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与农民的休闲选择

http://www.fzskl.com  2008-01-04 19:06:20  来源:福州社科网  
 

社会进步与农民的休闲选择

——以福建沿海农村民间信仰为例

 

作者简介:叶翔,男(1948~),福州市社科院经济社会研究所所长。邮编:350004

[提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休闲方式有所不同。人是不自由的,他的休闲方式受到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人又是自由的,他可以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选择休闲的方式。选择休闲方式的自由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本文以福建沿海农村农民选择休闲方式自由度的变化,阐明20多年来的社会进步。

[关键词]社会进步  休闲选择  民间信仰  文化遗产

 

     社会学界曾有一种划分方法,将人的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而闲暇时间又分为自由的闲暇时间和非自由的闲暇时间。这儿非自由的闲暇时间指的是人在工作时间之外为自己的生存和尽责任所要花费的时间,例如睡觉、吃饭、家务、教育小孩等等。除此之外的闲暇时间即是自由的闲暇时间,在这些时间里,人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不做事。生命的意义并不全在于劳作,休闲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内在的愉悦是休闲的目的。本文所理解的休闲,即是人在自由的闲暇时间里做自己感到愉悦的事。

当西方的休闲学在探讨“假设人们所受到限制已经被降低到最小化的程度,那么,什么事情最值得我们去做呢?(托马斯·古德尔,杰费瑞·比,2000)的时候,我国刚起步的休闲学研究或许应当关注一下休闲选择的权利问题。

 

人的自由闲暇时间的多寡以及人在这自由闲暇时间里有多大的自由度可以选择做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是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不同的人也会有自由闲暇时间多寡之区别,在自由闲暇时间里人对休闲方式的可选择的对象也会因人所处的社会位置而有差异。不同的人对可选择的休闲方式的选择自由是由这个阶段的社会进步程度所决定的。

现代社会尊重公民的权利,不妨碍别人权益的个人自由是应当得到尊重的。对个人选择休闲方式的尊重反映了社会进步。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学生会组织的舞会规定只能跳正规的三步四步,迪士高、伦巴之类的舞蹈只能私下里跳。直到1986年,笔者途经大连,还发现营业性舞厅里仍不让跳迪士高。可如今,到处可见到迪吧,年轻人跳街舞已不再被视为“异端”。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选择得到尊重。本文以政府对农村农民(以福建调查为例)休闲方式选择的自由度的放宽,来说明中国社会的进步。

 

 

自古以来,农村农民的休闲,并不都是蹲在墙角晒太阳、围着火盆唠嗑或是坐在大榕树下乘凉,那是程式化的影视造成的错觉。被《中国风俗辞典》“娱乐类”收入的民间娱乐就有1200多种,绝大多数都在农村流行过。(叶大兵、乌炳安主编,1990)但是,不能否认,由于城乡差别,农村的文化生活比城市单调得多,农民可选择的休闲方式远比城市居民少。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状况。随着海外华侨和港、澳、台胞返乡寻根问祖,福建的民间信仰开始恢复,宗族文化又开始重建。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占用破坏的乡村宫庙和姓氏祠堂逐渐得到修复。宫庙和祠堂往往成为农民休闲的场所,里边有桌椅可供人打牌、打麻将,有竹躺椅,夏天可躺着聊天,有的还备有电视录相,供观看。农村的许多老人会就设在宫庙或祠堂内。神诞和祭祀日则成为农村人的集体休闲日。

福建农村,特别是沿海农村,传统上即有各种各样的民间节目。福建的地方神特别多,邻村间或同一村中不同的宫庙的神祗不同,神诞日子也不相同。在一年中的某个日子各村有迎神的习俗,即在神诞时将宫庙中的神像抬出来巡游,旨在驱邪祈福。在迎神的队伍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阵头。经常是一连几天有地方戏曲在村庙前献演。尊重事实的政府文化干部都不否认,演戏名为酬神,实则娱人,而且地方戏剧种主要就是赖此而没有在社会变迁中消亡。神诞日子是许多村庄的重要节日,其热闹、隆重、喜悦胜过像春节、端午、中秋等全国性的传统节日。据清朝陈盛韶的《问俗录》记载,福建仙游县“民间正月,各村舁出庙神,环游四乡,达于城市、文武衙署排闼而进。生监楚楚随行,金鼓之音、羽旄之美、冠带盔甲之备。马数十骑,各象其神之爵。”当时老百姓的解释是:“此风数百年于兹矣。不过赛神求福,执事灯彩,仿傩者执戈扬盾遗意,以弭灾患,非有邪术惑人,聚众敛钱。”(陈盛韶,道光六年)

20世纪70年代末当国家开始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时候,农民对村庙神祗的信仰并未受到尊重,往往被指为“封建迷信”。当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妈祖成为海峡两岸的和平女神之时,莆田一些地方农民的迎神队伍还要用妈祖神像打头阵,想以此取得基层政府的认同。政府的反对和农民的力争所形成的“拉据战”进行了20多年,结果福建省民间信仰的宫庙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开放修建得越来越好。农村民间信仰的恢复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农民精神需求的一种表现,其活动方式的民俗特征是农村单调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补充。在这种与信仰相联系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得到了休闲。

1989年笔者在莆田农村进行田野调查时,访问过一位因不听乡政府劝阻而坚持遵从民间风俗的“福首”。按当地的习俗,每年迎神活动的组织者是轮流的,称为“福首”。他告诉笔者,轮到别人,每年都做得很热闹,如果今年不做了,会被乡亲们骂的。于是他坚持当头组织了村里的迎神活动,结果被治安处罚拘留15天。不久后,笔者在福州郊区的一个信仰临水夫人①的村庄进行调查。农历正月十五“迎娘奶”②是福州地区由来已久的习俗。该村把村庙中这位保佑妇女儿童的女神抬出来游,并有长长的“灯笼蛇”③跟在女神像之后。可是那年,“上面”不让搞“迷信”活动,农民便变了个花样,在队伍前头打出“庆祝元宵”的横幅,庙中的神像没抬出来,而用女神的照片代替之,后面再接上乐队和“灯龙蛇”。派出所的民警亦不违民意,只是跟着队伍走,“以防万一”。当头的老人对此心中不悦,在和笔者的交谈中,他发出这样的疑问:“今天是我们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比正月初一还要热闹,为什么不让我们快快乐乐地举办这种活动呢?”这位老人还打听:“你做研究的,走过许多地方,如果上面不让搞,而下面偏要搞,会受到什么惩罚?”笔者告诉他:“据我所知是拘留15天。”这位老人听完后说:“如果是这样,我甘愿坐15天。”

农村的这种地域性传统节日是如何形成的至今仍是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的课题。日本的民俗学家最上孝敬对日本的民间种种祭神活动进行研究后认为:

信仰活动,虽然很费时间,但从效果来看,它也给单调的劳动增添了节奏,使人们多少忘掉一点劳动的辛苦,或者消除疲劳,恢复活力。祭神的休息日也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在相当多的地区,每当连续进行繁重劳动时,人们就往往借口祭神,而让部落长不得不宣布休息一天。当旱天得雨,久雨初晴时,人们就砍来松枝,插在地上,用来祭神,称为“天气祭”。有些年轻人,干活太累,盼望休息时,就插上这种松枝,加上祭神的装饰,之后,便向部落长提出休息的要求。有时为了达到休息的目的,家家户户都趁夜里把各种工具、车子、绳子拿出来,凑到一起,搭成祭品似的一大堆有趣的东西。渔村中,也有类似习俗。人们有时把部落中的渔船挪到一起,在它们上边安放一个称为“阿波神”的小祠,这样就可以休息(最上孝敬,1963)

福建农村村庙和庙神的来源是否如此,这是题外话,但是从功能分析角度来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农村地方性的传统节日,使农民获得愉悦的休闲机会,应当是不容置疑的。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社会控制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福建农村的许多民俗活动官方的干预在减少,乡村的基层干部也逐渐学会了尊重农民。④2002年福建省正式规定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负责,如果这并不意味民间信仰被政府纳入宗教范畴,至少表明了民间信仰得到了尊重。

目前农村休闲方式的单调是一种社会事实。如今看电视占用福建某些地方农民的自由闲暇时间最多。2003年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的师生在福清市某侨村进行了358农户的入户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如下(表1)(表2):

 

 

村民日常生活安排(%)

生活安排时间

早饭前

 

 

 

上班、务工、干农活

4.3

27.9

24.4

3.9

买菜、家务、带小孩、喂家禽

54.5

31.6

17.3

6.0

看电视、聊天、打牌、读报、锻炼、没啥事

14.9

23.4

33.3

73.7

无效问卷

26.3

17.1

25.0

16.4

   

100.0

100.0

100.0

100.0

村民一天的休闲活动内容(%)

内容时间

看电视

聊天

打牌

读报

锻炼

其他休闲

早饭前

2.3

1.1

0.4

2.3

13.3

-

 

7.4

11.1

5.4

3.0

1.0

0.3

 

15.5

15.5

4.9

3.5

0.4

0.7

 

81.9

2.3

0.3

2.3

0.7

0.7

 

平日单调的农村文化生活使福建沿海很多村庄的农民将一年中迎神保境活动当作最愉悦的群体性休闲方式,他们对这种一年一度的纯民间活动注入了满腔的热情。以2003330S村的保境活动为例,在保境巡游之前,该村小学退休校长指挥着各种文艺阵头在庙旁的广场上逐一表演,广场周围男女老幼兴高采烈地观看。这种藉神诞而开展的民间休闲方式得到很多农民的认同,这可以从巡游队伍丰富多彩的阵容中得到反映。(见附录一)

在福建沿海农村保境巡游的队伍经过村民的家门时,家人便会放鞭炮,持香拜拜,祈求家人平安、各方面顺利,表达了农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人类趋吉避凶的最基本人性。这种习俗是当地尚未变迁的社会文化结构的一部分,它是当地农民的一种舒展心理的休闲方式,是他们在自由的闲暇时间里做的,能取得心情愉悦的一件事。虽然这种非物质文化从恢复开始就受到某些人的抵毁,但却受到当地最广大农民的欢迎。因为平日乡村单调的色彩在今天变得五彩缤纷,平日寂静的乡间小路今天变得锣鼓喧天,地方戏曲的唱腔今天在空气中时隐时现。看起来今天农民花了许多人力、物力忙忙碌碌,实际却是他们精神最松弛的日子,他们今天得到休闲。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再有人来干预他们了。乡村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会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预防各种不安定的因素,以求得到共同的愉悦。农民花的是民间的钱,从不花纳税人的钱。这种一年一度的休闲方式,农民不是应当有选择的权利么?

除了这种每年的传统地方节日外,一些农村偶尔还有另一种与宗族文化相联系的民间文化活动。福建沿海许多村庄是历史上不同年代从战乱的中原迁徙而来聚族而居的,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大多建有祠堂。1949年以前祠堂只在办大事时才开门,而且具有很浓的等级氛围。1949年之后这些建筑物常用作乡村小学或仓库之类他种用途,其中的神主牌也早已不知去向。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回乡寻根问祖,许多祠堂被修复,而且常年开门,成为男女村民的休闲场所。新时期的祠堂封建宗族作用已明显消失,却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品味。在祠堂的恢复过程中,除了修复落成庆典外,有些村庄还举行十分隆重、热闹的“晋主”仪式。那是一天“欢喜”的日子,各家各户将自己先人或自己未亡双亲(或单亲)的神主(或禄位)牌送入祠堂,村庄里处处鼓乐齐奏,鞭炮轰鸣。笔者曾不止一次地作为参与观察者跟随在缓缓移动的晋主队伍中去感受中华民间文化的神韵。1997年福州郊区某村举行了一次少见的“迎十二代”活动⑤,那一天据说是该村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欢乐日子,在外地、城里的族亲们也都纷纷应邀来参加庆典(见附录二)。在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之后,还在祠堂办了45桌的酒宴请族亲和各类客人,各家各户也在家中宴请来参观的亲朋好友。这种民间的庆典,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一种休闲方式,对于文化生活单调的农村来说,仿佛注入了兴奋剂,让农民感到内心的愉悦。这次活动并没受到官方任何的干预,请来的客人中有来自省文联、省人事厅、省文化厅文管会的厅、处级干部及区统战部、侨联、对台办、文管会的干部20多人。

社会的进步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的自由闲暇时间增多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尊重人对休闲的选择是社会进步的又一个方面。某些生活方式的引导者过去常常居高临下地指责别人的生活方式,用所谓的现代文明标准来评价传统。实际上真正的“现代文明”是尊重人的不妨碍别人的选择自由。当泛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受到20多年来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刷而委缩时,社会公正、社会平等、尊重他人等理念已渐入人心。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不应当认为自己高雅,别人低俗。唢呐就比小提琴低俗吗?古典歌剧就比民间小调高雅吗?现代社会尊重人的自我选择,不带歧视地尊重他们的选择是一种社会进步。就休闲而言,能划分出高雅的休闲和低俗的休闲吗?在自由的闲暇时间,一个孩子选择“跳房子”作为休闲方式所获得精神愉悦不会少于一个孩子选择弹钢琴作为休闲所获得精神愉悦。如今,年轻人在情人节得到休闲,不知基督和天主为何人的年轻人在圣诞节得到休闲,母亲节、父亲节在为中国的父母获得一年中又一种休闲的日子,我们不必为此而惊叹“洋节入侵中国”;同时我们也不应再为农村还保留迎神赛会等藉神灵而使农民获得欢乐的传统习俗感到担忧。这些传统习俗是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我们如果不主动去保护它,至少不要去消灭它。保留传统未必就落后,剥夺别人保留传统的权利才是真正的落后。藉神灵而使农民获得休闲的传统民间信仰活动在福建沿海农村已经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娱乐化。当神灵的超自然力量越来越弱化时,那么有朝一日这种传统民间信仰活动就会演化为连城里人都想来参加的狂欢节了。那时迎神不仅是农村人的一种休闲选择,也将是城里人的一种休闲选择。当“以人为本”成为社会的主流理念,当人权被写进宪法的时候,我想农民不会再为自己的休闲选择而甘愿“坐15天”了。这是真正的社会进步!

附录一:

S村保境巡游队伍的顺序

(写在红纸上贴在庙墙外)

1.炮手先行:×××、×××(1)

2.先锋摩托车队

3.民间传统旗:15(2)××、××

通乡保境旗:1队、2队、××、××

4.吹号:3队×××、13队××

6队×××、×××

5.号旗:3队××

6.龙虎旗开道大锣:10队××、××

7.五色旗:黄色7队××、××、××、××

黑色1[队]、12队××、××、××、××

白色4队××、××、××、××

红色3队××、××、××,9队××、4队××

绿色8队女人

8.大、二爷全班:5队、6队××、××、××

××、××、××

××、××、××

9.令班:8队全体

10.弥陀公大绣旗:8

11.弥陀公彩旗:8

12.弥陀公金锣:10队××、××

13.弥陀公大灯:7队××、××

14.弥陀公轿:9队××、××,11队××、××

15.弥陀公凉伞:8

16.扫街执事:(3)

17.龙虎杆:7队××、××

18.金瓜锤:3队××、××

19.玉斧:10队××女、××女(4)

20.佛手:9队××、××仔(5)6队××仔、××仔

21.民壮:3队×××9队×××仔、××6队××仔

22.某某村队伍()溪头宫队伍()(6)

23.马队:8

24.某某村队伍()祥东宫队伍()

25.花架

26.某某祥会宫队伍()××宫队伍()

27.祥镇宫队伍(昊天帝子)

28.龙津社队伍(安善圣王)

29.巡游锡福大牌:2队××、××

30.回避肃静大牌:12队××、××

31.统属阴阳大牌:

32.纠察部堂大牌:5队××、××

33.五大显灵公:

34.溪头宫安善圣王:

35.祥东社五显公:

36.某某泰山公:

37.武当别院八乐队

38.玄天上帝大旗:

39.老体协表演队:10

40.玄天上帝凉伞:7队××

41.玄天上帝绣旗:7队××、6队××、××

42.玄天上帝大灯:4队××、××

43.玄天上帝金锣:3队××、××

44.玄天上帝提炉:11队××、1

提灯:

45.玄天上帝香花:

46.玄天上帝灯烛:5队××仔、14队××仔

47.玄天上帝香亭轿:1队××,3队××、××

4[队]××,12队××

2队××,13队××

14队××

48.玄天上帝茶房:12队××,1

49.玄天上帝鲎扇:7队××、××仔

51.(7)马队:8

52.帝皇大绣旗:14队××

53.帝皇彩旗:14队××、××

54.帝皇大灯:

55.帝皇金锣:10队××、××

56.天仙五皇大牌:2队××,4队××

57.帝前文昌旗:5队××、××

58.帝王五方绣旗:2队、××、××、

××、××、××

59.帝王十斗旗:5队××6队××

××、××、××、××

××5队××女

60.帝前八班:××、××、××、××、

××、××、××

61.帝前提炉:10队××仔、××仔

62.帝前提灯:3队××仔、××仔

63.帝前香灯:3队××仔、4队××仔

64.帝前茶房:10队××仔,5队××仔

11队××仔、××仔

65.帝皇日月扇:5队××、××

66.帝皇大鲎扇:1队×××

67.帝皇凉伞:8

68.帝皇茶担:13队××

69.帝皇轿班:10队××、××

9队××,7队××××

4队××仔11队××13队××

70.武当别院车鼓队(8)

71.杭霞宫昊天帝子队伍

72.霞渡宫张圣真君队伍

73.司香队伍(9)

注:(1)×××表示该阵头的人员,下同。

(2)队,是该行政村基层单位。如今实行承包责任制,“队”这种单位的职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作为村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却在民间活动中发挥着作用。

(3)扫街执事在当地是由妇女自动参加,故无注明队与人。参加的农妇穿一式的湛蓝色开边襟的传统服装,每人手持一把扫帚,背一挎包,边走边作扫地状(实际上扫帚未触地)。其含义是义务将神灵要经过的村道打扫干净。

(4)表示持玉斧者是××人的女儿,下同。

(5)表示是××人的儿子,下同。

(6)表示这儿有两支其他村其他庙的队伍插入。下同。

(7)原文缺少第50,从49跳到51

(8)车鼓队是由几十位妇女组成的表演队伍。

(9)司香队伍,即群众自发地持香跟在巡游的队伍后面,这队伍很长。

 

附录二:

××村“迎十二代”的游行情况记录。

1997920(农历八月十九日)星期六,可以说是××村历史上最盛大的一个节日,宗祠插彩旗,挂红色横幅“欢庆十二代同堂”,村头和各自然村也都挂出“喜迎十二代同堂”的红色横幅。“迎十二代”定于上午八时开始,住居福州的族亲和邀请来的各地宗亲及客人也纷纷赶来。上午8点鞭炮一响,“迎十二代”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从祠堂出发。下边是队伍的组成形式:

“街彩”:这是一面高约2、宽约1的红绣匾,上用金线绣着村名和“喜迎十二代同堂”(竖写),在竖写字的两旁绣两条头向上的龙,各顶着火球。这“街彩”由一人用T型竿双手举着,在他两旁有两位胸佩红绶带的理事,绶带上用金线绣着“喜迎十二代同堂理事”。        “高照”:一对。高照是大灯笼,用木棍从灯笼底架支起,由一人双手举着。一只“高照”上用红朱写着姓氏、“儒族”大字及村名、“繁茂昌盛”、“丁丑年仲秋”字样。

铜管乐队:穿整齐的军乐队制服,三女十男。这是本村青年组成的乐队,平日是营业性的,村公共活动时是义务的。

状元、武旦:状元6人,武旦12人,均由女性青年穿古装戏行头。

镜亭:由八人抬,轮换者8人。另有护驾二人,持“箭耙”走在前头,遇有电线、树枝等物时用“箭耙”把它们顶高,以免镜亭碰到。“镜亭”和“香亭”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物,2多高。“镜亭”属“礼”房,“香亭”属“仁”房。据说是在明代制作的,雕缕的花纹人物非常精细,有一些雕刻的人物长有翅膀,有的人物形象不象是汉族人。两个亭上的雕刻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其中有一些人物含有“如意”、“吉祥”的寓意,如四个人物双手托如意,四个有翅膀的人物手中持戟。目前只在镜亭的上层四方的门楣上见有“真君”、“镜亭”文字。村民们对这两个亭在“文革”中如何被保存下来津津乐道,他们称之为“村宝”。在历史上这两个亭只在迎村神“真君”时拿出来“迎”,平时都由各房保藏起来。这几年恢复“迎神”才重见天日,每年只用一次。这天“迎十二代”又将之装点彩灯拿出来“迎”。

高跷:五个化装成民间传统人物的艺人边打“钱杖”边唱边扭,后有一班民乐伴奏。

十番:这是福州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由十几人组成,着统一的民间传统彩服和帽子,队伍中有一人叫“文锣”,左手持有九面小铜锣的小木架,右手持一小锣槌,边扭边敲打。在阵头前有一人持一面绣有“新听月楼”字样的绣匾。

高照:一对。上写姓氏、“十二代同堂”大红字及村名、“繁茂昌盛”“丁丑年仲秋”。

金鼓吹:这是民间传统的最简单的乐队,两支唢呐和一面鼓组成。这儿共两组,4支唢呐和2面鼓。

横匾:由4人抬,另有4人待轮换。匾约2.8×1.1,黑漆底,字贴金,大字为“十二代同堂”,上款为“祖荫昌盛衍庆”,下款为“新加坡同乡会献丁丑”。

十二代同堂代表:十一辆三轮车上搭红布彩结,车上按辈份顺序坐着选出的十一位代表。在每辆车前边由一宫娥打扮的女子双手持带木柄的木牌,牌用红布搭挂,上写有排行的辈份,在辈份的上面还写有“××世孙”。如“兴”字辈上边写“二十二世孙”,在其后的三轮车上坐的就是该村该姓氏二十二世孙“兴”字辈的代表。最后第十二代是“虚”的,有宫娥持牌,但无三轮车。

贵宾:两辆没有用红布彩结搭挂的三轮车,第一辆上坐着两位妇女,第二辆上坐着一位妇女,她们身上都用大红绸布跨右肩披挂。胸前还别有一朵红花。她们是“贵宾”,分别是新加坡华人和台胞的夫人和未亡人。

武旦:30名手持“喜迎十二代同堂”彩旗,身上的戏装背上都绣有姓氏。

高跷:形式如前,但人物化装略有不同。

十番:制服不同的另一队十番。

香亭:形式如镜亭。

横匾:形式如前。匾约2.4×1.1,黑漆底,字贴金,是由同姓氏的原省人大主任为该村姓氏宗祠修复时竖写的“史绩重光”四字改为横写,上下款都保留。

在队伍的最后,跟随着从新加坡回来的×××先生和从台湾回来的×××先生,许多乡亲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握手,因为自开放以来,他们捐资为村里做了许多公益事业,如建小学、修路、修祠堂等。

队伍边上尚有挂着“喜迎十二代同堂理事”绶带的18人,及其他协助维持秩序的人员。这支“迎十二代”的队伍总共有两百多人。上述抬镜亭、香亭和横匾的男人都穿着短袖白色针织园领汗衫,背上都印有红字:“(村名)喜迎十二代同堂纪念旅星×××赠”。

“迎十二代”的队伍浩浩荡荡,一路鞭炮、鼓乐,按往年“迎神”的路线,经过六个自然村,在各村都作停留,各村都设有茶水站,供应茶水。高跷等都在停留时,作表演,唱歌颂该村历史风物的民间小调。铜管乐队在队伍的行进中吹奏的曲目有《歌唱祖国》、《红星闪闪》、《在希望的田野上》、《党呀,亲爱的妈妈》等。“迎十二代”的队伍特别在新加坡华人×××先生家前停留,这一停留点由其家属供应可乐、啤酒、雪碧、矿泉水等饮料。从8点出发,经过整整3个小时,队伍才回到祠堂。

在队伍环村游行期间,许多来宾、宗亲、返乡的族亲和村民自己邀来的亲戚朋友,来到祠堂参观,三、五成群地热情交谈,观摩楹联、匾额、石碑、字画。一位迁居福州城多年的80岁女性族亲,行动不便,也由其侄女搀扶着从第一进参观到第四进的三楼……

 

注释:

①福建闽中、闽北、闽东信仰临水夫人陈靖姑的庙宇很多。该女神是保佑妇女儿童的,也是送子女神,在地方信仰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陈季同1890年在以法文向西欧人介绍中国的《中国人的快乐》一书中讲到她。

②“娘奶”在福州方言中是“母亲”的意思。

③每家每户出一盏灯笼,挂在长的竹杆上,每一根竹杆头尾用活栓接起来,由人担着,形成了可以弯曲的灯队,称“灯笼蛇”。

④福州郊区20世纪90年代初曾发生过乡镇干部阻止农民游神,强行将神像扔进乌龙江,激化干群矛盾,造成国道交通阻塞的事件。

⑤在福州地区宗族文化复甦以后,有些村庄承袭旧传统,举行了“迎×代”民间宗族文化活动。例如“迎十代”,即在聚族而居的村庄,按照辈份有十代人都活着,举行一次庆祝活动。按风俗,实际上只要有九代人都活着就可称之“十代同堂”,所谓“虚”一代。所有九代人都同时活着,则反映了这一族姓人丁兴旺。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古德尔,杰费瑞·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

2.叶大兵、乌炳安主编:《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

3.《蠡测汇钞问俗录》(标点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6

4.关敬吾编著:《民俗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6

5.郁贝红等:《福建沿海侨村闲暇文化生活的调查与思考》,《福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