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九江起义

http://www.fzskl.com  2012-02-08 14:59:02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1909年,林森到九江海关工作后,“密组九江同盟会支会”,又创办公开的浔阳阅书报社,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热心帮助被外国巡捕棍毙的乡民打官司雪冤,赢得民心。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林森在九江闻风而动,在长期准备,精心部署的基础上,领导起义一举成功。随之,林森又积极促成清海军反正,部署增援处在岌岌可危的武昌革命军,策动镇江起义,为稳定辛亥革命大局作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林森浔阳阅书报社九江起义清海军反正增援武昌镇江起义

 

 

19111023日成功举行的九江起义,在辛亥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孙中山评价说:“武昌起义,九江最早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①然而,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够,目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还查无此类论文。九江起义为何能够成功?它在辛亥革命中究竟发挥什么作用?林森对此作出什么贡献?这些问题委实值得探讨。

一、林森创办阅书报社,宣传革命,赢得民心

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上控武汉、重庆,下扼南京、上海,中联江西省内各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在九江布有重兵。沿江设有马当、湖口、田家镇、金鸡坡及岳师门守备炮台。城区周围驻有陆军江西第27混成协第53(相当于团)三个营和庄守忠所率第55标的第二营,以及常备军、巡警等武装3000余人,几乎是江西兵力的一半。”②革命党人也把九江作为重点经略之地。20世纪初,九江革命党人蔡公时等就在九江以讲学、办阅书报社等形式进行革命活动。 1909年,林森从上海调往九江海关工作后,随即“密组九江同盟会支会”,并“任支会主盟人”,③担负起领导九江革命的重任。

林森到九江后不久,就租赁轮船码头附近的民房,设立浔阳阅书报社,明为普及文化知识的社团,实为联络革命志士的组织和宣传革命的机构。他自任社长,吴铁城任副社长,俞根仙、邱于寄等为干事,社员中有商人、教师、缙绅、新军军官、洋行职员等各阶层人士。

林森用自己的薪金和各同志的资助款,购置各种书报供群众阅览。由于有新军军官掩护,宣传革命的书报都大胆地陈列社中。他还注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如胭脂山菊花大会、甘棠湖赛船大会等扩大浔阳阅书报社的影响。为筹措救济慈善事业的经费,林森还亲自编写《浔阳江头》话剧在九江公演。④浔阳阅报书社还大力开展提倡禁烟、鼓励天足、讲究卫生等社会改良工作,一方面为社会服务、宣传新知识、开启民智;另一方面吸纳大批社会各界的有为人士,特别是新军中的官兵,为革命储备人才、奠定基础。

浔阳阅书报社还办了一件仗义执言为民雪冤的实事,极大推动了革命宣传工作。湖口乡民余程发经过九江英租界时,只因误触警律,竟被印度巡捕用棍打死。英国领事为掩盖这命案,急令给死者家属200元钱,将死者收棺埋在西门外了事。

林森得知这个消息,决心教训一下素来作威作福、欺压中国百姓的洋人,为同胞争一口气。他接受过西学的熏陶,了解西方的法律。于是,他密嘱邱于寄找到死者家属,告知一条人命并不是两百块钱所能了却的,应该拒收这恤金,要求依法惩凶,浔阳阅书报社愿意负责帮助他伸冤。死者家属同意,便去德化县衙告状,请求验尸。当时县令是福建人高彤,亲自带人前往检验,填写受伤情况备案。林森认为:这是涉外法律案件,应再找西医检验,对外才有效力;还必须发动民众作为后援;并通知各级官厅主持正义。商会方面也积极配合,愿意提供经费方面的支持。后来林森的同乡好友陈子范找到一位美国医生,把他秘密接来安顿在教会学校,并派邱于寄去陪伴,以防英国人同他接触做手脚。经过周密部署,美国医生对尸体进行了认真检验,断定确是因伤毙命,并在检验结果上签字。邱于寄还对尸体进行拍照。随后林森又派邱于寄到上海聘请美国礼明律师,准备起诉。为了防止死者家属及其证人开庭时慌张怯场,浔阳阅报书社还专门组织他们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演练,林森与吴铁城每次必到。开庭结果,英国领事裁判法庭认为证据不足,将此案撤销。但是由于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在涉外案件上我国没有裁判权。林森虽然十分愤慨,但仍不露声色,勉励同人继续斗争到底。后来林森通过教会同志帮助,另请律师,直接向伦敦法院上诉,由于证据确凿、部署周密,终于获得胜诉。凶手印度巡捕码士被判刑一年,英国领事被降级调离。

在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年代,中国的老百姓冤死的不知道有多少。但能够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甚至直接上诉到伦敦法院并最终获得雪冤的,极为罕见。“全案始末,林(森)、吴(铁城)两先生均有存底,不下数百万言,高至盈尺。”费力如此、心细如此,加上林森对西方法律的了解和战略战术的恰当应用,才有如此结果。余程发案件发生后,“舆论激昂,遍及长江上下游,对英争相抵制,太古、怡和两大公司轮船无人乘搭,无货交运。浔阳阅报书社因此名驰海内”。林森“所以能唤起人心,倾向革命,此事亦一大原因也。”⑤

二、精心筹划,多方策应,起义一举成功

鉴于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已经引起天怨人怒,革命形势日趋成熟,林森与吴铁城商议:“我已决定,救国要从根本着手。根本着手就是要推翻旧的腐败政治。”⑥于是,他们极力推进起义的筹备工作。

林森决定开办商团,作军事准备以便及时策应长江流域的革命活动。九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商贾云集之地。但在辛亥革命前社会动荡不安的岁月,九江商户经常受到土匪的骚扰、勒索,不胜其烦,不堪其苦。官府对此也无可奈何,头疼不已。由于浔阳阅书报社在余程发案件中为民伸冤,声名鹊起,那些身受土匪之害而投诉无门的商家也纷纷求助于浔阳阅书报社。林森就乘机以缉私和自卫为名,组织商团,得到江西巡抚衙门的批准。林森组建商团时举办一个军事训练班,笼络驻扎九江的新军军官当教练,林森与吴铁城等人亲自身着戎装参加训练了六个月。于是,九江同盟会支会不但拥有有浔阳阅书报社,还掌握一支商团武装队伍,文武兼备,为日后的起义打下了扎实基础。

林森虽然人在九江,但他的眼界及活动范围绝不局限于九江。早在1903年春,林森就在上海创建了福建学生会,担任会长,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对黄花岗起义,林森及其福建学生会成员作出了特殊贡献。1911年春,时任同盟会第14支部长的林文准备率部参加广州起义,但缺乏经费。林森得知后通过福建学生会员、台湾的林薇阁募捐了3000元。于是林文、林觉民、他们就依靠这笔经费“作旅费和购械之用”,⑦而奔赴广州参加起义。广州起义失败,林文、林觉民、刘元栋等19位福州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他们大部分是福建学生会会员)林斯琛、严汉民脱险生还后,誓为同志复仇。“林斯琛赴沪联络同志,并至长江各省,以迄汉口,与各省志士谋起义。”严汉民“则直抵西蜀。与方声涛谋反正。”⑧方声涛后来与林森、陈子范等筹商黄花岗起义的善后工作,并预定“光复福建策划,交在闽同志郑祖荫、黄展云、林斯琛、刘通、黄光弼等次第推行。”⑨林斯琛、彭寿松等往长江联络先后回闽后,即加紧策划福建的光复。

随着革命时期的成熟,许多革命党人纷纷潜入长江中下游,准备起事。林森“先期布置,使各地同志联络供应互通声气。上海则有史家麟,镇江林述庆、郑权、蔡人奇,汉口林薇孙,宜昌江屏藩,重庆赵文朗,成都方声涛、严汉民”。林森“自在九江领导同志,密结海陆军。” ⑩

19111010日,武昌起义成功。随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正式成立,宣布废除清朝年号,改为中华民国,推黎元洪为都督,并通电全国宣告武汉三镇已经光复,请各地同时相应。

得知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林森激动万分。但是,九江的人们由于不明真相而人心惶惶。官方报纸报道说是武昌土匪起事,日内即可平复。林森清醒地意识到应扩大宣传,尽快让群众明白事实真相。于是,他把武昌寄来报道起义真相的报纸贴在浔阳阅报书社报社门口,并将报纸上刊登的革命起义反满复汉,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以及受到民众拥戴的要点部分用红笔密圈,特别醒目,吸引了很多行人的目光。时江西巡抚冯汝派赴援鄂之师陆续开抵九江,候轮上驶武昌,下级军官及士兵等经过门前时,亦无不驻足而观。林森见此马上派人准备凳子、茶碗、毛巾以及茶水热情招待那些官兵,并把武昌起义的意义相告。那些军人回队后把所见所闻迅速传开,因此军心动摇,官兵不愿登轮赴汉。冯汝被迫将已开拔的增援部队撤回南昌,后来冯因此自杀。

林森等革命党人对驻扎九江的清军第53标标统马毓宝及其官兵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通过同乡、同学、熟人的关系和清政府驻浔新军、江防军联系,吸收同志。……经过艰苦工作,53标新军中下级将士,几乎全部由倾向而支持革命。”此外,“同盟会派了许多会员参加新军。同盟会员李烈钧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派任54标第一营管带,在该营士兵官佐中,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1023日,林森策动马毓宝举行九江起义,一举成功,剪掉发辫,宣布独立,脱离清廷;成立九江军政府,推举马毓宝为都督,林森为民政长。(林森为便利同盟会秘密工作,没有就职,后来由罗大代理)。

九江起义十分成功:

第一、兵不血刃。革命党人不伤一人就光复九江,这在当时革命派发动的起义中是极为罕见的现象。夺取政权的革命往往要经过浴血奋战。比如:上海光复时,在攻打江南制造总局的战斗中,就有数千人参战,在两次冲锋中就死伤五十多位战士;在福建的光复中战斗进行了3天,仅119日那天就牺牲了13名战士。辛亥革命各省光复的过程中,也有旧官僚(比如浙江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军政府都督,把旧衙门换了一个招牌就完成所谓的“革命”,这种类型的“光复”容当别论。

第二、成果巩固。九江起义成立革命军政府后,没有经过什么变乱,政局稳定。都督马毓宝也没有背离革命,后来他还成为国民政府参军。而有的地区则出现了动乱反复,在湖南发动起义的革命党人焦达峰和陈作新竟被立宪派杀害。而像九江那么稳定的则不多见。

第三、秩序稳定。九江起义后,由于部署周密,措施得力,从而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革命军占领九江后,市面安谧,深得人民欢迎。上海《民立报》报道:“国民军占九江后,即于招商局码头旁竖立中华民国大旗,租界安靖如常。九江军界、学界以及越城中之商店,一律悬挂白旗,及欢祝民国之小红旗,布置周密,并未有战事,且未伤一人。九江租界西人均至林君子超第慰劳,并述欢迎之意。此次九江布置皆系林君筹画,由先得关员及西人赞助,故著手较易。”

诚然,九江起义的胜利、社会秩序的稳定,林森功不可没。他利用浔阳阅报书社做了大量的革命宣传、组织工作;尽力为民办实事而深得民心,并注意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还讲究策略,对租界里的外国人也没采取过激行动;再加上认真筹划、精心布置才有如此良好局面。

三、九江起义对稳定辛亥革命大局的作用

九江起义的成功有力支援了岌岌可危的武昌“对于整个革命大局,实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促成清海军反正,壮大了革命力量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十分震惊,于1012日派荫昌率领北洋军,萨镇冰率领海军星夜赶赴武汉镇压革命。但荫昌指挥不动北洋军,清政府不得不请求袁世凯出山督率段祺瑞、冯国璋等部进攻武汉,对革命军构成极大威胁。

武汉方面推举黄兴为革命军总司令组织抵抗。但由于敌强我弱,汉口、汉阳先后失守。1127日汉阳被攻克后,黄兴不得不离开武昌,东下上海。武昌形势岌岌可危,但最终没有失陷,主要是由于外围形势发生了有利的变化。

海军方面,不但没有构成对革命军的较大威胁,而且大都反正,调转炮口攻打清军。这是因为海军大部分官兵同情革命,不愿为满清王朝残杀自己的同胞,在奉命炮击武汉时,故意不瞄准,不是射向天空,就是射入江中;萨镇冰也仅是奉命行事,也不为满清政府卖力而采取敷衍的态度,后来自行告退。在海军起义中,林森则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功不可没。

当时中国海军较大之军舰是海圻、海筹、海容、海琛四艘巡洋舰。而海圻游欧未返,其余三舰就成为中国海军的主力舰。“驻汉军舰以海筹、海容、海琛三巡洋舰为最巨,其他炮舰惟三巡洋舰马首是瞻。”因此,这三大舰的举动至关重要。三舰的爱国官兵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在酝酿起义。其中海筹舰长为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的福州人黄钟瑛,在萨镇冰出走后成为舰队代理司令。他也同情革命,决心反正。特别是九江起义后,革命军控制了湖口马当炮台,扼住大江中流要津,截断了清军水路接济。而沿江重要城镇民众倾向革命,上行船只只能到达九江为止,清军舰队受到极大威胁,缺煤缺米,难以得到补给。

111日,黄钟瑛率领的清军舰队开往九江,准备归附革命军。但事先舰队与九江方面“未有密约,易生猜贰”。因此,及时接洽,促成这支海军与革命家的联合,至关重要。当时海军官兵多为福建人,林森多年来与闽人海军将领有来往,萨镇冰、黄钟瑛与林森有同乡之谊;海筹、海琛舰的举义组织者何渭生、张怿伯与林森亦有交情。林森与吴铁城当天就登舰拜访,进行沟通联络工作。受到舰队代理司令兼海筹舰长黄钟瑛、海琛代理舰长林永谟以及何渭生、张怿伯等官兵的欢迎,双方纵谈甚欢,疑虑顿消。接洽结果圆满,林森邀请各舰将领数十人上岸宴叙,他们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林森一行离舰时,舰上还放17响炮欢送。

就在这时发生一起几乎使起义功亏一篑的事件。九江金鸡坡炮台司令戈克安因曾与海容号士兵发生纠纷、积怨在身,在海容到达九江的第二天,“水急移锚,戈竟以私愤,诬为私逃,发炮射击”,起义海军“军心大愤……谓不应挂白旗,招致耻辱”。炮击稍停,张怿伯“尽以举义文卷送招商局,呈林森阅看,林又以交李烈钧同阅。林、李洞明内容,益对戈克安之鲁莽行为,深致不满”。当晚,招商局设宴招待各舰将士以及九江当地军政要人,戈克安也到场挑起事端,海军人士极其愤怒,就在这风波又起之时,“林森起立陈词,谓海军颠覆满清,宜协力同心,勿生疑忌,致误大局。言次,痛哭失声。”备受感动的张怿伯也代表黄钟瑛表示:“海军举义,经险阻艰难,不知若干次矣。今兹成功,殆非偶然。时局尚未底定,武汉战事,势复危急。我海军绝无疑忌,摧败大局;愿枕戈待命,效前驱,之死矢靡他”。话未说完,“在座海军将士多悲愤,泣不可抑。”经大家共同努力,一场风波终于平息。海筹、海容、海琛三大舰以及江贞、飞鹰等舰起义成功,成为革命军的水上劲旅。

随后,其它清海军各兵舰纷纷逃往归附革命军,革命军光复上海后,又有建安、楚有、策电、飞鲸4艘,运输舰登瀛洲—艘,鱼雷湖鹏等4艘归顺革命军。118日,在长江上游的清海军12艘军舰因缺粮米,也在镇江“同举革命之旗。计归附革命军者,有楚观、楚同、楚谦等12艘军舰。”

至此,前来镇压武昌起义清政府的海军几乎全部归附革命军,这对稳定辛亥革命大局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壮大革命声威,增援处在危机中的武昌

九江是在武昌首义后的13天就闻风而动,是响应较早、革命势力较强并获巨大成功的地区。“九江是紧接武汉下游的一个大商埠,襟江带湖,为军事重点,也是江防重镇。武汉得此响应,成犄角之势,顿增声威。而扬子江下游各地,于武昌光复后,虽多表同情,但清兵源源南下,人心动荡不宁,九江光复,赣省与扬子江下游,声气得以互通,往来接触,彼此鼓励不少。”

九江革命武装力量陆、海军联合后,马毓宝、林森、李烈钧、蒋君羊、黄钟瑛等举行紧急军事会议,决定:“派蒋君羊率一支队赴南昌,李烈钧领两支队赴安庆援皖,汤铭乡率海容及一部分舰援鄂”。这三支部队进展较为顺利,有力促进了南昌的光复和安徽局势的稳定,也增援了处在危机中的武昌。

1119日,部分起义海军又从九江上驶抵武汉参加抗击清军队战斗。海筹号的黄钟瑛升任为舰队总司令,奉命攻击北洋军。刚起义的海军官兵无不抖擞精神、英勇杀敌,炮弹命中率很高,与前日攻打革命军时故意不瞄准的状况成为鲜明的对照。这一仗大挫北洋军威势,清军汉口东方阵地几乎全面动摇;使革命军声威大振。

第三、促动镇江起义与南京光复

镇江处于长江咽喉地带,是兵家必争的重镇。镇江驻军笫1836标第一营管带林述庆本是福建学生会的骨干,也是林森的好朋友。在武昌起义后革命风潮的推动下,林述庆也作了起义的准备,但又担心成功的把握性不大而犹疑未定。林森急派友人林知渊前往镇江督促其举义;福建学生会会员林之夏也奔走于南京、镇江、上海之间,策划革命,促其旧部林述庆及时响应。于是,林述庆毅然于117日率领镇江新军发动起义,占领全城,成立镇江军政府,林述庆为都督。

镇江起义的胜利和林述庆策动海军南洋舰队12艘军舰反正的成功大大减轻了武汉方面的压力。当清军加紧攻击汉阳的时候,1122日,以镇江军队为主力的江浙沪联军在镇江誓师,随后向南京进军,于122日光复南京,为革命政权奠都南京打下基础。

关于九江起义的意义,恰如吴铁城所言:九江起义“促成革命大局的奠定,可说关系至为重大。”至于林森的贡献,另一位辛亥革命亲历者蔡人奇指出:“辛亥十月武昌起义,响应云从,(林森)公力居多。”诚如所言,林森在民国肇启之时荣膺临时参议院首任议长,其主要因素正是他成功领导九江起义、策动清海军反正、稳定辛亥革命大局等功勋使然。

 

注释:

①柳秋荣:《孙中山与九江》,《党史文苑》纪实版,2008年第4期。

②凌凤章:《辛亥革命中的九江起义》,政协九江市文史委员会《九江百年》,1999年,第106页。

③⑩蔡人奇:《林森传略》,《藤山志》卷三,福建省图书馆馆藏。

④林逸:《民国青芝老人林子超先生年谱》,第23页。

⑤陈仲经:《青芝老人轶事》,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国史馆编《前国民政府主席林公子超遗集》,1966年(台湾)印行,第540539页。

⑥吴铁城:《江西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史料选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74546464346页 。

⑦李云汉:《国民革命与台湾光复的历史渊源》,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1年,第28页。

⑧郑权:《福建省光复史略》,《开国文献》第二篇,第316页。

⑨严骥:《方声涛先生纪略》,《福建辛亥光复史料》,建国出版社,1940年,第359页。

朱汇森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118月至11月册,台湾,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印行,1984年,第795746881882882883884页。

作者简介:林友华(1954~),男,闽江学院教授。邮编:350001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