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福州城市形象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http://www.fzskl.com  2011-06-27 14:50:58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城市形象是指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它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福州城市形象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取得一定成绩也及存在不少问题,针对问题需要在明确城市定位、提高文明程度、培育文化软实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美化城市空间和突出滨海滨江特色六大方面着力推进城市形象建设。
[关键词]福州城市形象策略
 
 
  城市形象是指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所涉及的是与我们目前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市容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个全新的领域。
  对城市的理解和认识是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精品城市的前提和保障。创建有特色的并且适合自己城市定位发展的城市形象能够激发本城市民的主人翁意识, 积极投身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形象是城市投资环境和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在外引内联、招商引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能够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空间集聚, 使城市中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积极有效地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福州城市形象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濒东海,与台湾一水相望,是福建省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84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5年列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等称号,连续七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1999年、2003年、2005年,2009年,我市连续4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一)福州城市形象特色
1、历史悠久,生态良好
     福州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积淀,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元至明清、近代历史人物灿若群星,有海滨邹鲁、院士之乡的美誉。闽都文化传统散落在福州的街坊小巷里,投射在众多的历史建筑上,加上福州独特的工艺品和传统小吃、民谚方言、风俗习惯、地方曲艺、戏剧等,构成了福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工艺三宝体现了福州人的灵巧,闽菜小吃反映了福州人的味道。近年来,市政府投入40亿元启动实施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还新修复了文庙大成殿、于山大士殿、高士其故居、邓拓故居、鳌峰书院、林则徐纪念馆新馆、古田会馆、闽王祠、帝师陈宝琛陈氏五楼、鼓楼前公园等历史文物场所,历史文脉得到延续,福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魅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福州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川灵秀,环境优美,空气质量、饮用水源水质、闽江水质长期保持优良水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连续七年居全省第一,在全国位居前列。空气质量优良率全年保持在国家2级标准内。持续位列全国环保重点城市前十位。2009年,福州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 7%,在全国32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中排名第四。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5 7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 61平米。不仅有温泉古井、河海湖泊和小桥流水,而且茉莉清香怡人,古榕飘须。
2、侨、台、海、港优势明显
  福州与台湾一水相连,是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两地关系源远流长,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关系密切。福州籍台湾乡亲约75万人,台湾的每个县(市)都成立了福州同乡会。福州还是全国著名侨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27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州海岸线长1137公里,约占福建省三分之一,直线长135公里,共可建3万吨以上泊位码头130余个,其中可建5万吨以上泊位码头84个。福州昙石山也是福建海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海洋经济正成为福州新兴经济。
(二)福州城市形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福州也存在固步自封,经济相对落后,交通拥堵等负面形象,政府形象与政府效率还有待提高,市民素质还有待提高。
  2、城市形象个性化不突出。福州对于城市建设一直仅局限于旧城改造和城市绿化上,对城市形象建设方面重视不够,个性不突出。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是指公众对一座城市的总体布局、构筑要件组合配套等外部形态进行综合评价所形成的美好而独特的印象。
  3、对城市形象宣传不力、不持久。在中央和地区大型媒体上的城市形象宣传力度不够,与大连、昆明、成都相比,福州对城市形象宣传明显不力。
  4、福州城市旅游形象有待提升。旅游交通导引系统、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咨询服务窗口、旅游汽车停泊配套、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到位,影响城市旅游形象。
二、福州城市形象建设的主要内容
  当前,福州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要把握规律、抓住特性、综合协调,稳步推进,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教、交通、生态等多方面努力。特别是在统筹城市形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中,都要增强文化意识。城市文明体现在形态文明、功能文明和素质文明上。要以政府为主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改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形象。
(一) 明确城市定位,增强规划意识
1、 明确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城市空间、 特色、形象、功能、产业、文化、属性、精神等方面的定位。要敢于接受国际上先进的城市发展构想,如创意城市、低碳城市、知识城市等概念,并与创新城市品牌联系起来进行谋划。一旦定位确定下来,城市管理就要坚持下去,经过长时间的传播提高受众对城市的认知。
     在城市经济发展形象上,福州要努力强化“海峡西岸”、“省会中心”、 “滨江滨海港口”三个维度。一个城市在经济上的成就是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根源,人们不会平白无故地对一种文化感兴趣,人们感兴趣的文化往往是那种能够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的文化。所以,福州要进一步挖掘作为福建省会城市的职能,充分发挥政治对经济的能动性,发挥既有的行政中心城市的作用,能动地促进福州成为海峡西岸经济中心的建设;提高在海峡西岸中的龙头地位和辐射作用;强化港口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职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在城市文化形象上,福州要发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城市形象的最大魅力来自与众不同。城市形象建设要注重特色、突出文化个性原则。准确定位城市文化对于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意义深远。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之魂。城市精神是城市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发展特征、时代风貌和价值追求的总体现;城市精神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引领、约束、激励市民的行为规范,并把市民素质引领到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作用轨道中。福州要继承历史形成的开放宽容的传统,发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注意保持城市建筑的风貌和特色、闽都民俗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城市的独特性。
2、 增强规划意识
   城市建设是一个艺术创造过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是城市规划要有超前性,在时间上跨度要大,在空间上地域要广,既要考虑近期建设,更要考虑长远目标。二是城市规划要有预见性,尽可能避免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不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过多的憾事。三是城市规划要有协调性,既强调个性,又不能影响总体的风格。四是城市规划要有权威性。这种权威性是通过法律的保护得以实现的,要加强对规划的立法,绝不能因领导的变动而更改城市规划,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人们形象地说,规划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对这样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一定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福州具有山水环抱的地理特点,又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要根据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发展趋势、区位特点等,抓紧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报批工作。要坚持沿江向海、显山露水,加快“两江四岸”修建详规编制和城市景观设计,构筑“两江润城、碧山环城、水链织城、青峰缀城”的山水城市景观。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约束性,增强规划的法律意识。
(二)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塑造福州良好的文化形象
  塑造城市形象内在地承担着促使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任务。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文明创建活动,把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统一起来,贯彻落实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具体分解、落实到各个城区、各个部门、单位乃至各个岗位和每个市民,形成上上下下各行各业群策群力,协同作战的局面,既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又塑造了文明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良好形象。
  城市形象的展现,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形象所蕴含的“精气神”和市民素质。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市民素质的整体状况,决定着一个城市形象的水准。要致力于塑造高素质的市民形象、公务员形象、窗口形象和社区形象,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空间,创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真正树立起城市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协调同步。市民的行为是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市容市貌,也就是城市形象。市民在提供服务(如出租车司机、宾馆酒店服务员、商场销售货员)时产生的顾客满意度也是城市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
  要把宜居城市建设与创建精神文明社区工作相呼应,推进社区(街道)安全、健康、绿化、美化、文化等方面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融入其中,在愉悦身心的同时陶冶情操,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
对外来务工人员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从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制度创新以及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努力,促使农民工市民化,以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推动文明城市的共建,促进城市的和谐与进步,使城市生活富有人情味,居民具有归属感、幸福感。   
(三)注重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推动福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文化力是通过具有凝聚力的地域文化激发出来的人的本质的力量。它包含着两个因素:一是智力因素。经济发展必须有智力的支持,而要提高智力因素,就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二是精神力量。它包括理想、道德、信念、价值观等。这种力量具有激发力、导向力、感通力。激发力赋予经济以活力,导向力赋予经济以价值,感通力则赋予经济以组织效能。缺乏其中任何一种功能,或其中任何一方不适应,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文化力要有文化网络支撑。文化网络包括文化场所、教育设施、科研机构以及公园名胜、文物景观、旅游设施、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娱乐场、体育馆等。要建设一批体现福州城市时代精神、历史传统、地方特色的文化设施,并使之发挥作用,持续为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娱乐休闲是宜居城市重要的社会功能,要把娱乐休闲作为福州宜居城市建设一个重要内容加以规划和建设,努力为市民提供积极、健康、主动的休闲方式。要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的大好时机,发挥福州温泉、高尔夫等休闲资源优势,积极吸引台湾游客来榕休闲度假,把福州打造成为海峡西岸休闲之都。要突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提升作用,努力培养市民爱城、拥城、护城的主人翁意识,发扬城市精神,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文动力,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的建设,借助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的手段,将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更多市民感受福州文化的魅力。要通过打造“中国温泉之都”、“中国漆艺之都”,让闽都文化发扬光大。
(四)发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持福州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对人来说就是一种资源。文化资源不但是一个城市富民强市的源泉或动力,并且可以转化为财富。要使城市的文化资源释放出应有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针对各种文化资源所能发挥的潜能及其与社会、经济间作用,确定恰如其分的切入点和位置,亦即对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宏观的微观的调整,使文化资源这一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的价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物质文明的永续利用上,更重要的应体现在城市精神文明和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发展上。在走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城市文化资源的保存和永续利用,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宜居城市是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现代文明,有着浓厚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人文关怀和良好公共道德的城市。福州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城市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关键是发掘不够。因此,在宜居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延伸,有意识地延续城市历史脉络,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开发的关系,通过“找出来,保下来,串起来,融进来,活起来”,把福州历史文化的碎片串起来,保持城市的完整性、连续性、个性和文化性,增强城市宜居吸引力与辐射力。保持和塑造城市历史延展轴,打通城市视线走廊与节点,将老城区以及新的片区与周边主要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强化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交融。文化景观能增添城市个性和文化特色,用文化景观“装扮城市”能营造让人产生留念感和归属感的人文气息。因此,要重视文化景观建设,加大对古建筑、古民居、名人故居、古街古巷、古树名木、古园林、古作坊、古遗址等历史性街区、传统风貌地带的保护。
  要促进历史坊巷的保护与更新,对于厚重历史积淀的老旧建筑,应该因势利导,在保持原生态的同时合理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守住一份应有的文化底蕴。当前要继续建设完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船政文化博物馆、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等旅游载体,增强闽都文化的旅游功能,通过发展旅游传播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五)美化城市空间,创造和谐城市环境
  在城市形象建设上要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让来访者真实感受到城市的魅力;不同的城市自然禀赋会有很大的差异。对待自然资源与环境,如果给予重视并加以利用,城市会锦上添花;如果视而不见或开发不当,就会形成遗憾。美化城市既要让人从宏观上感到它的规模和气魄,又要让人从微观上体会到它的优雅和舒适、协调美观,其关键是首先应该有文化意义上的深度,即文化的内涵。一个城市不能只是许多柏油马路的交叉和高大建筑的罗列,而应该是建筑艺术和优美环境的结合,应体现这个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情。
  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断创造新的特色,包括新建景点和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完善和美化,二是控制污染,包括控制对自然环境的种种污染和对人文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等。在城市的空间环境中,景点、标志性建筑、广场、公园、街景,具有纪念性、历史性或趣味性的雕塑、壁画、喷泉等均成为美化空间环境的要素,有的则往往成为城市空间环境的点睛之笔。城市的道路、广场、水景、雕塑、路灯、栏杆、壁画、标志、路牌、门牌、公共汽车站牌,各类户外广告等等都应系统地进行规划、设计,协调彼此间的关系,不能机械重复,杂乱无章。道路在城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要考虑其通达能力,还要从外观、色彩、环境、区位、网络、空间组合等角度考虑其美学功能,追求道路的横向美、路网美、线形美、交叉口美、绿化美和服务设施美等。街头巷尾是最能显示城市脸面的地方,应作为改善城市视觉识别的重要内容。比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普通市民对轻松、休闲的公共场所的需求也在提高,建设几条步行街、露天吧、专业街等以缓解生活的紧张,既可体现城市的特色又能创造城市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情调。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公园、绿地、广场等休憩空间,是保证日照、通风等人类生理需求的必需空间,也是居民开展日常交流、散步休闲、锻炼游憩、休闲娱乐、舒缓压力、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重要场所。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一个城市的良好形象,不仅能折射出城市的魅力,同时能形成宜居凝聚力。福州在城市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是,福州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等形象塑造工作还相对薄弱,缺乏大手笔,没有形成极具个性化的美好形象,山水城市的自然特色格局也未充分发挥。目前我市中心城区仍存在可见空间的开敞性较低,公园数量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要加大公园建设力度,努力为居民提供分布合理,具有城市休闲与生态绿化功能的活动场所。福州城区高楼大厦边上还有众多无商业开发价值且影响市容的破旧棚屋,应当有计划地将它们拆迁改造成街头公园。要针对我市园林建设缺乏特色和文化定位现象,对每个公园的主题进行个性文化策划,将福州独特人文环境、古建筑、传统民居、传统文化等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为人们提供视觉景观享受和文化品位欣赏,使人文景观因自然景观而添辉,自然景观借人文景观而增色。
  随着城市空间的外拓,结构的伸展,一方面应努力恢复“三山两塔”的城市布局;另一方面则必须把福州未来的空间放在“大三山”———即鼓山、旗山、五虎山的特色格局下统筹考虑,并通过轴线、天际轮廓和开放空间的设计和引导,实现从传统山水格局向“大三山”的特色格局转变。要精心做好城市空间形态设计,除了加强建筑、园林等为主的空间形态规划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景观设计外,还要注意加强城市主干次道、大型公建等重要节点的规划。要继续开展闽江两岸和城市主要道路、主要内河两侧建筑物立面景观改造,科学规划设计城市亮化工程,加大拆除违章建筑、户外广告清理等专项整治力度,进一步改变杂乱的城市市容面貌。色彩是创造舒适、宜人、美观的人居环境重要手段,是彰显一座城市艺术品位、风貌特色和个性非常重要的“一笔”。福州城市色彩意识和色彩管理相对滞后,各色杂乱的广告牌,纷繁色彩的大楼,让城市视觉美感不足。因此,要将城市色彩纳入城市规划管理范畴,制定福州城市色彩规划和区域用色指南规范,控制引导城市整体色调,提高福州城市美感。
(六)突出滨海滨江特色,构建福州特色城市生态系统
  要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强内河、环境卫生、突出滨海滨江特色,构建福州特色城市生态系统。
  一是继续实施“显山露水”工程。做好城区4 7座山体保护和景观整治规划,通过加强山体绿化植被和景观塑造,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山在城中,城中见山”的特色。绿化和美化鼓山、鼓岭、北峰、旗山、五虎山等环城众山,形成城市外围生态圈和涵养区,使郊区的绿色山林、田园、水体、天然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与市区内的各类绿地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满足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的心理愿望,或“回归自然”的野趣追求。
     二是发挥内河水系在构成城市景观、传承古都文化、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加大内河综合整治力度,保护好建城区100多条内河和剩余的水域、湿地,做好水系规划、水环境治理规划,河流景观规划,通过创建水景观、恢复水生态、挖掘水文化,将内河两岸开辟成半人工的特色公园、休闲区和风格各异的亲水点,构成多样性的城市山水空间形态的景观带和滨水人居环境。当前要突出光明港等城市内部水巷的绿楔风廊作用,真正做到引水入城,以水活城,发挥闽江、乌龙江两岸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温泉资源的综合利用,注重三江口湿地保护,维护生态格局的完整性。
 三是提高绿化水平。要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河岸增绿、庭院添绿、广场铺绿、屋顶布绿,使绿化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发展,增加绿视率,营造具有亲和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绿色宜居环境。要强化植物配置的季节变化,应用开花植物、色叶植物构建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春季似锦的繁花、秋季如画的色叶植物景观,丰富我市城市观赏性色彩。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要从保护自然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注意种植乡土树种,合理配置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发挥绿化的最大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在江河沿岸、道路绿化带多种植茉莉花、榕树,展示福州市花市树的风采与魅力,让福州变得更加多姿多彩,香气宜人。
四、福州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项目
(一)改造和完善城市标识指标系统
   城市的标识指示系统是城市的表情,良好标识指示就像一个彬彬有礼的主人,热情、亲切地欢迎每一位来宾。随着福州东扩南进,建设东部新城、马尾新区等措施推进,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作为一个生态宜人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经济发达的滨江滨海省会城市,福州的城市道路景观的标识指标系统应该是更加开放而有文化。可以参考国际通用的双语或三种语言对照表示法,地名、路名、街道名和重要的景点、标志性建筑均应作为城市标识和指示的重要内容来考虑。要在考察调研国内外先进城市做法基础上,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决策,使福州的城市标识、指示系统成为城市形象的亮点。
   城市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城市街景、城市雕塑、城市壁画、市标、市树市花等见证城市发展,体现城市标志;要重视书店、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音乐厅、大戏院等文化地标的建设,展示城市形象面貌,美化城市形象,进而传播城市形象。
(二)建立城市形象管理中心,促进城市形象的品牌传播
  1、城市形象管理中心的任务是负责调研和明确城市的形象定位,策划塑造城市形象的重大事件或对以福州市名义举办大型活动,对涉及全国或国际性交流的项目进行形象设计和方案策划,要合理包装、集中力量宣传福州先进制造业、榕台交流、闽都文化和海峡旅游等方面的品牌,使之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2、对城市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危机事件)作出迅速反应,从公关的专业角度去遏止事态发展,用有效快捷的手段去获得大众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合作,用专业的策略和方式进行公共沟通和危机处理,以减少突发性事件对城市形象的损失;进行大众舆论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各类有关城市形象的信息上报决策机构,并且研究国内外城市形象动态,以利借鉴。
  3、积极参加城市形象相关评选活动,并做好相应宣传工作。每个城市都要积极创造条件搞好城市软、硬环境建设。积极参与能提升城市形象的一些荣誉性评选活动,诸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等。参评一方面可极大地促进城市形象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机会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能获得相应荣誉,则又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美誉度。
(三)办好5 18、6 18等大型经贸文化展会,大力推广福州的良好形象
       福州已连续举办十几届的“5 18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福州市应充分借助这一有利平台,提高层次,扩大规模,特别是要打响“海峡”牌,广泛对外推介,扩大福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应利用举办或创新其他各类博览会,特别是举办全国性博览会(如煤炭会、绿博会、海峡版权贸易会、漆博会)的契机,加大城市对外宣传介绍力度,树立城市良好文化形象。此外,还要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种投资贸易、文化交流的展会,广泛宣传福州的经济发展、投资环境等,以文化亲情为人脉纽带,推进榕台交流先行先试和城市的开放融合;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国际的竞争、分工和合作,兼收并蓄,树立福州良好的开放形象和经济形象。
   (四)建设海峡西岸文化中心和闽台文化交流的前沿平台
   福州要大力弘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福州有不排外的历史文化传统,历来没有狭隘的地域观念,未来要以更宽广的胸襟广泛接纳各式各样的生产要素、文化要素、管理要素、人才资源。福州历史上出了很多文化名人,也遗留有大量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要挖掘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重在运作,形成品牌效应,将潜在的人文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展现福州的文化软实力。要弘扬福州“崇文重教”的传统,教育关系一个城市的科技实力和长远发展的后劲。福州出过高鲁、侯德榜、陈景润等大批科技精英和郑振铎、冰心、林徽因等文化名人。他们是福州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载体。福州要建设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大学,吸引更多优势人才到福州,增强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实力。
   要充分挖掘榕台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源,注重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搭建更多有效的平台,积极创新交流形式和内容,先行先试,扩大榕台文化交流的规模,提高榕台文化交流的水平,努力把福州打造成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沿平台。
(五)健全规范市场环境, 优化社会安全秩序,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形象建立在政府管理、政策实施、办事效率、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由公务员日常业务工作所体现。良好的政府形象既是一种投资环境,又是一种经济资源,影响、推动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推动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强化官民沟通、政企对话,及时传递信息,保障公民知情权,尊重市民的主体地位,共同建设人民城市,从而树立良好政府形象。要继续完善绩效评估和网上行政批审的经验作法,提高行政效率,提升窗口服务单位的服务形象,优化投资软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公职人员工作作风,加快依法行政步伐,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投资消费的市场环境形象;
  维护公共安全,是宜居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是满足居民安居乐业需求的基本保证。要把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安全度作为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着力点,以安全、安宁为目标,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打造“平安福州”,构建吏治清明、司法公正、治安良好的社会民生安全环境。

 

 

 

作者简介:杨济亮(1975~),男,福州市社科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邮编:350004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