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对台优势实现海西跨越发展——新形势下海峡西岸区域功能定位若干问题思考

http://www.fzskl.com  2010-06-23 11:28:36  来源:福州社科网  

作者简介:张汛涛(1985~ ),男,永泰县塘前乡党政办科员。邮编:350717


 


    [提要]《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未来5年将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带动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地指明了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将以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全局发展这一发展指导思想,特别是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海峡西岸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撑。相对于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相对成熟的经济增长极而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与缺陷,当前应当梳理发展思路,明确经济区的区域功能,在全局发展中发挥独特对台作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优势区域功能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于东部提升战略乃至全局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海西经济区的发展关键在于抓住黄金政策机遇期,理顺发展脉络,准确定位区域功能,使之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对接中西部,加强两岸经贸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能够起到纽带作用,进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一、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福建对台交流起步较早,海西战略具有政策优势。福建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最近处只有120海里,闽台两地存在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福建历来是两岸交流的排头兵、先行者,改革开放初期福建与广东曾是台资主要的集中地,是两岸交流的政策试验田。经过多年经营运作,闽台两地人脉深厚,彼此互信,便于进一步提升合作。海西战略构想得到中央支持,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把海西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局部共识上升为全局共识,便于福建审时度势,制定灵活政策,先行先试。
     2、福建省天然航运条件优越,地理位置优势显著。全省大陆海岸线长3324公里, 有着众多的优良深水港湾,自北向南可建设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港湾有沙埕湾、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7处,可开发建设20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港的岸线共有23处,可建设20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80个,其中50万吨级泊位17个。全省规划利用岸线长度48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246公里。目前福建基本上形成了以厦门港和福州港为主枢纽港,以漳州港、泉州港、莆田港和宁德港为辅助港的港口体系。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402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80个,集装箱专用码头25个,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1.46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598万TEU。①福建自古就在我国海运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长乐太平港曾是郑和七下西洋船队的驻泊地。如今更是背靠祖国大陆广阔的经济腹地,面临宝岛台湾,南北分连接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区,是我国南北海运的要冲和诸多国际黄金航线必经之出,居于东南航运的十字路口。随着两岸“大三通”的施行,福建完全可以取代香港成为对台贸易的中转站。
    (二)劣势
     1、中心城市经济规模较小,港口临港工业相对落后。福建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东部沿海其他地区,被称为东部经济断裂带。福州、厦门、泉州三个中心城市经济规模较小,经济辐射作用弱,同周边经济区域竞争激励,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有流出现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另外福建虽有众多优良港口,但临港工业总体水平偏低、发展缓慢。区域市场狭小,居民消费能力低下,进一步制约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2、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仍有待加速提升。虽然近些年福建交通等建设取得可喜成就,高速公路已建成“一纵两横”主干网,通达所有设区市,通车里程达到1365公里;铁路出省通道突破5条,温福、福厦、厦深、龙厦、向莆等五条建成(在建)快速铁路规模突破1000公里,连接广东和浙江的沿海大通道全线贯通;机场方面,已有五个机场,目前还在抓紧再建设一个沙县机场,民航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469万人次。要成为台湾对大陆贸易的主集散地及东南区航运主出海口,仍需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形成交通运输体系。
     3、可利用土地较少,发展后劲不足。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资源严重制约福建经济发展,一方面土地资源有限,另一方面是土地资源利用已趋于饱和。已规划的投资区内有一些土地尚未全面征用,土地经营权仍在农民手中,有些甚至是耕地保护地,在国家对耕地的硬性保护之下,投资的土地审批更加困难,已经签约的项目也面临用地的困扰。土地资源短缺将是制约福建吸引台资的一个长期问题。此外,05年下半年开始的房价上涨导致,中心城区商务成本增加,商务成本增加必然通过提高产品利润来弥补,进而又推动了物价上涨,陷入恶性循环。
     4、人才储备不足,高素质人才缺乏,科技竞争力相对落后。当下正值第三轮台商投资大陆热潮,本轮投资热潮的特点是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体的投资方向以电子机械制造、信息通讯、金融服务、软件开发等领域的高科技、高技术行业。福建省目前相关领域人才的储备、科研水平均不及东部地区乃至一些中西部省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每年有60万大学生的资源潜力;北京是大陆科研重镇,拥有大量科技人才;四川有43所高校、45位院士、120多万科技人员已形成较完整的科技研究与发展体系,是大陆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之一;重庆有近1000所各类科研及技术发展机构、56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成果位居大陆前10位,科技人力资源排名大陆前5位;武汉古时就有“唯楚有才”之说,现仍被认为是大陆科技人才的大本营,拥有两院院士46位,人才储量仅次于北京、上海。②福建在科技竞争的软实力方面相形见绌。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功能定位探讨
  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现有的夹缝中如何突破,是摆在当下的重要课题。“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海西建设照抄东部发展经验一蹴而就,弥补现有的东南经济断裂,显然是不可能的。全面发展,多点开花,固然理想,然而社会发展是一个多方面、多纵深的综合工程,涉及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全面发展必然一事无成,徒劳无功。因此,海西建设必须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循序渐进,才能迎头赶上。
  当下两岸关系回暖,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发展两岸经贸合作正为台湾岛内有识之士的共识,祖国统一大业指日可待,横在福建发展道路上的政治不稳定因素正在逐步扫清。福建处在中国区域经济板块整合后的夹缝之中,南北两大经济区对福建产生“虹吸”作用要大于经济辐射,福建到广东和浙江投资的企业要大大多于到福建投资的企业。福建在这样的夹缝之中求发展只有牢牢抓住台湾份额,紧紧依托台湾优势,在“大三通”的新形势下构建海峡西岸对台交流中转站。
    三、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物流金融区建设对策
    (一)树立福建港东南主出海口地位,打造台湾海峡港口物流中心。福建特殊地理位置,东南航运十字路口,与内陆省份联系的铁路通车,成为中部地区江西、湖南等省份最为理想的出海口。面对台湾,三通后也是作为台湾货物集散地的最佳选择。同时,介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随着温福铁路和福厦铁路的建成,东南沿海铁路大动脉将一线贯通,福建有机会分流一部分南北经济区的航运货物。台湾海峡港口物流中心雏形初现,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物流运输网络。同时,培养港口管理人才,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健全港口管理体制。台湾港口发展起步早,水平高,例如高雄港已经发展为世界一流的深水良港,装卸效率高,挂靠的国际航线班轮多。闽台之间应加强港口管理水平交流,可采取联检报关制度,提高通关效率。
    (二)建设两岸金融结算中心。闽台金融合作起步早,优势地位显著。福建省是全国唯一的新台币兑出业务试点省份。早在1988中国银行厦门分行、福州分行与马江支行获准开办新台币兑入业务,来福建旅游的台胞可持新台币到指定的中国银行机构兑换人民币。目前该项业务已经扩展至福省内中国银行所有支行以上机构。2003年12月,国家外管理局批准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5城市中国银行机构开始试办人民币与新台币现钞的有条件兑出业务。进一步发展两岸金融联系,立足服务在闽台商,扩大闽台金融间往来,创新金融工具,完善风险控制。根据台资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专门的金融产品;针对台资企业这一特殊群体,制定既有利于银行拓展金融业务,又有利于银行防范风险的具体管理办法,尤其是要加强在信用评级、贷款授信、贷款担保、贷款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在官方清算渠道真正建立之前,可指定总部设在福建的商业银行与台湾地区商业银行,本着积极、谨慎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先行建立两岸货币闽台银行间直接结算机制,当前可利用“两门和两马”的特殊地理条件,推动省内银行与部分台湾岛内银行的金门、马祖分行建立存同行(互设账户)关系。改进现行福建沿海地区外汇指定银行新台币兑出的试点措施,扩大福建省受理新台币兑出业务的范围和区域。③
    (三)发展临港工业,吸引重点产业,对接新兴产业。临港工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基石,发展临港工业,直接关系着港口经济区的持续发展壮大。抓住两岸 “三通”有利契机,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台资来做大做强福建的临港工业。重点建设好厦门海沧、厦门杏林、厦门集美、福州等四大台商投资区,以示范区带动全省,不断扩大双方的经贸往来。吸引台资要注重吸收重点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如台湾友达光电确定入驻厦门后,立即吸引了20多家配套企业跟进入驻,形成了良好的带动效应。目前福建初步形成以华映、冠捷、友达光电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东南汽车等为代表的机械产业集群,以翔鹭石化、正新橡胶等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等三大台资主导产业集群,推动闽台产业对接向纵深方向配套发展。此外还应注重对接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等新兴产业,对接科技水平高的产业有利于突破福建土地资源匮乏的瓶颈,也有利于提高福建整体科技竞争力。高科技企业往往,占地面积小,对土地资源要求不高,有利于引进高科技人才,有利于提高全省科研水平,有利于海西发展实现整体跨越。
    (四)培养、吸引行业人才。重点培育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培养高级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未来的竞争是以科技为主导的综合能力的竞争,人才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注重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外来人才,从落地的高科技企业中留下一批、发展一批。采取人才保护政策,留住人才,防止人才外流。

注释:
①蒋军、代舒:《两岸“三通”后闽台港口合作发展展望》,《港口装卸》,2008年第5期。
②单玉丽:《台资在大陆分布的区域格局及前景预测》,《福建金融》,2008年第7期。
③苏美祥:《论台商投资福建金融业的优势及对策》,《福建金融》,2008年第9期。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