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

http://www.fzskl.com  2011-03-17 16:08:36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十一五以来,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金融危机”爆发后,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发展,福州要抓住机遇,完善发展环境,突显文化品牌效应,健全基地配套建设。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加快文化专业市场等项目建设,深化榕台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积极应对挑战。
[关键词]福州文化创意产生海西文化创意中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危机使得实体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经济造成极大破坏,进一步凸显了后工业化、城市化时代,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老化、创新能力不足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福州要加快推动经济转型,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的问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是福州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黄金期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中,旧的发展方式受到危机的冲击而被打破,产业结构面临优化重组,有待确立形成新的经济格局。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危机带来变革,变革带来进步。福州要抓好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智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绿色产业,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这才是促进福州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深层动力。
     (一)国际金融危机有助于改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bbsp;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加速了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纵观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经济危机或萧条及其后的复苏时期往往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和高速增长期。
     1、宏观调整,带来政策扶持的契机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央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的基本方针,调整产业结构问题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要位置。相继出台了扩大内需十大措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措施。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使得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政治、经济、对台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为福州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具有低消耗、高产出、高附加值、高成长的优点,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中央各部委纷纷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数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法规在2008年后密集出台。特别是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09年福建省发布了《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福州也出台《福州市推动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福州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这此政策的颁布实施为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吸引资金向文化创意产业倾斜
     受金融危机影响,传统产业的成长空间有限和投资收益率大幅减少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资本逐步退出传统经济领域,开始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和利益增长点。相比传统产业萧条的场景,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和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引起了社会资本的高度关注。特别是《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申报“中国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贷款”有关事项的通知》、《文化部关于制定<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的公告》、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投资指导政策的相继制定实施。2009年经文化部评审推荐的文化产业项目就有57个,涉及金额98亿元。此外,在金融危机下,国家还加强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出台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这将间接使文化创意产业受益。
  2010年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牵头组建的浙江省首个国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东方星空文化基金在杭州正式启动,首期注册资本为2 5亿元人民币。东方星空文化基金启动当日,就与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浙江绿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分别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涉及旅游演艺、电影、电视剧等多个文化行业。
  福州福百祥文化创意园、鼓楼芍园里1号创意产业园、榕都318创意艺术街区等产业园区、连江(时代华奥)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项目也在政府和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开始建设运作。
     (二)国际金融危机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力
     1、优胜劣汰,整合优化产业资源
     福州在轻工制造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制鞋、纺织服装、玩具、工艺品等类的生产企业比较多。反映在文化创意产业上,体现为处于“相关层”的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的增加值超过整个产业增加值的四成。数据显示,2008年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的增加值为54 90亿,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44 64%;2009年增加值65 45亿,仅比上年增长19个点,低于2004到2008年的平均增速,但产业比例仍达到42 55%。
     受金融危机影响,银行银根紧缩,提高了企业信贷门槛和条件,依赖银行贷款的相关文化企业将面临资金紧缩,相关项目将可能推迟。但就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状况来看,主要依靠贷款经营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与“外围层”企业不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是一些从事相关层文化及衍生用品制造的如制鞋、纺织服装、玩具、工艺品、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外贸企业,特别是一些实力弱小的企业,由于主要出口国市场萎缩,订单减少,面临着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的威胁。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那些技术落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发展潜力不足、靠低成本竞争才能生存的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必然会有相当部分遭到淘汰。而那些实力较强、具有产品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却获得了极佳的发展机会,可以通过合并重组迅速增强企业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经过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磨合,整体实力必然突飞猛进,步上发展的快车道。
     金融危机促进了福州产业资源配置的重组与优化。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为福州企业的转型升级、扩大生产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了福州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
     2、产业调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经济危机是产业技术进步的催化剂。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经纷纷做出跨越危机的先导性战略安排,把新能源、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大力扶持其发展。力求通过技术的进步创新,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形成新的消费形式,以新经济模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支撑点。
  中国也力求通过应用新技术、新能源,发展新经济。在中央公布的4万亿的投资计划中,就有3700亿元是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2008年中央投资安排176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146个产业技术进步项目,2009年安排222个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
  文化创意产业是是一种典型的非资源性的新型产业,是经济、文化、科技等元素相互融合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通过高新科技手段,把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整理和创造,实现内容创新和服务创新,生产出更加符合生产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科技创新的程度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达的水平。因此金融危机带来的技术创新浪潮必然有力地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程度。
     (三)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
     虽然我国有着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但由于文化消费习惯的保守等原因,消费潜力一直没有发挥出来,文化消费水平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刺激文化消费需求,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提高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需求
     福州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福州的外贸企业主要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主要通过低成本模式以资源换发展。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急功近利,重市场开发与产品生产,而轻企业建设、技术提升和品牌建设。在外贸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社会财富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应有的增长,劳动力的价格没得到有效的提升,社会福利性也没随经济增长而等到有效的提高,阻碍了福州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福州有意识地逐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技术升级。但是在外需旺盛的情况下,传统产业模式获利丰厚,许多经济资源在市场的配置下,吸附在传统的产业发展路径上,难以实现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文化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方向的调整。这与政府的宏观产业调整意图难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无法顺利进行。
     而受金融危机影响,外需骤减,传统制造业的投资收益率也大大降低,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尖锐,面临调整国内产业市场、经济结构的局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传统企业的被动选择。资源也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倾斜,加快福州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福州传统产业要想切实提高发展水平,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必须要增强自身建设,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树立产品的市场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这就迫切需要有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为它们提供设计、咨询、策划、宣传、广告等信息和创意方面服务。这一转变将可能给以创意、设计为主的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可以说金融危机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在生产服务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
     2、提高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活需要
     根据“口红效应”经济理论,金融危机为文化娱乐消费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可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同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生活压力会增加,所以报刊、电影、动漫网游等文化娱乐消费会有所增加。有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达43 41亿元,同比增长10 14亿元。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万亿元,进入世界出版大国行列。图书出版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日报出版规模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印刷复制业总产值达到5746亿元,位居世界第三;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750亿元,年增长50%以上。
     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家电下乡”、“4万亿投资计划”等经济刺激计划。这对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医疗、教育、文化、住房方面的大量保障性投入将极大地释放文化消费的潜力;另一方面,文化消费本身就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刺激计划有助于增强消费信心,提高文化消费意愿。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提高了文化消费意识、培育了消费热点,在拓宽文化产业市场的同时,也为拉动内需创造了条件。
  二、抓好契机,实现福州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落实相关产业政策,完善区域产业政策体系
  1、落实相关政策,细化、完善配套政策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成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相关政策的配套完善相应也有一个过程。
  认真落实国家各部委和福建省分布实施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福建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同时根据福州具体的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政策的引导、扶持和推动作用。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与教训,建立科学、公平、公开的企业考评体系,对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企业和项目进行必要的财政和金融扶持,加大“雪中送炭”式的投资,减少“锦上添花”式的奖励,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的投资收益。
  2、建立考核标准,强化文化法规建设
  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制定《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产业规划》,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把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作为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将文化产业发展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文化立法,借鉴其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经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积极推进地方性文化产业法规建设进程,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创新、保护历史文物与市场化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制定符合福州实际的地方性文化产业法规。减少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全市各级文化行政和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经营管理秩序。加强司法和行政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构筑企业自我维权的防护墙,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1、推进文化体制综合改革,重塑市场主体
  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改进文化管理方式,创新文化管理手段,提高文化行政管理效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促进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福建省加快文化改革的相关产业政策,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加快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抓好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等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福州制改革和进程。通过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规范的文化企业,提高产业的企业化、市场化发展水平,为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完善产业体系,加强文化市场和中介机构建设
积极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优化文化行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加强区域和行业的协调,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围绕产业龙头企业和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进行规划和整合,探索建立几个功能定位合理、具有明显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先进的科技水平、多样的艺术形式、健康的文化内容、现代的产业功能为发展主线,集中培训、研发、孵化、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推动配套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文化流通企业的扶持,推动规模扩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流通企业或参与国有文化流通企业改组改造。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辐射力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建成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立足福州、辐射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文化产品物流体系。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积极培育和完善经纪、代理等文化中介机构,加强对文化中介机构的管理,推动文化中介机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文化行业组织,完善自律、协调、监督、服务和维权职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规划行业发展、制订行业规范等方面的作用。
  (三)提高财政和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多元资金体系
   1、落实相关金融政策,提高资金扶持力度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政府在制定政策、培育市场和加强宏观调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财政和金融扶持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落实中央各部委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
  尽快建立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按照突出重点、推动全局的原则,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资助和奖励等方式,支持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产业功能区、产业集中区)和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及跨区域跨行业整合,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完善授信模式,简化审批环节,完善金融服务,加大对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2、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
  采用股权转让、收购兼并、合资基金、证券投资、产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吸引非国有资本和企业参与文化企业的改制和建设。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都应率先对国内社会资本开放。鼓励非国有的经济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国家认可的各种文化企业和博物馆、艺术馆、艺术团体等。
  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担保体。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和运行方式,开拓多元化担保业务,为中小文化企业的融资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拓宽各类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引导社会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动广电集团、福州日报社等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步伐,鼓励和扶持一批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公司治理较规范、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优质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上市。
  借鉴成熟资本市场“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由财政部门发起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面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等机构投资者定向募集,一方面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发挥资本市场的优势,通过金融机构良好的融资平台,吸引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形成多渠道的社会投入机制。
   (四)加强园区建设与管理,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
  1、加强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出现文化产业聚集区,继而形成现代文化产业集群。众多文化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共享多种要素,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形成激励企业持续创新的发展环境,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防止低水平盲目建设。
  福州文化创意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的产业优势,有选择地建立和完善若干个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园区,支持园区打造技术、信息、交易、展示平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创新能力,加快发展具有闽都地域特色和独特竞争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群。
   2、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没有重大项目的拉动,福州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增长难度很大;没有重大项目的建设,骨干文化企业也很难通过常规发展做大做强。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示范性和带动性的作用,能为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助力。《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七大报告也都着重强调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福州要加快发展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演艺娱乐、影视制作、网络文化和动漫游戏等高技术、高创意、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以骨干文化创意企业为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组织实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具有先导性、示范性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吸引科技含量高、规模大、关联性强的文化企业和名牌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形成集聚,便于区域内开展企业合作,从而产生互补效应,努力形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有较强竞争实力和较高示范、辐射、带动效应的文化企业群体。
  (五)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根本保障。要建立起有活力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与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培养引进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
  发挥福州专业技能培训学校、大中专院校等高校较多和人才相对集聚的优势,鼓励在榕各类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提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加强产、学、研的协调与合作,在文化企业建立实践、科研和科技成果推广基地,以在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委培、开发和继续教育基地等方式开展技术研发、应用与人才培养合作,扩大和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高端人才的培养。为各种文化专业人才提供展示、交流创意、设计和产品的平台,建立各类文化专业人才的发现、培养、提升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引进各类急需的高端专业人才。面向全国多渠道、多方位的引进各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对重点扶持企业的高端人才在子女就学、落户、住房等方面给予支持。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供求信息网和高级人才数据库,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通过建立社会化的文化产业人才管理体系,尽快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群体,为海内外优秀文化人才来榕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人才集聚,构筑文化产业人才高地。
  (六)加强对台文化合作,促进榕台产业对接
  紧紧抓住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振兴文化产业规划的契机,充分利用福州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5·18”、“6·18”、“9·8”等会展平台的作用,拓展榕台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渠道,扩大榕台文化沟通和交流内容,大力开展榕台文艺、文博、影视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连续举办五届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已经成为两岸图书交流的最好平台。在福州和台北分别创办的“闽台书城”和“台闽书城”,积极筹建的海峡书局,有力地推动了图书发行、版权贸易等产业对接。随着ECFA的签署,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进一步拓展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引进台湾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制作技术、经营理念、营销模式等经验,主动吸收先行一步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在观念、体制、人才、金融、信息等优势的辐射。主动做好承接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鼓励和引导台资来榕投资文化产业,建立生产基地、地区总部、研发及营销中心等。以重大台资文化项目为龙头,进一步延伸文化产业链,重点加强榕台在动漫、网络、会展业等新兴产业和民俗文化、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产业合作,全面推进榕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把福州建设成海峡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中心。
   (七)大力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项目
   福州是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城周边的城镇村落中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随着2009年8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福州面临开发生态旅游和特色乡村游的极好机会。
  应大力推进以农村特色资源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项目的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和刺激文化消费。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开发农村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并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加快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培育数一批乡村旅游点,打造一批国家、省级旅游品牌,形成一批特色乡村游线路。加快对东壁岛、目屿岛、十八重溪、三叠井森林公园、青云山景区等乡村文化休闲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一般性项目基础上,大力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等文化活动,把乡村游培育成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
  建立积极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在抓紧健全科教文卫等下乡支农制度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鼓励城市文化和科研机构到农村拓展农业景观设计、农业产品包装开发等依托于农业、服务于农业的文化技术服务。结合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的实施,将文化产品和服务纳入乡村连锁店的经营范围,提高农村消费文化商品的的意愿和便利性。
 
参考文献:
①《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②《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2010)》。
③《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④《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⑤《福州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
⑥徐浩然、雷琛烨:《文化产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⑦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⑧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⑨李思屈:《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⑩胡惠林:《文化产业学概论》,书海出版社,2006年。
李效翔:《福州外向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福州日报》2009年9月10日,第1-2版
蔡尚伟等:《评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人民网》2008年11月28日。
吕莎:《文化产业逆势飞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15日。
管宁:《产业化:发展海峡文化的重要路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温家宝:《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新浪网》2008年10月15日。
作者简介:潘冬东(1975~),男,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邮编:350004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