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http://www.fzskl.com  2010-10-28 14:43:37  来源:福州社科网  

*2009年度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反思生态文明主体的新维度》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阮晓莺(1972~),女,福建闽江学院马列部副教授。邮编:350001


 


 


[提要]日本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及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五点启示:准确定位发展战略、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发展静脉产业。
[关键词]日本循环经济中国启示


    日本是全球循环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备及资源循环利用最高的国家,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中国的发展也与日本一样,面临着资源和能源的紧缺问题。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及其成功经验
   (一)日本建立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循环经济之所以能在日本社会中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
    1 内部驱动力——国内经济发展因素
第二次世界战争结束后,日本艰难地开始经济和社会的重建工作。为了加快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政策上奉行“增长第一主义”和企业的“发展壮大、经济效益第一”的发展战略,鼓励尽可能多的投入生产资本,在这种增长模式下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确实较大提高,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但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集中力量发展重化学工业,产业结构迅速向重化学工业转移。化学工业的污染物远远大于其他产业,引发了许多疾病。在20世纪世界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有4件是发生在日本,分别是甲基汞中毒造成的水俣病、锡中毒造成的疼痛病、氛联苯污染米糠油的米糠油事件、工厂排放废气造成的四日市哮喘病,日本的国民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70年代以后汽车尾气的污染、80年代以后的低价高涨和废弃物数量的增加、90年代焚烧垃圾造成的污染事件等事件使日本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得不反思自己所推行的经济政策。
  资源匮乏和能源短缺制约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是个土地和资源稀缺,而人口稠密的岛国,除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外,其他的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能源和资源都很贫乏,大部分是依靠进口。与日本资源极度贫乏不相称的是其又是个资源消费大国。日本政府努力推进资源能源供给多元化的同时还得想方设法实行各种节能措施,增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就成为日本经济发展首先应考虑的重大问题。只有实行循环经济,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生存环境的改善。
    2 外部驱动力——国际因素
     日本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发展大国之一,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首先,日本作为世界第四大二氧化碳排放大国,面临着减排二氧化碳等方面的国际环境压力,其在《东京议定书》对世界的承诺与义务和如何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迫使日本政府需从根本上改变其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循环社会是其必然选择。而同时,日本政府也希望通过环境外交来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其次,美国、西欧循环经济的推动。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静脉产业的发展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西欧也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特别是德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及其实践,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和西欧各国的静脉产业的发展都为该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相比之下,日本循环经济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加速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循环经济规模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再次,环保事业成为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环保产业和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三大领域。一方面,环保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加工业、制造业以及半导体、电子产业的发展,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环保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当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但亚洲国家的环保技术还相对落后。日本作为亚洲的主要发达国家,必将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技术从而兜售先进的环保技术,争取环保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日本的循环经济是在多种综合因素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1 明确的战略定位——循环型社会
  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之初就基于自己的国情出发明确提出其战略定位是建立“循环型社会”。众所周知,日本国土狭小,废弃物排放量大,废弃物处理压力更大,迫使日本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更重视社会物质流的循环再利用,降低环境负荷。相比“循环经济”,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是从社会整体层面构筑保障物质流循环结构的“资源循环型社会”。日本在1993年制定的“基本环境计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循环”的概念,而在1996年的中央环境审议会废弃物分会上,则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构想。1999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表《构筑循环型经济体系》报告,提出建立物质循环型社会和制定循环型社会推进战略和计划。2000年日本政府通过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废弃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及其他相关物质回收再利用的法律法规,这一年也被称为日本“循环型社会元气年”。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的最初就明确了战略定位是要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循环型社会”理念是在对“大量生产、消费、废弃”型社会的反思基础上建立的,它要求物质的有效循环,减轻环境负荷,促使经济活动方式和国民生活方式的变革。为了确保循环型社会战略的有效推进,日本政府还推行“新千年计划”。这个计划是在对社会发展状况的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为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依据。按着这个新千年计划,日本有条不紊的推进循环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2 独特的运行机制——官、产、学、民一体化
     发展循环经济仅靠政府是难以支撑的,需要多个部门、机构的协作和全社会共同行动,才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同时协调好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分工、责任和义务。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3R产业在日本的顺利推行,日本产、学、官、民联手起来,共同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产、学、民的运作机制。在该机制运行中,各主体积极作为,相互配合,为日本循环经济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官———政府是循环经济的责任主体。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主要是构筑循环型社会的法律和制度框架、政策性保障措施,并且通过基金支持其他主体参与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政府自身也作为消费者与事业者为实现循环型社会率先采取绿色采购行动。
  产———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实施主体。日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积极参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自觉、自发、自主的参与到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环保事业中;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始终贯穿“生态设计”,着重从污染源头进行削减并进一步控制污染物的产生,为社会提供高品质、低负荷的产品;尽可能的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以及来自社会的废弃物,使之得到合理的循环利用。
  学——大学和科研机构。日本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也积极参与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其主要是致力于3R产业的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培养人才。
  民———全民共同参与。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开始的,是日本民众良好的环保意识的体现。日本全民参与循环经济的建设,主要体现在:配合政府分类回收和利用垃圾、转变生活方式启动绿色消费,开展市民运动等,其中购买绿色产品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民间团体———第三部门的积极参与。日本的民间团体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民间团体通过自身的组织力量组织各种环保活动,积极推进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北海道绿色基金总会推动的绿色电费制(会员每月增加5%电费用于建立绿色能源基金)等,都表明了民间团体在循环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健全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种环保技术支撑,更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从法律层面明确各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日本发展循环经济不仅理念先进,而且逐步构建出全面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目前日本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非常健全,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从单一个体到整个社会,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构筑了一个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网络体系。
  除了法律体系完善外,日本政府也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奖励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政府给以税收优惠政策;价格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扶持社会“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日本新推行的环保产业的形式,是指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的产业的总称。 “静脉产业”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力军,日本政府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等方式来大力扶持,以其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经济之路。
    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面临着环境危机的巨大压力。然而,日本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其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资源的稀缺性与需求量大的矛盾日益突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社会的做法对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建设具有很多的启发。
     (一)准确定位发展战略
  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之初就明确了其战略定位是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相对较晚,应学习日本准确定位其发展战略。日本的“新千年计划”明确了政府在环保事业的重心,同样,我国目前也需明确政府在环保事业的计划与目标。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高消耗低效益的动脉产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协调环境、资源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今后的循环经济建设主要是从三个层次逐步推进:首先,以循环经济为主线,学习日本建立生态省、市、区,并充分利用市场,逐步实现全社会物质资源的大循环;其次,在老工业集中区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对老工业区实现改造和升级换代,降低因经济增长而导致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再次,在企业内部首先推进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内部的小循环,从而使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不仅局限于政府和环保部门,而是让污染的主体—企业能自身重视环境保护,自身参与循环经济建设,才能确实保证循环经济在我国的顺利推行。在这三层次目标的指导下,各部门才明确各自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以身作则,确保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加快循环经济立法
  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在“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层面的基础上构筑起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值得我国借鉴。总体上来说,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还处于落后阶段,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所建立的法律法规没有系统性,相关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所提的措施不到位等。至于现行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重点是污染防控和末端治理,不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应尽快制定循环经济法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我国的循环立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为基本原则,首先,要修订《宪法》和《环境保护法》,从总则中对循环经济作原则性规定,在分则中可分列清洁生产和资源回收等;其次,建立和完善综合性法律。如《食品回收法》、《汽车回收循环法》等。
    (三)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基于广泛民众参与的基础之上的。当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民众的参与度不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为确保循环经济在我国的顺利进行,需进一步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日本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传媒对循环经济加以宣传,宣传的特色在于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各级学校教育,以期通过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进而通过家长影响社会,让全社会共同关注环保。同理,中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也需抓基础教育,不仅要在中小学课本中加入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通过教育科研从小培养学生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而且也要通过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国民教育对全国公民普遍进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培训,从而营造良好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引导全国人民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群众基础。
   (四)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日本的经验表明,先进技术的支撑是循环经济追求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这些先进技术主要包括资源开发、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近年来,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很落后,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缺乏,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在我国,要发展循环经济,需进一步建立技术支撑体系。主要是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技术咨询体系。这需要构建良好的技术支撑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企业要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媒体要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核心技术和装备。
   (五)发展静脉产业
   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是推行静脉产业的发展,而在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目前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规范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今后我们应更加重视静脉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对从事废弃物回收、废弃物运输组织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废弃物收集的安全性;其次,要建立静脉产业的制度框架,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废弃物排放者、收集者和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再次,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静脉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选择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以某类特定废物为主的再生产业园,针对特定类型废物进行循环利用技术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①杨书臣:《新世纪日本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举措与前景展望》,《国外经济管理》2006年第1期。
②魏全平、童适平:《日本的循环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16页。
③俞金香:《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整》,《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④李冬:《日本的环境立国战略及其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8年第2期。
⑤佐藤孝弘:《日本循环型社会立法》,《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⑥焦必方、盛晓慧:《依法行政的日本式循环型社会及启示》,《世界经济情况》2005年第12期。
⑦孙佑海:《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环境保护》2005年第1期。
⑧周珂、迟冠群:《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要性刍议》,《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⑨尹成勇:《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生态经济》2004年第11期。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