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文化与现代慈善

http://www.fzskl.com  2012-10-11 10:16:36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观音文化之“救苦救难”说与慈善事业之“救危助急,济困扶贫”之道是相通的,二者均强调仁爱、慈悲、济世、积德、行善,但慈善事业尤其是现代慈善理念与之相比则高级的多。现代慈善理念源远流长,现代慈善事业的价值观正在向“人人慈善”发展,现代慈善是一种公共行为,现代慈善事业追求高度透明的自律机制,现代慈善理念正得到不断提升。
[关键词]观音文化现代慈善


一、观音文化
  在民众中提起观音菩萨,老幼皆知,妇孺都晓,差不多人人脑海里都深深地嵌着一尊观世音菩萨的法像。在福州西禅寺与鼓山涌泉寺,观音塑像矗立在莲花池中,她相貌端庄慈善,手持净瓶杨柳。据说观音具有无量的智慧与神力,她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人们在观音菩萨像面前,手持一柱清香,低头虔诚顶礼膜拜,口中朗朗有词,祈求观音菩萨保佑。经典记载称:“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怒怨之状),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当我们漫步在华夏大地时,经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观音庙、观音堂、观音洞,以及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雕刻家塑造出的各种姿态的观音像,看到小孩子戴的“送子观音帽”,喝到“观音茶”,令我们感到亲切、温和的观音无所不在,观音信仰反映了华夏文化的深厚积淀。观音文化所承载的历史传统至今没有消失,在民间中仍在广泛传播,为广大民众所践行。
  观音文化泛指围绕观音这一人物的传说、观音思想、观音崇拜行为等方面的总和。观音,又称观世音,是佛教菩萨之一。以“关心世间的喊叫声音”出现,呈女相。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观世音在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崇拜,并在随后1000多年的历史更迭中,观音信仰对中国本土宗教和民间信仰产生巨大影响。佛教徒认为,观音是救苦救难之神,把她尊为观音大士。受中国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社会信仰观音的民众很多。有关观音点化民力、宣传佛法、指点迷津、普渡众生脱离苦海的传说流传广泛,对社会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并呈现丰富多彩的神灵崇拜现象,进而演化了观音文化现象。笔者以为,任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民族和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观音文化亦是如此。
  从民间信仰角度看,人们不光把观音看作是佛门的菩萨,而且还比作儒家的圣人,主要体现在孝道观念、子嗣观念、长寿观念与仁善观念。据了解,观音信徒在修行时,很崇拜观音救度众生的理念,给予众生快乐与启迪的品格,非常感念观音的显化,默默奉行观音的教诲。
  观音信徒还认为,只要相信了观音,随便自己怎么做,观音都会来保佑的;人生的一些欲望,拜叩观音,观音会赐予圆满。他们以为,只要平时多烧香,多念佛,便可以祛病延年;只要平时多斋戒,多诵经,死后便可以到天堂享福。甚至于一切欲望与罪孽,不分良莠,只要念几声观音菩萨,就可以实现或避灾避祸。其实这是非常唯心的。
  观音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封建迷信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延续今天。观音文化的产生是建立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以及民众缺乏文化、愚昧无知的基础上。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如雷鸣电闪、星月变化、地震海啸、生老病死等等现象无法解释,以为是上天的发怒与安排,产生畏天敬神感。进而渴求上天菩萨神灵保护,并臆造出各种神灵与菩萨,祈望得到保护,消除灾难,以求得心灵的寄托与安慰。人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面对社会与个人各种问题,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探索世界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才能提高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观音文化宣扬“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法华传·普门品》)。把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而误导民生,吸引无数民众在其雕像面前顶礼膜拜。所以,长期以来,社会有识之士把民间崇拜观音的文化现象斥为封建迷信现象。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观音文化虽然是封建迷信的,是唯心的,也不必把它贬得一文不值。它所倡导的修行而优化品格,孝道而树报恩心;开展的超度往生之人,给予心理指导以淡化精神压力的活动;引导信徒一心向佛向善,不去做越轨之事等等,还是要应予肯定。尤其是它的救苦救难宗旨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其存在的价值。尽管说这种救苦救难的教谕从实践上看比较虚无,但观音文化之“救苦救难”说与慈善事业之“救危助急,济困扶贫”之道是相通的,二者均强调仁爱、慈悲、济世、积德、行善,但慈善事业尤其是现代慈善理念与之相比则高级的多。观音的理念虽好,但对社会与民生的关爱一般缺乏具体的表现。观音信徒只求自保,独善其身,而及少兼善天下并为己任,只知一味诵经拜佛消极等待观音显灵。虽然在观音救苦救难普渡众生思想指引下,观音信仰者、佛门寺院庙宇从佛法理念出发,亦尽其所能做了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但从深度与广度上讲具有相当局限性,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积重难返的各种社会问题。
二、现代慈善的特点
  现代慈善组织各方面力量,广泛集合社会资源,把无形的理念转化为有形的作为,真正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所倡导的美德,并有自己的丰富内涵与特征,得到各方面的推崇与重视,生命力非常旺盛。
  ——现代慈善理念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包括先秦诸子百家都有精辟的阐述,儒家讲“仁爱”,佛教讲“慈善”,道教讲“积德”,墨家讲“兼爱”,表述不尽相同,但义理相近,都蕴含着救人救世、福利民众以及与全人类共通的人道理念和道德准则,对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传统慈善思想的传承,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正如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所说,现代中国慈善文化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复合性文化,在积淀深厚的传统美德基础上,也掺杂了许多西方文化的形式,继而转化成一套融入国际标准的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的价值标准。
  ——现代慈善事业的价值观正在向“人人慈善”发展。从社会价值观看,现代慈善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必要补充。她的核心是弘扬利他主义,使社会情感生态更为和谐,让身处困境的群众体验到人间的真情与关爱,这是其魅力所在。在慈善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现代慈善则从“利他”发展为“互利”。“利他”的同时,人们通过行善得到心灵的愉悦与名声,并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因此,行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职责。“人人慈善”是慈善深入的结果与社会的主旋律。同时,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将从初级走向高级,人们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日益增强。她的一些理念正得到不断刷新与提升。例如,充分尊重受助者的自主性和人格;任何形式的慈善,谦恭为怀;不论其内容,抑或其蕴含的文化,都应该尊重另一方;慈善将从谋求不幸事件的后果转向战略慈善,目标是消除产生不幸的原因等等。
  ——现代慈善是一种公共行为。慈善捐赠以慈善组织为中介,捐赠与受赠分离,捐赠人不知道哪些人因其受助,而受助人也不知道哪些人帮助了他,逐渐将成为国际惯例。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直接捐助不同,免除了感恩与求回报的心理。这种思想实质上是中国传统早就存在的“举善不留名,施恩不图报”的延续与翻版。在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有专门的筹款机构,募款与项目实施进一步分离,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成为整个社会的公共行为。经济学家成思危认为,缩小财富差距,关键在于财富的分配。他认为,社会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的、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以慈善组织为主的慈善事业,在社会资源第三次分配中承担重任,通过社会赖以存在的爱的资源的充分开发与有效分配,让爱的基础得到巩固,让爱的精神得到广泛弘扬。
  ——现代慈善事业追求高度透明的自律机制。以慈善事业高度发达的美国为例,随着个人捐赠免税入法,上至富豪下至普通民众热衷慈善事业,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自律机制。一是慈善机构采用公司化运营模式,决策权在董事会,机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二是自律观念得到普遍认同,内部建立了约束本组织和成员的较为完善的标准、规则等。尤其是资金的申请、拨付及运营费用的预算、核销等,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三是重视行业自律,慈善机构每年都要进行行业评级,按信誉等级由高到低排行。四是政府与民间参与机构管理与监督。政府对慈善机构善款的使用分为法律和行政两种手段。所有慈善机构每年都要提供详细的信息。而民间则自发成立了许多监督组织,建立问责制。在现代的多重监管机制下,追求高透明度始终是每个慈善机构追求的目标,因为它不仅关系着机构本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的慈善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道德氛围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现代慈善理念正得到不断提升。1000多年来,观音文化把慈善当作一种施舍,以金钱与物质施给他人,获取心理上、道义上、名誉上的仁德感,这是儒家观念的反映。在这种慈善中,隐含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今天的慈善,对受助者是一种爱心的沐浴,是一种奋发的激励;而对施助者来说,则是一种爱心的抒发,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飞跃。现代慈善是在传统慈善事业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所谓传统慈善,主要是靠个人自觉自愿、自发自选的行为,称不上是社会的一项事业。而现代慈善主要是靠各类社会公益组织来募集资金,选择项目,组织运作,评估效果,并向社会昭示,向捐助者反馈;并得到政府鼓励,社会支持,政策引导,法律规范,作为一项事业促进它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处于从传统慈善事业状态逐渐向现代慈善事业方向发展的初级阶段。
  台湾的证严法师说,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等别人说谢谢你,你应该首先对他们说谢谢,是他们在帮助你感觉自己是有用的。著名电视主持人白岩松称,做慈善事业,让我感觉自己离幸福很近。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一次慈善活动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内心的充实,心灵也得到净化,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现代慈善理念归结为一句话:爱是在别人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从来慈善事业是一项收获感动和幸福的事业,我们将因此乐此不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慈善,传统观音文化的慈善,由传统文化滋生的慈善,以及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慈善将长期并存,各行其能,并将逐渐融汇。

 

 

作者简介:李孝祺(1946~),男,福州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邮编:350001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