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研析

http://www.fzskl.com  2012-02-08 11:41:42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2010年福州市少数民族乡村,农村经济总量继续增加,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提高,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卫生医疗条件大大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但由于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文化教育、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本文对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研析

 

 

  2010年福州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成效明显。但由于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文化教育、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建议从民族乡村的实际出发,科学确定我市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拓宽渠道,促进民族乡村农民增加收入,改善民族乡村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进一步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促进民族乡村社会全面进步;要深化对口帮扶工作,创新帮扶形式,完善帮扶机制,开展企业合作、人才培训等各层次全方位交流,加快民族乡村的开放发展步伐。

一、发展现状

(一)人口现状。据调查,全市2个少数民族乡共有29个行政村和245个村民小组,乡村总户数6899户,比上年增长1.2%,其中少数民族户数1722户。年末总人口23435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875人。2个民族乡从业人员11406人,比上年增长3.8%,其中少数民族从业人员6105人,增长1.0%。从事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6276人、1152人和3978人,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增长21.7%,第二产业增长23.4%,第三产业下降18.9%,三次产业比重为55.010.134.9。全市共有85个少数民族村,共有637个村民小组,年末乡村户数19098户,比上年增长0.1%;其中少数民族户数11114户,占总户数的58.2%,比上年增长1.3%;年末总乡村人口68088人,占全市总人口645.9万人的1.1%,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2002人,占少数民族村总人口数的61.7%,比上年增长4.6%;年末乡村劳动力35171人,其中少数民族劳动力19394人,占少数民族村总劳动力的55.1%,比上年略增。年末少数民族村外来从业人员2599人,比上年下降了7.3%

(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乡村政策及资金扶持,促进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建设步伐。据调查,到2010年底,全市2个少数民族乡的29个行政村全部都实现了“四通”(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邮),共有2个汽车站,通公路里程达144公里,1座供水站,2个垃圾处理站,2个图书馆、文化站,3个社会福利院。全市85个少数民族村全部都实现了“四通”。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加大投入,特别是增大城乡路网建设,2010年村公路里程达630公里,比上年增加57.9公里,增长10.1%,其中水泥硬化里程489.2公里,比上年增加60.5公里,增长14.1%。路网建设极大方便村民外出及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据调查,2个少数民族乡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850千瓦;化肥施用量2425吨;农村用电量1881万千瓦时,人均用电802千万时;当年实际机耕地面积18610亩。全市85个少数民族村农村总用电量6249.5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918千瓦时;化肥施用量(实物量)7121吨,亩均耕地施用量135.7公斤;村及村以下办水电站11座,年发电能力257275千瓦;当年实际机耕地面积13233亩。

(三)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据调查,全市2个少数民族乡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3239亩,比上年增长29.3%;茶园面积3737亩,比上年下降1.3%。茶叶产量206吨,比上年增长3.5%;果园面积4686亩,比上年增长3.3%,水果产量1583吨;食用菌产量3334吨,比上年增长7.2%;肉类总产量1109吨;水产养殖面积550亩,水产品产量3375吨,比上年增长17.8%。全市 85个少数民族村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2472亩,由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56639亩,下降2.5%;粮食产量20070吨,比上年下降5.1%。茶园面积10179亩,比上年增长7.2%。茶叶产量1177吨,比上年增长15.2%。果园面积21830亩,比上年增长3.3%。水果产量8046吨,人均占有量118公斤。肉猪出栏头数50720头,户均出栏肉猪2.7头,比上年增加0.2头。肉类总产量3810吨,人均占有量56公斤。禽蛋产量519吨,人均占有量8公斤。水产养殖面积1544亩,比上年增长14.0%,水产品产量1714吨,比上年增长15.2%,人均占有量25公斤。

(四)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据调查,全市2个少数民族乡2010年财政收入1051万元,比上年增长8.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950万元,比上年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4399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均纯收入4325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市85个少数民族村2010年村财政收入合计554万元,平均每个村财政收入6.5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少数民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653元,比上年增加530元,增长10.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均纯收入5532元,比上年增加592元,增长12.0%。当年参加最低生活保障的少数民族人数1387人,比上年增加了26人。

(五)乡村企业发展缓慢。20102个少数民族乡共有358个乡镇企业,比上年增长1.4%,企业从业人员1653人,比上年增长1.2%,企业总产值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企业实缴税金总额788万元。201085个少数民族村共有村及村以下企业数688家,比上年减少了81家;从业人数5343人,比上年减少了843人,下降了13.6%,企业实现产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3.7%。企业上缴税金和创造的利润分别增长了6.5%9.9%

(六)文化教育情况进一步发展。20102个少数民族乡有完小校4所,中学校数(含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总数942人,教师总数160人。85个少数民族村有完小学校14所,共有完小校教师数222人,其中公办教师211人,所占比重为95.0%。平均每所小学拥有16名教师,在校小学生数2608人,比上年减少254人。每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平均拥有在校小学生621人,比上年减少91人;每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平均拥有在校中学生658人,比上年减少24人;每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平均拥有在校大学生12人,比上年持平。85个少数民族村有文化站18个,比上年增加了3个,文化站总面积10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135平方米。图书资料册数25095册,比上年增加了3031册。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七)卫生医疗条件改善。据调查,全市2个少数民族乡有2所具有一定规模、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设备配套比较完善的卫生院。医院建筑面积1820平方米;共有床位23张;配备卫生技术人员22人,、其中医生12人。全市85个少数民族村及村以下办医疗室66所,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5名。每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平均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名, 比上年增加1名。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的同时由于交通日益便利,使偏远山区的群众求医问药难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全市民族村有64104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中有40549少数民族人口,参合率分别达94.1%96.5%,分别比上年提高了4.14.4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困难

(一)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少数民族村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问题是民族村村财收入低、村级负债高、发展后劲不足。由于我市少数民族村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不发达甚至没有集体企业,造成村财收入渠道狭窄。集体经济仍较薄弱,农户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有限,收入总体水平不高。村级经济基础薄弱,经济上难以对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

  我市少数民族村所处地域,除了福清、长乐一带的乡镇企业较为发达外,大部分聚集乡村企业规模较小,乡村集体经济薄弱。2010年全市85个少数民族村平均每个村的财政收入仅为6.5万元。村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补助。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低,家庭收入渠道狭窄,群众也不富裕。2010年,85个民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53元,仅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543元的66.2%,增长幅度比全市的增长幅度低了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人数达209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0%

(二)生产生活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民族村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产条件较差,水利设施陈旧落后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201085个民族村每亩耕地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为0.15千瓦,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20.8%;耕地有效灌溉率只有61.3%,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农民年人均用电量只有919度,比全市乡村平均水平低50.1%。还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盲点,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民族乡村医疗及卫生设施简陋,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由于文化素质低与民族习惯阻碍经济发展。近年来,少数民族村大中专学生虽增加较多,但能留在本乡本土的极少,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家里剩下60岁以上的老人、妇女、小孩。种植养殖只是自产自销,部分竹林、木材近年销路差,也无人采伐。外来从业人员也是逐年减少。

三、建议和对策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加快少数民族村的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确定我市少数民族村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扎实稳步推进民族乡村建设。要将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的发展规划,扶持少数民族村发展生产、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社会事业,增强民族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少数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市同步推进。

(二)继续重视、支持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我市政府将在罗源、连江、晋安、永泰、平潭和福清等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市)区,每年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补助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从政策上、资金上、投资项目上给予帮助。支持动员农户小额贷款,资金到户。派科技人员下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的路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村级干部带头,改变风俗习惯,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根据各地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强化商品观念,树立市场意识,促进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增加少数民族收入,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

(三)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由于少数民族居住较为分散,85个村,637个村民小组,平均每个村有7个村民小组,不发达地方离村委会较远,五通无法实现,生产、生活条件难以改善,工作重点一是资金投入帮助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支持、动员偏远村庄村民举家迁移往发达地区发展,改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我市政府还将利用35年时间,分批次逐步扶持民族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和饮水改造工程。

(四)加大对少数民族村的科技投入。扶持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和扶贫开发示范工程项目,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山区,普及和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例如:我市罗源县霍口乡福湖民族风俗旅游业发展较好,近年来因无资金投入,道路未修好、景点投资少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应通过积极引资开发加大投入,促进传统的工艺品、餐馆、旅馆、商店、娱乐等旅游多种经营的发展。加大对种畜禽养殖政策倾斜。积极扶持引进资金帮助罗源县碧里羊、波尔山羊特色品种的养殖、出售、加工,增加农民收入。

(五)增加智力投资、发展民族村科技教育,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改变目前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少、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我市在招考公务员时,拟对少数民族予以单独招考,同时在就业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政策倾斜,组织少数民族人员,青壮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本领,拥有一技之长,增加外出人员打工收入。

(六)建立健全强农惠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的长效机制,规范强农惠农资金管理。开展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和构筑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客观要求,是规范强农惠农资金管理、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举措。开展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为着力点,以加大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清理检查力度为手段,增强财政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为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通过开展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力争实现强农惠农政策制度设计更加完善、资金使用管理更加阳光规范、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显著、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包括各级各涉农部门安排使用的财政强农惠农资金。主要是高山族专项扶持资金、少数民族造福工程资金和省市少数民族发展补助专项资金等重点检查三类资金:第一类,对高山族和少数民族造福工程补贴资金。第二类,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如农村“水、路、电、气、房”等资金。第三类,农村社会事业投入资金,如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财政扶贫资金。

 

 

作者简介:龚元婷(1982~),女,福州市统计局农村处科员。邮编:350001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