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以水景为例

http://www.fzskl.com  2010-02-22 09:31:27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21世纪的景观,应该是在美的基础上,追求的是生态景观。近年来,随着城市风景景观建设的不断加快,水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这是与其不但具有自然美、意境美、而且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下,还具有自然调节、循环、发展的生态景观功能分不开的。

[关键词]园林景观水境的物质形态人文空间生态功能

 

景观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态、文化形式和文化心理表现出来的,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几千年来人们在利用自然、仿照自然,运用水、土、石、植物、动物、建筑诸元素来创造休闲游憩的境域。然而,视角的不同,呈现出是一幅幅不同的画面,有人着眼于文学意境、有人着眼于形式构成、有人追求的是形式与意境的交相融合。还有人从宗教的角度出发,体现的是佛教的寂静空无,或道教的清新飘逸。笔者认为21世纪的景观,应该是在美的基础上,追求的是生态景观。一些旧的园林类型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而一些新的园林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不断出现。水景景观是风景景观的重要模式。这是与它具有调节循环、和谐发展的价值特点分不开的。理性地认识水景在景观中的核心价值,它使植物与环境之间,在能量、物质与信息交换与转换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自我调节的生态景观功能,使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发展。

一、水景中的自然状态

就水景而言,顾名思义就是水给人的直观感觉。宋人云:“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骨、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园林中水有多姿多态,构成了风情万种的园林景观。人们对园林景观的感知,有物境和意境二个层次。物境是构成景观的表象,包括空间的艺术布局和空间的环境质量。意境是有景观而引伸的意象和由此产生深一层的情感。而水的“形、势、声、色”这就是水的物境。“形”即形态,包括开阔的还是狭窄的自然形态。或是人工几何形态,相对大小等等。它所展现的是水体的动态美。即包括飞流直下的瀑布,也包括静静流淌的叠水。“声”则是水声,展现的是水体的听觉美,即包括汹涌的波涛声,也包括潺潺的流水声。“色”即色彩,展现的是水景的视觉美,水本是透明无色,通过对水底、水岸材料以及岸边绿化种类的选择和搭配,辅以灯光、照明系统,可以自由创造出理想,富于变化的水景色景,天空中的月色倒影,晚风轻佛令人心旷神怡,不可不说水景是最富魅力的园林景观之一。

二、水景的功能性

人对于水片刻不可相离,自古以来,人类迁移必须选择水境美好的地方,最早的住宅临水而建,也就是为了取水,用水的方便。对景观水体实际功能的挖掘利用,合理引导水景中的功能性回归,不但不会影响水景的观赏价值,反而可以优化水景效果,并达到生态、环保节水的目的,这方面人们已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包括将雨水集存放系统内,与景观水体相结合,水的循环利用等等……。

水体的的延伸空间,最主要的就是强调水岸的景观价值。水与岸本身就是阴阳交合,互相依存,如果说水景中本身强调的是其观察性的话,那么水岸、空间则更体现水景的可参与性,是近水、临水、亲水的必要场所。古人云:“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水可穷尽的感觉。水岸是水体的世界,也是水景的延伸和过渡,水岸的不同形式,如人工驳岸、滨水的栈桥、舒缓的沙滩、青青绿草等等,构成了不同风情的景观。当代水景的功能性不体现在水的取、用功能上,更多的带有风情的观赏性,更符合人类的亲水性而且能满足人类亲水、游戏或休闲的需求。

三、水景的人文空间

水景的人文空间,是几千年来华夏文化的传承与遐想。也可以说是水景的意境。水景的意境有的是运用文化背景体现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的是着重其方位关系,谈的是山脉走势、江河流向、方位朝揖等地理之风水。“风水”指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风水是中国古代先民在与自然相处和考察协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极其生动地把握了“风水”的精义,在自然的环境中,风与水的关系最大,风要藏,水要聚,藏风得水,生气旺盛、近水靠山且背风,才能显出生机盎然,这是人们很早就观察到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神秘关系。这是地理、地貌、气候、环境等因素与人们居住条件相协调的经验总结和运用。水景就是从适合人们这种追求完善、营造完美的心理出发,并赋予实施的一个范例。人们祟尚自然,改造自然,寓情于景,以自然景观来寄托他们的生活理想,所以运用水景时,也融合了“风水”的理念,诸如在需水的地方营建水景,在需山峦起伏的地方,塑造假山,在需河流尾婉时,放入置石及种植植被,可以说风水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精华之一。水景是风水广为运用于环境景观中的传承物体。根本的含义与目的是协调融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培植环境与精神的活力。体现了国人追求尽善尽美、不断取舍,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追求完善的精神。

四、水景中的人类主动性

水景是人类主观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也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是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它的形成和存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然环境,而另一部分则属于非自然环境。环境造就了人,人也改变了环境。人类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还是文化的人,他并不像微生物,植物和一般动物那样仅靠自己的心理性状消极的适应环境,还主要靠改善体外生态环境,以保其生存、促其发展。在人与自然这个复杂的矛盾中去把握一种动态的平衡。即最大程度地提高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不是把世界分为人和自然两部分,而是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自然哲学最突出的特点,这里的天是无所不包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主体。“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人客体,坚持两者的根本统一,坚持主观人动性。试想:人在求生存的过程中,在自己认为被破坏的环境中如何生存?快乐需要与清风彩霞相伴,疲惫的心神需要一个安逸松弛、返朴归真的场所,在环境日益恶化,大气层变暖,污染的现代城市中,由于人们的需求,水景应运而生。在这水天一色,水岸映然的水境中,或为释放苦闷、抚慰疲惫的心灵;或为情意缠绵.尽在水景中任思绪无边的荡漾……。人类属于自然。人类需要借助自然来清洗耳目、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可以说:水景是人类借助自然、寄托心情的重要场所之一。

五、水景的生态性

如果说水景的物理状态、功能性、自然空间给人们传递的是景观表现,意境则是由人文角度而延伸的深层情感。归纳起来上述讲的只是水景的非生物的状态。而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各种物质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体后,最终又返回生物环境而被重新利用。在这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运动,而是互相作用的过程。水景也是这样,他并非是单一水的运动循环,而是同园林的生物群落组合,通过人为营造的,以净化环境等各种生态效益为目的的生物作用,以达到供人们观赏、休闲的社会效益。水镜中的水可以通过蒸腾作用,转化为气态。加入环境的交流。与绿地相比,由于水体的比热大,因此与水泥地面和裸露地面相比,水面上的气温变化相对较小,所以水镜可以和植物配合形成水景,又能在周边形成小气候区。另外水面也具有吸收空气中污染物和尘埃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对空气清新起到一定的作用。植物、各类生灵、动物与环境通过水的纽带作用,最大人为地保证适合于生活的小气候。使水景范围内的温度、湿度等综合作用,达到相对理想的生态人居环境。

当代的水景做为风景园林的重要手法之一,是最富有动感、奇异多变且声色俱茂,是最令人亲近的园林景观。水景始终兼容着景观、游憩及生态的三重基本功能。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以提高城市生命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说人类系统是生命系统整体的一部分。资源与环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受人左右的,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生态园林是当代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趋势,水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诸元素,人为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的园林生态系统。通过水的纽带作用。使自然环境和园林生物群落有机结合,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新的空间,再加上人的精神感应作用,水景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常的体闲、娱乐及观赏的需求。因此,我倡导注重水景在景观中核心作用。

 

 

 

作者简介:陈立宏(1957~),男,福州行福装修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邮编:350009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