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

http://www.fzskl.com  2009-01-05 15:18:12  来源:福州社科网  

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

福州市文明办福州市关工委调研组


[提要]关爱未成年人,就是关爱未来。当前经济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本文通过对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建设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建议


关爱未成年人,就是关爱未来。关爱未成年人,就要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值成长过程中,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会感受到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不少青少年时常出现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甚至发生违法犯罪,严重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课题。
为进一步了解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市委文明办、市关工委联合组成调研组,从2007年4月到6月,深入到县(市)区、乡镇(街道)、中小学校进行调查了解,召开了乡镇、社区干部、各区教育部门德育干部、部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学校领导、福建师大心理教育系和福州市心理学会的专家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座谈会,汇总分析了有关问卷调查资料。6月10日我们又在市教育学院二附小举办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由近30位心理、法律专家接询了近400多位学生和家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现状
福州市五区八县(市)现有未成年人124 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9 86%,其中城市孩子有41 8万人,农村孩子有82 8万人,在校中小学生有115万人。
从福州市心理学会对我市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我市中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为15 2%,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为3 2%;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均排在一、二位;中小学生的“孤独”、“考试焦虑”、“敌对”及“交往焦虑”等问题,在“情绪状况”的八项指标中都位居前列。
从今年6月10日举办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日活动中被专家接询的193名学生和家长的情况来看,其中反映学生学习习惯、方法、态度、困难和压力的问题占48 4%;反映学生日常行为问题的占14 3%;反映学生性格、交往、情绪方面问题的占21 7%;反映学生自信心不足、自卑问题的占4 9%;迷恋网络的占3 1%。还有一名学生个别对专家倾述:由于家长和外界原因,常有自杀的念头。
我市未成年人心理亚健康状况的主要表现:
性格方面。内向、孤僻、抑郁、易冲动,在家暴躁,害怕与外界接触,遇事胆小怕事、脆弱,没有主见,时常固执、任性,时有逆反心理,叛逆情绪较突出。
情绪方面。情绪不稳,烦躁,经不起批评,爱发脾气,遇事紧张、焦虑,稍不满足就不断咒骂,发牢骚,甚至情绪失控,做出过激的事情。
行为方面。较懒散,不愿意自己动手,怕吃苦,生活自理能力差,日常不讲卫生,时有脏话、吐痰等不良习惯。身体动作明显,表现坐立不安、课间讲话、做小动作,行为怪异等现象。
品德方面。怕受责备,时有不诚实现象;对待师长不知礼貌;易受外界影响,由于好奇心强、生理发育早于心理发育等因素,使部分中学生早恋、吸烟、喝酒,并常表现在公共场所不文明举动;大手大脚,不知节约,浪费现象严重。
情感方面。以自我为中心,敏感不安,待人冷漠,不注重亲情、友情和师生情,不会从情感上体谅父母、老师,不太理解关爱,也不太会关爱他人,缺乏爱心。
当前,我市未成年人心理亚健康状况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 学校因素。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片面追求考试的分数和成绩,不同程度给学生造成压力,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厌学心理;二是有的学校用德育课替代心理健康课,把思想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老师,心理教育课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心理健康教育留于形式。三是有的教师不善于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手段粗暴、简单,造成学生惧怕与教师交流。四是学校与家长沟通不够,不少学校把家长会开成“成绩会”、“告状会”,不注重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家校不能及时配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家庭因素。许多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现在未成年人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子女或是过分的溺爱,或是过高的要求,或是放任自流。一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过高的要求,加上教育方法不得当,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以至产生逆反、厌学心理。留守儿童和外来工子女更缺乏家庭教育。福建医科大学专家对我市一些重点、普通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收回的1343份问卷中,有六成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被打骂,近五成的孩子被打骂后基本或完全不服气,有14 3%的学生有报复的念头,有12 9%的学生有产生厌世或自杀的念头。二是许多家庭亲子沟通不够,家长没有耐心和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造成孩子在家里有话不讲、心里话不说,甚至不爱回家。在我市一所重点小学对低、中、高年级学生家庭1664户开展家庭亲子沟通状况问卷调查,发现有31 4%的家长表示与子女只有偶尔沟通,有2 7%家长坦承不沟通,沟通起来很困难的占6 9%,造成关系紧张的占4 2%。三是有些家长自身不良的言语和行为,也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3 社会因素。当前正处于时代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对人的要求更高、竞争更激烈,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压力更大,各种压力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一是一些社会现象影响(如成年人的下岗失业、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难、社会丑恶现象等);二是新闻媒体负面宣传(早恋、自杀、抢劫、婚变、暴力、黄色淫秽书刊影像、网络等)的影响;三是许多外来工子女的入学、就业、受人歧视,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照顾等问题造成心理上的影响。在我市一所外来工子女较多的中学抽样调查了129名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有46名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约占35 6%。
二、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和不足
近几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委文明办牵头,市教育局、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学校、社会、家庭的“三位一体”教育,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已经形成。市委文明办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利用“全民读书日”、“拗九节”、“邻里节”开展青少年主题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团结友爱教育,开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活动,通过引导青少年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感知,使他们开阔心胸,拓展视野,强壮心智,增强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市各级关工委从关心爱护下一代成长出发,发挥“五老”优势和作用,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对待人生、对待在成长中遇到的障碍,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市教育局于2005年成立了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下发了《福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分别成立了高中、初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四个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类指导。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中小学都通过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站,设置“心灵导航”信箱、“向日葵倾诉小屋”、“悄悄话信箱”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心灵沟通的渠道。有的配备了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一些学校还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有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主题班会、办心理健康专栏刊物等。
市教育学院二附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坚持二十年不间断,该校抽样调查了五、六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共200名,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看法、态度,接受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效果。调查显示:86 5%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13 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65%的学生认为经过心理辅导和咨询,心理负担减轻了;79%的学生感到心情愉快;71%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参加过心理咨询的147位学生(占调查学生数的73 5%)中有126人基本上消除了原有的心理困惑;21人部分消除了原有的心理困惑。以上表明,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对消除未成年人的心理负担和困惑、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也非常关注。1992年由仓山区关工委和市心理学会联合创办了我市首家心理咨询机构:福州市仓山区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该中心现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13名,开通咨询电话5部,每周定期接询。中心开办以来,累计接待来询者3万多人次,帮助60多位心理异常的青少年摆脱了困扰和痛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6年有经福州市政府和省卫生厅批准成立了福州医学心理咨询中心。
近年来,福州市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看,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滞后,主要存在:
一是发展不平衡,实效性较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和效果相差较大。五城区发展略好于县(市),城区学校略好于农村学校,一类学校又略好于二、三类学校。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没有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即使是配备兼职的,也缺乏心理专业知识,心理教育留于形式的多,成效甚微。
二是基础薄弱,认识不到位。不少学校的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够,对其产生的影响认识不足,往往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情绪性格思想化”的倾向,有的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为思想道德问题,反之把思想道德问题归为心理问题。认识不到位带来教育不到位,一些部门认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关心不够。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学生的家长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心理问题,也生怕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无法进行。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不规范,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我市除职高(专)外,中小学和幼儿园都没有相对统一的教材和课程安排,各校开设的课较散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职称没落实,专业人员匮乏。目前,福州市各中小学心理专科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仅11人,因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专业教师进不来。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职称的职数,不能评专业职称,专业老师只好归于德育(政治)类。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的心理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却安排他用,造成人才浪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受限。
四是社会资源分散,没有充分整合和利用。专门从事公益性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的只有仓山区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许多民间心理咨询机构不为外人所了解,为未成年人开展咨询活动少且收费较高,队伍和素质也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加强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安宁、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全面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当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点,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优先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问题。建议市编制部门核定并增加我市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备注:厦门市编[2005]53号文规定,完全中学和中等职校各增加2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初级中学和小学各增加1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同时,市人事部门应给予设置心理专业职称并核定职数。
我市各级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系统规划,分层实施,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标准,作为衡量学校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要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做到有课程、有教师、有教材。要加强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形成全体教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努力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辅导员队伍。
2 积极开辟未成年人心灵沟通的必要渠道
要为未成年人开辟多种形式的心灵沟通渠道,除了在各中小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外,要扶持和发展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机构,可采取政府办或社会力量办相结合的办法,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便捷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
建议组建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并推广仓山区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经验和做法,在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机构,有条件的社区也可成立。财政部门对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机构在资金上予以扶持。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费用应给予减免。
要充分发挥在榕高校心理专业师资的优势和福州市医学心理咨询中心及福州市心理学会的作用,建立福州市心理咨询专家库,组织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设立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网站和QQ网络咨询系统,由心理专家和心理服务志愿者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未成年人学会心理自助;定期组织心理专家到学校、社区举办心理讲座和开展公益的心理咨询活动。
3 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
专家普遍认为,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与家长的素质与教育方法密切相关,提高家教水平至关重要。家长学校是家长受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着力办好学校和社区的家长学校。
建议要进一步理顺现有家长学校的领导体制,完善管理机制,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使家长学校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要把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组织未成年人家长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家教方法的传授,引导家长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和谐亲子关系,重视子女心理问题,加强与子女交流沟通,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理论研究
新修改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指出,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并把关心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列入保护法的内容。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建议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我市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全民普及,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我市各新闻媒体(电视台、电台、报社)固定开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加强正面报道,消除负面影响。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的新途径和新办法。要净化文化市场,严禁黄色、淫秽的影视和出版物及丑恶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加强电子游戏机和网吧等经营性场所的管理。对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外来工子女、刑释的未成年人、单亲的未成年人等),全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要消除一切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努力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5 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便于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建议成立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小组,市分管领导任组长,由宣传部、文明办、教育、人事、编办、司法、财政、卫生、科协、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组成,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形成合力,确保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责任编辑:陈苏华)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