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山堂”的辉煌与湮灭

http://www.fzskl.com  2011-07-04 15:24:02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三山堂”是福州最早的天主教堂,它在福建天主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被清廷没收改为关帝庙。这座天主堂的兴衰为后人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提供了极为生动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天主教三山堂辉煌


  建于明崇桢年间的“三山堂”是福州最早的天主教堂,它在福建天主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三山堂的历史延革
  据《天主教传行中国考》一书载:“(明)天启四年(公元1625年),叶相国(叶向高)致仕归里,路过杭州,住廷筠(即被称为明代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的杨廷筠)家,因得与艾公(艾儒略Giuelo  Aleni意大利籍耶稣会士)遇,与之语,深为敬服,邀往福建传教。公久怀此愿,正苦无机会,闻叶公言,遂欣然偕往,先在福州传教,由叶公介绍,所与往来者,皆一方名流”①。当时,叶向高在福州的两个孙子也被艾儒略劝化入教。“三山堂”就是由叶向高的长孙益藩君捐资兴建的。《天主教传行中国考》一书称“其(叶向高)长孙奉教尤虔,曾捐巨资,助艾公在福州建大堂一座”②。这里的“大堂一座”即指位于福州城内宫巷的“三山堂”。据《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作者方豪先生所藏《明末各处堂志》抄本载:明崇祯年间,艾儒略在福建各府建有大教堂八座,其中福州府的大教堂“在南门内宫巷”③。
  顺治三年八月(公元1646年9月),清兵克仙霞关,直逼福州城下,隆武帝奔至汀州,为清兵追获。这时,执掌隆武朝兵权的郑芝龙,见南明小朝廷大势已去,遂投降清朝。但其子郑成功却率部反清,并同浙江王析合兵,很快收复被清军占领的福建三府一州二十七县,唯独围困福州城年余未能得手。“至次年三月(公元1647年4月)北方救兵(清朝大军)大至,城始获全。然城中居民百万之众,约死大半。教友二千,存者无几。何大化(Gouveasj意大利籍耶稣会士)神父适在城中,备受诸般困苦。幸满州将帅,知其为汤若望(Adamschall德国籍耶稣会士)徒侣,与一护照,得保无恙,迨福州解严,即退至连江传教”⑩。在此期间,“三山堂”遭受到严重破坏。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这时的顺治皇帝还不满十三岁,他亲政之后,对在钦天监供职的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极为器重,以“玛法”(满语尊师之称)相称,并诰封汤若望为通议大夫。在顺治皇帝的影响下,各地官府对天主教优待有加。何大化神父就是在这个时候返回省城,募资重建“三山堂”的。适逢此时的闽浙巡抚佟国器信奉天主教,闻讯,慨然赠俸银助建“三山堂”。顺治十三年五月(公元1655年6月)堂落成,佟国器为之亲撰《福州重建圣堂碑记》。此碑后来不知下落,但碑文则为梵蒂冈图书馆收藏,已影印辑入台湾版《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第二册。有关重建后“三山堂”的建筑风格,“166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水师提督巴连卫林(Balthasar   Bort)参观它时,曾作了描绘:教堂的外表是中国寺庙风格,内部装饰也是中国化,祭坛与香炉雕刻着龙和其它头首,完全是异端的情调。只有有限的几张绘画和图片,如耶稣基督、圣母玛利亚、报喜天使加百利,才可以看出基督教的特征”。
二、三山堂的辉煌
   “三山堂”不仅是福州历史上的首座天主堂,也是艾儒略入闽传教后兴建的第一座教堂。艾儒略是福建天主教的开山鼻祖,虽然他比利玛窦晚二十几年进入中国内地传教,但他为中西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并不亚于利玛窦。艾儒略著译有七部汉文科学文化学术著作,其中《西凡学》(介绍欧洲大学各科纲要)和《职外方纪》(第一部中文世界地理书)被收入《四库全书》。艾儒略精通汉学,知识渊博,入乡随俗,极善交际。入闽之初,在福州城内传教时,他不仅能够用流利的汉语同福州书院的学者文人谈道答辩,而且活跃于福州诗坛,同明末闽中诗派的诗人互相酬唱。当时的“三山堂”不仅是艾儒略的传教基地,也是他同省城各阶层人士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孤本《熙朝崇正集》手抄本④,内有“闽中诸公赠泰西诸先生诗”共84首,几乎都是赠给艾儒略的。赠诗者71人,绝大部分是明末福建的学者名流,有15人是福州籍诗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被誉为“明末七才子”之一的徐火勃。其赠艾儒略的诗曰:“历尽沧溟九万程,廿年随处远经行,传教天主来中厦,恩沐先朝见盛明。五大部洲占广狭,两轮日月验亏盈,猗欤有美西方彦,包括天人学已成”⑤。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艾儒略品学的推崇。艾儒略“在福建传教,先后二十三年,共建大堂二十二座,小堂不计,授洗一万余人”⑥并著译有天主教汉文著作八部。当代研究中国天主教历史的著名学者方豪先生是这样评价艾儒略的:“在中国天主教外来传教士中,再也没有比艾儒略更受学者欢迎的。《圣教信征》说他被目为‘西来孔子’。这样崇高的尊称,连利玛窦也没有获得”⑦。
  清顺治二年六月(公元1645年7月),南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号隆武。一日,隆武帝巡视“三山堂”,嫌其狭小,“谓人曰:‘如此湫隘,岂足为上帝所歆格?’遂发帑金,谕令重修。不数月堂工告竣,立牌坊于堂前,大书‘敕建天主堂’五字。又悬匾于堂上曰‘上帝临汝’。立碑记其事”⑧。明末清初,在华耶稣会刻印出版的许多汉文著作,有好几部出自这座“敕建天主堂”。如“杨廷筠的《天释明辨》,艾儒略的《性学觕述》(公元1646年)、《五十言余》(公元1645年)、《三山论学记》,龙华民的《圣若撒法始末》(公元1645年)”⑨等著作都是在“三山堂” 刊印发行的。
三、三山堂的湮灭
  进入康熙朝后,由于发生天主教禁止中国教民尊孔祭祖的所谓“礼仪之争”(发端地就在福建),康熙皇帝曾一度禁止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廷下达了更为严厉的禁教令:把各省西洋传教士集中解往澳门,天主堂全部充公,严禁国人信奉天主教。于是,“三山堂”在这场凌厉的禁教风潮中被福州府没收,改为关帝庙。此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由“三山堂”改成的宫巷关帝庙,历经数度兴废,早已面目全非。1949年福州解放后,此处成为福州宫巷小学校舍。
  虽然,“三山堂”早已荡然无存,但今天站在它的遗址面前,我们似乎依稀可以看到与这座天主堂兴衰史相关连的、东西方不同文化在福建省城的历史性撞击所迸发出的火花。它为后人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相融汇,提供了极为生动的历史借鉴。
注释:
  ①肖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卷4,第199页。
  ②同上注,第200页。
  ③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第一册,第190页。
  ④编号为钞本部中文七0六六号,见顾保鹄:《熙朝崇正集影印本序》。
  ⑤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第一编,第652页。
  ⑥肖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卷4,第220页。
  ⑦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第一册,第185页。
  ⑧肖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卷5,第231页。
  ⑨林金水:《艾儒略与明末福州社会》,《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2期。
  ⑩肖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卷5,第258页。
 林金水:《艾儒略与明末福州社会》,《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2期。

 

作者简介:池惠中(1947~),男,福建省天主教“两会”副主任。邮编:350001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