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福州新农村建设进程

http://www.fzskl.com  2010-07-22 15:12:49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广大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期待。面对新情况、新特点,应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引领福州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福州新农村农村文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其中,农村文化建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①对社会发展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等功能。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软实力重要体现。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都离不开文化作为基础和铺垫。农村文化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关系到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新的历史时期能否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民的思想阵地,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综合水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途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近几年福州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现状。
   近几年来,特别是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连续颁布以来,福州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从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基层文化工作的实际出发,大力推行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工作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现代农业和农村工业发展步伐走在全省农村前列,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07年福州市完成2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三是市县两级财政持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全市每年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5万平方米以上,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并全部通过省验收,新农合参合率达92%。文体等事业得到加强。四是村容村貌不断改观。全市有70个乡镇、1514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完成了垃圾卫生整治工作。五是建立了农村“六大员”队伍,共选聘“六大员”2万多名。实施了干部下派驻村任职制度,实行市、县两级领导挂村指导机制。②
   福州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足,把文化建设作为软任务、软指标,或者仅仅把文化建设作为形象工程,作为宣传工作来抓;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不够,且文化建设重城关,轻农村,对镇村两级的文化投入较少;存在重设施建设轻日常活动与管理的倾向,不少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活动室建好后,因缺乏专项管理经费而关闭,文化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适应不了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需求;现有资源利用不充分等等。在新形势下,要用先进文化占领社会主义农村文化阵地,加快福州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把握好五个度,不断推进福州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一)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引领福州新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福州的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要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这里的“高度”,就是确定的目标高、标准高,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引领福州新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这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海西的必然要求。首先,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在广大农村持续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观念创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农民,引导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其次,深入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将农村建设成为一个人人愿意在那里生产、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再次,深入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实践活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以农民为本,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培育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开放观、市场观、竞争意识的现代农民,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自觉创造,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契约观念,逐步形成适合于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二)以引进优秀人才,拓展文化熏陶的深度不断推进福州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首先,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目前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现有人才素质不高,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偏低,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才断层与流失现象严重。因此,福州要创新机制,“以人兴文”,壮大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一要积极推动大学生担任村官。引进大学生村官,能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改善民风民俗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要针对农村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展对农村人才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制定和落实农村人才培养计划,突出农村人才培养重点,完善农村业余技校教育。三要完善农村人才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农村人才市场框架,延伸市、县人才市场触角,形成市、县、乡三级农村人才资源信息网,逐步实现全市农村人才资源共享,加强对农村优秀人才的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农村优秀人才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四要适当加大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农业专家支农惠农的活动。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其次,加强基础教育,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农村基础教育在普及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投入、改革办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承认,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如农村基础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经费、保学控流、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2009年闽侯鸿尾中学出现中考替考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农村教育正处在一种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的困境之中。 ③因此,尽快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机制教育体制,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认真贯彻同城同待遇制度的落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并加强师资培训及薄弱校的扶持,使教育资源不断优化,从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
   第三,拓展农村文化阵地,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文化阵地不仅是群众休闲娱乐的所在,也是文化活动的场所。福州要不断辟建与拓展农村文化阵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福州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必须根据农村群众的实际需要规划布局好“五有”文化阵地,即一有小礼堂,作为文化阵地的中心和标志;二有运动场,一场多用,与小礼堂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和群众健身体育锻炼的场所;三有宣传栏(或宣传长廊),作为对群众进行各种知识宣传的窗口阵地,并及时更换内容;四有文化教室,有条件的可配备多媒体设备,作为群众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场地。五有农家书屋,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在这方面仓山台屿村创建农家书屋坚持了五个好的创建目标,即选好点、建好屋、管好屋、用好书、村民反映好,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实现了设施有保障、服务有标准、管理有规范的农家书屋新景象,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农家书屋在台屿村的经营模式值得在福州乡村推广。
   (三)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来奠定福州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坚实基础。
   首先,加强“五个纳入”,加大政策投入和扶持力度。
   制约新生代农民全面发展的因素很多,经济收入与生存条件是它的基础和保障。要使福州农村文化事业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特别强调“五个纳入”,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福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福州各级部门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体系;农村文化事业所需经费纳入福州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要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农村文化阵地管理员要纳入农村“六大员”系列,实行选聘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的整体规划。④
   其次,拓宽思路,多措并举,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和扶持的单一渠道是难以完全奏效的。因此农村文化建设物质载体投资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可以从减免税收、土地使用、物质奖励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可以探索为企业及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形象宣传、公益宣传为载体,让他们出资建设文化阵地或赞助文化活动、提供文化设施的维护费用等,逐步建立起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通过政府带动与社会各种实体力量的推动,同步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
   (四)以全方位挖掘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为广度凸显福州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品位。
   首先,不断传承与发展农村传统地方文化,充实农村文化内涵。
   文化具有传承性,民间传统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在沿海乡村,宗族文化及其塑造的“根意识”,吸引了许多海外乡亲参与家乡文化事业建设。不少农村赋祠堂以许多文化娱乐功能,并融“爱国爱乡”精神于祠堂文化之中。此外,许多民间习俗如民间信仰、婚丧仪式,已成为农村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成为群众文化社团如腰鼓队、太极队、老人舞蹈健身队等活动的表演舞台。近年来,福州地域特色农村文化亮点纷呈,地方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继承与发扬,并改造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文化。仓山区陈靖姑民俗文化信仰,仓山区高湖的舞龙队、浦下的舞狮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仓山城门林浦安南伬、盖山跃进太平鼓等民间艺术,晋安区的腰鼓队和软木画、寿山石工艺,马尾区歌舞团、“夕阳红”民间文艺队等已成为福州市优秀民间文艺品牌。挖掘利用以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及名人文化为代表的体现本土文化的特色的闽都文化,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资源,而且提升了文化品位,从而充实了农村文化内涵。
   其次,鼓励、扶持农民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地方特色文化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文化形式。它体现着地方的民风民情,具明显的不可替代性。鼓励、扶持农民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自办文化,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方面连江梅洋村模式值得借鉴:该村紧紧围绕“建设梅花生态旅游村”的目标,营造了“梅花绕村外,家家梅园中”的氛围,成功塑造了“梅花文化”品牌,推动了连江县“乡村生态游”、“农家一日游”的热潮。并通过成功举办了“梅花文化节”进一步弘扬梅花和谐文化,打响梅花文化品牌,对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增加村财收入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树立了样板。⑤福州的乡村可以根据本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农渔特产,举办乡村特色农业文化,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农庄(如龙眼、荔枝、芙蓉李、花茶等福州特色农庄)形成地方特色休闲农业文化。以“文化新村”建设为载体,不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对我市农村已具规模的曲艺(闽剧、伬唱、评话)、工艺 (牛角梳、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纸伞);饮食(肉燕、鱼丸、茉莉花茶、青红酒)等项目进行深度挖掘、策划和包装,变文化资源为产业资源,变文化资源为文化产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乡村特有的文化品牌,带动乡村旅游热潮,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五)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德气度,使福州乡村文化焕发时代魅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福州城市精神的表述,它积淀着闽越古都的历史,是闽都文化的升华,也是一个福州历史人文传统以及市民素养、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气质等的综合体现,成为城市标志或徽帜。在海西建设的大潮中,农村文化建设应该紧密依托福州的人文传统与闽都深厚的文化底蕴,跟上城乡一体化不断深入的进程。随着时代发展,大众 传播媒介和交通的日益发达,城市与乡村文化之间相互的影响越来越大,城乡动态文化有消散,也将有新生,碰撞是冲突、交流、融合,各取所需,各去其弊,消弥差距,形成互补。因此,站在时代的前沿,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推动城市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接触融合,必须不断促进城乡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创新城乡文化交流的新机制,并赋予“三下乡”活动更多的新意,让福州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文化和以传统乡土文明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撞击、磨擦和交融,通过不同程度的整合,不断吸取双方的精华,兼容并蓄,城乡文化各自得以丰富和发扬。为实现海西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①《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塑魂强基求先行—福建省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实践与创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③《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对福州5县(市、区)10乡镇23村的调查》,《福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四期。
④《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⑤《2008福州年鉴》。

作者简介:张萍(1971~),女,仓山区委宣传部理论科。邮编:350002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