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条件下的人际互动需求及行为变化探析

http://www.fzskl.com  2010-10-28 14:45:18  来源:福州社科网  

作者简介:刘艳飞(1980~),女,福州市社科院经济社会所研究人员。邮编:350004


 


 


[提要]人类历史上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互动的新方式;技术进步,特别是近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人际互动的广度、方式、频度,及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进入信息社会,手机、互联网等的出现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础网络、移动通讯、互联网等又呈现出更多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如移动性、现实性、社会性等,新技术条件下的人际互动需求和行为也将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
[关键词]通讯技术人际互动变化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际互动媒介不断发展,承载人际交往意义的符号系统也不断扩展,人际交往的媒介从原始的结绳记事、肢体,到纸笔、广播、电视、互联网,人类用以实现人际互动的符号也实现了从手势、语言、文字、图像、影音的飞跃。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互动的新方式;技术进步,特别是近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人际互动的广度、方式、频度,及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而社会生存和发展又不断地对人际沟通交流的方式、效率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着沟通符号和媒介的进步。而进入信息社会,手机、互联网等的出现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等又将呈现出更多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如移动性、现实性、社会性等,这些新特点又将对人际互动需求及行为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影响?这些都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一、人际交往定义及实现前提
    1、人际交往的定义
  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人的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人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种符号互动,符号在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也是能被人理解的符号;同一符号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本文对人际互动的分析框架,主要建立在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之上,来分析互动符号和媒介变化对人际互动需求及行为的变化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人际互动就是在动机驱动下,以传播介质为媒介,通过传递有意义且可被识别的符号实现相互理解,进而满足交往主体内在需求和动机的一种行为或手段。人际互动是实现各种需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人类内在基本需求是不变的,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需求的出现频次、实现方式、满足程度都有本质的区别。人类互动需求和行为的变化,是建立在诱发需求的因素和影响需求实现手段的变化基础之上的。
    2、人际互动实现的前提
  人际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如果没有信息交流、互动双方相互不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还交流思想和感情。而信息传播的前提是承载信息的符号和承载符号的媒介的发展。因此,符号系统和传播媒介是实现人际互动的两个前提因素。也正是符号系统和传播媒介的进步和演变,不断推动着人际互动能力扩展的无限可能性。
    二、历史上符号及媒介演变对人际互动发展的影响
  人类交往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口语沟通时期、文字发明与手抄沟通阶段、印刷传播媒介的诞生与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阶段和网络传播时代。一种新的沟通符号或媒介的出现和普及,对社会以及人的行为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语言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的产生;文字则使人类文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使得人类具有了离开对象进行跨越时空记载的能力;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能够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印刷机催生了近代报刊,使人类的读写能力得到普及;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沟通和交往变得无处不在。但符号和媒介的发展并非一个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类使用的沟通符号日益丰富,同一符号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应用的媒介不断丰富,社会沟通交流的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媒介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和意义也逐渐清晰、逐步扩大。
    1、知识形态(符号)的发展:
  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沟通符号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电影电视的动态画面、图片、图形、图表、各种标志、艺术符号、人工音响、网络符号等等都成为我们传达思想、承载信息的符号形式。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新符号产生的频率加快,大量品类相同或相异的符号不断产生,大众传媒及教育系统迅捷地将它们传播开去,进入意义系统。符号是人类交往的前提,而符号的发展,又丰富和拓展了人类沟通的方式。
  1)语言。语言产生前,人类的沟通和交流主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当然这个阶段还不是真正的人类)。语言产生后,传播语言符号的介质也只是人类本身的物理器官,即嘴巴,决定了当时的沟通范围和效率都很有限。但这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相适应的。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主要处于原始社会,人类以小规模、近距离的群体、部落生活为主。由于个人的生存能力比较薄弱,语言使人们能够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共同抵御自然的灾害,协作进行农耕、渔猎等,这种群体的行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直到今天,口语仍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交流手段。但是口语传播距离有限、可记录性差,只适合小规模的近距离沟通,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单纯的口语传播便无法满足客观的需要。
  2)图形及文字。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口语也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手段。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大的环境空间,人类不断发明和采用了一些早期的媒介工具,如擂鼓、烟火、结绳记事等,文字就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字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性重大事件,拓展了人类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人类文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首先,文字克服了口语转瞬即逝的缺陷,能够把信息长久保留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依靠人脑有限的记忆力;其次,文字能够把信息传播到遥远的地方,扩大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总的来说,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之间的交往沟通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3)图像及影音。17世纪末到18世纪,摄像和录音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早期的电影。摄影和录音术的诞生,揭开了人类观察世界和记录世界的全新模式。摄影为人类史的纪录提供了无可匹敌的视觉范本。录音技术使人类获得了记录、存储、重放声音的手段,唱片、录音带、激光唱盘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图像、语音与文字一样成为人类获取,利用信息资源达到相互理解目的的手段。图像及影音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际互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人类需求层次,满足精神需求、娱乐需求的方式大大丰富。
    2、传播媒介及技术的发展:
  媒介作为承载符号、传递信息进行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学的终结,人类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住处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层次和方式,并在这基础上拓展了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1)印刷术。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所以文字传播基本上属于政府、官吏等统治阶层的特权。这种情况,直到印刷时代出现以后才有了改变。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能够将信息进行批量生产。同时,印刷机的出现催生了近代报刊,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2)电子技术。十九世纪,多范围的跨国经济、大规模的殖民体系都已建立,不同地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人口的流动性大为增加,人际互动中的信息传播要求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还要求克服印刷媒介在传播空间上的缺陷。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1837年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电报的产生初步满足了这些要求。电报出现以前,信息的交流也是通过交通工具进行的,书籍、报刊、信件的传输并不比人流和物流的速度更快;但电子通信工具的出现使得远隔万里、重洋阻隔不再成为人类沟通信息的严重障碍。此后,随着电话、电视以及卫星通信的依次问世,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出现了质的飞跃。电子媒介为人际间的沟通交流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电子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传播手段十分简单,只要有一台接收装置,即可得到电台或电视台发出的信号;信息的种类也大大增加了,人们不仅可用听觉代替视觉,而且用视觉可以看到真实的画面。
  3)数字技术。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传播技术基础。在数字技术时代,所有的传媒内容,包括语音、数据和图像信号等都可以编码成“1”、“0”符号进行传输、存储,从而最终都成为数字传媒,成为电信、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的共同语言,使电信、广电、信息三大领域的“三网融合”成为了可能。可以说,数字化时代是数字化、卫星通讯、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综合结果。随着电脑、互联网的发展,人类沟通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增强,大大改善传统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趋势增强,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媒介资源进一步丰富化,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信息沟通的制作者和媒介,而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信息交流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数字时代下新媒介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
  通过以上对人际互动符号和媒介演变历史及其影响的分析,可以说,人类社会互动的历史,一方面是承载信息的沟通符号从语言到图像、影音,表现能力从单方面到立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承载符号的媒介技术演变让这些丰富的文字、声音、图像符号的传播和组合,在时间、空间上、对象上无限拓展的过程。但从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实现交往主体之间信息沟通和理解的意义上来说,符号和媒介的演变过程就是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讯方式和通讯能力的变化过程。总的来说可以得出以上结论:1、 语言符号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个中介系统,实现的是“人-人”的通讯,不需要通过其它环节或借助其它物品,个人眼手嘴的物理局限性,决定了沟通对象和地域的局限性;2、文字发明以后手抄传播、印刷书籍报刊的传播,以及电子时代电报、广播、电视的信息沟通实现的是“人-物-人”模式通讯。文字印刷品脱离人体,通过马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展拓展了通讯的时空距离;3、电报、广播、电视通过电子技术,实现广播影视组织与大众的沟通。“人-物-人”模式中,信息采集、编辑者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从本质上讲,当前手机、电脑、互联网实现的也是一种“人-物-人”模式的通讯,只是手机、互联网实现的信息沟通及时性、距离、信息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个人的作用日益凸现。
    三、当前通讯技术发展新趋势
  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也必将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互动带来更多颠覆性的影响。当前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基础网络、移动电话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1、基础网络发展趋势
  当前电信基础网络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基础网络的扁平化、移动通讯IP化和融合化特点。首先,电信基础网络扁平化就是简化接入层和汇聚层的物理层次,使网络朝着简单明晰的结构发展。这一技术发展趋势的意义在于承载电信、互联网的基础网络能够更灵活、有效、低成本的扩展,能够支持开发出更多的用于沟通、娱乐等改变人际互动方式和内容的新应用。其次,移动网络的IP化,是移动通信和IP的深层融合,也是对现有移动通信方式的深刻变革,如当前广受人们欢迎的VoIP(用IP网络传送话音的技术)。网络IP化发展的意义在于人们能够享受到更低价格、服务质量更好的移动通讯服务,而网络IP化进一步发展带来的真正的FMC(固定与移动融合)就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仅仅通过手机,还可以使用任何终端享受到移动通讯、娱乐服务。第三,三网融合趋势,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都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2、移动通讯发展趋势
  移动电话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终端PC 化和应用融合的趋势。首先,在手机移动网络和传统互联网之间的融合趋势下,手机终端也必将朝智能化和PC化方向发展。届时更多的电脑应用如游戏等都将会移植到手机上来,同时网络的融合也将使现有的互联网应用、网络游戏等出现移动终端版本,手机终端智能化的发展为多姿多彩的数据业务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平台保证,也为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手机终端的PC化趋势也代表了设备的融合趋势,现在是移动电话的PC化,未来可能是更多物品的PC化,如相机、MP3,出现特殊的终端加特殊的应用形成特殊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等。未来可能有越来越多的物品被联上互联网络,变得智能化,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的“物联网”也正是建立在特殊终端智能化的基础上。其次,在手机终端已经实现智能化,并将变得越来越智能情况下,手机终端与应用软件的结合,加速了移动通讯产业向娱乐、生活服务、企业应用等领域的融合速度,众多丰富的移动应用将改变移动终端的传统“通讯”概念,终端功能日益丰富。不仅是手机,越来越多物品智能化程度提高加上特定软件业将成为特定终端。
    3、互联网发展趋势
  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几乎是“绚烂多彩、自由奔放、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代名词。即,在互联网上可以无视现实社会中的一切礼教、风俗、文化忌讳及法律限制,做任何平时想做而不敢做或者不能做的事。但当前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清晰,网络现实化趋势明显。互联网的现实化一方面体现在,网络空间的规则制度、交往圈子和方式越来越多的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情况的互联网法律法规,网络的自由度和虚拟性不断降低,使其更接近于现实的法治社会。另一方面体现在,互联网民已经成为参与和影响现实社会生活的一支阵容强大、举足轻重的力量。从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到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互联网都能以最快捷的速度形成声势。远的如抗击非典、治理黑砖窑,近的如奥运火炬传递、抗震救灾,来自各个阶层的网民,直抒胸臆,表达着自己的感情、想法与智慧,并直接影响事态的发展方向。
    四、通讯技术发展趋势对未来人际互动的影响
    1、技术变化影响的实质
  通讯技术的发展,源于人们对信息对知识的渴望,人类不断运用符号来扩大或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他们的思维和视野就在不断地扩展,通讯技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挑战和拓展人类信息沟通距离、效果、视野科学极限的过程。未来基础网络、手机及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总体上来说是从三个层面来实现对人类交际及生活的影响。
  首先是硬件技术对沟通能力的限制不复存在。如基础网络的IP化、扁平化、宽带化,使我们在上面加载任何应用后,在速度上、效果上都有质量的保障,并容易实现,同时不会影响用户体验;手机智能化,颠覆传统手机的概念,只要我们愿意,在电脑上能实现的功能都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实现。
  其次是网络融合基础上的业务融合。移动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的融合,以及三网与商务、娱乐等它行业的融合,带来的新产品新业务层出不穷,任何新的通讯产品出现都是可能。
  第三,有线、无线网络实现无缝对接,无所不在的网络覆盖人类生活各个层面,当无线互联成了未来的趋势,手机就是作为这个趋势的现实载体。可以说以往通讯承载的是信息之间的沟通和传递,通讯技术和媒介只是沟通的物理载体,而未来承载的将是整个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应用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使技术和媒介概念感知日益淡化。同时这些变化把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2、新技术条件下的交际需求及行为变化
  1)人际互动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意。
  互联网及其应用的发展,极大的扩展了人们交往的时空距离,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意交流,每天可以接受到大量不同种类、不同文化特质和民族风格的新信息,使偌大的一个世界空前缩小。但由于电脑终端相对笨重、不可移动,人们互动的随时随地还是受到限制。手机解除了体积较大的传播终端对人的行动束缚,使人们无论置身何处都可以保持通信的便捷,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但由于其只能实现语音通话、短信沟通,社会互动的广度等有限。但在当下移动通讯即手机的已经普及的情况下,手机的智能化发展,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的融合,将使人类之间的互动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意。人们可以自由的通过有线、无线、移动网络上实现各种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自由地选择所要接受的信息,网络的信息接受方式是一种“信息搜寻模式”。
  2)远距离互动现实效果增强
  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远距离的人际沟通,但这种远距离的互动相对传统的面对面交往也存在本身的局限性,如肢体、表情等不能参与交流,沟通的质量存在瑕疵。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图像、影音能够通过视频电话实现实时的沟通,未来人的触觉、嗅觉、甚至心理感觉都能够转化为数字符号,借助计算机图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将产生现实环境中不存在的虚拟对象,并通过传感技术将虚拟对象准确“放置”在真实环境中,借助显示设备将虚拟对象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并呈现给使用者一个感官效果真实的新环境,即在数字世界来模拟现实世界。如握住接收信号的电子终端,就感觉真实的握住对方的手一样等;亲友在远方展示厨艺时,你也能闻到香味;网上选购衣服时,通过传感技术可真实感受布料的手感,并出现自己穿上衣服的感知效果图片……当视觉(图像)、听觉(声音)、嗅觉(气味)、触觉(肢体)全面参与远距离的沟通时,就能营造出互动对方就在眼前的近距离沟通效果,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更加畅通。
  3)人际互动情感需求回归
  社会交往是实现人类内在需求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寻求归属、实现感情交流的本质需求。而虚拟化的网络人际交往方式,使人与人面对面、互动式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符号交流,由于缺乏一种信任机制,网上交流广泛但往往流于表面,并使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疏远,这种矛盾引发人们对于回归真实人际交流的内在需求与渴望。在网络现实化和社会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情况下,人们在对网络交往进一步依赖的同时,以职业、爱好等等各自真实的面貌聚集在一起,回归个人对个人的真实交往形态将成为未来人际交往的重要格局。SNS网站就是人们试图回归人--人交往形态的一个典型模式,随着网络和移动终端承载能力的增强,移动SNS也将成为未来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SNS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力求回归现实中的人际传播。在SNS真实模式下,网络化社区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工作、感情和现实的生活都紧密相连,相互之间传达的信息是真实而可靠的,并付诸于真实的思维和行动,从而成为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4)网络互动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拓展和延伸。
  人类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结成符合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 以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传统的社会群体构成一般制约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因此,人际交往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以会面、书信和电话交流作为常用的交往方式。网络技术虽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方便、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但传统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人际交往并不真实,对发展真实的人际关系帮助不大。在互联网的现实化趋势下,特别是SNS等网络社区的发展,人们以更接近真实的身份和形象出现,以兴趣、爱好、工作等结合在一起,网络社会关系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拓展和延伸。同时网络交往可以任意选择并同时共享又彼此分离,交往环境相对宽松,能够缓解面对面交往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网络空间为个人的社会化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虚拟社会”环境,有助于人们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社会交往,解决人际冲突,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5)人的感知弱化和符号化
  当未来基础带宽不再是局限,手机互联网化、互联网移动化、社会化、融合等趋势下,无所不在的网络覆盖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手机PC化与应用软件的结合,手机与人类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人际交往、生活各个层面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手机媒介物理特性将逐步弱化。人际通讯方式朝着“人人”及“物物”的方向发展,在这种通讯模式下,人们对实现通讯功能的“物”(可能是电脑化后的手机)的感知逐步弱化,手机成为个人角色的代表,手机与手机之间的互动实现的就是大部分的人际之间的互动;还有一种趋势就是,应用软件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品将被连上互联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将越来越多由“物物”之间的沟通来实现,人的主体作用感知逐步弱化。这时,手机等智能便携终端成为个人身份的符号代表。一方面,人们通过手机等智能便携终端的外壳、来电闪光、吊饰、铃声等方式来展示他们的独特地位与特性,建构自我;另一方面,手机号码也很可能代表着你的手机银行账户、俱乐部会员号码、电子商务交易账户等,通过手机等完成大部分的社会互动,而手机号码也就成为个人符号的一部分。
小结:
     人类社会互动的历史,一方面是承载信息的沟通符号从语言到图像、影音,表现能力从单方面到立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承载符号的媒介技术演变让这些丰富的文字、声音、图像符号的传播和组合,在时间、空间上、对象上无限拓展的过程。但从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实现交往主体之间信息沟通和理解的意义上来说,符号和媒介的演变过程就是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讯方式和通讯能力的变化过程。当通讯技术发展到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传统界限化为乌有,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内容得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共享,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人类生活,所有的人和物都成为这个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将日益变得模糊。无处不在的网络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对传统的社会规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造成强烈的冲击,另一方面它将逐渐演化成一个心理概念,手机、网络等作为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主体应用工具和载体,将成为人们心理上的依赖品,并演变成个人符号的一部分。我们在感叹通讯科技给人类互动带来的巨大变革的同时,或许也应该重新审视传统的“人-人”交往演变为“物-物”交往过程中人的异化。

参考文献: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王博文:《网络媒介发展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
④程洁:《新数字媒介发展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4月。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