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文化与闽都文化——兼议闽都侨文化建设

http://www.fzskl.com  2012-10-11 10:19:14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侨是文化,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福州是著名的侨乡,侨文化是闽都文化富有特色的重要内容。加强闽都侨文化品牌建设,对进一步发掘闽都文化价值,促进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推动闽都文化、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福州华侨侨文化闽都文化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首次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侨是文化,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福州是著名的侨乡,侨文化是闽都文化富有特色的重要内容。福州侨文化品牌建设是进一步发掘福州文化价值,推动福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推动闽都文化、中华文化走向国际的需要。福州有责任也有优势建设好侨文化。
一、侨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一)侨、侨文化的基本内涵
  侨是文化。在法律上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本文侨的概念涵括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侨属等。侨文化是海外侨居者与祖籍地(国)和侨居地互动中形成的文化,在海外主要表现为华侨华人文化,在侨乡地区主要表现为侨乡文化。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1、侨文化的特征。从文化生成的时空环境特征来看,侨文化有跨界性与多元性、民族性与区域性、历史性与现实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等特征。跨界性与多元性。侨文化生成的环境是跨界与多元的,华侨是侨文化创造主体,华侨在同祖籍地与侨民地之间跨界活动特性决定了侨文化的跨界性与多元性。从环境看,侨文化即含有祖籍地(国)文化(儒家文化等)、侨居地文化,作为以海外移民为核心主体的文化,还有浓郁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的氛围。这种跨界与多元的文化氛围为文化融合与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侨文化形成开放包容与开拓创新的人文特质。
  民族性与区域性。跨界侨居也多为跨民族和跨区域的。无论是祖籍地与侨居地的文化环境都具有极强民族性和区域性。我国侨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侨乡的海外移民都以家族、村庄、乡镇、县乃至更大的区域为社会网络单位的连锁移民,侨文化中祖籍地(国)文化,特别是儒家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和家庭意识浓厚,这种侨乡特性与异域的生存环境结合更进一步增强华侨祖籍地(国)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认同,形成侨文化中独特祖根文化,孕育出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侨文化精神。当然它的民族性与区域性的文化环境也为侨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创造条件,强化侨文化开拓创新的人文特质。
  历史性与现实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从历史看,我国海外侨居移民的历史悠久,从唐起就开始有一定规模人口侨居海外,自明后规模不断扩大。在东南沿海侨乡这种海外侨居活动一直持续不断,侨乡的侨文化即是一个历史的文化传统,又是一个随时代和实践不断发展的现实文化,具有极强的现代性。这种历史和现实交织绵延,使侨文化的跨界性与多元性、民族性与区域性得到延续,强化侨文化开放包容、开拓创新与恋祖爱乡的人文特质。
  2、侨文化的核心精神。侨文化精神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表现,从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表述。王宝荣认为华侨文化的精髓是矢志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拼搏开拓的务实精神、善于学习掌握外国先进技术的进取精神、崇尚商业文明的诚信精神、团结互助、重视文教的乐施好善精神。①林琳认为华侨精神最主要内容是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开放兼容、念祖爱乡,其中敢为人先是华侨精神的特质,念祖爱乡是华侨精神的灵魂。②新侨乡人精神:“爱国爱乡、崇文乐善、开放兼容、和谐文明、创业拼搏”。③王炜中认为:敢于开拓、敢于冒险、敢于吃苦,眷恋故土、爱国爱乡,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凝聚力、团结心,是华侨文化中最具特色、最为核心的内容。④我们认为侨文化核心精神是开放包容、开拓创新、恋祖爱乡。其中,开拓创新是侨文化的核心特质,恋祖爱乡是侨文化的灵魂。侨是侨居海外的谋生者,侨乡是海外谋生者的故乡,侨文化是以侨这一极具开拓精神的群体在异国他乡不断开拓创新为核心实践的文化。如果只有外出谋生,没有侨居地与祖籍地(国)的联系,没有祖根意识,没有故乡(祖国)的认同,就没有真正的侨,没有真正的侨乡与侨文化。新时期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家乡建设事业的大力支持是“恋祖爱乡”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侨是文化,侨文化是一个以侨居海外的谋生者为核心的放眼世界、开拓世界、却又心系祖籍(国)的族群文化。
(二)侨文化建设价值:侨文化与中华文化及其国际影响力
  加强侨文化建设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迫切要求。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次会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对文化强国作出了全面的战略布置。明确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任务。
     侨是文化,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侨力是文化力,是国力。侨力是历代华侨华人艰苦奋斗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结晶,蕴藏于海外华侨华人的资金、人才、技术、文化价值观念、组织管理、网络与信息中,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统一体,是我国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⑤海外华侨华人凭借雄厚资本、丰富人才和高效网络成为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的源泉,成为支持亚太地区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目前华侨华人广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华侨华人总数:2007—2008年间已达4543万人,如今约为5000万人。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7—2008年间,从中国前往世界各地的移民超过1000万人。其中,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约160—170万,来自中国大陆约800多万。前往发达国家的中国新移民近700万,前往发展中国家的有300多万。⑥海外华侨一直是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建立后,华侨科学家纷纷回国献身科技事业,贡献卓著;海外华商回国设厂和捐资办学一度非常踊跃。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正确侨务政策引导下,华侨华人掀起支持祖籍国建设的热潮:大规模投资,继续支持科技事业,大力兴办公益事业,积极推动中国统一大业。据统计,1978—2005年,中国累计吸收华商4170亿美元投资;改革开发以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国内公益事业总额已达700亿元;此外还有大量的新侨侨汇,仅福州市每年侨汇已达数十亿美元。⑦
     加强侨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胡锦涛指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⑧“海外华文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是一个纽带,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到各种磨难而始终不衰,文化的凝聚力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⑨加强侨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侨文化的开放包容、开拓创新、念祖爱乡等优秀精神,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丰富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升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我国文化改革创新与发展;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文化新风尚,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侨文化与闽都文化
  闽都文化即福州文化,是多元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在福州居民几千年“面向四海、建永福家园”的历史实践中传承与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文化谱系中一个底蕴深厚而又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其核心特质与现代精神是开放包容、团结开拓、务实创新、居安思危、为天下人谋永福,即“海纳百川、开拓永福”。⑩福州侨文化是闽都儒家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福州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福州是一个古老的移民社会、著名的侨乡。移民的迁入、迁出贯穿福州开发与发展的整个过程。福州发展历史是一个移民开发开拓建设永福家园的历史,不断开拓建设永福家园是福州文化最持久、最核心的主题。从移民角度看,福州侨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福州汉唐中原移民社会文化。从海洋文化看,福州海外移民与海外交通、海外贸易相伴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汉武帝时期,“会稽东治县有人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明朝以后海外移民规模不断扩大。福州人开拓性的海外移民是以家庭、家族、村庄为单位,通过跨海的亲缘乡缘互助网络来实现。福州人互助网络的有形载体,在原籍地就是家族与村庄,在侨居地就是家族和以乡缘为基础的社团。哪里有福州人,哪里就有福州社团。福州人在海外建立了从自然村、乡镇到县、市的各级社团。福州人跨海的互助网络使“故乡变侨乡”,使“他乡若故乡”。目前,福州700万常住居民有300万海外乡亲,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称得上有海水的地方都有福州人。
  作为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福州海外乡亲给福州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全新变化:侨批、侨汇到骑楼、侨资、海外科技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福州古代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华侨是明万历年间从菲律宾引进和推广番薯种植的陈振龙。陈氏引进和推广番薯种植得到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的大力支持,番薯逐向福建及全国传播,成为中国粮食作物的一个重要品种。陈、金的作为得到后人的盛赞。明何乔远作《金薯颂》称赞陈振龙引种之功;明叶向高作《金薯歌并引》赞金学曾推广番薯种植。番薯种植在福建起到“荒不为实”的作用。郭沫若1963年赋词盛赞陈振龙“引进和推广番薯种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夏鼐《略谈番薯和薯蓣》认为我国人口在西汉末年便已接近六千万,但明代极盛也仍只有六千万,而到道光十五年便增至四万万以上,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番薯:“与明朝晚年输入原产于美洲的番薯,恐关系更大”。可见,番薯引种与推广不仅对福州、福建乃至对中国都有“荒不为灾”的作用。近代福州著名华侨则是爱国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黄乃裳。他曾在沙涝越诗巫开辟“新福州”,多次招募大批乡人前往垦植,极大地促进福州人向东南亚移民。海外移民作为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给福州带来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进一步强化福州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爱国爱乡的文化特质。福州海外移民与侨文化创造的海内外互动的优势条件与文化氛围是明永乐郑和以长乐为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近代福州成为洋务运动重要基地即设船政及其学堂于马尾重要原因之一,是近代福州精英得以开风之先、引领时代潮流的关键,是“晚清风流出侯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福州侨文化不仅是一个历史的传统文化,更是一个现实的不断创新的现代文化。福州侨文化不断吸收海外优秀文化成果促进儒家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在福州居民“面向四海、建永福家园”的历史实践中融合与创新发展,推动闽都文化形成“海纳百川、开拓永福”核心特质与现代精神,即:
  ①“海纳百川、开眼看世界”的开放包容精神;
  ②“同舟共济、开拓四海”的团结开拓精神;
  ③“以海为田、崇尚商贾、师夷长技”的务实创新精神;
  ④“恋祖爱乡、居安思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忧患意识与民本爱国精神。
  改革开放后的福州新移民近100万人,约全国新移民的十分之一,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州市每年侨汇达数十亿美元。截至2007 年底,福州市外商实际投资136 24 亿美元,其中,侨资超过70%;外资企业从业人员42 91 万人,占福州城镇从业人员46 5%,工资总额89 02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福州海外移民与侨文化是推动福州改革开放、福州现代化、福州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加强福州侨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弘扬侨文化精神,有利于福州吸收海外优秀文明成果,推动福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推动福州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提升海内外福州人的凝聚力与创造力,促进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三、加强侨文化建设,弘扬侨文化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文化建设取得许多成就,特别是近十年,福州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发掘和树立了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等文化大品牌,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得到很好的塑造与传播。但是,福州侨文化没有被发掘。福州侨文化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品牌建设都非常缺乏。我们很少从侨文化角度来发掘福州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作为著名的侨乡,福州有责任也有优势建设好侨文化。福州侨文化建设无论侨文化理论研究、侨文化价值挖掘或侨文化品牌建设,都有独特的优势即侨乡的地缘乡缘优势、语言优势、政策与实践优势。国家海西战略与文化强国战略,为福州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重视侨的经济价值的同时,重视和加强侨文化建设,弘扬侨文化精神,推动福州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海内外福州人的凝聚力与创造力,促进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加强福州侨文化建设的思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利用社会与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台、侨、海”资源优势和海西政策优势,以侨文化的文化软件、文化硬件和文化产业建设项目为抓手,建立健全侨文化体系,塑造侨文化品牌,弘扬侨文化精神。
  当前的侨文化建设重点是:
  1、加强侨文化研究。筹建华侨华人研究基金;设立福州华侨华人研究所、海西(世界)华侨华人文化交流中心。加强华侨华人与福州发展、侨乡文化、华侨文化等的研究与交流;编撰出版《福州华侨志》,建立健全福州侨文化体系。
  2、加强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好华侨博物馆、陈振龙纪念馆。加强华侨农场、侨乡特色建筑等各类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和创建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区。
  3、加强侨文化宣传、弘扬侨文化精神。积极宣传普及侨务法律法规与政策,提升侨务法治水平。积极宣传展示福州海外乡亲推动祖国家乡发展与对外合作交流的历史功绩,大力宣传陈振龙、黄乃裳等杰出华侨人物的事迹,弘扬他们“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爱国爱乡”华侨精神。
  4、积极扶持侨文化产业发展。科学开发侨文化遗产,建立华侨公园、建设侨文化景点,发展侨文化旅游;积极做好海外华侨华人祖地寻根旅游。大力扶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反映侨文化历史与现实、体现华侨精神的文艺作品创作。大力扶持以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福州乡亲的市场需求为取向的文艺作品创作。

注释:
①《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华侨文化》,http://gb chinareviewnews 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 jsp?bookid=3262&secid=3330。
②林琳:《加强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研究保护,为建设文化强省做贡献》,http://www gdoverseaschn com cn/qwft/201108/t20110803_181395 htm。
③马丹:《 弘扬城市精神 争当文明市民——侨乡城市精神浅析》,《江门日报》2011年4月25日。
④《华侨文化滋养了城市精神——王炜中纵谈华侨文化核心内涵》,http://www dahuawang com/strb/html/2010-07/19/content_120919 htm。
⑤福州“华侨华人与两个先行区建设”课题组:《培育和发挥侨力的若干建议》,福州市社会科学院:《2008科研成果选编》,2009年。
⑥《约5000万:华侨华人总数首次得出较明确统计数字》新华网,2011-12-01?,http://www cnr cn/newscenter/gjxw/201112/t20111201_508859604 shtml。
⑦福州“华侨华人与两个先行区建设”课题组:《培育和发挥侨力的若干建议》,福州市社会科学院:《2008科研成果选编》,2009年。
⑧国侨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2005年07月13日。http://www gov cn/misc/2005-07/13/content_14766 htm。
⑨张罗应:《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吴承业“两会”归来谈华文教育》,华大新闻,2004年3月23日,http://www3 hqu edu cn/news/common/2005-10-20/4639 shtml。
⑩福州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海纳百川、开拓永福——闽都文化的核心特质与现代精神》,《福州调研》(第50期)2011年8月23日。
吴凤斌主编:《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参见:课题组:《郑和下西洋与福州海洋文化、海外移民》,P261,《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庄国土:《近20年福建长乐人移民美国的动机和条件——以长乐实地调查为主的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李明欢:《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杜维广:《开展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工作的若干思考——以福州为例》,《福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朱维幹:《福建史稿》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77-489页。
《甘薯之父——陈振龙》,《福州晚报》2010年5月17日。
夏鼐《略谈番薯和薯蓣》,《文物》1961年08期转自《福州维科福州专题——陈振龙》,http://www vanke com/docs/about/vankeweekly/573fuzhou/vankezhoukan0115675 aspx
叶钦地:《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的现状与对策》,《福州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课题指导:黎昕
课题组组长:林文平、张兰英
课题组成员:叶钦地、杨济亮、张宗柯、
丁琼、刘艳飞
设计与执笔:叶钦地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