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90年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http://www.fzskl.com  2012-02-08 11:21:58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它是由党所处时代条件、肩负的使命、面临任务所决定的,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世界观、价值观在行动中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90年就是一部精神家园建设史。党的精神家园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要不断加强精神家园建设的路径研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人们生息繁衍的精神性处所,是人们的灵魂安顿之所、心灵所系之处。党的精神家园,从文化上反映出党的宗旨信仰、思想理论、意志品格和先进追求,从观念形态上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权力观、政绩观,加强党的精神家园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内涵

     “家园”是人们生息繁衍的处所,是人们的物质存在世界;而“精神家园”是一种与物质家园相对应的,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系统,是人们建构起来的一种意义世界和理想境界①。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共产党人整体(集体)和个体在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精神境界、信仰追求、品格意志、先进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中国共产党的党魂。建党90年来,精神家园建设主要围绕:

1、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是一面旗帜,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本指导思想,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主义被郑重地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四大”又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上了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六大”又郑重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上了自己的旗帜。

2、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在现阶段是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而奋斗。

3、确立共产主义崇高信念。共产主义信念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的,它为人类提供了其它任何信仰均无法比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权力观、政绩观。中国共产党人今天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干社会主义事业,满怀信心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是出于一种强烈的信仰。

4、践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道德是精神家园的伦理约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二、90年来党的精神家园建设的历史轨迹

119211949年革命战争时期党精神家园建设

  党创建初期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共一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党的二大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结合中国政治经济特点,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强调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急先锋’”。同时对党员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时共产主义者”“个个党员牺牲个人的感情意见及利益关系以拥护党的一致,个个党员的言论必须是党的言论,个个党员的活动必须是党的活动”②严格思想上建党。

  大革命时期的精神家园建设:初步提出了对党员义务和权利的某些具体要求,严格党的纪律,大革命时期,党开始注意到党员的思想意识改造和对党员的教育训练问题。192311月召开的中共三届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通过的《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其中提到要“文学的及其科学的宣传”马克思主义,要用“健全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及社会观及‘集体主义’的人生观”来教育党员和群众,强调“反对个人主义”③。1924-1925年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第二次扩大会议就提出“党内教育问题非常重要”,“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设立党校有系统地教育党员”,“党员的阶级觉悟应当不断提高”④大力加强宣传出版工作,先后创办了许多刊物,注重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同时,在19268月开始,注意清除党内腐败分子,以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在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实际上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加强了对北伐意义的宣传和政工干部的教育训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家园建设:大革命失败后,英勇的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杀所吓倒,他们冲破反革命的镇压,在黑暗中高举革命的光辉旗帜,许多共产党人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共产主义的信念,仍然坚持斗争。“三湾改编”、“古田会议”体现了红军必须置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原则,规定了红军无产阶级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肯定了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对农民意识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改造,肃清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各个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宣传和党员的思想教育,创办报刊杂志,使每个党员都能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随时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革命道理,加强思想上建党。

  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家园建设:为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民族抗战而斗争,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苏区和白区党的代表会议以及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整风运动、党的七大等等,加强党的马列主义的教育,同“关门主义”与增长着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两条路线的斗争,在思想上武装党员和干部,使他们能够掌握马列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能够明晰复杂的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坚定地实行党的正确的路线,富于牺牲精神,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特别是党的七大党章第一次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精神家园建设:七大以来,党员由121万人发展到270万人,新发展的党员和新建的党组织大部分在农村,思想上一部分党员和干部还缺乏必要的教育和修养,他们对党的基本知识、政策了解甚少,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未能及时加以清除。党结合土地改革,开展了以“三查三整”(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提高了党的纯洁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克服了地主富农思想和自私自利思想、贪污腐化的思想意识。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觉悟。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根据党的环境和地位的变化,警惕各种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防止脱离人民,防止变质,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全体党员和干部真正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1949年—1978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开始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党精神家园建设。党执政以后,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巨大发展带来了党内教育的艰巨任务,新党员新干部中许多人思想作风不纯洁、官僚主义与命令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因此党从19501954年开展了建国后第一次整风和整党运动,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反腐蚀斗争的自觉性,转变了工作作风,广大党员受到了深刻教育。1956年党的八大,进一步总结了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对党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加强了新党员的教育任务,要在思想上入党,遵守共产主义道德。1957年开展了全党的整风运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9年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后,党通过加强纪律、轮训干部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来加强党的建设。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后,“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直至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的建设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3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精神家园建设

  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党的思想解放,提高了党的认识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方向,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断加强党风建设。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特区精神”、“光彩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期五种精神”、“抗非典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奥运精神”等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性质、先进品格和心理特征,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执政为民的客观需要,展现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丰富的精神内涵⑤。这些整体(集体)精神,既贯穿于党的理论、政策、路线、方针、策略、原则、经验以及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之中,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精神的凝聚。

三、党的精神家园建设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历史价值:精神家园,对一个人而言,是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对一个国家而言,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精神、意志、观念、理想、目标和追求。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精神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断地强调精神的力量,一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充分肯定精神活动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能动作用。精神虽然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二是出于对中外历史上国家和民族兴亡盛衰规律的总结。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兴旺发达、传承久远,总是得益于自立自强、不懈进取;反之,一个国家或民族从兴盛转向衰败,总是先从道德滑坡、精神萎靡、信念失落开始。90年来,党通过精神家园的建设,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领导人民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整个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 、现实意义:(1)精神家园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精神家园具有为人的精神世界确立秩序的功能,它是连接个体与整体的一个纽带。在这个有秩序的世界里,个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心理上感到安逸,具有归属感,价值上具有确定感。假如在精神上没有这种家园感,个体会感到失望,以至于对生存的意义感到迷茫。没有这种家园感,团体会解体,民族会分裂,文化会消解。反之,它会把一个民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同时也会制约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并确定价值的取向。精神家园予人以希望,否则便是绝望;予人以方向感,赋予个人以行为准则,价值上善恶分明,坚信社会正义,行善会有回报,如幸福感、自豪感,为人们提供人生的信念”⑥。

     2)建设党的精神家园是辨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保持政治敏锐性的需要。目前,一些西方价值观念对不发达国家的渗透,而且由于它们与许多传统价值观念形成鲜明对照,故常常引起不发达国家的紧张和骚动。中国目前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这些现象值得警惕。建设党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加深党员的国家责任感,促进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和民族义务感,通过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对立和冲突,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提高了政府的动员力量。在当前这样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新时代,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激荡带来的新挑战。

     3)建设党的精神家园是承担责任和使命,是保持先进性的需要。努力构建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家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现实的意义。

四、现阶段加强党的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路径

1、高举旗帜不动摇,确保精神家园建设的方向。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⑦。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思想建设为前提,以政治建设为根本,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作风建设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反腐倡廉建设为保障,把精神家园建设的要求贯穿和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亿万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确立的,因此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2、要紧密结合新的实际,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包容性。(1)时代性。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传统,也即创造出自己时代的精神家园。每个时代的人固然都需要传统所提供的价值体系,但同时又需要创造自己时代的新传统,以便能够解决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于是,每一代人都需要缔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他们是新价值系统的创造者。(2)民族性。建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落脚点在共产党,重点却在于中国,要有中国的特色,符合中国的实际,即体现民族性。保持民族性是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保障,弘扬、创新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3)包容性。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必须以开放开明的态度,积极吸取外来优秀的人类精神成果,以宽阔的胸怀包容“异质性思维”,努力探索、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新途径。

3、建设党的和谐家园。以和谐文化为支撑,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使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取得实效。

4、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精神家园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党的坚强而正确的领导。同时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给个人以充分的发展空间,保护个人合法权益,鼓励个人提高创新能力,不断自我完善。

5、利用新型传媒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育方式。精神家园属于意识的范畴,来源于长期的社会实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塑造和培育共产党精神家园可以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途径进行,建设手段也是丰富多彩。除了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在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各国都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包括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显性方式和隐性方式。

6、注重制度建设,建立筑牢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长效机制。制度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根本保障。杜克海姆说,在社会失范的情况下,个人不具备自我实现与获得幸福的条件,制度是维系世俗家园实现公平、正义、秩序的基本保障⑧。制度是精神孕育的土壤。有何种制度,就孕育何种精神,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体制是相应精神观念产生的基础。为了保证通过学习、宣传、教育、培训等途径长期而有效地丰富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必须注重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更具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

7、党的精神家园建设实践路径。精神家园建设要与经济建设、产业振兴、科学发展相结合,要与社会进步、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精神家园建设要通过与大众文化、生活方式、个人修养相结合等等把党的精神家园建设落到实处,落到生产生活的实践中。

 

注释:

①宫丽:《“精神家园”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理论与现代化》 2010年第3期。

②③④《党的建设701921-1991》,中央党史出版社,1992版,第656610091页。

⑤肖力等:《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研究》,《河北学刊》2006年第9期。

⑥严春友:《“精神家园”综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⑧李小三《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俞慈珍(1965~),男,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政治教研部教授。邮编 350014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