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红潮问题的经济思考

http://www.fzskl.com  2010-02-22 09:11:48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红潮问题是困扰福州海洋产业重要问题,随着福州海洋产业,特别是临港工业进一步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显。解决问题主要还是靠经济手段,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环境产权体系,利用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福州红潮海洋产业环境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得发展。但是,这种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的经济积累,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也持续增加。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压力将不断加剧,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关系是福州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海西先行省会中心城市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福州大力发展海洋产业与赤潮的矛盾

福州作为滨海城市,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好海洋资源能有力地推动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海洋产业的发展会对海洋生态造成的破坏,海洋污染,特别是赤潮问题成为破坏福州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海洋产业大力推进福州经济社会发展

福州市滨海临东海,海洋产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和临港工业是福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为福州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福州市水产品总量153 8万吨,占全省的28 9%;渔业经济总产值430 1亿元,占全省的41 3%;渔业产值178 8亿元,占全省的37 7%,占全市大农业的51 2%;水产品加工总量123 4万吨,占全省的62 4%;远洋渔业产量9万吨,占全省的99 5%。截止2008630日,福州水产养殖面积达57 75万亩,海水养殖面积38 4万亩,“海洋牧场”初具规模。全市共有远洋渔业企业28家,全省经农业部认证备案的远洋渔业企业全部集中在福州,福州港是全国远洋渔业渔获物的主要集散地,带动了物流、冷冻冷藏、水产加工和船舶修造业的发展。

同时,“十一五”以来,福州大力推力产业结构改善,加快产业转型新型,提高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港兴市”的方针,实施“南北两翼”发展战略,着力引导能源、化工、船舶修造、冶金、水产加工、纺织、塑胶等产业集群。2007年“两翼”四县(市)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7 9%

(二)海洋产业的发展造成红潮灾害的加重

赤潮(又称红潮)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一种现象。赤潮发生的原因很多,条件也很复杂,但从根本上分析,赤潮主要是由于海洋水体受污染,水体中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太多,造成海域富营养化而导致的。而造成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就是陆源污染和过度的海产养殖。近年来,随着临港工业和港口建设的快速发展,陆源污物排海量逐年增加;海产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水体的污染日益加重。海洋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导致水质下降,赤潮、病害频频发生,影响了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8年中国全年累计发生赤潮13738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赤潮累计面积增加了2128平方公里。而东海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就分别占了全海域的69%88%。福州附近海域虽然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赤潮,最近一次有关福州较大规模赤潮的报道是在20076月,平潭沿海发生有毒赤潮,赤潮面积20平方公里。但近年来,福州的小规模赤潮发生频繁,呈上升趋势。根据《福建沿海赤潮灾害预测预警》2009年第21期显示,55日连江同心湾海域发生赤潮,罗源湾附近海域预警等级为3级,短期内可能发生赤潮; 2009年第28期显示,罗源、霞浦、福鼎海域预警等级为4级,已经发生赤潮。

(三)赤潮对海洋产业极具危害性

一旦发生赤潮,会给海洋环境造成危害,导致贝、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甚至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首先,赤潮覆盖面广,使水的透明度降低,阻碍水生植的光合作用,减少和隔绝了水中溶解氧的来源。同时,赤潮的繁殖、死亡分解过程也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水生生物窒息死亡。对水产养殖和捕捞业造成极大危害,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使赤潮区域的养殖业经济损失达80%以上。其次,有些赤潮生物全分泌出沾液,粘在鱼、虾、贝等水生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死亡。部分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物会有生物毒素,会引起海洋生物中毒病变或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福州市地方政府一直注重生态文明建设。2003年就制定了《福州市赤潮防灾减灾工作预案》,2004年就在罗源湾、闽江口、平潭岛等地建设赤潮预警气象监测站,进行赤潮预警预报。2007年,首次将海洋环保列入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修订了《福州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活动,2007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 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5 8%,城市污水处理率63 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 6%

福州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是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时期,随着海洋资源进一步开发,特别是随着海产养殖和福州“两翼化”发展战略的深入,临港重化工产业发展迅猛。这就对福州海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的挑战。特别是新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的战略要求。福州作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挑大梁、树形象、走前头的作用,必然要更大力度的发展临港工业、港口开发和海产养殖加工业,这就会导致资源与环保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海洋生态环境可能会受到更大的破坏,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解决赤潮问题的经济对策分析

福州的赤潮问题其实上一个福州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要发展社会经济必然要耗费许多自然资源,从而对环境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但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互补的,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不能要求为达到一个目的而限制另一个,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因为企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否定这些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不能因为要保护环境而粗暴的伤害他们的合法经济权益。保护环境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还是要靠经济手段来解决。一方面,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都需要依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才有更强的经济能力提高生态保护和研究资源的循环利用的水平;另一方面,企业是追逐利益的“经济人”,只有通过经济杠杆才能最有效的调节和约束企业的行为。

(一)建立和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转化社会成本为私人成本

1 从经济学角度看,赤潮现象是一种典型的外部不经济

企业的生产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给社会增加了某些成本,而这些成本不能在决定该企业产出的物品或活动的价值中得到反映,这就是外部不经济,是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自然环境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存在的,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点,它不能通过交易机制进行市场配置,当个体以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形式,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强加给他人,使得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导致社会总成本的增加时,个体并不会因此完全承担增加的社会成本。

一些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为了减少自身的成本支出,就利用公共环境的外部性特点,采取搭公共环境资源便车的形式,通过过度使用不属于自己的环境资源,把本应自己支付的环境成本转嫁到别人身上来增加自己的盈利,致使其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并未为此而付出任何补偿费用。把私人成本社会化,最终导致“公地的悲剧”的发生。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资源配置效率最优。这也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所在。

福州的赤潮问题是因为许多海产养殖企业和临港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造成的,而造成这些污染的企业付出了土地(海洋)的租金成本,并没有承担预期可能的污染成本、资源保护和再生的综合成本,同时海洋污染流动性强的特点也导致污染带来的经济利益损失、社会效益损失并不完全由这些企业独自承担,而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降低了社会总体经济价值。

2 以经济激励手段促使社会化成本内部化

对于环境污染这种“市场失灵”问题要通过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调节,即由政府利用经济激励手段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主要从影响成本和收益入手,利用价格机制,采取鼓励性或限制性措施,促使污染者减少、消除污染,从而使污染外部性内部化,以便最终控制环境污染。因此福州治理赤潮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建立和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使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进入企业的内部成本核算体系,减少甚至杜绝搭环境便车的现象,将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①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环境资源市场化程度。福州的环境污染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资源的市场化程度不足,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出环境资源的真实价值。通过市场化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的市场机制,依靠供求关系调节资源价格,改变价格扭曲、环境资源低价或无价使用现象。实行新的环境投资和信贷政策,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环境投资效益,实行投资者受益的政策等。

②实行环境税收或收费政策。通过收费、征税、罚款等方式,将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纳入产品成本核算,逐步建立环境资源税制、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用税收限制或鼓励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扩大征收面,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越多,所要支出的环境成本就越多。企业都是逐利的“经济人”,只要当成本大于收益时,他就会自动减少污染排放以降低成本支出,从而有效的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③制定经济刺激政策,提高机会成本。制定财政、金融、投资等促进企业环保发展的经济政策。通过环境保险制度、绿色产品认证等方式,对一些企业促进环保的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生态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同时,对于污染排放比较大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会对环境产生重大污染的行业、企业、项目,通过行政命令或法律的方式,限制企业的产能甚至要求停产,加大企业排放污染的机会成本,促使企业自觉降低消耗减少污染。

(二)明晰产权,合理定价

1 产权不清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我国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了自然环境属于全体公民,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特性,具体表现为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供给的不可分性。形成了环境产权法律明晰与实际使用上的模糊,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作为环境产权主体,全体公民都来行使其权利是不现实的,不仅效率很低,而且成本也十分巨大,实际产权主体处于空缺的状态。出现使用的开放性与收益的独占性之间不对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它,而所产生的收益(产值)却只由使用者个人所独占。这就导致环境资源受益主体利益明确,环境污染损失的主体利益却不明确,群体行为协调成本较高轻易产生“搭便车”行为,会造成环境污染的受损方没有能力或权力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要求补偿。

“全民所有”并不意味着所有“自然人”都要均等地去行使环境所有权,不能理解成必须保证全体人民都能对其行使所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是由政府作为公众的受托人,履行管理、利用和分配环境资源的权利,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的公平分配和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的产权是由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管理权、规划权等一系列权利构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企业通过租赁和购买的方式从政府获得一定时间和地域的环境使用权、收益权,并没有取得所有权、管理权、规划权等权益,因而存在利益结构失衡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区域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经常性地压低土地等资源的价格、忽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行为,达到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目的。而企业无须承担资源保护和再生的综合成本,一些企业缺乏环境成本内部性消化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不断将私人成本社会化,过度利用环境资源,导致“公地悲剧”的产生。

2 建立现代环境产权制度,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在价格机制的调节下不断地在各经济部门、经济主体间流动,以求得资源的最佳利用效率。只有通过产权交易,才能实现这种资源的有效流动。从理论上说,明确产权关系,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调节机制是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好手段。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交易是要支付成本的,交易成本低于交易所得,交易才有效率。要降低交易成本,产权就必须明确界定。因为产权明确界定保证了交易的收益和损失都由交易当事人直接承担,减少了“外部性”,因而成本较低,效率较高。当大量的交易都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就会趋向帕累托最优,并导致经济的增长。福州要建设好海西先行城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考虑建立“环境产权制度”,通过清晰的产权界定、交易和保护,营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环境保护制度。

海洋具有容纳和净化一定污染物的能力。在排放量较少没有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范畴的时候,这种利用还不会产生显著的不利后果,而当排污量很大的时候,就会出现污染后果。这之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为了维持资源的存在和持续合理利用,必须建立适当的制度结构以控制对其过度使用。如建立排污许可证制度,福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各行业的性质特征,制定出的环保评分体系。按照环保评分体系,考察企业实际情况授予一定量的排污许可证,企业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和在排污许可范围之内才能排污。允许企业之间进行排污许可证交易,刺激企业节能减排。

合理的环境资源产权结构是市场不断选择的结果。刚刚进入市场的环境资源的初始产权界定往往是不够清晰、不够完善的,但由于产权的可交易性,多次反复的交易能够实现博弈均衡,从而使环境资源产权结构在市场选择中逐渐优化、逐渐清晰。而不是等到已经选定了合适的产权结构,再进行产权交易。产权交易过程正是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的方式。

3 确定公平合理的价格,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环境资源的价格没有正确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资源的价格是环境资源的产权价格,正是现在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性,非专一性,非排它性,导致了环境资源稀缺程度与市场价格的脱节,从而导致了环境资源生产与消费中成本与收益、权利与义务、行为与结果的背离,这是环境恶化的根源。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通过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和有偿使用,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

福州可以考虑先把环境资源使用权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谁使用,谁付费,谁收益。明确资源使用人的权利和义务,以规范其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行为。通过市场自主调节环境资源使用权的价格,引导其在不同经济部门、经济实体之间有效流动,实现在众多提出权利要求的人之间合理配置环境资源。允许跨行业交易,鼓励跨区域交易,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同时有利于形成交易市场的规模经济和效应。避免产权垄断而导致污染环境、利用资源过于集中。

在环境资源使用权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逐步把除所有权之外的收益权、管理权、规划权等一系列权利好进入市场化。

(三)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1 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必须抛弃粗放型增长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这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动态的平衡。

实践证明,粗放经营和盲目开发造成福州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生态的失衡,限制了福州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外延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取。我们必须优化福州临港工业的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不断建设完善产业集群和企业生产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为目标。要严格限制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企业的发展,继续淘汰和关停并转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加快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用产业政策扶持和引导那些有益环保的社会公益项目,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2 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产业层次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效益发挥最大化。运用生态经济原理,把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产业“食物链”,实现了资源在区域内闭路循环和废料的全部资源化,建立了区域内工业生态经济平衡。降低企业污染排放的空间密度,保护资源的再生利用。

用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把福州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切实加强海洋渔业与海洋二、三产业的有效对接,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和高效、优质养殖业,尤其要重点发展有市场潜力、附加值高、环境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的水产品,实现养殖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水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扩大水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的规模,不断开发新品种适应市场需求,延伸水产品产业链,增加水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①《2008福州年鉴》。

②《2008福州统计年鉴》。

③蓝虹:《环境产权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④王玉庆:《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⑤高辉清:《效率与代际公平: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选择》,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⑥程春生:《产业生态化与福建可持续发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潘冬东(1975~),男,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邮编:350004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