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榕台文化交流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http://www.fzskl.com  2009-01-05 15:12:09  来源:福州社科网  


拓展榕台文化交流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李孝祺  洪捷

作者简介:李孝祺,男,(1946~),福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干部。邮编:350001
              洪   捷,男,(1977~),福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干部。邮编:350003


[提要]榕台两地同根、同祖、同脉,历史上文化交往渊源深厚。两岸关系趋向和缓和,两地文化交往得到恢复与发展,具有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成效较好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两地文化交流是建设海西区文化强市、促进两地文化产业合作与争取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针对目前两地文化交流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从挖掘两地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效应、着眼台湾年青一代、出台相关文化配套政策等几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榕台文化交流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榕台文化交流渊源现状对策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时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祖、同脉,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进了解,融合亲情。又说,深化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福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区位优势,基于历史上福州与台湾的联系极其广泛与悠久,通过加强榕台文化交流交往,密切两岸同胞联系,增加相互了解,促进两岸经济与文化发展,促进与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基地建设,进而促进与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最近笔者就榕台文化交流历史、现状及今后的进一步拓展问题,随同有关部门,深入相关地区、部门与基层了解情况,形成初步认识,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榕台文化交往渊源深厚
根据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台湾与大陆原为连体,其东岸才是大陆的边缘。地壳运动的出现才将两地隔开。台湾海峡为浅海区,一半以上水域深度在50米左右,最深处不超过100米,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与同时期台湾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其内涵与特征都十分相似。由此证明,昙石山文化与台湾史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生活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岛的人们都是华夏子孙,都是中国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历史上,福建福州与台湾均为古闽越国属地,榕台之间的血缘关系主要是通过移民和通婚形式的。据查询有关文献,榕台两地名门望族的通婚多有记载,而平民百姓之间的通婚则多散见于民间族谱之中。据民政部门统计,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初期,民众之间榕台通婚仅几十对,2000年涉台婚姻升至4480对,占全国的1/6。
在宗教信仰方面,台胞信仰的内容与福州地区百姓相似。目前在台湾8000余座寺庙中,其所奉祀的神明中,源出福州的就有斐仙师、吕祖仙师、临水夫人、何氏九仙、白马三郎、东岳神、照天君等。特别是奉祀临水夫人的庙宇,几乎随处可见,与妈祖一起被称为台湾二女神。至于两地人民中的习俗,包括岁时节日、婚嫁生育、祝寿丧仪、衣著服饰、烹饪菜肴、民间禁忌等各种习俗相似性、共同点很强。
历史上,福州人对台文化建设多有建树。例如:明万历10年,连江人陈第考察高山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写成《东蕃记》,史料价值高,备受后人重视;康熙24年,长乐人林增光,广集资料,遍访史迹,编写的《台湾纪略》是台湾最早的地方志。清入关至1895年,去台湾开课办书院的人中福州人占三分之一。
两地乡音乡情同在。旅居台湾的许多福州语系台胞,除了耳闻目睹闽南声乐外,仍喜爱福州的戏曲、音乐,正所谓“离乡不离祖,离祖不离腔”,久久不忘乡音。1983年夏,台北福州同乡会林森纪念堂正式成立“八闽乐府”,旅台福州十邑乡亲欢聚一堂,演练戏曲音乐,重温乡音乡情。紧密的地缘关系,血溶于水的同胞关系,民间信仰与风俗的趋同性,以及两地的乡音乡情和福州人对台湾文化传播、建设的贡献,为榕台文化交往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极其牢固的基础和有利条件。据了解,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时需要大量工作人员,作为台湾“邻居”的福州人赴台的不在少数;大陆解放前夕随蒋介石政权退台的福州人也有不少。据悉,目前在台湾的福州籍乡亲达60多万人。这些旅居台湾的福州人是拓展榕台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榕台文化交流成效比较突出
自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两岸关系趋向缓和,两地交往日益频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除经贸活动有较大发展外,榕台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其特点表现在:
1 覆盖面广、涉及文化领域多。几年来,我市先后组织了闽剧、曲艺、寿山石雕、书法、剪纸、烹饪、中医、少儿艺术、少儿体育等项目赴台交流。目前,交流工作面已经覆盖到台湾各个县市。例如:1994年5月,应台北华榕育乐企业有限公司邀请,福州闽剧一团对台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环岛巡回演出,演出场场爆满。1998年4月以在校学生演员为主体的福州闽剧班演出团一行61人应邀赴台在台北、新竹、马祖等地进行为期26天的演出及戏曲教学交流活动。特别是2001年初,马尾与马祖签订“两马协议”签订后,马祖水部尚书府平安民俗文化交流团就到福州进行民俗文化交流。2002年3月,福州还专门组织书法、剪纸、寿山石雕等艺术家到金门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等等。两地文化、旅游交流日趋密切,逐年增多,其中尤以“两马闹元宵”为显著。榕台文化交流的领域已涉及到包括宗教信仰、民俗民情、考古研究、学术探讨(包括城市建设、医学研究)、戏曲演出、恳亲活动、体育演出、慈善活动、服饰研究等许多领域。2006年“5·18”期间,台湾“中国市政学会”组织20多位学者来榕参加“2006中国(福州)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国际论坛”,以及两岸高僧聚集鼓山涌泉寺参加“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举行盛大祈福法会等都引起巨大反响。
2 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开展榕台文化交流中,我市积极探索各种交流形式与交流渠道,主要有:组织研讨活动、举办各种赛事、学术讲座、开展课题调研、赴台演出传播、恳亲座谈、参观考察等,形式生动、活泼多样。例如,1991年福州十邑旅台乡亲返乡恳亲团参加了福州举办的龙舟艺术节活动;1992年10月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家到平潭考察壳丘头遗址后得出结论:福州与台湾两地遗址和遗存非常相似;1993年台湾民族研究所对平潭的民俗、宗教、古海防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探讨平潭与台湾的历史文化联系;1994年台湾河洛歌仔戏剧团移植我市创作的现代闽剧《天鹅宴》、《凤凰蛋》演出后,轰动台湾各地;2001年2月,琅岐岛举办的妈祖民俗文化节吸引了不少台湾信徒前来参加;2002年、2003年应马祖文化艺术界邀请,连江县文化艺术交流团先后2次赴马祖访向演出,来自台湾和马祖各离岛乡亲2万多人齐聚马祖港观看演出,《马祖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五场爆满造成轰动。2002年在琅岐岛举办的清华、北大赛艇对抗赛,台湾海洋大学和辅仁大学应邀参加等等,呈现出榕台文化交流的多样性特征。这些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出两岸青少年交流热劲不减,涉及领域逐步扩大,群众性的交流活动不断增多,文化交流已成两岸交流的重头戏。尤其是近年来,我们不断推出与台湾关系较为密切的文化品牌,如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等,进一步增强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文化的关注和认同。
3 榕台文化交流收到较好成效。榕台两地文化交流是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看,将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目前收到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进两地同胞民族感情。多年的隔绝,使台胞对家乡实情知之甚少,产生误解与隔阂。通过交流、接触和沟通,乡情得到联系,感情得到建立,增强了了解和共识,激发了民族的认同感和亲和力。2005年3月,在榕台商眷属在福州市妇联与福州晚报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城乡姐妹文化庙会”上展示的“祝祖国早日统一”条幅上纷纷签下自己的名字。二是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通过交流,台湾学者都认为,台湾文化源自大陆,离不开母文化的滋养。特别是通过各种文化载体的交流,台湾青少年对祖国、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得到增强。2005年,来自台湾中南部的青年学生在参加我市举办的“榕台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后,无不对福州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赞叹不已,并留下感言,希望来日在台或大陆再见。三是加深了旅台同胞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十几年的榕台文化交流,通过以榕台渊源关系为主线的各项交流活动,通过寓教育宣传于各种交流活动中,通过与台湾学者、青少年和在台宗亲会、同乡会、商会的广泛交流合作,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同胞亲情,增强了台湾同胞对福州祖籍地的了解和感情,充分发挥了榕台文化交流对台胞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增强了广大台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进一步加强榕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大陆与台湾同胞同宗同文,台湾文化无论从根源还是从其内容、本质及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上,都与中华文化属于同一系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台湾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儒家学说对其也有深远的影响;以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规范思想和言行;语言以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为主,用的是中文;信奉佛教、道教以及妈祖、关帝君、陈靖姑等中国民间神祗。在风俗习惯方面主要是福建与广东的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各种礼仪。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台湾地区很多信仰是从福州传过去的。例如,2006年3月中旬,来自马祖北竿水部尚书公府的70多位乡亲抬着陈文龙銮驾回乡认祖,在福州陈文龙纪念馆举行祭祀陈文龙仪式。可以看出,台湾人民不论人在哪里,都会心系家乡,都会心系自己的出生地。加强榕台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于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对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强市的重要性,突出地表现在:
1 加强榕台文化交流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强市的需要。在胡锦涛总书记同台湾的连战、宋楚瑜、郁慕明相继举行会谈后,海峡西岸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我市在对接东岸产业以及密切榕台两地经贸文化交流上具备有良好的天然条件。作为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杰地灵,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近台的地缘、人缘、亲缘、文缘、商缘,文化交流资源优势突出。建设海峡西岸文化强市,通过开拓新思路,加强两地文化交流,发挥近台优势,促进福州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大有可为。目前,市委、市政府已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强市列入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通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福州人民已经比较充分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开始向富裕型小康稳步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群众势必将对精神文化消费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海峡西岸文化中心,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阶段,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实力的迫切需要。而从加强榕台文化交流来看,对发展福州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从硬件(环境)上开辟两地交流的新天地。
2 加强榕台文化交流,是促进与拓展两地文化产业合作的需要。近年来,榕台文化交流日益增多。2001年初,福州马尾与台湾马祖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签订《两马协议》,加强了两地包括文化、旅游在内的交往合作。榕台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响巨大。尽管如此,榕台文化交流还仅仅局限于展示与传播这一层次,在两地间文化产业的合作还未得到足够重视。2003年台商参加了在榕举办的全国第十三届书市,这是台湾商人参与大陆文化产业的一个初试。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经济“腾飞”优予大陆,台湾人生活水平高于大陆,从而增大了台湾人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而台湾由于地理的局限加上多年与祖国大陆的隔绝,缺乏中华文化的滋润,急需中华文化的滋润,潜在着相当大的商机。加快发展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则为推进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填补榕台文化产业合作的空白,探索榕台文化产业合作的途径与形式,应是加强榕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2005年7月份,在厦门举办的“海峡两岸图书经贸会”传递出了更多关于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信息和商机。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的福州要抓住时机,积极介入与台资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合作发展,以壮大我市的文化产业。
3 加强榕台文化交流,是争取为祖国统一大业多做贡献的需要。由于台湾历史的特殊性,特别是受日本殖民统治长达50年之久,1949年以来又长期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状态,80年代以来台湾又推行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因此台湾受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相当大。长期以来,“台独”势力力图削弱台湾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中华民族意识和与祖国的文化联系,向青少年一代灌输以台湾为主体的“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国家认同”意识,塑造“脱中国化”的“台湾人意识”。他们歪曲历史、割裂、否定台湾与祖国自古以来的历史联系,割裂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在内的联系,否定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主体地位,贬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美化日本霸占台湾时的殖民统治等等,加紧向青少年灌输“台湾人的台湾”观念,淡化他们对中华文化和祖国的认同。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江泽民“八项主张”与胡锦涛“四点指示”都体现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祖国统一大业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地多作台湾同胞的工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影响台湾同胞,进一步拓展文化交流工作,寓思想工作于各种文化交流中,进而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多做贡献。
四、目前榕台文化交流中存在的困难
经过十几年来两岸人民共同努力,榕台文化交流有了长足发展,两岸文化互动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有所突破,日益显示其增进同胞了解,促进两岸三通,推进祖国统一的独特作用。但是综观榕台文化交流全局,除了台湾当局还在步步为营设置障碍,阻挠台湾人民扩大与大陆的交往外,从我们这一方面看,榕台文化交流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1 缺乏交流载体,民间交流尚未形成合力。主要表现在:规模偏小,档次不高,缺乏计划性与主动性;一般性交流多,有影响的交流少;局部自发的多,全局有组织的少。一些交流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对项目交流的评价、总结,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
2 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与创品牌力度不够。我市拥有很多值得自豪的文化遗产,且不少历史遗迹和历史人物与台湾有关联。如人物方面有王审知、陈靖姑、林则徐、陈第、沈葆祯、严复、林森、萨镇冰等;遗迹方面有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等等。近年来,我市已在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船政文化的建设以及昙石山文化的保护修建等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做了大量工作,但从加强榕台文化交流和建设文化强市的要求来看,利用和挖掘上述品牌的广度与深度都还不够,尚未形成品牌效应。
3 交流过程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审批环节多,手续麻烦。在调研中,不少单位反映,开展赴台文化交流活动,项目报批手续非常麻烦。从申请报批到申批结束准行,环节重重,少则二、三个月时间,长则四、五个月时间,费时费力。某部门组织的两岸书画展,在申报过程中,要求每张画作都要拍照送审,需要市、省直至文化部、国台办的批复。台湾书画家作品进入海关时,审查手续也非常繁琐。二是缺乏交流经费。尽管随着80年来两岸关系的和缓、松动,两地开始频繁往来,但在尚未实现“三通”情况下,两岸来往都要绕道第三地(香港、澳门)往返,中间环节多,交流费用开支很大,一般单位难以承受。如福州闽剧演出在台湾很有市场,效果很好,反响很大 。但是,这种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必须组合五、六十人才能演出,费用开支太大,要上百万元才能成行。一般小型项目赴台交流,人均费用也要2万多元,有的单位难以承受。据反映,2006年我市某部门拟举办一个“两岸世纪合唱节”,因70万活动经费无法落实而作罢,结果此创意被厦门拿走,非常可惜。
五、进一步加强榕台文化交流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进行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承,实现文化认同和社会整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方面,还有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我市来看,文化产业仍然是一个弱势产业,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潜在的文化市场优势尚未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弱势既是缺陷,但在地方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长,缺陷与空间为我们造就了机遇与发展条件。
同时,随着台湾在野党几位领导人到大陆的“破冰之旅”,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去年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表示,两年后台湾“大选”国民党如能赢回政权,要强化与大陆的文化与教育交流。应当看到,先进的文化可以提供思想保证,增强人们的向心力,可以凝聚人心,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文化的结合,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强市,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从世界历史发展轨迹来看,文化不灭,民族也不会灭。台独势力“去中国化”实质是把中华民族在台湾去掉。因此,在两岸交流交往中,争取台湾民心,文化交流是不可或缺的。榕台两地文化交流应该有更大作为,通过进一步加强交流,使之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强市服务的同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为此建议:
1 进一步挖掘榕台文化交流资源,加大闽都文化对台吸引力。榕台“五缘”是两岸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根基,遗存着许多史料文物,应深入开展两地渊源的研究工作。两地文化交流渊源工作要发挥民间的积极性,消除各种障碍,探索两地交流后劲。要依托文化部门与利用民间力量,有计划地开展两地文化源流、人与事、实物与史料的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工作。三坊七巷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及船政文化与台湾有着很深的渊源,如台湾许多海军高级将领当年都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林则徐、沈葆祯等在台湾很有影响力。台湾人对沈葆祯评价尤其高,认为他是台湾走向近代化的第一人。打造“三坊七巷”和“船政文化”及昙石山文化要注意彰显两岸特色,并将其作为榕台文化交流的切入点,创出品牌,把它推介给台湾人民,让台湾人(特别是榕籍台湾人)感受到福州家乡山山水水的魅力,感受福州之人文荟萃,底蕴深厚。
2 以民间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为载体,打造品牌,形成效应。一是组织文艺工作者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民间故事、民俗文化,创作一些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推介给台湾同胞。在创精品中,要不拘一格地选人才、用人才;对创出精品、打响品牌的文艺创作者应给予重奖。二是继续办好“两马闹元宵”。“两马闹元宵”已连续办了五届,马祖民众认同,深入人心。马祖人口虽不多,但在台中、台北有很多马祖人。这些马祖在台居民又联系了许许多多台湾人,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小两马”,要把它做大,并争取向台湾本岛挺进。三是做大做强陈靖姑文化和妈祖文化等民间信仰的文化品牌。福州是陈靖姑文化发源地,在台湾影响力不亚于妈祖文化。陈靖姑文化作为扶胎保育女神的民间信仰为当地百姓所普遍信奉,对增强民间的亲和力的作用非常明显,不可忽视。目前,来福州塔亭祖庙和龙潭角陈靖姑祈雨处朝圣的台胞日益增多。而妈祖信徒在台湾有1800万,连江有妈祖天后宫15座。做大福州陈靖姑文化和妈祖文化,建议借鉴莆田湄洲湾妈祖庙经验。四是继续加强两岸宗教界交流,经常举办法会、朝拜等活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以及共同编修连江县志等。
3 以台湾新生代为重点加强交流工作。建议采取各种办法,在举办“海峡两岸青年创新论坛”、“榕台青年学生夏令营”活动的基础上,拓展两地青少年各种文化联谊活动,以及两地校与校之间的联谊活动和校际教学观摩活动等;以优惠政策吸引马祖学生来榕学习发展;可根据青少年特点定期(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兴办两岸青年激情演唱会活动,想方设法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办出品牌,不仅吸引台湾青年参加,还要吸引全国各地青年慕名而来。
4 简化手续,出台相关的文化交流配套政策。各有关部门应研究改进本部门涉台工作,使相关规定更有利于两岸交流交往,更有利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一是建议省、市台办要积极向上反映情况,一些审批权限要下放到省、市级。对台工作除要遵守国家的原则性、政治性规定外,应“抓大放小”,简化手续,人性化操作,调动基层干部对台工作积极性。建议向上争取政策,及时研究出台文化交流配套政策。如在清明期间,台胞来榕希望能在连江黄岐国家中心渔港开设黄岐至马祖、台湾亲情包船旅游线路,参照两岸春节包机模式进行,方便两岸群众往来。二是建议建立黄岐榕台文化交流试验区。目前连江与马祖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均有来往。根据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特性(2000年后,黄岐有148位姑娘嫁到马祖,连江通过马祖嫁到台湾的则超过4000人),在黄岐设立榕台文化合作试验区。通过这个试验区,共同开辟一条黄岐——马祖两岸亲情旅游线。此议若成功,既可带动连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极受马祖人民欢迎。
5 加强文化交流的平台、载体及基金会的建设,增强两地文化交流后劲。榕台文化交流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期准备。我市众多文化遗产也急待协调、整合。建议依托市政协和市文化局、市台办等部门,在我市建立一个民间社团“福州海峡文化交流促进会”。依托该会加强榕台文化交流工作的指导,研究交流项目与形式,打造交流平台,并掌握交流情况,评价交流成效,拓展交流途径,创新交流模式,增强交流工作的主动性、计划性、目的性和成效性。
我市重大文化交流经费要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给予保证。在两地生活水准还有较大差距,以及在尚未实现三通状态下,榕台文化交流要从第三地往返,费用高昂,不少交流项目因缺乏经费而作罢。建议我市要建立“榕台文化交流基金”。该基金专门用于拓展两地文化交流,基金来源一是政府定期拨一点,二是基金会自主筹集;对已经确定列入的重点交流项目要给予适当补助。同时,鉴于文化交流工作的长期性,在应有的品牌打响后,要积极探索两地文化交流的后劲,发挥两地民间文化交流的积极性,要学会以文养文,与经济接轨,发展文化经济、旅游经济、体育经济、教育经济、艺术经济、宗教经济等等,闯出榕台文化交流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陈苏华)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