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转换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http://www.fzskl.com  2009-11-16 15:21:01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受全球化、社会转型等因素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联系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境遇,认真分析广大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高度重视语言魅力,积极进行话语转换,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全球化社会转型话语转换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一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关的基本价值的体现,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信仰、价值判断、行为选择。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意识形态的建设对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整个社会和文化起教育和规范作用。但是,近年来,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呈淡化趋势。究其原因,既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社会转型等客观因素有关,又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语言僵硬化等主体因素有关。因此,高度重视语言魅力,积极进行话语转换,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境遇分析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一直发挥着坚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影响范围被削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
      1 经济生活凸显,意识形态淡化。狭义的全球化指经济全球化,即资本、商品、技术和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广义的全球化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凸显,经济全球化正在日益淡化意识形态,使各种联系超意识形态化或非意识形态化。当今,以意识形态对抗为特征的“冷战思维”正在让位于全球对话,以经济和科技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逐渐取代了军事打击和政治围剿,上升到首要地位。无论是时代的演进还是中国实践的发展,无论是市场取向的改革,还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都要求中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些变化表明意识形态倾向对人的社会地位、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决定作用正在弱化,相反,经济实力、国家利益在其中的影响正在加强。意识形态已不是人民群众进行价值判断、是非判断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重要标准。从切身利益、从经济利益出发来进行价值判断、是非判断,已经习以为常了。意识形态意识已位让于经济意识、生活意识。意识形态的淡化、边缘化趋势明显。
      2 文化交流频繁,意识形态多元。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总是要通过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形式表现出来,并由此形成一定社会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意识形态环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在使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文化空前繁荣并呈现多重组合、多样展现的特点。我国当前文化就性质而言,既有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也有各种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的文化;就形态而言,是雅文化、俗文化、雅俗共赏文化、甚至黄文化同生共存;就内容来看,既有现代文化,又有传统文化,既有东方文化,又有西方文化,以及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叉文化的异彩纷呈;就种类来看,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本土文化与外埠文化、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的齐头并进。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文化环境的复杂化和文化性质、形态、内容、种类的多元化以及文化产品的多样化。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使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碰撞更加激烈。这种多元多样、多姿多彩的文化,通过各种意识形态服务宗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加剧着各种意识形态的竞争,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3 宣传方式单调,意识形态弱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带有“革命性”、“运动性”的意识形态。精神气质上,具有明显的批判性和斗争性;运行方式上,注重与群众性政治运动相结合;推动阶段上,主要依靠国家政权;宣传方式上,硬性灌输多,理性分析少;宣传内容上,突出政治性,强调统一性。这样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语言不仅会损害意识形态本身的形象,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此外,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深入工作尚不到位。群众中,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多;基层干部中,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多;学生中,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不多。研究者们则往往只重视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党和国家政治层面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中的方向、指导原则等问题联系起来,而对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和实践的关系重视不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感召力。
      4 基本范畴陈旧,意识形态僵化。基本范畴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细胞,对建构理论形态以及政治社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许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观念已为大多数群众所接受与认同,反映出人们对待社会现象日益理性化。然而,当今意识形态的研究与宣传,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尚不敏感,对基本范畴的调整、创新与关注力度也有待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中仍然充斥着不少带有浓厚的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基本范畴,如“运动”、“战役”、“阵地”等等。在当前意识形态的研究、宣传、普及中,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巨大变迁关注、跟踪、阐释不够,仍未能拿出令广大民众接受的阶级阶层分析理论。对那些沿用多年的基本范畴如“集体主义”、“无私奉献”、“两类矛盾”、“政治”、“共产主义理想”、“人民政府”等,未能给予时代性的回答。这种依然用过去的、陈旧的基本范畴来解释和说明当前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理论研究、宣传、普及活动,必然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导致意识形态的僵化。
      二、语言的丰富性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脱困
      如何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恩格斯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②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输不可能单纯地依靠传输者的高度重视和主观热情来完成,而是要探究人们的接受规律,通过科学、理性的方法,实现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通常,意识形态的接受过程,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意识形态的理论、价值等内容进行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践行的连续、完整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增强语言的丰富性是摆脱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困境的有益尝试。
      1 注重意识形态语言内容的民族性。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理论前提和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它是一种异质文化、外来文化。一种外来文化要为另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接受,必须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相应的话语体系转换。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语言只有融入民族文化,充分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才能产生更为强大的感召力,得到更多人的共鸣。我们的理论研究、宣传、普及,应注重意识形态语言内容的民族性,用生动、丰富的民族语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毛泽东是在厚重丰富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他十分善于从古代历史、文学中吸收大量的成语、典故、熟语和格言警句,并加以提炼改造,赋予新的内涵。如“愚公移山”、“实事求是”、“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钦差大臣满天飞”、“东风压倒西风”、“小脚女人”等等。经过毛泽东点石成金的引用、化用,许多古代词语、民间熟语进入了现代语汇,获得了新的生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语言宝库,增强了毛泽东思想的感染力。
      2 体现意识形态语言风格的人民性。意识形态建设要获得成功就不能把意识形态局限在少数人的学术圈子,就不能停留在口头宣传上,必须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把意识形态变成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制度而融合到日常生活之中。马克思主义要能够融合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转换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意识。知识分子是理论的创造者、宣传者、普及者,人民群众是理论的接受者,要使人民知道、了解理论,达到思想和心灵上的认同,在理论的宣传上,就必须与实践接触,与群众接触,学会和掌握他们生动活泼的语言,运用群众生活中丰富的词汇,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容易明白,使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广大青年人中起到了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极好效果。列宁也曾经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③。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和价值观联系起来,体现意识形态语言风格的人民性,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
      3 增强意识形态语言范畴的时代感。一定的意识形态形成以后,必然会在社会主义形成相应的话语系统,即一套特有的名词概念、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等,用以解释、传播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然而,时间是发展着的时间,理论也必须是发展着的理论。在当前中国,必须摒弃那些为革命战争服务而已经不适合指导现实生活的旧范畴和话语,在基本范畴和话语系统上,将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适”范畴和话语中国化和具体化,赋予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和语言以新的内涵。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加以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性,凸显现代性,增加亲和力。如用“责任政府”替代“人民政府”,将“老百姓”替换 “群众”、“公民”,用“社会矛盾”取代“两类矛盾”等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539页,人民出版社,第2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4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列宁全集》第36卷,第467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参考文献:
①邬思源、陈锡喜:《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形象的调整》,《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
②张华:《中国意识形态感召力减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求实》2008年第11期。
③郑忆石:《我国意识形态“谈化”现实原因透视》《贵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④孟轲:《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若干因素》,《红旗文稿》2008年第21期。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