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分析

http://www.fzskl.com  2008-01-04 21:26:48  来源:福州社科网  
 

作者简介:杨济亮,男(1975),福州市社科院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邮编:350004

[提要]本文主要概括了福州市文化产业2004~2005年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福州文化产业状况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及有关调查统计数据及近年来福州统计年鉴,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进行分析,力求为有关部门谋划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总体情况

()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

据统计,2004年,福州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单位(含法人、产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共计6336个。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75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47%,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为14.4%

()实现的增加值

2004年,福州市文化产业(即教育、文艺、广播影视业)实现增加值达41.3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1335亿元)的比重为3.1%。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8.1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2.3%;个体经营户实现增加值3.18亿元,占7.7%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64%,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24个百分点。(1)

()拥有的资产

截止2004年底,我市文化产业拥有总资产95.21亿元,其中超百万资产的单位有695家,占10.97%,超千万资产的单位仅有17家,占0.27%

()营业收入

2004年我市文化产业单位经营业务收入为241.4亿元,经营收入超过百万的单位仅有73家,占1.15%

二、结构情况

()分层情况

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类别。2004年,实现增加值16.62亿元(不含个体经营户,下同)

“外围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2004年,实现增加值7.76亿元。

“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2004年,实现增加值13.78亿元。(2)

2004年,“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43.5520.3436.11

()分行业类别情况

在“核心层”和“外围层”中,2004年,规模最大的类别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实现增加值10.09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4.4%。全市印刷企业和出版物市场已投入15个亿,产值达18个亿,从业人员5万多人,上缴利税70多万元;由民间资金投资三千多万筹建的越洋图书城是全省最大的民营书店,年销售额超1500万元。全市的印刷、包装装潢企业(含复印打字)已达1200家,图书经营户达1020家,电子出版物85家。20042005年新批印刷、包装装潢企业有28家注册资本在150万元以上。目前,金山印刷工业集聚已初步形成,共有29家规模较大,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印刷企业落户金山,2005年产值超过5亿。福州日报社2004年年收入为1.7亿,2005年收入为2亿,扭亏为盈101万元。市新华书店2004年收入为1.45亿,实现利润407万元,净资产1.52亿;2005年收入为1.47亿,实现利润426万元。版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版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实现增加值5.38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3.01%2004年、2005年,全市文化市场经营项目投资总额分别为4.32亿、5.86亿,年创税利2785万元、3206万元,从业人员分别是8435人、5878人。2004年,全市共有文化娱乐场所708家。其中,市属文化娱乐场所144家,分别为“三厅”130(歌厅25家、卡拉OK77家、舞厅16家、迪吧12);电子旅游机店12家;其他娱乐项目(美术品拍卖)2家。全市(包括区县)共有网吧527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206家;其中市属音像制品经营单位87家,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实现增加值3.93亿,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为9.51%。市广电集团净资产为6.5亿,年收入为2.6亿,其中广告收入9600万元。(2005年年收入上升到3.1亿)网络文化服务的规模最小,增加值为0.16亿元,仅占0.39%

在“相关层”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25.9%,高居九部类之首,超过核心层的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1.5个百分点,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增加值3.07亿元。

三、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文化艺术成果丰硕

2004~2005年,福州市以繁荣文艺创作为中心,打造精品。闽剧《红豆缘》、《梅花魂》,、广播连续剧《兰花赋》,舞蹈作品《喜妞妞》、《古巷悠悠》、《巾鼓楼韵》等一批优秀剧()目获全国及省级大奖;举办了福州市第20届戏剧会演征文评选活动。一批艺术人才在国家及省市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福州艺校99级闽剧表演专业学员顺利毕业,闽剧新人茁壮成长,并首次在国家级大赛获大奖;各类文艺演出、文艺活动、各类美术展览频繁;艺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出版了《福州传统民间舞蹈》。基层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市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及文化站等“二馆一站”为主体构架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成形。截止2005年底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4个,群众文化艺术机构205个,其中艺术馆1个,文化馆13个,文化站191个,电影院15个,剧场4个,博物馆15个,公共图书馆14个,网吧730个。以“走进美的小区”、“激情广场大家唱”为龙头的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重大节庆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民间闽剧、民乐演出活跃,形式多样;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2005年,对三坊七巷文物保护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平潭海域“碗礁一号”沉船进行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开展文庙、林则徐纪念馆、高士其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名人故居的修缮工作,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工作。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由福州市委、市政府投建的福州闽剧院新剧场落成,位于金山文体中心的福州市歌舞剧院新楼正式启用。

()新闻出版喜中有忧

1.报刊发行量平衡增长

报刊经过治理整顿,结构更加合理,市场更加规范。截止2004年,福州共有报纸27种,较2000年减少了5种,但年总印数、总印张分别达到4.1亿份、171.35万千印张,分别比20003.8亿份、95.38万千印张增长了7.9%79.6%。福州报业以《福州日报》、《福州晚报》为主体,年产值突破2亿,发行量突破20万份。

期刊发行量得到了有效控制。2004年福州共出版报刊129种,较2000年减少了10种,年总印数、年总印张分别为3370万册()12.8万千印张,年总印数比20004396万册减少了23.3%,年总印张与2000年的12.6万千印张持平。

2.印刷产业迅猛发展

“十五”期间,福州印刷产业(含印刷业包装材料装潢印刷业、记录媒介复制业、复印打字)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04年,福州共有印刷和包装材料装潢印刷企业1087(含复印打字店)。在印刷业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福州印刷业的发展质量也在逐步提升,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初步形成了金山、福清两个印刷包装工业基地。到2004年福州印刷产业实现产值2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6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1.0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7亿元。(3)

3.图书发行业日益繁荣

图书发行已形成覆盖全市的格局,图书业以新华书店为骨干,年销售额达1.28亿元,居同行业先进之列。2005年全市图书销售额达8亿多元,较2000年的6亿元,增长了30%以上。福州图书经营企业增长迅速,到2004年,图书发行经销商已达1032家,其中民营书店规模不断扩大,销售额已超2亿元。到2004年,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图书经销企业有10家,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的有3家。

()广播电视整体实力增强

1.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

2005年,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12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7.66%,电视节目5(市电视台有新闻综合、影视、生活、少儿4个频道,还有一个新批准的县级电视频道——福清电视频道),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总长39763公里,其中市级光缆干线502公里,有线电视有户超过110万户;实现所有乡镇光纤联网,全市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和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率达85%,迈入全省先进行列。

2.节目制作水平有所提高

2004年,全市广电部门进一步加强节目制作,全台各自办栏目平均收视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个百分点,有30篇新闻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用,有18件作品在省级以上评奖中获奖。2005年市台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三坊七巷》在央视各频道热播,又筹资2600万元,组织筹拍了32集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船政风云》。

3.整体实力继续增强

2005年,全市广播电视系统企事业单位实际创收突破4.5亿元(其中市广电集团创收突破3亿元),比增28.5%。市广电集团在2004年经营创收2.6亿元的基础上,2005年实际创收3.13亿元,其中网络收入1.51亿元,广告收入1.09亿元。城区有线电视用户安装已突破45万户,实际收费户达43万户。广电集团的净资产也从2000年的3.95亿上升到2004年的6.5亿,增长了64.6%

四、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经济总量较小

2004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41.3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1%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9.31亿占3.32%,但据《福州统计年鉴2006》“地区生产总值项目结构”,我们发现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教育创造的增加值是42亿,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仅有8亿元。再看2004年国内其他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当地区GDP比重如下表:


    

城市名单

文化产业增加值

占地区GDP比重

北京

290亿

6.8%

上海

445.7亿

6%

深圳

 

4%

青岛

101.6亿

4.7%

昆明

35亿

4.3%

可见我市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总量小,占地区GDP比重偏低,其从业人数比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1.43万人)还多,但其创造增加值(41.34亿)只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三分之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04年的增加值为129.57亿元)。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即文化产业分类的“外围层”,2004年增加值只有7.7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只有0.58%

()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我市文化产业单位人员规模偏小,平均每个产业活动单位吸纳的从业人员19人不到;缺少大型企业。产业门类之间有机联系少,几乎没有像样的文化产业链,更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群体。文化产业组织的小型化,资源优势的分散化,不仅无法实现规模效应,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难以适应强势市场竞争的要求。部分文化产业单位没有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一些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组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基础上,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经济效益较差,在国内外市场缺乏竞争力。

()文化产业的人均经济效能较低

2004年,我市文化产业活动单位人均创造增加值3.52万元,虽然高于全国3.45万元的平均水平,但低于我市第二、三产业的水平(第二、三产业人均增加值分别为16万元和6.9万元)

()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发育迟缓

目前,我市还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高效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交易处于零售为主的状态,尚未形成特色和规模,文化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对文化产品推广策划和市场运作乏力,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代理人十分稀缺,文化资源的破坏、闲置、浪费现象比较普遍。我市闽都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全面盘点和评估,特色不鲜明、品种不丰富,缺乏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产品链接和营销整合,难以完全转换成产业资源。在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开发中抢抓机遇,创新竞争意识薄弱。同时,国有文化机构的产权不明晰,未纳入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监管和授权经营,严重阻碍了国有资产和文化资源效力的发挥和市场运作。

()居民的文化消费较弱

据统计,2004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年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为530元,占消费性支出6.59%,文化娱乐消费缺乏刚性,仍处于弹性系数较大的次要位置;2005年,这一支出却降为525元,仅占消费支出6.26%,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一方面说明居民消费恩格尔系统偏高,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影响居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另一方面是由于文化产品供应不足,文化消费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和刺激。(特别是在高雅艺术领域,市场机制引入不足。)2040年全市人口609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41.34亿元,则人均文化产品供给量为679/人。从人均文化产品消费量(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来看,我市2004年人均文化产品消费为888/元,占人均消费支出11.04%,其中,教育消费支出358/人;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333/人;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891/人。从一个地区文化产品增加值除以本地区人口求得人均文化产品量(单位:元/)是反映不同地区文化产品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若一地区人均文化产品(供给)量小于当地应有的人均文化产品消费量,就说明该地区文化产品供不应求,并存在文化产品净输入状况,说明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以上可以看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不充分,在文化消费上存在城乡之间较大的差距。

()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差,文化产品结构单一

尽管这几年我市文化市场有所发展,社会文化活动有所增加,但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不够丰富,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初级。2004年,我市传统文化产业单位(核心层和相关层)2671家,占42.16%,实现营业收入207.65亿元,占86.24%,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30.4亿元,占73.54%,而新兴文化产业(外围层:如休闲娱乐服务、广告会展、版权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所占比重普遍偏低,单位1165家,占18.39%,营业收入33.12亿元,占13.76%,增加值7.76亿元,占18.77%。企业技术结构升级缓慢,信息化水平较低,经营方式比较陈旧,劳动力素质不高。我市文化产业大多是低附加值的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都相对较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造成我市文化产业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低。

()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现行文化经济政策总体上尚未跳出“事业”的框架。对一些产业或项目的资金投入仍然是一种办事业的投入方式,注重投入而忽视收益的情况比较多;社会性投融资渠道狭窄,特别是在如何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上缺乏相应研究和政策性指导。据统计,2004年我市文体广播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2.57%,按人均只有40元。

()人才资源匮乏,影响后续发展

2004年我市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11.7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3.47%,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比重的14.4%。作为省会中心城市,我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偏少,整体素质也不高,特别是基层文化人才匮乏。

广电文化报业出版系统经营管理人才大多半路出家,缺乏产业方面的专业培训,依靠经验摸索,文化产业各领域管理水平不高。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现象较为严重。据统计,2004年文化、体育娱乐业专业技术人员1788人,2005年减少为1528人。我市文化企业单位的文化经纪人才、文化资本运营人才、系统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都比较缺乏。如市广电集团就急需宣传上的策划人才,经营上的公关人才以及后勤上的经济管理分析人才;市属影剧院、市闽剧院、市歌剧院、曲艺团以及福州市辖的县()区剧团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懂经营的人才都很匮乏。

 

注释:

(1)2004年增加值数据根据《福州统计资料》(43)2003年增加值数据根据《福州统计年鉴2004》。

(2)目前福州统计局尚未有福州市文化产业三大层面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拥有资产、主营收入数据,故无法比较研究。

(3)以上新闻出版业数据来源于《福州统计》20012004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