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林则徐在河南的政绩

http://www.fzskl.com  2011-03-15 10:01:41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林则徐清正为民,他三次到河南,做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特别是在救灾治水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他办事认真负责,反对贪官污吏,深得民众的爱戴和欢迎。
[关键词]林则徐河南救灾治水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他历官十四省,政绩可嘉,河南就是其中一省。林则徐主要有三次在河南供职,共有一年半多时间,其政绩显著,本文就此论述如下:
 
林则徐第一次在河南
  道光十年(1830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廷任命林则徐为河南布政使,“未到任以前著麟庆署理”①。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初九日,林则徐交卸湖北布政使职任,二十九日(4月11日),在开封接任河南布政使,主要办有几件事:1、清理各州县的悬款。林则徐到任之初就受命确收河南各州县的悬款,对此,他采取“核实归补,以清旧项,严催提解,以杜新亏”的办法②,以其“无片刻之暇”的作风,改革财政,清理悬款,解决了当时财政上多年未解的问题,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关心地方文教事业。他由湖北调河南,途中下车即诣大梁书院观风,了解张伯行家乡的办学情况。当时,林则徐还为河南巡抚杨国桢刊成的《十一经音训》一书写了序,序中说,张伯行曾任福建巡抚,创建鳌峰书院,“手授诸生课程,并锓刻经传诸书,以资肄业,故鳌峰藏书称最富。而吾闽人才,百年来多所成就,咸颂其德不衰”③。林则徐读书于鳌峰书院,熟闻张伯行课士之法。这次,林则徐到张伯行家乡供职,决心仿效他,“思以公之教闽者教士”④。3、购粮支持江苏救灾,并向江苏巡抚提出救灾建议。林则徐在河南任职不久,江苏连续下大雨,全省受灾达六十六个州县,八个卫所,连省会江宁也被水淹,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程祖洛致函给河南,要求接济粮食,林则徐在开封接到此函后,立即配合江苏官府赴豫(河南)采买粮食,他派人赴商邱刘家口、陈州、光州等地采购大批粮食,通过黄河、运河运往江苏救灾。林则徐为了使江苏购粮不吃亏,他在江苏省委员未到之先,采取派员购买粮食,先不声张,查明实价后,付以定银,然后大量购买,这样既防止了粮食涨价,又杜绝粮食囤积居奇,以免购粮多糜经费。为了保证运粮用船,防止行埠抬价,船户躲匿,林则徐也是派人暗中查明可租的船数,然后会同地方官员立即封雇,不使先期泄漏,以防运价抬高。林则徐在《上程梓庭中丞书》中,向江苏巡抚程祖洛建议采购商米时应采用此法,不事先宣布,而是“先委干员,亲赴码头,查明时价,立即会同地方官传齐行户,付以定银,便将粮食分贮,以俟部下委员到时验明收买,如此庶不致多糜经费”⑤;林则徐还向程巡抚建议除官为采买粮食外,允许米商自行采购来解决粮荒;劝谕苏省城乡大户和有谷之家,平粜济贫;确查户口,抚恤赈贷。他特别鼓励米商的积极性,他说:“查三吴之繁庶,甲于直省。若但官为采买,仍恐不足济荒。向来洞庭山一带米商最多,每有殷实之户,以此为业,若能借给帑银,令其联具保领,辘轳转运,事竣缴还,免其关税,并严禁吏胥索费,伊等无不乐从”⑥。林则徐的这些建议,对江苏的救灾带来很大的好处。另外,林则徐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初八日,调任江宁布政使,他往江苏任职时,路经河南商丘县刘家口时,还采买了小麦三万石,通过黄河运到江苏灾区,分发受灾民众,这对缓和灾情起了一定的作用。从上看出,林则徐在河南供职,还能大力支持邻省(江苏省)救灾,其爱国爱民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总之,林则徐此次于河南在解决悬款、关心文教、支持江苏救灾、发挥商人作用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政绩,并获得一定的“声誉”。他的干练才能和务实作风受到朝野广泛赞扬。
林则徐第二次在河南
  林则徐任江宁布政使3个多月,因有政绩,又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月初七日,擢升为河东河道总督(也称东河总督),负责管辖河南、山东两省黄河、运河的修防事务,其职务与直省总督官位相同。十月十九日,林则徐得知升为河东河道总督后就以河工责任重大,关系运道民生,自己对河防形势和土、埽各工作法均不熟悉等为理由,上奏请辞。实际上,林则徐是因“河工尤以杜弊为亟,必先周知其弊,乃可严立其防”⑦,而有所顾虑,希望通过请辞而获取更大的支持。
  道光帝接到林则徐恳辞的奏折后,认为“林则徐由翰林出身,曾任御吏,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林则徐非河员出身,正可厘剔弊端,毋庸徇隐”⑧。他不但没有改变主意,反而下谕林则徐即赴新任,不得再辞,还下令说:“一切勉力为之,务除河工积习,统归诚实,方合任用尽职之道,朕有厚望于汝也。慎勉毋忽”⑨!十二月初七日,林则徐以清廷不允所请,即于山东邹县接任河督,他对皇帝的支持,十分地感恩,并向清廷表示决心:“要力振因循”,“破除情面”,“自持刻苦,不避怨嫌,以防意者防川,以纠心者纠吏”,努力整顿河工积弊,以达到“弊除帑节,工固澜安”的目的⑩。林则徐接任后,便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并“绘全河形势于壁,孰险孰夷,一览而得”。作为指导山东、河南境内的黄河、运河水利建设工程,这是值得称赞的办法,也是林则徐革新思想的一种表现。随后,林则徐大刀阔斧地展开治河工作。为了让来岁新漕畅行无阻,他督促运河两岸各厅汛煞埧挑河,插锨兴工,同时命令鲁(山东)、豫(河南)两省黄河地段属吏,防止黄河上的积水冲击堤岸。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二十二日,林则徐由山东济宁起程,前往河南东部黄河两岸办理水利事务,主要办有如下事情:1、认真查验河防各厅料垛,保证其质量。料垛是以高粱秆子、杨柳枝等为秸料,料料相压而成的垛子,是黄河修防堵口的主要材料。由于料垛材质容易腐烂,在购买和抢险使用上虚头很大,成为河工的第一弊端。长期以来,那些贪官污吏多在料物上做手脚,从而贪赃肥己。这次林则徐到河南东部黄河两岸查验河防情况,首要任务就是要革除这种积弊。秸料一般每垛长至六丈,宽至一丈五尺,占地很多,不能全部堆放在堤顶,于是河员中那些利禄之徒即费尽心机,利用这种机会,从中贪污作弊。他们在堤上堆放好的秸料,作为“门垛”,这一般还比较规范,而在容易蒙混的底层,就架井虚空,或用朽黑腐烂的秸料充塞,作为“滩垛”,或说“底厂”,更有理旧翻新,名为“并垛”,以新盖旧的料垛,名为“戴帽”。这些料垛中间填有碎料杂草,以增高宽;旁边还插上短节秸根,以掩空洞,使人很难发现其中的虚实。对此,林则徐决心一反历任河督所为,细心拆验料垛,他亲自从黄河北岸的曹考厅查起,一直往西到黄沁厅,然后渡河而南,挨次东查,他十分重视料垛的质量,他称:“臣于河务未能谙悉,必得将各工形势细加体察,谘访研求,每到一工,即不敢忽略走过”。“周历履勘,总于每垛夹档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宽丈尺,相其新旧虚实,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计束,按束以称斤,无一垛不量,亦无一厅不折”。他在查验料垛时,丝毫不徇私情,在兰仪厅蔡家楼一处,林则徐发现料垛底有潮湿之料,不论兰仪同知于卿保如何狡辩,他立即决定将其撤任,同时责成接任他的官员,逐垛拆晾,如果晾干之后重量有所损耗,仍由于卿保赔补损失。俟补完之后,另行察看,量予补用。由于林则徐办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不讲情面,博得沿河兵夫居民热情称赞,料垛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因此,他每到一处工地“观者如堵”,很受欢迎。
  二月初七日(3月8日),林则徐到河南开归道属之上南厅工次,忽然收到商虞通判沈锡恩的禀报:“虞城上汛十六堡底厂存秸一百六十垛,于二月初二日三更时分忽报失火,当即赶往扑救,正值风大火急,被烧五十六垛。”虞城在黄河南岸,属归德府,此地匪类出没,向有放火烧垛恶习。这次垛料失火又偏偏出在河臣巡查将至时候,林则徐觉得情节可疑,他估计不是奸猾之徒乘机放火,企图抬价居奇,就是汛员或监守之人自盗焚烧灭迹。于是,林则徐下令给商虞厅,要求河员在他到来查验之前必须补齐秸垛,不得烧多补少,或借案浮销,更不能像以往那样等一年以后再赔完。二月十九日(3月20日),林则徐来到了商虞厅查验,亲赴失火现场视察,发现所烧料垛,地处空旷,不与民房相连,而且四面挖有壕沟,前面又设有栅门,以时启闭,不准闲人随便进入,林则徐感觉这把火烧得实在蹊跷。怀疑有人纵火,又无法指证,只好对监守料垛的有关河吏、兵丁分别给予严肃处分。如“将守厂之记名外委兵丁韩松茂、李凤舞、殷朝臣拿交归德府知府钱宝琛严行审讯。并将驻防该汛之额外外委吴相临斥革,分防外委张奇亮先行降补额外外委,同被烧料垛内丞买有分记名外委兵丁袁秉礼等十名,一并发交该府提集质讯,以期水落石出”。林则徐对办事认真的官员也给予鼓励和赞扬,他在奏折中说:“以臣所查,南北两岸十五厅之垛,上南同知罗绶所办,最为高大结实,簇簇生新;曹考、睢宁、商虞三厅次之”。林则徐号召各厅要向上南厅学习。此外,林则徐还查验了所有各厅的麻斤积土、土工硪筑等情况,并对黄河两岸的险工地段也进行了勘查和加固,如兰仪厅的蔡家楼旧堤,就补镶防风埽长1300多丈。从上看出,林则徐查验料垛严守职责、严明公正、赏罚分明、勇于革除弊政等,受广大河吏兵民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受到道光帝的多次称赞,道光帝称他办事得力,“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又说:“动则如此勤劳,弊自绝矣,作官皆当如是,河工尤当如是,吁!若是者鲜矣”。林则徐能获得道光帝这样的隆宠,在当时的臣僚中是很少见的。2、推广碎石护堤。东河原无抛石工程,道光元年(1821年),两江总督孙玉庭与南河总督黎世序才奏请在东河仿照南河抛护碎石工程,并得到道光帝的批准,道光二年(1822年)春,河臣严烺在黄河北岸黄沁厅马营挑坝试抛碎石,因河势不定,仅挑两段后就停止;道光五年(1825年),河臣张井在南岸兰仪厅试行,收到显著效果,随后抛石工程在黄河上逐步推广开来。然而石工的推广,并没有减少沉重的河防开支,相反费用仍在逐年增多。因此,道光帝开始对河工抛护碎石一法抱怀疑:“既用碎石抛护,则岁料防险等项,自应节省。乃历年以来,碎石工程无岁无之,而其采办来年岁料及请拔防险银两,并未节省丝毫,究竟此项碎石工程是否于黄河有益?如果有益,何以岁料并不见节省,徒添出碎石一项费用”。道光帝深知河工中存在贪污腐败的恶习,为了搞清可防费用的虚实和推行石工于黄河是否有益,道光帝谕嘱办事精细、认真的林则徐对河工用石一事进行调查论证。林则徐不负重望,在查验料垛、督修河工期间,便对河工所用碎石及岁料的耗用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他首先查看碎石档案,又深入第一线,两次上堤,周历查访,并询之年老兵民,都谓“未办碎石以前,诚不知其有济与否。既办之后,每遇险工紧急,溃埽塌堤,力加抛护,即不至于溃塌,功效甚著”等语;林则徐还在埽前有石之处“细加测量,悉心揣度”,终于得出碎石消耗问题的原因,不在于物料之可省不可省,而在于是否合理用料及用料方法是否科学,在于承办人员是否认真督查等。林则徐通过调查、论证之后,对碎石在河工抢险中的护堤作用做出了解答,他说:“埽工势成陡立,溜行迅急,每易淘深,是以埽前之水辄至数丈,而碎石斜分入水,铺作坦坡,既以偎护埽根,并可纡回溜势”,“是碎石之于河工有益,实可断为必然”。此后,以碎石护堤得到普遍推扩,这是河防工程的一大进步,它既节省费用,护堤效果又好,这一点,林则徐是立有功绩的。3、设想改黄河北流。黄河在咸丰五年(1855年)以前,自今兰考以下,大体流经商邱、徐州、淮阴与淮河、运河交汇,然后折向东北注入黄海。这是一条已行河600余年的河道,黄河水经常向淮河倒灌,同时夹带大量泥沙流入洪泽湖,使之水位越来越高,造成南高北低地势,结果黄淮下游经常发大水,闹水灾,运河又经常淤塞,严重影响漕运。黄河本身也经常决口,洪水泛滥成灾。因此,治理黄河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林则徐对此很重视,他在查验黄河两岸河务的过程中,特别留意钻研治理黄河的办法,逐步形成了改黄河由千乘即利津河入海(即改黄河北流入海),以克服河患的改革方案。当然,主张黄河改道北流不是林则徐首议,历史上主张黄河北流的学者不少,但林则徐刻苦研习,查阅了大量有关历史档案,又善于总结前人治河的经验,在黄淮运交困已严重影响漕运的情况下,林则徐设想黄河改道北流无疑更加切中时弊。他的改革设想在《复陈恭甫先生书》中提出:“则徐窃不自量,谓欲救江、淮之困,必须改黄河于山东入海,……而运费遂有所从出。于张秋划南北岸,分造南北运船,隔岸转艘,漕既无误,河亦可治,江淮之间,民困可苏矣。尝谓古之善治河者如神禹。禹之治河,固非后人所可思议。若汉之王景,非不可学者。何以王景治河由千(乘)入海之后,史册中不闻河患者千六百年。大抵南行非河之性,故屡治而屡为患耳。”信中所讲“河之性”,即水往低处流,林则徐这个方案设想,就是借鉴前人治河的经验,根据南高北低的河势提出来的,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从这个方案中,可以看出,当时林则徐确有一番根治黄河的雄心。恰好此时,福建诗人张际亮写信给林则徐,表示要帮助林则徐将历代治理东河的经验加以总结整理,并执笔写一部《东河方略》,信中说:“……虽执事执节之始,必先整饬旧俗,树之风矩,然诚博采前人之论列,审于今日之情形,核修守,综工料,于春汛后举之,其书正有益,即成,其入奏无不可也,似不至滋物议、耗经费”。张际亮指出编写《东河方略》的意见,当然颇合林则徐的心愿,如果从历史的考察中能为治河改革设想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对实际推行这个方案是有益处的。但是,由于不久之后,林则徐接到命令,调任江苏巡抚,更由于他的治河方案是个“非常之议”,实行的阻力很大,他既不愿意把这个改革方案向朝廷提出,编写《东河方略》的计划也只好搁置下来。他在给陈寿祺的函中说:“则徐久欲将此意上陈,而非常之议,正不独为黎民所惧,近日都中物议,以则徐为以议论炫长者,且此议必为风水之说所阻,明知不行,不敢饶舌”。林则徐在无可奈何中放弃了张际亮的建议,他很清楚,在当时情况下,改黄河北流方案只能为设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固认为的改黄河北流的这个正确设想。他曾把希望寄托在可以依赖的同僚身上,希望他们“勿徇浮议”。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因发大水,黄河决口而自然改道,由山东利津入海。由此可以证明黄河北流的方案设想是正确的,具有前瞻性,他的有关思想经过后人的努力成为现实。
林则徐第三次在河南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季,由于霪雨连绵,浑浊的黄河水位日涨,波涛汹涌,怒击堤岸。六月十六日(8月2日)晨,黄河洪水冲决了开封府西北十余里下南厅祥符汛三十一堡张家湾的九处堤防,巨大洪水冲溃开封护城堤,分三股直流城下南门,水流穿城而过,造成祥符、陈留、通许、杞县、太康、鹿邑、睢州、柘城、淮宁及安徽的太和、凤阳、五河等五府二十三州县直接受灾,而邻近的荥泽、郑州、中牟、内黄、封邱、孟津等十州县等也受波及,洪水所至,皆成泽国,最惨的是开封城内,城墙坍塌十六段一百二十余丈,水深达数尺或丈许,贫民百姓流离失所,“城中万户皆哭声”,其惨状正如朱琦在《河决行》中所说:“传闻附廓三万家,横流所过成荒沙;水面浮尸如乱麻,伤家屋上啄老鸦;老鸦飞去烟尘昏,沿堤奔窜皆难民;难民呼食饥欲死,日给官仓二升米”。河南巡抚牛鉴束手无策,抱头号泣。消息传到京师,道光帝饬令东河河道总督文冲堵治祥符河决,文冲等却以口门堵筑困难,提出放弃开封,迁民于洛阳,另立省城,又借口水势汹猛,反对尽快堵口,让洪水横流减势后再求补救,置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开封知府邹鸣鹤等反对放弃开封,不顾黄河下游千万民命的做法,并采此措施,死守开封城。道光帝又派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到开封督办河工,他力主兴工堵口,上奏请求速饬工部发帑,并表示独当其咎。这个建议,得到道光帝的批准。王鼎还奏请能实干的林则徐协办河工,道光帝准奏,命林则徐从戍途折回河南,改役东河效力“赎罪”。八月十六日(9月30日),林则徐赶到开封祥符工地后,不顾长途劳累,即刻投入治河的救灾工作,其事迹主要是大力襄助王鼎督办河工。林则徐到达工地时,黄河决口已宽达303丈,他察看现场受灾情景后,大力支持王鼎保卫开封,拯救百姓的正确主张。具体表现有三点:第一,加固城墙,保住危城。林则徐到达汴(开封)后,见灾情严重,形势非常危急,便积极配合王鼎,奋力救灾,他们二人合力率领民众,加固城墙,力堵进水,终于保住了危城。同时林则徐还配合南河总督麟庆派来的通判娄晋、守备李本珠共同缉口查灾,“并勘明下游五府二十三州县被灾分数。”第二,积极向王鼎提供良策(或说建议)。王鼎非常信任林则徐,他顾不得日夜兼程,“抵工后殊形疲惫”,事事找他商量,林则徐见河事孔亟,急不可缓,积极向王鼎提供良策:“一买垛,派州县以专责成”,“一挖引河分段,派武员不派文员”等,给王鼎治水以有力支持。第三,努力为祥符堵口工程献力。洪水退后,林则徐全力协助王鼎筹办祥符堵口工程。在堵口方案上,林则徐决定采取在口门东西两坝头开始,绕越口门筑围坝,把口门移在河岸处进堵,以利大河回归故道。计修围坝长2400余丈,水中双坝进占长300余丈,在原河道内挖引河长30余公里,合龙口上游造三道挑水坝,共长160余丈。王鼎同意林则徐的意见,并下令所有官员抓紧组织民众筹备秸料,调集人力,兴筑正坝、上边坝、下边坝,并开挖引河。林则徐追随王鼎,朝夕驻在工地上,日夜“坐与士卒同畚锸”。然而,林则徐在河工的处境仍十分艰难。作为“效力赎罪”的“罪臣”,他的地位很低,更说不上有决策的权力。正如邓廷桢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致林少穆书》中说:“河上既有星槎,又有河帅,阁下在彼,若如粤中光景,将何措手耶”?虽然王鼎很信任他,但工地上贪官污吏对他的诽谤攻击有增无减,他眼看着贪污横行又无权制止,真是“目击焦心而不敢言”,只能以勤、慎、廉、和四字处之。他冒着再遭诬陷的风险,在王鼎的支持下,不顾自己的身体疲劳,把心都扑在堵口的工程上。他每日早出晚归,在工地上劳碌奔波,“自冬迄春,皆寝馈于堤堰间”。当地群众称赞说:“林公之来也,汴梁百姓无不庆幸,咸知公有经济才。其在河上昼夜勤劳,一切事宜,在在资其赞画”。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八日(1842年3月19日),林则徐与王鼎率领民众,经过约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决口合龙,止住了水患,祥符堵口工程胜利竣工。大堤层层被压实,涓滴皆无,十分稳固,引河亦通畅东注,全黄悉归故道。王鼎充分肯定林则徐在祥符堵口工程中所起的作用。他奏报道光皇帝说:“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希望能按例重新起用,至少也当将功“赎罪”,赦免流放。林则徐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再赴前线抗敌。在庆贺祥符堵口竣工的宴会上,王鼎特请林则徐于首席就座,以表彰他在堵口中的功绩。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下旨:林则徐仍由工次“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河南遭灾群众都非常敬重林则徐,当林则徐被戍消息传出后,他们“皆扼腕叹息,多有泣下者”,这也说明林则徐在河工上确能实心任事,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林则徐为官清廉,他三次在河南供职,做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特别是为黄河、运河的水利建设,提出改黄河北流的设想,全力襄助王鼎督办河工,关心东南局势和海防建设等方面都做出显著贡献,他办事认真负责,反对贪官污吏,深得民众的爱戴和欢迎,他的爱国爱民思想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和赞扬。
  注释:
①麟庆:《鸿雪因缘图志》第二集,上册《藩署酬香图记》。
②⑦⑧⑨⑩《林则徐全集》第一册,奏折,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页、第18页、第19页、第20页、第22页、第35页、第45页、第46页、第48页、第45页、第46页、第47页、第55至56页、第56页、第56至57页。
③④《林则徐全集》第五册,文录,第388页、第388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⑤⑥《林则徐全集》第七集,信札,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5至56页、第56页、第78页、第283页。
缪荃孙:《续碑传集》,光绪十九年刊本,卷二十四。
张际亮:《与林少穆河帅书》,《张亨甫全集》卷3。
林则徐:《致陈寿祺书》,道光十三年正月于苏州。
《云左山房诗钞》卷6。
见郭国顺主编:《林则徐治水》,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第95页、第100页。
见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1页、第454页。
《李星沅日记》第284页,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三日记孟津县令梁佐谈话所云。
邓廷桢:《致林少穆书》,道光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于荥阳。
耒新夏:《林则徐年谱》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7页、第378页。
《鸦片战争档案资料》第5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7页。
 

 

作者简介:肖忠生(1940~),男,原福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副研究员。邮编:350011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