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落实移民政策坚持安置发展并举

http://www.fzskl.com  2008-01-04 18:55:13  来源:福州社科网  
 

积极落实移民政策坚持安置发展并举

——三峡移民在福州市生存状态调查及适应性研究

林秀俊  黄忠煌

 

    作者简介:林秀俊,女(1967~),福建省统计局干部。邮编:350001

    黄忠煌,男(1964~)福州市统计局干部。邮编:350001

[提要]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对福州市三峡移民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影响移民的适应性问题有以下六大因素:社会交往、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语言、情感、未来发展信心。

    [关键词]三峡移民  生态状况


   
20世纪末,三峡水利工程引发了百万三峡大移民。“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三峡移民工作的最终目标。三峡移民工作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就是移民在安置过程的适应性和安置后生产发展问题。1999年,国家对三峡移民政策做了重大调整,加大了外迁移民力度,由以往的“就地后靠安置”转向“跨省远迁安置”。重庆库区先后有7万三峡移民外迁到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11个省市。

20018月起福州市的长乐、福清、连江、罗源、闽清及琅岐镇等地先后安置三峡移民247户,共计1115人。为了统筹移民安置工作,落实移民安置政策,福州市政府专门设立了“三峡移民办公室”。时隔三多年,为了进一步了解移民安置后的生产、生活情况,福州市农村经济调查队对闽清三个乡镇10户、琅岐镇10户、长乐两个乡镇13户总共33户三峡移民进行生存状态进行调查。本文根据此次调查结果,着重对移民们社会适应性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方法

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移民的社会适应要经历三个不同的层次和方面:日常生活适应、劳动生产适应和心理归属适应。社会适应首先是从日常生活领域开始,然后是生产劳动和经济发展,最后是包括主观感觉、心理融洽、社区认同在内的“我群感”、“归属感”的建立。也就是说,移民的社会适应过程可分为日常生活适应阶段、劳动生产适应阶段和心理归属适应阶段。本文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应用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三峡移民们的日常生活适应、劳动生产适应正逐步成熟,但是心理归属适应相对较差。

()社会交往对移民适应影响。社会交往是影响移民适应性的最大一个方面。调查表明,移民与当地居民交往越多,其适应性就越强;而与其它移民交往越密切,其适应性就越弱。调查数据显示,有83.7%的移民能较好地适应社会交往,其具体的内容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接纳的过程。有93.2%以上的移民能较好地与当地居民进行交往、沟通。调查结果与现场了解表明,与当地居民交往越多,移民们就越容易融入当地的居民当中,也就越容易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可。研究结果显示,移民们通过与当地居民们你来我往的交流,移民的适应性就会逐步完善;相反地,移民之间的相互交往,虽然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获得移民朋友的认可,但不利于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容易形成封闭的小群体。移民中产生这种封闭心态的根源在于移民面对的是原有文化(迁出地的文化)和当地文化(迁入地的文化)之间的冲突。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交往,移民可以从交往中学习了解当地文化,进而理解当地文化,自觉地调节原有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在对调查对象按年龄进行分组观察中发现,移民子女的社会适应性远高出其父辈,主要原因是由于移民子女的就学与就业与当地人一视同仁,他们也就更容易在学习和工作中融入当地社会生活。

()日常生活对移民适应影响。日常生活适应作为移民社会适应的第一阶段,对移民整个适应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直接影响到生产劳动适应阶段和心理归属适应阶段。调查中发现,在琅岐镇居住的移民们对日常生活适应回答的满意度为87.1%,高出闽清山区移民9.2个百分点。两个地方移民对日常生活适应性满意度的差异主要源于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研究表明,琅岐镇居民的家人大多有在国外定居、打工的缘故,他们的思想较为开放,也比较善于与人沟通,容易接纳外人;而相对闽清县山区的居民,当地人虽然较为和善,但同也表现出当地人的思想比较保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移民们造成拒外感觉。

()生产劳动对移民适应影响。生产劳动适应在移民工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关系到移民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部分移民由于不适应迁入地环境及自身条件限制,在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方面遇到困难时,再加上移民们“等、靠、要”不健康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的生产劳动适应过程。

从调查结果来分析,移民中单纯种田占27.3%;从事运输业占24.6%;选择就地打工的占40.6%7.5%移民选择从事其它行业。移民们生产劳动情况结果调查如下:

1.移民落实承包田情况。福州地区基本按人均5分地分配移民的承包田,调查的各户都有足数的承包责任田,闽清白中镇按人均9.5分地分配移民承包田。长乐的移民反映他们在当地想种多少地都有,移民们对耕地分配问题均没有反映什么意见。

2.生产扶持生活扶助情况。根据调查,第一年移民生活补助均已发放到户。闽清到20048月接收的移民按每人每月25斤大米、38.75元生活费供给。对移民生产上扶持是以每人1200元生产扶助金形式按项目提供。长乐、琅岐多户移民通过生产补助金购置了私家车跑运输。移民们对当地政府给予三年生产税全免的扶持政策很满意。

3.大部分移民从事非农产业。33户中仅有9户移民单纯种田,其余大部分既种田也打工。长乐3户已不种田专搞运输,闽清2户不种地只打工;长乐10户、琅岐5户移民置有私家面包车,家庭主劳力从事运输业。

4.种地移民生产收益差。由于迁出地与迁入地在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习俗、语言和耕作习惯上的差异,种地移民普遍存在生产收益差。闽清多户移民反映责任田缺灌溉设施,无水源。种植蔬菜又缺技术、缺肥料。政府对移民减免三年生产税的优惠对种地者的收益影响也不是很明显。

5.移民急需打工寻出路。由于三峡移民不仅经历了地理上的迁移,而且还要面对社会文化的变化,在这种前提和背景下,对于无一技之长的移民来讲,他们最迫切的愿望想通过打零工来增加家庭的收入。事实也证明,凡是家庭成员中有打工者收入的生活相对较富裕。闽清池园的移民中原先有外出打工经历者现在不出家门就能在附近的瓷厂当工人,日子很好过。

()语言对移民适应影响。语言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适应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48.5%的移民存在语言交流障碍。迁移所造成的语言障碍,并不是来自两种不同的语言,只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的区别。文字是同一的,仅是口音不同而已,对于大多数移民来讲,语言带来的交流障碍都是短期的,不适应是暂时的,数月或半年后,基本上都能听懂当地话,能用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与当地人进行交流了。但是,他们要真正掌握当地语言却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三十来岁以上的人来说,四川口音的普通话或当地话可能要陪伴他们终身,成为人们“识别”当地人、外来人的一个依据。语言的适应能力明显受到年龄的影响,根据调查,移民群体中的小孩子一般能在23月内基本掌握当地的语言,而老年人在生活3年之后,与当地人在语言沟通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情感困惑对移民适应性影响。在一般情况下移民对移入地的认同的困难来自一个深层次的情感适应。相比之下,深层次的情感适应比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的适应要困难许多。移民们对故乡的眷恋始终是影响移民适应的深层次情感因素。一般说来,移民可以在生活习惯、语言以及谋生方式等方面完全适应新环境,但在情感态度上却很难“随遇而安”。特别突出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他们仍然会不停地回头看,回头找,他们无法“忘怀”那片养育他们的故土,不仅是那片土地,更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人,那里有他们的亲人,有他们的朋友,那里有他们童年的欢乐,少年的梦想,青年的初恋,那里是他们情感的故园,是他们心灵上的根。对于故乡无法割舍的关注和思念,常使他们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难以言状的失落,使他们很难在情感上完全“同化”于新环境之中,无法在新环境中感受到应有的心灵安居。对故乡的怀念羁绊着他们的适应步伐,妨碍着他们对移入地社会的认同。

()未来发展信心对移民适应影响。在闽清县调查中发我们发现:500600元工资的工作当地人能做,而他们却不愿做。据了解,当地企业的工资一般在400500元左右,但当地人也是这个工资水平。产生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强制性迁移提高了移民对于收入的预期值,影响移民们对未来发展信心的判断。调查中移民谈到对未来发展信心时,移民们大多嫌当地工资低。其实,由低到高的迁移为移民的适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这仅仅是一种外在条件,适应的关键在于经济因素,他们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是否拥有稳定的生存手段,能否逐步致富。相对稳定的或固定的生活来源是适应的基本条件。被调查者中,有30.7%的人认为现在要比在老家好;也有些人认为跟过去比今不如昔。这些调查对象主要是落户在山区且本身又没什么技能,没处打工只靠种地以及年老与多病者,这些人有求于政府象当地的贫困户一样予以救济。根据调查,每户均年有单层砖混结构房75平米以上的住房。琅岐镇10户移民均在20018月安置,现已有9户在楼顶加层,面积扩至150平米。没有发现学龄儿童失学在家。但多子女家庭对今后的教育费用担忧。与福州农村家庭相似,成年子女多外出打工,这样的家庭景况普遍较好。移民的生活状况与其本身的观念转化密切相关。调查事发现凡家庭主劳力闲散在家的,其家景一般就差,且对政府高度依赖,对自己的今后也无何打算。长乐有个移民村在我们上门调查时主劳力多在外干活,这些移民则家家安居乐业且对今后有所寄予。

三、几点建议

大规模的迁移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迁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然而,与投资移民、技术移民不同,那些来自三峡库区的工程移民,他们除了国家发放的迁移补偿外,几乎没有资金,也不具备现代产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和知识。他们来自贫困的山区,在陌生的环境中面临着几乎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们能否尽快地融入当地社会、适应当地社会,则是我们做好移民工作的重点。

1.加强对移民工作的领导。积极落实移民政策,坚持安置、发展并举。在移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充分重视移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党委、政府尽可能地为移民生活提供方便,为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移民“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工作目标真正落实到位,要把三峡移民稳定和发展生产作为工作重点,把工作做深、做细,通过建立和完善党团组织、村镇干部、当地村民三级挂钩联系三峡移民户制度,进一步加强三峡移民管理工作。

2.加强移民安置阶段的扶持力度。由于部份移民生产安置条件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够,生活来源无保障,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为此,要加强移民安置工作中的扶持力度,确立科学的扶持方法和合理的扶持时间,单纯采取生活补贴的办法和扶持时间过短过长都是不妥的。因为生活补贴不能解决长久的根本问题,扶持时间太短,难以发挥作用,扶持时间太长,国家财力难以承担。

3.增强移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帮助移民消除“特殊公民”的心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要发扬光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移民群众积极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劳动中去,在勤劳中致富。要树立三峡移民先进典型,发挥三峡移民骨干的作用。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