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探索

http://www.fzskl.com  2011-03-17 16:11:46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本文从强化语言训练、融化人文教育、确立教学学生主体、优化多元思辨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回归语文本真,回归生命本位,促成人文精神的养成、理性的思考,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使之成为高效的行为。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升效果语言训练人文教育多元思辨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使之成为高效的行为,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二十多年教学实践,对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现谈谈自己认识和思考。
一、当前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低效现象
  1 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够到位: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轻知识和能力传授、训练。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
  2 处理依纲靠本和迁移拓展的关系不够到位:迁移拓展的 “度”把握不住,常常出现脱离文本、教科书,机械片面地理解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3 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够到位:小组合作讨论内容不合理或没有什么含金量;讨论时间安排太少或太多;小组中分工不明确,小组成了开小会或优秀者一言堂;自主学习成为“放羊式”学习。
  4 处理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不够到位:课堂活动方式单一,课堂提问缺少生成性;课堂点评欠灵活精彩,缺乏深入引导和挖掘,许多灵性火花在不经意间被熄灭。
  5 把握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尺度不够到位:过度依赖多媒体,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受到冷落,观摩课堂便成了多媒体制作的大比拼。
二、提升策略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真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达到高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探讨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入手,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
(一)强化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本真
  1 正确认识语文特点,明确语文教学本质
  何谓语文?叶老曾说:“平常说口头语言,写到纸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让学生专心听讲,开口说话,动情朗读,静心默读,圈点批注,品味词句,积累感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诵读,体察涵泳,引导学生因文悟道,因道解文,在语言感受过程中去领悟文章主旨,获得人生的启迪,把文本意义根植到学生的心里,促进生命的成长。为此,语文教学要简化高效,回归文本,回归语言,回到语文的本真状态,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2 确立以《大纲》、《课标》为导向,建构大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研究《大纲》、《课标》,钻研教材,领会其精神,揣透其深刻含义,掌握其精髓,确立以《大纲》、《课标》为教和学导向,以文本为蓝本,从语文知识的动态生成、境域化、生活化、自主探究的语文知识获得方式等方面建构大语文知识体系,设计合理的语文知识立体型呈现方式,教会学生识字写字,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写作,切实理解祖国的语文,享受语文的魅力,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3 找准文本训练点,强化言语训练??
  以文本为依托, 引导学生寻找文本语言“空白点”和“撞击点”,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升华文本、超越文本,有效实现语言与情感和谐共生。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在结婚的悲喜剧中一命呜呼,进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套子——坟墓,墓志铭在文中即是一“空白点”。以拟墓志铭的方式让学生评点,引发了学生的众多感悟:“他一生追求套子,最后理想实现于此。”“‘套子’容不下‘乱子’,更扼杀了‘性子’,也阻挡了社会前进的‘步子’。”“套中人,套送终。”“在恐惧中活着,在恐惧中死去,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怕’字。”“问世间‘套’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活在套中死亦套中,始因套子终亦套子。”“为套子而生,亦为套子而死,将自己装在套中即是他此生的最大满足。”在《我与地坛》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文本语言来解读文本内容,寻找学生和文本语言的“撞击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人,活着需要的是一种精神地坛;人,活着还需要的是一种爱。”深深地撞击了学生的心灵,从中获取到生存感悟,促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做深层思考:“流星的光辉来自星体的摩擦,珍珠的璀璨来自贝壳的血泪,痛苦是一种财富,从苦难起航,只有在痛苦和磨难中才会诞生灵魂的歌声!”“生命恰似一股激流,没有岩石和暗礁,就激不起美丽的浪花。”“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养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养分滋润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二)融化人文教育,回归人性语文
  1 树立人文教育理念,呼唤人性回归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书是为育人。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树立“人文”的教育观,牢记“学生是人”的原则,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爱好、情感的大写的人来看待,着力塑造其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个体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向往,以达到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完善人格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健康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趣味,开拓视野,发展智育,不断渗透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教育性、情感性、审美性等含有“人文性”的内容。记得2001年高考作文,南京一位考生的《赤兔之死》让阅卷老师一致拍案叫绝,给出了满分,一时间轰动全国。在此摘录我颇为欣赏的几句“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绍而斩其婚使。……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读罢,真是连连叫绝:整齐的铺陈、巧妙的用典、洗练的语言、不容质疑的反诘,颇有《春秋》、《战国策》的遗风。试想此位蒋氏考生,必是对《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非常熟悉,甚至将许多精典段落、章节熟记于心,深受中华古典文化熏陶、得到灵性启迪,才能在临阵之时,从容应战,挥洒自如,写出如此佳作。
   2 挖掘文本人文内涵,搭建“人文”教学平台。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材选文大多是典范佳作,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其作品描绘的纷繁世界,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思维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认真阅读课文,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渗透人文教育,搭建“人文”教学平台,引导学生“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唤起情感,感悟人生,内化自我心灵,形成良好品质。《屈原列传》、《岳阳楼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指南录后序》、《谈骨气》等选文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那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正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像《论语》、《劝学》、《论美》这样的选文,只要深入分析,给学生营造一种审美氛围,便可使学生获得治学之道,为人诚实、胸襟豁达、严于律己、崇尚美德等修养方面的人文精神;还有《老子》、《庄子》的朴素辩证法,《荀子》的唯物主义,《孟子》的比喻推理,《石钟山记》、《日出》、《沙原隐泉》等散文描绘的各种自然风光,以及所蕴含的理性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追求发展的人文情愫等等。
   3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人文教育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相等”。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主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口语及日常生活话题”,均为语文课程资源。针对上述课程资源可以不同程度地开发和利用,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教学引向课外,一方面将学生带出校门,利用当地社会人文资源,发挥它的功能,如:观古迹,登高山,游山野,入农家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媒体文化了解文化资源,走近身边社会事件,评说是非曲直,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学会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全面提升人文精神的修养。
  (三)确立教学主体,回归生命本位
  新课程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处理信息的主体。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善待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情感体验,关注教学中的资源生成与过程生成,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搭建展现个性的舞台,让生命之光闪现出个性和智慧的光辉。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不同生活境遇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体验到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世态炎凉,从而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深层毒害和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漠视就和冷酷。后者主要针对现实生活而言,学生一旦将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融入文本之中,就会通过自身的独特体验创造出崭新的形象,显示自己对文本生活的独到见解;反过来,学生又可以用文本中积累到的生活经验、领悟到的生活意蕴观照现实生活,形成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意见、看法、观念,创造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老师既要善于把学生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进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生活引进现实,实现两种生活的对流,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文本。
  (四)优化多元思辨,回归理性思考
  新课改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由于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方面的多元化特点,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调动他们的想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然而也出现另一种弊端:一味追求解读的“多元性”, 有的是牵强附会、不着边际,甚至有的是误读错解、大放厥词,教师在此刻却是“听其不语”,或是说些勉为其难的赞赏之语。因此要优化多元思辨,在强调多元的同时注重界限,防止越界,避免多元过度所导致的滥言现象。
  在学习《阿Q正传》一文的课堂讨论活动中,抛出了这样的话题: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还需要"精神胜利法",请同学们举例论证。
  话题抛出后,学生先是短暂的沉默,然后是十几分钟的唇枪舌战,观点主要有:
  第一,现代社会仍然需要精神胜利法,它能帮助人们解除心理压力,走出失败的阴影,恢复心理平衡,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如果我们遭遇考试失利,就可以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次小考,并不决定命运,前面还有很多机会。这样我们就能重新拥有勇气和信心,继续向未来挑战。
  第二,现代社会不再需要精神胜利法。面对事实的失败,倘若用虚拟的胜利来安慰自己,那是一种麻痹,一而再、再而三的麻痹带来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当你摔倒的时候,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用力爬起,而不是坐在地上自我安慰。
  第三,现代社会需要精神胜利法,但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它调整心态,但不能一味地沉溺其中而不思进取,前进的方向不能改变,精神胜利法只是我们走出阴影的一种手段,不是我们逃避现实、不思进取的借口。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问题使用它。
  学生这些深刻的观点来源于强力度的思考,强力度的思考来源于“有理、有据、有节”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下,细致把握,注重尺度和火候,既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学生施展的空间,充分显示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促进“多元”的生成,又要灵活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逐步聚合到主流主题上来,从而获得一个合理正确的结论的问题。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陶冶精神建构灵魂,启迪心智,促进生命成长的摇篮。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以“人”为中心,强化语言训练,融化人文教育,实施多元化教学,促成人文精神的养成、理性的思考,大大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王世杰主编:《陶行知创新教育思想》,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刘新科、栗洪武主编:《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④李秋菊、关文信著:《新课程理念与实践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⑤袁运开、蔡铁权主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林在辉(1969~),男,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中学高级教师。邮编:350014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