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影响因素分析

http://www.fzskl.com  2011-12-14 15:36:10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在新时期,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对环境和可持续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海洋经济就成了必然选择。福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既有自身的天然优势,但是也受到了后天因素的制约。本文将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福建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就需要首先明白自身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在制定政策和发展项目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影响因素福建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政策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确立了不同类型的主导性战略新兴产业,并出台各种政策,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此背景和条件下,发展海洋经济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沿海省份和地区的必然选择,其在保持经济增长、开拓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同时,更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各类自然资源的消耗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洋作为新资源基地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十分突出,开发海洋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福建发展海洋经济既有天然的优势,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整合海洋资源,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把限制和影响因素降到最低,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经济发展的后劲。

一、福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有利条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福建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空间上面海背陆,既有便利的海上交通又有陆上的地域空间保障。福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开放程度高,位于东海和南海的过渡地段,与广东、浙江、江西和台湾等省毗邻,这些地区都是福建发展海洋经济的辐射地域和陆地、海上的地域空间保障。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福建成为联系台湾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发展环境有利。

根据最新测绘成果,福建省大陆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海岛海岸线总长807公里,位居全国第一位。在这漫长的海岸线中有罗源湾等优良天然港口,为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天然基础。就其港口自身条件而言,福建大多港湾口小腹大,港湾外有众多岛屿庇护,湾内水面开阔,地质多为花岗岩或火山岩,港湾不淤且避风条件好,为建造港口提供了便利条件。就其空间区位而言,北有长三角经济区,南有珠三角和港澳经济发达区,东面是一衣带水的台湾经济发达区。而福建恰巧处在这几大经济带的枢纽位置,其纽带和桥梁作用不可忽视。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其导向作用重大,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在对台交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福建又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和港澳同胞有1000多万,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最主要祖籍地之一。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福建海域辽阔,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海域面积13 6万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大12 4%,有大小岛屿1400多个,优良深水港湾多处,可建5万吨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罗源湾、湄洲湾、金门湾等6处。全省可建海岸线达到500公里以上,优良深水海岸线达200公里以上,可开发深水优良泊位近700个。

福建海域位于东海和南海的过渡海区,属亚热带大陆架浅海,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寒暖流交汇,并有大量淡水注入,水质肥沃,浮游生物多,光照丰富,有利于海洋渔业等生物资源的繁殖和生长。全省海洋渔场面积12 5万平方公里,适宜贝类、藻类和海产品养殖的面积达2700平方公里,海洋生物种类达到2000多种,其中鱼类75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鱼类100多种,是我国主要产鱼区,形成了闽南、闽东、闽中和台湾浅滩4大渔场。此外还有贝、藻、虾等多种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

福建沿海滩涂、浅海面积广阔,可开发潜力巨大。沿海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浅海面积42万公顷。滩涂和浅海大多分布在港湾和河口附近地带,相对集中,开发便利,利于贝类的养殖。

此外,福建的风能、潮汐能、矿砂等资源同样丰富。有效风能发电量可达1000万千瓦;海洋潮汐能可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地热能可达3 72亿吨标准煤;沿海硅砂资源储量估计约5亿吨,具有利用价值的有玻璃砂矿、铝土矿、花岗岩、建筑用砂等。

    优秀而又众多的滨海旅游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福建有被地质学家誉为“中外罕见的古火山博物馆”和“海上兵马俑”的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海上花园”和“海滩森林”的红树林湿地,还有众多海岛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海岛旅游资源等。

(三)悠久丰富的海洋文化

闽人在长期的航海生涯与对外交流实践中创造了影响深远的福建海洋文化。《山海经》载:“闽在海中”,表明自古以来,福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就与海洋息息相关。汉代,在闽越人善于造舟的基础上,造船业又有所发展。三国时期,福州成为吴国的船业中心,吴国优秀的航海家也大部出于此。历史上泉州曾是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孕育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至唐宋时期,福州、泉州凭借自身的优越条件和善操舟楫的传统优势,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元、明时期,沿海私人贸易盛行,明时长乐更是成为郑和下西洋扬帆起航和资源补给地之一。明、清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海禁开放,闽籍商人一度纵横东南亚和南亚,其实力范围和影响度都是前所未有。清朝后期,福建的海洋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顶峰。这时主要以左宗棠、林则徐、沈葆桢为代表的洋务派上书朝廷“请与福建择地设厂,购机器,募洋务……”使福建一度成为远东最大、世界著名的造船地之一。就其当时的条件而言,福建除了自身的优越自然条件之外,还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是全国最主要的造船基地和海外贸易中心,不仅有经验丰富的海航水手,而且有众多技术管理人员。郑和下西洋多在福建造船并选拨水手和管理人员就足以说明其自身的优势。

“妈祖文化”作为福建海洋精神文化的主要代表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元代,妈祖海神两次受到朝廷的褒封,这在以往是没有出现过的。明朝遣使航海外国,船中必置妈祖神主。郑和下西洋不仅将妈祖“奉神舟中”,还出资修建妈祖庇护。《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载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提到出航的顺利“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明朝中叶后,沿海私商外贸日益发展,华人大量向南洋移居,妈祖信仰在东南亚一带更加兴盛。清朝复台以后,妈祖信仰成为台岛内最有权威、民众信仰最广泛的神祗。①福建海洋文化包含本区域内众多更小区域的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本土文化,除了“妈祖文化”,还有“船政文化”、“闽南文化”、“吴真人文化”、“临水夫人文化”等。

(四)社会政策资源

福建是海洋大省,福建的发展与海洋关系密切。福建过去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现在的发展仍然是离不开海洋。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建设海洋强省,发展海洋经济极度重视,先后多次召开海洋工作会议,编制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方案,比如《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福建省港口条例》、《2011年福建省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方案》、《福建省海岛保护规划》、《福建省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控制性详细规划》、《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建设规划纲要》等等。既有国家层面的支持,又有地方省、市自身的保障,从多方位呈立体角度确保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综合发展。

上述状况表明,福建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丰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政策的保证,具备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比较优势。

二、福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制约因素

   自身具有优势固然可喜,但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优势条件,也要克服不利因素,消除不利影响,才能更好地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

(一)港口建设投入不足

与其他省份港口建设投入相比,福建港口建设长期以来就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福建港口建设2006年投入54亿元,2007年投入582亿元。“十一五”期间计划共投入297亿元,平均每年不足60亿元。在“十二五”期间港口建设计划投入500亿元,平均每年100亿元,在开局之年,福建计划港口建设投资80亿元,力争完成90亿元。而广西2007年仅北部湾建设就投入99亿元打造泛北部湾经济区。在“十一五”期间,天津港计划投入367亿元,大连港则投入220亿元,上海洋山港仅填海就花了110亿元,广州港投入200多亿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其他沿海省份一个港口建设的资金投入就相当于甚至超过福建全省港口建设的总投入。因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获得长足的发展,加大投入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空间挤压加大建设难度

从外部空间看,虽然以福建为主体的东南港口群处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的十字交接的黄金地带上,但由于受到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等条件的限制,同时也面临着南有珠三角,北有长三角,东有台湾等各大港口的竞争和空间挤压的局面,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和竞争力上还是在自然条件上均不具有优势。南有经济发达的包括香港在内的华南经济圈,拥有比厦门港港口条件更佳的深圳港、香港港和广州港,北有目前国内实力最雄厚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宁波港和上海港口自然条件亦胜于厦门港,更不用说自身条件和实力雄厚的台湾沿海港口。可见,福建港口群要在三大港口群的空间挤压和竞争之下实现做强做大,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从内部空间看,以厦门、福州等为龙头的港口面临着省内其他港口的竞争。厦门、福州、泉州、漳州等地都提出了要建设区域性大港,发展港口经济的要求,但是这种类似性和重复性建设,使得核心港口建设的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彼此之间是一种对立竞争的状态,缺乏合作意识、市场协调意识、整体做强做大的意识。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从全省甚至是东南港口群的整体角度考虑,各地港口在建设和建设完成后,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出现争夺项目、客户甚至货源的情况,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使自身内耗力加大,对外竞争力大大降低,最终造成核心港不突出、辅助港没有形成的局面,无法做强做大,不得不沦为支线港甚至是被兼并。

(三)港口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

    物流企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微观基础,只有物流企的发展壮大才会有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壮大。从目前福建港口整体行业来看,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为生产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阶段,在商业配送和第三方综合物流业务活动中所占比重较低,连锁商业发展的新型营销方式相对滞后。由于受到港口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管理起步晚、港口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与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福建港区拥有加工、配送、贸易等增值的现代物流发展受阻,港口现代物流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其总体而言,还处在低层次服务水平。港口物流业不应再简单地追求数量,而要更注意专业化、信息化,拓展现代物流功能,全面提升港口服务水平,促进港口物流业发展。

(四)海洋科技和人才力量薄弱

虽然福建海洋资源丰富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洋经济总量也居全国前列,但是科技力量薄弱、人才不足的现实严重的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科技力量和科技人员处在全国11沿海省市的中下游水平,尤其是顶尖人才与海洋强省山东、广东、天津的差距很大。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无法与世界发达国家(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超过50%)相比。海洋科技力量的薄弱严重制约了福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就使得在发展海洋制药、海水淡化、船舶制造、潮汐发电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时受到限制。同时,在培养自己的人才上缺乏规划,在省内众多的高校中与海洋相关的学科有限,仅有几所科研院所培养相关人才,这对于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现有的科技队伍中还存在着整合乏力、规划缺失、学科不全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五)海洋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进步,福建海洋开发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初具雏形。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三大海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统计,2010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超过4200亿元,其中渔业总产值达到1274亿元,占30 3%,距离海洋强省的三大海洋产业标准1:6:3的产业结构差距明显。在西方发达国家海洋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一般低于8%,第二产业不低于40%~50%。这表明在福建海洋经济的三大产业中以临港工业和海洋新兴产业为代表的二、三产业的发展是滞后的。但是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作为海洋能源、海洋药业和保健业、海洋信息服务业等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应凭借区位和资源优势,形成分工有序、地域特色明显的蓝色海洋经济带。现代海洋经济已把生产空间向外海拓展,突破传统的产业结构限制,逐步建立以海洋水产、港口经济、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滨海旅游和海洋工业为重点的综合海洋立体型产业结构。

(六)海洋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009年全省近海岸受污染海域总面积9664平方千米,比2008年减少693万平方千米,清洁、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为72765060264437913229平方千米。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厦门、泉州、罗源湾和宁德沿海近岸,排污口临近海域水环境质量没有改善。全省10条河流携带入海污染物总量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为133 9万吨。2009年总共发生赤潮12起,累计面积377平方千米,在受监测的13个海湾中有9个处于富营养化状态,7个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呈现富营养化趋势,围填海造成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互花米草面积持续增加,达74 8平方千米,危害不断加大。表层水体中、小块垃圾密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了1 34/平方米。沿海海滩垃圾密度更是达到了2 98/百平方米,同样的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保持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沿海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持续下去会严重影响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目标的实现。

三、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议

    在新的时机和条件下,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成为了沿海各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主要任务之一。山东、广东、江苏等省已走在了前面,福建要从中脱颖而出,走出具有自己特色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海洋经济的道路,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加快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区域经济而言,港口是连接海洋和陆地腹地的特殊地点。港口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引擎,在本省受到资金有限的限制。对此,应在保证正常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制定扶持发展海洋产业的优惠政策,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可引入海外资本、民间资本,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市场融资,还可充分利用本省海外华侨众多,回报乡梓的实情,引导资本的投入、集中使用、重点建设。据此,以港口建设为起点,高规格地规划建设现代沿海物流产业,推动沿海经济整体建设和升级。对于港口建设应本着:整体布局,科学规划,分工有序,龙头港和辅助港相辅相成,形成沿海港口群的整体优势,在整体上提升对外竞争力,带动全省海洋经济建设和发展。

(二)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在新时期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要求应该是高规格高起点,在新的时机和条件下,集约化、新型化和环保生态、可持续的特点应该得到强化和支持。加快发展和形成以新型现代海洋农业、先进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格局。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积极建设以临港产业、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优化完善沿海产业布局,着力发展现代海洋科技含量高,技术突出的优势产业 ,集中现有的海洋科技力量、人才,集中攻关,建成一批在全国甚至是世界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  

(三)创新海洋科技培养海洋人才

发展海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必须以科技为依托, 要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环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要建立海洋科技发展与产业化结合的协调机制,推进海洋科技的发展。完善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技术转移与服务体系,扶持海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整合海洋科技力量,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于人才不足,应在现有的有关海洋科技、人才、设备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相关海洋研究院所的有关海洋或海岸科研的优势,积极发展海洋科技和培养专门人才,为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随着陆上发展压力的增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越来越紧。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海洋经济就显的尤为重要和迫切。要实现全省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对海洋资源和空间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就需要首先明白自身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和不足,提高针对性,以使在制定政策和发展项目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注释:

①叶冬娜、叶向东:《海洋文化与海西海洋经济的发展》,《文化研究》2010年第5期。

②陈立群:《弘扬福建海洋文化大力推进海西建设》,http//www dsckl com cn/showXinxi aspx?id=1275

③蔡勇志、黄丽惠:《构建海西港口群打造海洋经济强省》,《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①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2009年福建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②吴洪:《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五:拓展海洋发展新空间》,《福建日报》2010325日。

③张莉:《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研究》,《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8期。

④叶冬娜、叶向东:《海洋文化与海西海洋经济的发展》,《文化研究》2010年第5期。

⑤伍业锋:《海洋经济:概念、特征及发展路径》,《产经评论》2010年第5期。

⑥林宪生、张磊:《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0期。

⑦蔡勇志、黄丽惠:《构建海西港口群打造海洋经济强省》,《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1期。

⑧郑贵斌:《海洋经济集成战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⑨周世峰、秦诗立:《海洋开发战略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⑩刘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研究》,海洋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张俊山(1984~),男,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350108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