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海洋经济发展探讨

http://www.fzskl.com  2008-01-04 21:43:56  来源:福州社科网  
 

福州海洋经济发展探讨

潘冬东

 

作者简介:潘冬东,男(1975~),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所经济师。邮编:350001

[提要]福州具有丰富的海洋经济资源,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经济时代,必须充分发挥福州的海洋资源优势,促进福州海洋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关键词]福州 海洋经济 合作 规模化 集约化

 海洋经济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过程的一切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所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海洋第一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临港工业、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海洋船舶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及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

21世纪是海洋世界,开发和利用好海洋是解决、缓和当前全球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矛盾的重要方向。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是服务海西建设大局的重要决策,是滨江滨海省会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打造福州经济新增长极、促进福州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福州具有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坚实基础。福州市的海域面积有10573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潮间带滩涂面积582.76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500m2以上的岛屿有532个,占全省的五分之二,其中平潭岛更是全国第五大岛屿;罗源湾、福清湾和兴化湾是全国少有的深水良港,可建530万吨泊位的码头。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具有极佳的对台战略区位优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和做好两岸交流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福州还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中间地带,是我国南北海上运输通道的交通枢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福州现有中心城市规划用地,即将饱和,面临无地可供发展的状况。“沿江向海”是福州城市发展的方向。“以港兴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成为福州市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追求。

2005年,福州市海洋产业总产值472.1亿元,“十五”期间平均增长16.6%,占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2%;海洋产业增加值214.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5%;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罗源、连江、马尾、长乐、福清、平潭等沿海县市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一半。2006年,连江、罗源工业增速分别高达40.5%66.1%,福清、长乐工业增速分别高达25.3%26.1%,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福清、长乐、罗源、连江四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千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以上,成为福州市工业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

临港工业发展取得突破,逐步形成以江阴港区、融侨开发区、元洪投资区、滨海工业区、青口投资区等周边区域为重点的南翼和以罗源湾为重点的北翼的“一港四区、两翼齐飞”的新格局;海洋渔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船舶修造业四大海洋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能源业、滨海矿产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四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在“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大决策和整体部署。在此基础上,福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做出了“建设海上福州”、“以港兴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决策。

2006年,福州在全省率先编制并颁布了《福州市“十一五”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专项规划》和《关于加快建设福州市海洋经济强市的决定》;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拓展南北两翼”的重大决策,并对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全省率先召开的全市海洋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对海洋强市又作了明确部署;在2006年底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更加明确了加快工业经济向江阴、罗源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临港产业群的战略构想。此外,福州还颁布实施《福州海洋功能区划》、《福州市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总体规划》等法规的,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福州市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福州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福州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福州市虽然拥有较强的资源优势,但是单纯的依靠资源优势容易产生资源依赖的惰性,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推动福州海洋经济强市的建设。在“十五”期间,福州的海洋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海洋经济无论是规模及其发展速度,还是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受到起步晚,投入资金不足、科研力量小、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海洋经济规模仍偏小,经济结构也不尽合理,海洋资源仍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1.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市顺应国内外发展形势,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步伐,但是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海洋产业中传统的海洋产业即海洋渔业在海洋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且在渔业经济中滩涂浅海养殖和近海捕捞占主导地位,而远洋渔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分享远洋渔业资源。二、三产业由于起步晚,比重明显偏低,目前我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仅13.6%,海洋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在另一方面,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相当薄弱,运输、旅游、海港、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闲置浪费严重,从而影响了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2.规模小、总量少、产业链短、关联度低。福州市的海洋经济起步较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从事海洋经济的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这些企业多属于海洋第一产业,且遍布在沿海各个乡镇,普遍规模偏小、产能小,相互间关联性小于竞争性,形不成产业规模效应;第二产业尤其是临港工业起步晚,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小,三产经济比重低,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较为缺乏,不能充分发挥第二产业的集聚带动作用,形不成有效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海洋运输业发展滞后,福州港的集装箱进出口量只厦门港的1/4,只有上海港、深圳港的1/20,居全国第13位;福州港江阴港支线只有10多条,而厦门港对接的国际港口已达100多个,福州港还不能适应国际海运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作为东南沿海主枢纽港的要求。

3.技术低、名牌少、发展慢。福建现有国家海洋三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海洋院系都是海洋科技开发、海洋科技推广、海洋管理员培养的重要基地。福州由于缺少较高层次的更专业的海洋产业研发机构和专业人才,海洋的资源优势无法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低。目前福州海洋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和层次都较低,海洋产业大多停留在海产品培育及海产品粗加工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深层次开发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海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作为全国第二水产大县的福州市连江县,2005年水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24.8%,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仅有18%。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少,经技术监督部门确认的名牌海产品多为初级加工品,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弱,形不成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无法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更由于科技滞后、品种储备不足,结构调整缓慢,产品出口受“绿色壁垒”制约的风险加大。我市的海产品出口就曾因“孔雀绿石”事件和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的影响,一度陷入低迷。

三、协调发展、互利合作,实现福州海洋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个体户、家庭式作坊企业在日益激烈地全球竞争下,生存发展能力越来越小,逐步被边缘化、泡沫化。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户3160万户,到了2004年,这一数据降到了2350万户,6年少了810万户。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面对世界各地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在WTO的冲击下,充分发挥福州的海洋资源优势,并把它转化成市场竞争中的经济优势,实现福州市海洋经济的整体谐调发展、创新型发展、可持续的循环发展。这是“十一五”福州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所面临的考验。

资源优势如果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那资源优势也就等同于劣势。福州的海洋资源丰富,但它分布在1137公里的海岸线上,范围广、不够集中,不容易产生规模效应,单个个体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显然不足。个体分散,不好协调控制,为了追求个体目标利益的最大化,容易产生同质化的零和竞争,盲目提高个体的生产作业强度,涸泽而渔,从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不利于海洋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团结就是力量,联合就有优势。通过加强对内、对外合作,使竞争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竞争,实现福州海洋产业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把相关各地区、各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的资源和要素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以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实现各相关主体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防止福州海洋产业在生产、发展和经营方面过度开发、过渡竞争,保障福州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良性循环利用,实现福州海洋经济的健康、有序、高效、可持续性发展。

(一)引导海洋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有竞争才会有进步,通过竞争,激发动力,增强活力,优胜劣汰。单个人不可能在社会中完全独立生活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我们社会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动力,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小企业、单体企业的信息渠道少,综合素质差,市场竞争能力弱,市场自下而上发展空间较小。只有通过把分散的小生产进行整合向规模化生产转变,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合作与竞争是密不可分的,有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在提高个体生产力的同时。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如马克思据说的,“创造一种生产力”。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些产业中相同或相近与相关的企业为了形成成本竞争优势、规模竞争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创新竞争等优势,组成有效的经济群体,即产业集群。一方面,通过集中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质优价廉的产品,产生一定的客户采购规模,创造出一定的地域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优势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提高。

1.建立宏观协调管理机构,加强对海洋资源地合理有序开发。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过程中,确立以发展临海工业作为海洋经济为突破口,实现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的互动联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主导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科技等诸多领域,涉及到不同的区域、诸多的部门、众多的利益主体,必须切实加强对海洋资源开发的统一领导,做好宏观协调管理工作,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规划更加科学,开发更加规范有序。以沿海港口城区为中心,推动产业集聚联合,培育产业链、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以合作壮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现行的以GDP为中心的行政考核制度以及地方政府仍然操控部分经济资源的现实,使得政府也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进当地的发展,不重视宏观调控与全局统筹协调,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形成各地条块式发展,进而造成“零和”式的低端竞争。要促进福州海洋经济的良性发展,必然要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地区合作与联动,形成多赢局面。

不同企业间,它们的资源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企业的资源优势常常都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拥有绝对的资源优势,同一资源在不同的企业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而且有些优势是无法直接复制的,特别是企业文化、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只有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把不同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相对优势和长处进行叠加,通过资源整合,增强企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争取更多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

通过合作,把福州海洋产业中分散的小企业进行整合形成“企业航母”、“企业舰队”,发挥优势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福州海洋产业整体实力,增强市场话语权,在市场谈判是争取更大的主动权,扩大、改善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推动福州海洋产业走出去,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增加共享收益。

目前福州的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渔业主要集中于滩涂和浅海区,由于过度放养、捕捞及污染,使得海洋资源出现衰退,经济效益逐年下降。为了保障资源的再生与循环利用,也为了保障适宜于海洋娱乐的海岸线、海滩、浴场和水域能满足滨海旅游业和休闲渔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深海发展战略成为当前的主要目标。深水作业具有环境复杂、风险大、投资额大、投资期长、技术层次要求高等特点,对企业的条件要求较高。单个的小企业较难从事深海开发或远洋作业,而通过加强合作,形成海洋产业集群,以集群为整体参与资源开发、参与国际竞争,在合作竞争中提高企业素质与经济效益,推动福州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

特别是在福州海港工业的建设发展上更要加强团结合作。海港工业通常具有项目周期长、投资金额大、影响面广,通过加强分工协作,充分发挥福州的海港资源优势,避免地方为一己之利,出现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相互拆台的恶性竞争。“一港四区”建设发展要在宏观调控下,合理分工、互利协作,做到分而不散、合而不同,把福州海洋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等要素集中起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海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以合作提升企业创新力,推动企业发展升级

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任何一种产品都会有衰退消亡的一天,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保证其利润水平。企业的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新产品的开发成本比较高,而且风险也比较大,企业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储备,难以独立进行新产品开发并取得成功,而且失败很可能意味着企业的衰弱甚至破产。

通过战略合作,企业可以从合作伙伴那里学习到对方的长处,从而得到新的知识或技术,通过资源整合,共同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合作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更好的实现产、学、研之间的结合。企业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提供经费,推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探索研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研成果和智力支持。目前福州水产品的加工转化技术还比较薄弱。作为全国水产第二大县的连江县。2005年水产品加工转化率仅有24.8%,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更只有18%,水产加工技术亟待提高。通过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解决科技知识和企业生产两张皮的困扰,特别是通过“海交会”等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强化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效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理论提高实践能力,更快更好的提高福州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提升海洋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实现海洋经济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终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水平。

(二)增强关联度,延伸海洋经济产业链。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生产分工不断细化,许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生产、增值过程被分解细化成更长的链条。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多的体现这一价值链体系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更多地受到价值链中其他企业的经营质量、效率及各企业间的耦合程度的影响。企业要想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必然要集中于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价值链方面进行合作,通过互补与协作,共同提高竞争优势,创造出更大的客户价值。

福州海洋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多为外商投资企业,他们主要是为了利用福州丰富的海洋资源要素优势和政策优惠,追求中短期生产成本的最低化和利润的最大化,他们主要利用已有的生产网络和人脉网络,基本上不依靠当地的供应商、销售商,与企业的关联性较差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

企业加强与上游供应商或是染指于下游产品销售端之间的合作。各种信息资讯进行共享,使合作各方明了价值链的价值增长点,促使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或合作关系,融合不同企业的资源,协调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通过链式合作,可以减少市场交易的讨价还价成本、商业信用带来的风险成本等市场交易的成本,聚合不同企业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上的核心竞争力,合作创造更大的客户价值、企业价值、社会价值,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和其它相关企业的成长。

完善海洋产业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培育科研服务、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行业,形成集物流、配送、商务、金融、航运、信息、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发怵平台,提高海洋产业的企业组织化程度,密切相互间的联系,提高各企业的适应市场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对外开放合作。特别是加强榕台合作。福州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五缘”关系使得福州具有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榕台海洋产业形态相近,榕台海洋产业合作大有可为。

现如今,国外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通过组建联盟参与全球竞争,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完善竞争。竞争与合作是福州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战略决策问题,现代企业追求的应是更高层次的竞争合作,实现多方共赢,通过不断完善海洋产业链、构建海洋产业集群,使海洋经济成为福州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把福州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市。

 

参考资料:

1.于大江主编:《近海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2000年海洋出版社。

2.李忠林、孙吉亭等等著:《WTO与中国海洋经济》,2002年海洋出版社。

3.陆立军、杨海军著:《海洋宁波》,2005年中国经济出版社。

4.叶向东编著:《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星空》,2004年中国经济出版社。

5.福州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十一五”规划

6.郑松岩:在全市海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李振泰:福州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若干问题的思考,http://www.fjof.gov.cn/article.html?id=13599

8.汪秉康:关于我国沿海港口竞争与合作的一些探讨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