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研究

http://www.fzskl.com  2011-03-17 15:24:04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发展绿色经济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福州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等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研究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包含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我国已把发展绿色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国内一些地区也加快了“绿色转身”。顺应时势,我市应调整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新一轮经济竞争制高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福州绿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绿色生态资源基础较好。福州水资源总量635 2亿立方米,拥有闽江、敖江、龙江三大水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森林覆盖率达54 9%,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 21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以城乡绿化美化为基础,以道路江河绿化为纽带,以公园和古文物为景点,功能较为齐全的环福州绿色生态体系。
  2、绿色创新取得成效。福州作为海西重要的智力密集区和科技创新基地,具有人才、教育、科技等诸多科技创新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创新取得初步成效,紫外线消毒技术、废气净化处理技术、生物降解塑料、LED光电应用、垃圾焚烧设备等环保技术领域居全国乃至国际领先地位,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3、绿色产业初具规模。福州市工业经济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机械(含汽车)、电子、纺织、冶金、食品、能源、塑胶、医药化工为主的八大产业。绿色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逐渐扩大,尤其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上已形成良好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规划风电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福州风电装机容量和风能利用率将逐步提高。
  4、绿色循环有序推进。“十一五”以来,福州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至2009年底,已连续4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福州“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年度目标任务,实现年节能30万吨标煤以上。目前,建成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青口循环经济示范区等15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二)制约因素
  1、节能降耗与粗放型高增长矛盾有待改善。高耗能产业在全市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上升过快,工业增长对高耗能产业依赖加重,“十一五”以来,冶金建材(产值平均增长24 9%,下同)、石油化工(21 2%)、纺织化纤(20 4%)、电力能源(17 7%)等高能耗产业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市工业17 5%的平均增速,至2009年高耗能产业比重已达42 9%,较“十一五”初期的2006年上升了3 8个百分点。
 
  2、绿色产业发展有待提速。福州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资源丰富,但至今仍只有风电领域在平潭、福清等地零星布点,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潮汐、地热及太阳能光伏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基本还处于空白阶段。鼓励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有待加强,专业人才较缺乏。拥有核心技术的环保企业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行业分布较散,未能形成产业规模集聚,产业上下游配套不完善。
    3、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艰巨。部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置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滞后。市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城市污水处理率仅八成左右。农村环境保护压力明显增大,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并存,点源与面源污染交叉。闽江、敖江流域部分小支流水质未得到有效改善,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任务仍很艰巨。支柱产业中印染、冶金、胶合板业和纺织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仍占一定比重,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污染源点多面广,绿化改造成本高、治理难度很大。
     4、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近年来,科技投入虽然增长迅速,但总体规模仍然不大,科技经费占年度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 7%左右,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净销售收入的比例也不足2%。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推广缓慢,制约了福州绿色科技进步。绿色产业规模小,企业实力不强,资金短缺,设备落后,技术力量不够,没有形成骨干生产力量。
二、推动福州绿色经济发展的产业着力点
  1、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传统产业中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标准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180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进一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提升创新能力,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设计、制造、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技术的相互融合,提高产品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降低消耗和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开发与生产周期,提高效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加快工业装备数控化改造。
  2、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重点布局福清等沿海地区,打造福清新能源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核电、风电产业,依托在建的福清核电项目,培育发展核电配套产业,加快连江等地区核电站项目规划论证,不断壮大核电产业规模。依托福清三山、高山以及长乐松下后期风电场项目,重点发展陆上风电、近海风电、无人岛风电、风电零部件、风电工程建设等产业,推动榕台风电产业合作,加快风电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产业,依托中源新能源、源华能源科技、古杉生物柴油、中德能源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生物质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固体燃料等新型能源产品制造工艺和装备,构建福州生物质能源产业链。
  3、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业,加快发展一批在业内技术领先、成长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优势企业。大力引进一批有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的动漫企业,推进榕台动漫合作交流,把福州建成全国重要的动漫产业创作、生产、出口及产品研发基地。大力发展工艺美术业。利用中央和省、市以及港澳台媒体大力宣传,营造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精心组织做好对外招商,积极引进台湾健康文化产品、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对台文化产业合作水平。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使民营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经营领域越来越宽。
  4、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当前,应抓好有关规划、项目的落实,从更高层次上推动温泉旅游产业发展。启动三坊七巷5A级旅游景区创建,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加快闽江、乌龙江“两江四岸”景观、码头、交通、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游船运力规模和档次,实现水、岸、景、船、游一体化,将“两江四岸”打造成风景带、文化带、经济带。发挥福州近台近海独特优势,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推动黄岐(环马祖澳)旅游区开发建设,鼓励省内外大陆居民经福州口岸赴马祖旅游、并经马祖中转赴台湾本岛旅游,把福州打造成对台旅游“桥头堡”,不断丰富海峡旅游内涵。
  5、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开发低温低压余热发电、过程工业低温位热能回收、低温余热能量转换装置等能源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动大规模冲天炉、中频炉的双联熔化生产技术、冷温锻工艺、免高温热处理等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节能关键技术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支持国内外先进节能设备生产企业落户福州,壮大节能装备产业化规模,提高竞争力。支持大专院校和大型重点用能单位进入节能技术服务市场,发展壮大节能工程设计机构、节能工程施工企业、节能设施运营服务公司、节能监测、审计、咨询服务以及外包等服务公司。致力发展环保产业。
  6、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福州重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构建3个省级以上、5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并完善30家福州市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福州市获批“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基础,全力打造软件、显示器、计算机与网络产品、光电、现代通信、高技术服务业、微电子等重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加强引导、深度对接,大力开发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及其制品。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光电子晶体材料、锂电池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制品、生物医用材料、新型建材、催化及光催化材料等,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改造提升纺织、塑胶等传统产业,把福州建成海西重要的新材料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7、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平板显示产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完善,组织实施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专项,尽快向产业上游延伸,重点发展第六代以上TFT-LCD、OLED、FED(含SED等)平板显示屏、大尺寸背光模组、面板模组、背光源、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显示器件产品,构建以平板显示为核心的数字电视产业链,提高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把福州建设成我国平板显示器重要的生产研发基地。依托星网锐捷、实达设备、联迪商用设备等重点企业,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开发下一代宽带网络、网络存储系统、智能终端等新技术产品,形成集研发、生产为一体,产业配套相对完整的新一代移动通信及网络终端产品产业链,使福州成为国内移动通信及网络终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全力打造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把福州建成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协作配套、人才培养的配套完善、产业链紧密的海峡西岸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8、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重点发展计划,尽快制定《福州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重点扶持,科学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政策、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资金投入这一产业。重点建设闽侯南屿生物医药产业园。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专业园区,打造一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及环保、生态、低碳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产业园与大学新区科研院校相邻,应搭建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发展疫苗、基因工程药物、诊断试剂和生物医学分析仪器、高端医疗器械等产品。
  9、大力发展海洋水产业。推进渔业结构性调整。加快推广生态型养殖模式。建设一批鱼虾贝藻生态互补的养殖基地、出口创汇养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引种育种和良种生产体系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改善型养殖方式,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方式的革新,建立节约型渔业。推进罗源湾水产养殖整治并逐步退出,支持罗源、连江两县发展湾外养殖新区,探索、完善、应用消波堤防浪技术和新型大网箱养殖技术,拓展水产养殖空间。加快引进、研发推广高优品种、生态养殖模式和节约型养殖技术,大力发展鲍鱼等海水优高品种的工厂化养殖。拓展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
  10、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城市综合体,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配送,加快六大物流园区的建设,规划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壮大物流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努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尽快实现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积极发展批发业,在周边县市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完善现有批发市场的功能和配套设施,培育一批大型批发商,做好对台批发商对接工作,引进台商落户批发市场,以促进对台商品交流。积极发展大型高端零售业。做好新引进的奥特莱斯、SM等一批大型商业广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业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和消费品,促进高端百货业新的突破,实现零售业向国际化商业购物中心跨越式发展。积极发展会展业。依托新建成的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品牌展会。结合产业优势,巩固和发展一批常年性专业展会。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利用海峡两岸会展资源,申办一批海峡牌巡回会展。
    11、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省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长乐、连江两县(市)为典型示范,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加强农村沼气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沼气发电技术的推广。大力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加快标准化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积极鼓励并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逐步引导传统散养方式向规模化、小区化集中饲养。大力发展农业“三品”产业,强化绿色食品认证,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优质的农业主导产品。
    12、大力发展生态碳汇林业。合理布局生态林业功能区。东部沿海丘陵防护及经济林区重点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确保生态安全,为福州东扩面海,建设滨海城区打好生态基础。西北部中低山生态及商品林区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基础,确保溪流源头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为福州提供良好森林背景,同时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开发山地森林生态旅游。中部福州盆地景观及环境林区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及通道景观建设为重点,将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带入森林,构筑环福州绿色生态圈,创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辉映的城市人居环境。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重点实施“四绿”(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城市森林,抓好环福州城区一重山的封山育林,林分改造和景观林建设,构筑城市森林生态圈。
  三、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明确绿色发展目标。适应建设“两型”社会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邀请和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绿色发展专题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在摸清市情家底、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如制定出台《“十二五”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绿色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等,明确福州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重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
  2、健全政策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加大财税政策扶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区域发展绿色经济。对绿色发展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工业企业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示范区(示范企业)、绿色食品深加工等项目的补贴力度,适当提高补助金额。以财政补贴方式,支持福州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参与联合国CDM项目申报等。设定投资绿色门槛,促进重点产业绿色生产。研究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新上项目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推行绿色招商制度。招商引资的项目要与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杜绝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项目入榕。
  3、强化科技支撑,建立绿色创新体系。完善绿色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冶金、化工、纺织、陶瓷等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积极发展壮大福州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绿色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装备的推广运用,加快节能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器的纽带作用,加强产学研之间交流合作,并积极组织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创新基金。加大绿色科技研发的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推行市属科研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部门、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广泛合作。
  4、建立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建立符合实际的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可借鉴南宁、深圳、南京等城市的实践以及已有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指标体系,结合福州基本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尺度。同时建立绿色经济指标的统计、跟踪和修正机制,使指标体系科学反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更好地制定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效支持。按照国家创建生态市、宜居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要求,建议将以下指标纳入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如下表)。
绿色经济指标体系指标一览表
序号环境指标序号环境指标1万元GDP的 COD排放量2COD、氨氮等污染物排放总量3万元GDP SO2排放量(kg/万元)4SO2、NOX等污染物排放总量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人均城市用地面积10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万元GDP水耗12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13工业用水重复率(%)14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出(万元/公顷)15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1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7清洁能源所占比重(%)             
    5、加大污染治理和违法违规处罚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置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大内河整治力度,完善城镇垃圾、污水收集系统;结合农村污染整治,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生活、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大闽江、敖江、龙江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抓好冶金、化工、建材、医药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有效控制石板材、畜禽养殖等污染,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提高机动车和车用柴油污染物排放标准,淘汰尾气排放超标的机动车辆,鼓励公交车、出租车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降低车辆尾气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控制车辆尾气污染。探索排污权交易。积极争取上级环保、财政部门支持,由环保、财政、统计、发改等部门联合攻关,对排放的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完善初始排污权的分配机制,规范排污权市场交易机制,组建专业的排污权中介机构,逐步扩大排污权交易规模。
    6、全面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环境好的节能建筑和示范小区,积极组织实施“建筑节能认证示范工程”,引导房地产开发商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以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示范项目为依托,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行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整合、改造现有回收体系,以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为载体,形成社区回收站点、规范化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紧密结合的回收体系。完善绿色建筑认证制度。实行市场准入制,鼓励使用先进的节能建筑产品,限制耗能高、污染大的建筑产品进入市场。建议使用财政性资金新建的公共建筑,具备条件的须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竣工后需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7、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水平。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绿色经济的知识,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保护地球家园的必然选择,营造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简介:贾绍溪(1963~),男,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处长。邮编:350001
              陈炜(1978~),男,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科员。邮编:350001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