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经验

http://www.fzskl.com  2009-03-05 15:07:58  来源:福州社科网  
 

 

 

 

改革开放30年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经验

 宋建新

 

 作者简介:宋建新(1954~),女,中共福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邮编:350001

[提要]:本文回顾了福州市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和主要经验。30年的成就与经验,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解决前进道路中的困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关键词]:福州发展回顾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成为中国持续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谱写了福州发展史上的辉煌的篇章。

一、福州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福州和全国一样,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回顾改革开放30年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重要阶段。

(一)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2月~198312月)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并迅速得到突破,全市农村普遍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对农村流通体制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局部改革与调整,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公有制大一统的所有制格局开始被打破,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迈开步伐,对外开放开始起步。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工业企业,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胜利突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部试行,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福州经济的严重衰退,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发展阶段(19841月~199112月)

  1984314日,福州36位厂长(经理)与省内19位工业企业厂长(经理)联名在《福建日报》发表《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在全市、全省及至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掀开了中国国企改革的序幕。在农村,农产品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也全面推行。这一时期福州先后被列入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之一;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享有最多“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省会城市之一;19844月,国务院批准福州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511月,国务院批复《福州市进一步对外开放方案》,批准兴办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75月,省政府批准兴办福清融侨工业区;19881月,国务院批准福州所属8县全部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福州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具有港澳台侨的地缘、人缘优势,以土地成片开放为突破口,积极有效地开展吸引外资工作,加强外资投向引导,鼓励发展生产型、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项目。灵活采用“官办、民办、侨办、联办”等各种模式,以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借巢引凤等多种形式,沿闽江、沿交通干线有计划地先后开发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工业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元洪投资区及10多个的外商投资区,外资大量涌入福州,大批“三资”企业相继建成,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在这一阶段,福州市和全国一样经受了1989年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考验和1988年~1991年经济发展剧烈波动的考验,保持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1990年福州跨入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城市行列,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提前十年实现“翻两番”。1991年,福州进入首批“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的行列。

(三)新的发展阶段(19921月~200210月)

  1992年春,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福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企业改革中,提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全市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深化,政府职能由微观的直接管理向宏观的间接管理转变。政府采购制度初步建立。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展开试点。投融资、财税、金融、流通、社保、住房等领域改革继续深化。这一时期,福州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区域经济素质为重点,外引内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区、工业区、投资区逐步排满项目。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巩固跃升阶段(200211月至今)

  2002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十六大以来,福州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福州市国有资本已基本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基本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经营性土地使用权、采矿权、国有产权交易等全面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公开出让。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实现明析产权、落实经营主体的阶段性目标,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六大员”、机关干部下派驻村任职等农村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公共财政体制等行政管理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建设项目审批从选址到开工审批时间已压缩到60个工作日左右。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及人事制度改革等工作扎实推进。金融、财税、投资、流通、价格、科技、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有效形成。

二、福州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活动的30年。这30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后,市委、市政府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把握机遇,集中精力发展全市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1、工业生产高速增长,新型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工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近年来,福州市以打造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围绕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调整优化经济布局,推动工业项目向以江阴、罗源湾和重点的“两翼”集聚,加大工业集中区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工业产出总量不断越上新台阶。2007年,福州市工业总产达3080 73亿元,比1978年增长189倍,年平均增长20%。“两翼”四县(市)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7%。工业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新成效,重点支柱产业龙头作用增强。全市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塑胶、冶金、建筑建材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和福清、马尾百亿电子城、青口百亿汽车城、长乐百亿纺织等一批特色产业隆起带,拥有15个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20个国家免检产品。全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已达9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1/3。在亚洲制造业论坛首届年会上,福州被评为“2006年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

  2、商贸流通加强,区域性流通市场体系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充分发挥省会、区位等比较优势,积极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已初步构建起带动福建全省、辐射中国东南的区域性流通体系。连锁企业不断发展。至2007年,全市各类连锁企业已近百家,其中年销售额亿元以上商业连锁企业22家,沃尔玛、麦德龙、百安居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商贸企业已在福州落户。全球最大软件企业之一的甲骨文公司和全球最大的连锁酒店业也落户福州。永辉超市、超大集团等本土大型连锁集团也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至2007年,全市已拥有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67家。其中,福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是全国唯一由地级市负责运营的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水产批发市场的规模和交易量居全国同类批发市场前列,林产品批发市场是华东地区经营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服务功能最完善的专业市场,福州特艺城是全国第二大珠宝首饰加工批发市场。融侨锦江社区成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区。现代物流企业不断壮大,盛辉、盛丰、宏捷、荣泰、闽光钢铁物流等多家企业跻身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行列。全球最大的物流管理公司普洛斯国际公司也加盟福州物流业,金融保险、证券理财、中介代理、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市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达42 4%。世界知名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已在福州开设分公司,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福州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城市。

  3、城市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改革开放30年,福州城市面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历史性巨变,全市建成区范围面积已从1978年的34 3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182 36平方公里。全市基础设施已由滞后型向适应型、适度超前型转变。目前,福州已拥有福州港、长乐国际机场和外福铁路线,福厦、罗长、三福、沈海、福银高速公路福州段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以及104324316国道等海陆空全方位的对外联接通道,基本形成以福州为中心覆盖福建全省的“四小时通达网”,以及福州为中心城区与所辖各县(市)间的“一小时经济圈”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74 54公里,城市道路总长达984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平方米。强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管网以及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市政设施建设。城市用电量达200 26亿千瓦时,城市供水能力达1500 9万吨/日,城市气化率达98 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 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 02平方米;拥有公园36座,总面积1308 40公顷;基本完成了市区的主次道路、环岛、城门的绿地花化改造,工业企业基本做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市区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3 4%,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闽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马尾船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福州于1991年成为“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2006年福州市被评为中国13个投资环境“银牌城市”之一。在人民网主办的“2007年市民最满意城市”评选活动中,福州位列全国第五。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福州市牢牢把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96 99万吨,保持基本稳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63 57亿元,年平均增长8 2%,比1978年增长75倍。 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深水网箱养殖、远洋渔业,水产、畜禽、果蔬、食用菌以及茶叶、花卉、竹木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至2007年全市已累计建立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近200家,新创建福清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基地29个,永泰芙蓉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拥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5家,年可带动农户50多万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70%以上,在全省率先通过农村中小学二期危房改造考核验收,实现5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农村“六大员”政府津贴、种粮农民综合直补、涉农油价补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等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江阴、滨海、罗源湾等新兴工业集中区加速崛起。福清、长乐等已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闽侯、连江、罗源等已成为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2007年,福清市、闽侯县财政总收入均超20亿元,长乐市财政总收入超18亿元。有效地促进县域经济对农村发展的辐射作用。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各项事业也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率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全市实现更新技术产业工业值920亿元,共实施星火计划120项,其中国家级6项,火炬计划项目163项;共有48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1734项专利申请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2007年,福州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2008年,福州市又被确定为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先后连续七次被评为“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并被国家科委和建设部分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和“全国建设科技发展试点城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至2007年,全市拥有高等学校35所,高职高专院校2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1所,高中125所,初中342所,小学1633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9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2 5%。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重建镇海楼,“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全面展开,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式发布。闽剧《红豆缘》、评话《网上情缘》等文艺精品创作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大奖”等全国性大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持续推进,“激情广场”、福州十大名片评选、邻里节、读书月、“六进社区”、“三下乡”等活动蓬勃开展。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先后连续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和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等称号。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拥有体育场馆416个,全民健身点319个,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每个社区和全市每个乡镇均至少拥有一条健身路径。

(四)人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福州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九五期来,全面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基本实现小康、造福工程搬迁三次历史性任务。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295元提高到2007年的166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129元提高到2007年的628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8 2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6 1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9421 3平方米提高到200746 09平方米。福州住房困难的城区低保家庭已做到应保尽保。城乡人民充分就业,近年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稳定在3 3%左右,就业再就业工作获得了国务院表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人民群众创新创造创业的激情涌动,呈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

三、福州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30年不仅取得上述巨大成就,而且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并结合实践的发展充分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意义。其主要经验: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福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改革和发展扫除了思想障碍。如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系统清除“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以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破除经济工作中的“唯成分论”,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使福州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强大活力。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下,更加自觉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理直气壮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开展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要素市场,特别是十六大以后,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破除各种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切实构筑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的带头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了改革开放实践的重大突破,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把握机遇,联系实际,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把握机遇,从福州的实际出发,努力探索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发展战略构想,促使福州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得以扬长避短,顺利推进,如,在改革开放之初,市委、市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福州市人民的总目标是加快实现“翻番”,力争每年工农业业总产值增加十亿元,1985年实现翻一番,1990年翻两番,为后十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抓好“两开、两放”,实现福州的经济“腾飞”,为福州的四化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头而努力的战略思想,随后又提出了“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强调要重视科技教育,通过科技进步来促进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党的十四大以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今后20年分三步走的“3820”发展目标,之后,市委、市政府作出“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大以后,福州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时俱进继续不断完善发展思想,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任务,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福州的新要求,作出了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实践证明,这些战略构想,发展思路对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突出重点,抓住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福州实际,充分发挥福州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福州特色的山海经济,县域经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扎实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福州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为福州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进一步坚定干部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才会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在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大事来办,做到新增力量向民生问题倾斜、公共资源向民生问题倾斜、工作力量向民生问题倾斜,持续深入地为民办实事,切实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以及住房、社会保障等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社会的和谐。3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责任编辑:张兰英)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