近几年来,各地农民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文化旅游开发,在永泰的青云山,琅岐的龙鼓度假村,连江的青芝寺,福清的东张少林寺,晋安区的寿山村,闽侯的十八重溪,平潭的南寨山、半洋石帆,闽情的宏琳厝,长乐下沙海滨度假村,罗源的罗源湾等地,随处可见农民参与文化旅游建设的情景。2005年永泰以青云山为品牌的自然生态与乡村田园风光的观光型乡村旅游,就吸引了42.6万人次,创产值近亿元。

目前,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已成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文明交融的有效措施,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开发至少有以下几个具体价值与意义:①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②促进农村传统工艺和土特农产品的生产;③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④促进城乡文明的交融,提升农民现代文明素质;⑤促进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保护、承传与发扬。

从上面分析来看,福州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福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多数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足,政府尚未完全承担起农村文化特别是镇、村文化建设的责任

1、多数地方领导、政府把文化建设作为软任务、软指标,或者仅仅把文化建设作为形象工程,作为宣传工作。

2、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少,且文化建设重城市、城关,轻农村,对镇村两级的文化投入极少,并且存在重设施建设轻日常活动与管理的倾向。农村文化特别是镇村文化处于自然(民间自发)发展状态。2005年福清市和永泰县乡镇文化站(中心)财政业务经费情况可以较好地反映这一状态。在各县(市)中,福清市的乡镇文化中心的财政业务经费是最好的之一,但2005年各文化中心平均业务经费仅1.04万元,全市人均约0.2元。而2005年永泰县乡镇文化站(中心)平均业务经费仅0.09万元,全县人均约仅0.05元。这与当地一个乡镇一年几十万元的接待费形成强烈反差。

3、多数地方(县、市)的体育彩票专项资金没有用于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二)文化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需求,文化资源缺乏,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1、文化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农村文化发展

1)文化建设没有纳入政府规划。文化部门及其干部职工的目标责任不明确,文化部门被视为最清闲,最好“混”的部门之一。

2)文化建设重城市、城关,轻乡(镇)、村,“农村文化农民办”的二元化城乡文化体制问题在沿海工业化、城镇化的农村更为突出。①网吧限量、停批及规模化(50台以上)的政策与农村人口相对分散、农村网吧规模小及发展迅速不相适应。其结果促进了已审批网吧的经营权买卖,直接提升了网吧的经营成本,制约了农村网吧的发展,导致了黑吧的产生。此外,农村网吧管理不规范,重罚款、轻治理等问题。②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适应不了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需求。如金峰镇华阳村工业发达,2005年村里企业上交税收2000多万元,但村财仅二十几万元,而村里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人口已达1.5万,村里小型的文化设施建设如篮球场的资金、用地等都无法安排,至于城镇化的文化设施如公园等更无从谈起。很明显华阳村的村民及外来人口承担的公民义务(税收)与享有的公民权利(公共文化权益等)极不对称。

3)电视网络管理体制不顺。电视部门具有多重身份,“事业不象事业、企业不象企业”,电视部门在面对政府时以事业身份出现,在面对用户时则以企业身份出现。可以说,电视部门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从调查看,在各县(市)及乡镇中,电视部门的收入与福利待遇不仅在大文化系统中是最好的,就是在整个社会各行业中也属最好之列。但一些地方电视网络管理混乱、服务差。如,长乐市金峰镇附近的六林新村因有关部门要收取每户1000多元的新村线路安装(远高于正常安装300多元/户的费用),目前新村400多户未能安装有线电视。近两年来已有100多户村民自行安装了卫星电视。从访谈看,这在长乐不是特例。在福州市广电集团直属管理的仓山区城门镇也存在有线电视入户难(安装部门不愿给新用户安装)、收费高(每月15元高于公布的13元)、电视收视频道少(仅33台而非公布的47台)、有线电视网络老化、电视信号差(每停1次电,就有一周电视是模糊的)、服务差等问题。村民与村干部对这些问题的想法,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电视网络也要有竞争”,“要象手机入网、电脑(宽带)入网那样有至少有两家竞争。”“有竞争我们就不用求人家,我们村干部也好做,至少耳根清净”。

4)农村文化部门政企不分,对文化市场管理滞后,且重罚款,轻治理。沿海的一些乡镇文化中心,一方面作为企业为当地演出提供中介服务,收取中介费;另一方面又承担一切演出审批手续、稽查整顿市场的政府职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甚至一些文化中心,受利益驱动,直接或间接参与低俗文化如裸舞表演的组织,影响恶劣。

2、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资源缺乏

1)是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地方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尚未建馆或开馆,仅约三分之一的乡镇文化站的设施能满足综合文化站功能的要求,山区村级文化设施严重缺乏;而沿海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则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滞后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镇村体育设施特别是中青年、少年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

2)文化资源匮乏。县、乡、村三级的图书馆(室)藏书少,且多为旧书,利用价值低。目前只有长乐市图书馆开设了电子阅览室。在乡、村两级基本没有图书可借阅。少数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虽开设了报刊阅览室,但仅是少量的党报党刊。农村电影放映少且基本是老片。在山区,农民一年难得看一场电影;在沿海农村,电影对农民没有吸引力。一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因后续配套资金不到位而废弃。可以说,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远程干部教育网络尚未启动。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网吧发展受限制,网络资源供给不足。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如民间剧团、民间乐队活动主要活跃于沿海发达农村。

3、现有资源利用不充分

1)人力资源利用率低。县(市)、乡(镇)各文化机构缺编与超编同时并存,但是总体超编25-40%,文化专干不专、不干,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状态并存。一些有收入(出租场地和收管理费)经济状况好的文化服务中心,人满为患,成为一些领导干部亲友的俱乐部。

2)文化馆设施利用不足。市本级和五区八县(市)文化馆(群艺馆)的场馆面积除办公用房、业务用房和出租用房外,还有34%空置。

3)图书馆读者少,服务成本高。2005年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图书馆年财政拔款(工资、办公及购书费)521.9万元,年服务读者88.94万人次,即全市图书馆平均每人次读者服务的财政成本约5.9元(不含馆舍投资),相当于购买10份报纸或1本杂志的费用。

4)民间民俗文化引导不足,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民间民俗文化人才、设施、资金等资源丰富,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文化活动多,但引导不足,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民间庙宇、祠堂、文化中心等公共活动场所的开发利用不足,民间民俗活动引导不足,一些地方迷信、低俗文化如“艳舞”表演等问题较突出,⑤而一些村闽剧演出过于频繁,一年里有200多场戏。

5)政府的不同系统之间、政府与民间之间的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不足。如农村中小学文化设施(操场、篮球场)没有对社会开放(至少法定期日和假期可开放),农村企业及其它民间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整合。

(三)农村文化专业人才和组织管理人才匮乏,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

一方面县、乡两级文化事业的文化专业人才少,并且“文化低、老人多、新人缺、业务弱”。在福清、罗源、永泰三地县(市)、乡(镇)两级文化机构110位事业编制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仅1人(0.9%),中级职称6人(5.5%),其余103人(93.6%)中有半数以上是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许多文化工作者缺乏工作热情,缺乏培育新文化的耐心和勇气。另一方面福州城乡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匮乏,特别是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与营销人才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缺乏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

 

五、农村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农村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动向,以便提出更有效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社会转型,即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即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社会转型在当前集中体现为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这种转型期的矛盾主要是转型不彻底,历史的文化、制度(法律与政策)、关系(利益结构)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矛盾。

1、计划的经济社会结构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矛盾的影响

计划时代,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政企不分、政社合一,城市与工业优先、城乡二元分治。改革开放后,这些历史结构特征仍然存在,表现为城市与工业优先,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等,目前还延伸出经济优先的结构特征,前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无不与之有关。

1)城市与工业(经济)优先、城乡二元分治的影响。尽管经过20多年改革,但受历史文化沉淀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以及旧关系(利益结构)等的影响,这种二元化经济社会结构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党委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与政策上依然是城市与工业(经济)优先、城乡二元分治: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被忽略,工作目标不明确,责任、措施不落实,农村文化的人、财、物投入缺乏制度保障,投入严重不足。这些不足使农村文化工作地位低下,也从一个侧面降低农民地位。这种低下的地位还使农民的文化要求难以表达,基本文化权益被忽视乃至侵犯。当前国家政策规定的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很少,即便如此这种少量的文化专项资金也常常被挪用,如许多地方政府挪用体育彩票专项基金。这种二元化的认识与政策所带来的问题,在那些工业化、城市化的农村更加突出,并引起许多村干部与村民的不满。

2)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历史关系(利益结构)的影响。从制度建设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已有十多年,政企分开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也被视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政企分开在实践中正遇到历史关系(利益结构)的制约,就文化领域而言,广电部门就是一个重要例子。尽管目前各地各级都成立了广电集团,但广电集团都是从广电局转化而来的,广电集团与主管部门广电局在人、财、物上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广电集团还有许多事业性的业务,广电的有线电视网络具有垄断性质。可以说,广电集团享有事业与企业双重身份与待遇,其职能与责任不清。总体而言,目前在市场化进程中广电领域的政企、企事难分,一方面使广电部门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又造成广电特别是电视网络管理混乱、服务滞后,乃至利用职权垄断乱收费。

除了历史遗留的政企不分外,还有一些基层文化职能部门利用职权制造新的政企不分,以获取“租金”。一些乡镇文化中心,利用其文化演出审批、文化市场稽查整顿职权,垄断文化演出中介服务,收取中介费。如长乐市11500元的乐队演出需交纳各种税费400元,其中,税收(乡镇文化中心代征)130元、市文化局管理费70元、乡镇文化中心管理费约150多元、文化中心联络员联络费(中介费)50元。这其中,税收不到1/3,其余为市文化局与镇文化中心所有。一些乡镇文化中心因每年几十万元的管理费及中介费收入成为富有部门,成为一些干部亲友的“俱乐部”,人满为患。这种政企不分,在有的地方还使一些乡镇出现低俗文化,如“裸舞”表演。⑥

2、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高度流动与分化,这种流动与分化给农村文化市场、公共文化产品、文化冲突与整合带来新的影响。

1)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影响。山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使当地文化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图书、音像、有线电视、卡拉OK厅等消费大幅下降。与山区农村不同,沿海工业化村庄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图书、音像及网吧、录像厅、卡拉OK厅等各类文化市场繁荣。

2)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山区农村人口大量外出,老人、青少年、儿童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这进一步降低当地政府与领导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同时也降低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在沿海工业化村庄,大量的外来人口一方面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不足的问题更突出;另一方面来自各地的外来人口也带来多元文化,这使农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农村文化面临多元文化碰撞与适应的问题,这使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整合成为沿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直接刺激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农村居民不仅喜欢传统的地方的文化、参与性强的社区文化,也逐渐喜欢异域文化、现代文化。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文化的积极影响:一是促进教育性文化发展,这在沿海发达农村极为突出。一方面促进学前教育和中小学生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才艺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是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这包括专业技术教育、实用外语教育及扫盲教育。二是促进家庭电视、音响、电脑、照相机等文化耐用品消费,有线电视、因特网和报刊消费,促进家庭文化兴起。从23村调查看,农村平均约有12.2%家庭拥有电脑,11.2%家庭订阅报刊。其中,新厝、龙田、江田、金峰、城门等沿海发达乡镇13个村的家庭电脑拥有率、报刊订阅率分别达到16.8%15.6%,分别是其余10个村(山区)家庭电脑拥有率(3%)、报刊订阅率(2.4%)的5.6倍、6.5倍。三是促进农村居民旅游等其它文化消费。四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层次。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文化生产、消费、传播与管理方式,给农村文化发展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先进的生产与传播工具为满足农村文化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技术与物质基础,给农村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电视、电脑的普及特别是有线电视网络和因特网的发展大大地降低了文化生产、消费、传播成本。其影响:一是提高个体与家庭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能力,提高个人与家庭在生产与消费中的作用,促进文化消费的个性化、居家化。二是加速农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也加剧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争斗,提高文化管理的难度:既为农村普及现代文化、先进文化创造条件,也为农村落后(腐朽)文化产生与传播创造空间与条件,给控制落后(腐朽)文化带来挑战;既加速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与发展、地域(民族)文化传播与全球化,也加速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衰落与消亡,给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保护带来挑战。

(四)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化具有承传性,民间传统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载体。从调查看,传统文化丰富特别是宗族文化发达的地方,村庄意识、村庄凝聚力较强,依靠村民集资,村庄的礼堂、文化活动中心及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较好。在沿海乡村,这种宗族文化及其塑造的“根意识”,还吸引了许多海外乡亲参与家乡文化事业建设。不少农村赋祠堂以许多文化娱乐功能,并融“爱国爱乡”精神于祠堂文化之中。此外,许多民间习俗如民间信仰、婚丧仪式,已成为农村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成为群众文化社团如腰鼓队、太极队、老人舞蹈健身队等活动的表演舞台。当然民间传统文化中也夹带一些迷信、重男轻女等不健康的东西。

村庄历史人物、文教传统等文化积淀,影响着村庄的文化建设。从调查看,那些历史人物多、文教传统浓厚的村庄,村民的社区荣誉感与认同感强,村庄精英(村干部、经济能人、宗族精英等)容易被动员参与村庄公共文化建设。在这些村庄,老人活动中心、礼堂、学校、体育场乃至公园等建设相对较好。

(五)领导干部的影响

从县(市)、乡(镇)、村座谈来看,三级文化工作者都认为,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是否重视文化工作是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中,主要领导是否重视,不仅影响政府财政(村财)对文化的投入,影响文化部门的积极性,也影响社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参与。从调查看,县(市)、乡(镇)、村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有利于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促进社会各界与政府或村委会合作推动文化建设。许多文化工作者认为“领导重视、政府牵头”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领导不重视,政府不引导、不积极参与,即便社会有能力、有意愿,文化建设的合力也难以形成,文化建设也难以出成效。

六、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总体思路:深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完善体制机制,增加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和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大众化(社会化)、特色化(地方化)、社区化、组织化及产业化。

(一)深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

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单纯就文化发展文化,而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县域经济)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结合起来,与城乡统筹发展、城乡文明交融、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需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1、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传统文化中保守的部分视情况给予必要的尊重乃至保护。

2、是一元化引导与多元化(多样化)共同发展的关系。一元化指党和政府倡导和推动某种文化类型,引导文化发展;多样化是文化的基本型态,多元化指多样化的文化类型共同发展的倾向。总体而言,政府导向的文化有利于发展文化的现代性,实现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推动作用;民间导向的文化有利于保护文化的传统性,实现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3、是公共性与商品性的关系即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公共性的文化有利于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商品性文化有利于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有利于文化资源的高效配置。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使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总体工作计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整体改革方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必须能提高农村文化的投入水平和公共资源使用效率,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两个重点:

1、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管理与协调机制。一是彻底实行政企分开,深化文化机构(单位)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推动报纸、电视等国有事业单位的改革,明确其作为事业的公益性义务和作为企业的盈利权利。三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协调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既包括文化系统的广电、文化、科技、教育等部门,也包括规划、财政、金融、土地、工商、税收等部门。需要建立多部门协商平台与机制,以确保各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责任、资金、监督、考核、规划、措施到位,从制度上保证各部门通力协作,各尽其责,共建农村文化。四是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这是保障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社区化、组织化的重要一环。

2、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强镇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首先,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的高度,从制度上确保财政对农村文化支出的增长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投向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的增量向农村的镇、村倾斜,并不断加大倾斜力度。设立市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确保镇村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需求。鉴于福州经济落后山区的财政能力弱,乡镇财政负债率高(400%-1100%)⑦,福州需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转移支付制度,以确保这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对村级文化建设的财政倾斜、扶持制度。村级文化建设的扶助对象不仅仅是落后山区的村庄,也包括沿海发达的村庄。福州沿海一些地区村庄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村庄人口多,村级文化建设要求高,但村庄缺少公共财政,也需建立健全对村级文化建设的财政扶持制度,以确保这些村庄文化建设与其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破解二元化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制约。其次,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投入的评估、监督机制,坚持农村文化建设的大众化方向。对农村公共文化项目的财政投入应进行项目评估,保障项目建设符合与农村实际文化需求,提高投资效益。加强项目建设的公开与监督,提高投资效益。第三,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多元化投入的激励机制。采取减免税费等办法,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化。

(三)加强公共文化社团和人才培育,增强农村文化发展后劲

1、加强公共文化社团和志愿者队伍培育,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组织化,增强农村文化发展后劲。一是培育各类文学、音乐、绘画、民间工艺、体育等群众性社团,建立健全文化社团开展文化活动的激励机制。群众性文化社团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标志。二是建立健全文联、作协、记协及农村妇联、团委、侨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村现代文明的传播。在沿海城镇化、工业化村庄中,工会具有开展职工(村民及外来工)技能培训与竞赛、文化娱乐生活的天然优势,是促进城乡文明交融的重要纽带。在侨乡,华侨及乡(镇)、村两级侨联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农村老人会、关工委、老体协、老年学校等老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村老年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四是充分发挥农村科协、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它们对农村中青年人的吸引力。把它们发展为中青年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发展为农村经济与文化融合的载体。五是培育农村文化建设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农村中热爱文化的老同志特别是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农村大中专学生、中学生及其它热爱农村文化事业的群众组建志愿者队伍,组织他们参与农村图书馆、文体中心等场馆、设施及社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这一方面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另一方面为志愿者提供参与社会、学习知识、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总体而言,培育公共文化社团和志愿者队伍,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进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是保障农民文化建设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村文化发展后劲的关键环节。

2、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村文化发展后劲。首先是配齐县(市)、乡(镇)文化机构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与交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逐步实行从业资格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共文化工作者队伍。其次是加强对村级文化工作者、文化社团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等群众文化骨干的培训和指导,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培养与奖励的政策与机制,加强农村传统文化承传队伍建设。四是积极宣传和表彰农村优秀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

(四)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1、加强对县级文化机构与设施的管理。要增强县级文化机构为镇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功能,提升县级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探索建立“文化下乡”常态化的伍队和机制,积极组建城市农村文化建设志愿者队伍,促进城乡文明交融。

2、加强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小城镇文化、农村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镇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社区化的物质基础。就现阶段而言,除了有线电视、互联网之外,村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最起码应建设一个集电视播放、图书借阅、报刊阅览、各种棋类、少数球类(如乒乓球)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以及一定面积的户外健身设施场地,如健身路径、篮球场、门球场等,社区文化设施最少要能满足农村社区最稳定的两大居住群体即老人和青少年文化活动需求,特别是容易被忽视的青少年的文化活动的需求。在当前农村要特别重视为青少年提供基本的课外读物和户外文化活动场地,应将此作为农村素质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和未来市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镇村学校、企业的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开展文化服务,传播现代科学文化;充分开发利用庙宇、祠堂等各类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引导支持其成为社区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使其成为传播先进历史人物事迹、现代科学文明的文化场所。在发展村级社区文化的同时,加强乡镇文化中心建设,强化其综合服务功能,把小城镇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交融的载体,积极发展小城镇文化。把家庭文化建设作为文明户、文明村镇的重要评选指标,积极引导家庭消费,发展家庭文化。

3、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首先,加强对农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经过千百年传承至今仍然留存的民族民间文化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群众基础。它们是农村民俗节日、民间庆典、民间信仰的重要文化活动形式。福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具体的政策建议:大力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发展有地域特色的镇村社区文化;正确引导民俗宗教活动。福州农村民间信仰盛行,正确引导可以淡化其迷信色彩,强化其文化内涵,融入时代精神,使其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促进闽台文化交流服务。福州农村民族民间文化对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其次,把农村体育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引导、激励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机制,完善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制度,提高使用效益。农村体育事业,能够有效改善农民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有利于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农民的组织性、现代性,有利于移风易俗,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增加就业、发展县域经济、实现“文化强市”以及促进城乡文明交融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政策建议:

1、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首先是理顺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其中一个重点是明确电视网络部门的责任与权利。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给予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一个初试推动力,以拓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三是突出地方特色,发展一批有文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四是加强农村文化产业队伍建设,努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农村文化经纪人和相关技术人才。

2、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开发利用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农村工艺品产业、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农村特色文化演出;加快农村电视与电信网络平台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电视、因特网等信息产业。

3、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引导农民文化消费。降低文化管理收费,加强农村网吧和低俗文化管理;积极引导农民民俗仪式消费,丰富民俗仪式的文化内容,促进农村民俗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注释:

①张作兴主编:《福州市大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2月,P78

②《福州日报》,20065101版。

③《福州日报》,20065103版。

④《软木画遭遇商业“拦路虎”——正宗艺术品不敌劣质仿制品》,《福州日报》20065103版。

⑤《跳艳舞的为何盯着老人会场所?》,《东南快报》,2006.9.30.A7版。

⑥参见《海峡都市报》200672021日、24日的连续报道:《“裸舞”奔向一群老人小孩》、《民警夜端“裸舞团”》、《连江“裸舞团”风靡的背后》。

⑦乡镇财政负债率=乡镇财政负债总额/乡镇年财政收入。从调查看罗源、永泰等山区乡镇负债率都在400%以上,永泰白云乡高达1100%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2、陈平、叶翔、叶钦地:《福州沿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福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3、郁贝红、叶翔:《福建沿海侨村闲暇文化生活的调查与思考》,《福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4、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国社科院网站。

5、文研:《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文化部网站。

6、《21世界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课题组:《21世纪福建省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思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9期。

7、孙金荣、杨棣、汤钰婧、苏雪梅:《2003年山东省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比较与理论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3期,20039月。

8、龙先东:《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9、孙志毅、邹唯:《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对策》,《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10、窦维平:《努力建设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中国合作经济》,2005年第11期。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