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http://www.fzskl.com  2012-08-27 11:35:58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规模,是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首位度城市的战略举措,也是福州求得更快、更大发展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世界各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以凸显福州在福建发展、海西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本文就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的必要性、宏观审视、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作一些分析探讨,并提出若干建议和意见,供有关单位决策参考。
[关键词]福州大都市区特大城市区域城市化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福州等中心城市要发挥港口优势,完善城市布局,推动产业做强、规模做大、环境做美,增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7月18日省委召开八届十一次全会就进一步贯彻实施《海西规划》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福州培育壮大闽江口发展区,全力构建福州大都市区,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8月17日市委召开九届十八次全会,也通过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福州要进一步在福建发展、海西建设中凸显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市“十二五”规划也制定了“推动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跨越式、组团式发展,推动福清市、长乐市融入福州中心城区,共同构筑海西大都市区”的战略决策。因此,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是福州求得更快、更大发展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世界各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对凸显福州在福建发展、海西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实现海西省会中心城市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的必要性
1、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是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大业的共同愿望。福州特定的区位条件决定了福州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又是推进两岸统一大业的战略基地。福州对台湾地缘、法缘、亲缘、血缘、文缘关系,一脉相承的文化习俗和语言环境,要求福州构筑一个能够促进两岸经济和文化融合,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功能性区域。台湾与福州在资源和经济上具有互补性,福州具有接纳台湾产业转移的条件,海峡西岸为台湾厂商外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榕台经贸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榕台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福州是大陆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是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现有台资企业3000多家。福州设立了马尾台商投资区,建立了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实验区,开通了福州至台湾的直航飞机和两岸定点海上直航口岸。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有助于福州继续利用和发挥对台优势,借助台湾企业的资金、技术、国际营销网络的优势,和台湾形成互补、互利、互惠以及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从而有助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缩小与台湾经济的差距,推动两岸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增强祖国大陆对台湾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2、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是对接两大三角洲经济区的现实选择。我国加入WTO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加快国内市场的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东部沿海城市加快发展,迅速崛起。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和以广东省为中心的泛珠三角洲经济圈成为引领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新科技革命,国务院从2006年开始,先后批准了十多个经济区(试验区)发展规划。这种发展趋势必将为福建在内的周边地区发展提供新动力和机遇,因此,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有利于福州抓住这有利的发展时机,促进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密切对接,推进与两大三角洲的产业、市场、基础设施等对接,向内陆腹地纵深推进,实现互动联动、共同发展。
3、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是凸显福州在海西城市群中龙头地位的迫切要求。2009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概念,是一个肩负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包括福建省全境9个设区市,浙江南部的3个市(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东部的4个市(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东部的4个市(汕头、潮州、梅州、揭阳),共计20个市。福州要在海西20个城市中起龙头带动作用,必须做大做强城市规模,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才能担当起龙头引领作用。便于加强与宁德、莆田等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逐步促进城市联盟和同城化起程,促进福莆宁融合发展,连片繁荣;也便于推动福州-宁德-南平-鹰潭-上饶发展轴联动发展,形成对接台湾、辐射浙南赣东北和更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高地。可见,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共同构筑环海峡经济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福州必须加快推进大都市区建设,才能构筑好海峡西岸经济区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以福州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多种交通网络为纽带,相互分工合作的城市群、产业带,并把福州培育成为最具活力、最具辐射带动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引领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高地,以此增强福州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强化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能力,为将来建设环海峡经济圈奠定基础。
4、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是福州城市规模扩大的必然要求。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唯一的省会中心城市,要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处于龙头地位和带动作用的城市,它要求城市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使其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首位度城市,必须把人口规模做大到占海西区的10%以上。城市规模达不到一定程度,不但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有限,城市功能也不可能很综合,特别是金融、保险、咨询、科研、设计等部门的高度化、聚集化要求不可能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也逐步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220 22平方公里(2010年)。但与全国省会城市比较仍有较大差距,在26个省会城市中,已有2/3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我市,广州市200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就达到895平方公里,规模相近的8个省会城市(石家庄市、合肥市、南昌市、郑州市、长沙市、南宁市、贵阳市、杭州市)都已超过了我市。与海峡东岸的台湾省台北市比较,差距更大。台北市集中了台北地区60%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台北地区6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对各种规模的城市分析表明:人口规模300~500万人的特大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建设效益最好,其中每万元固定资产的工业产值要比全国城市平均高出45%以上。这说明了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5、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是解决老城区发展空间受限的迫切要求。建国初,福州建成区面积仅有1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仅有31 8万人,如今市区人口有188 59万人(2010年户籍人口),再加上100 多万人的流动人口,合计常住人口已达到292 18万人,老城区早已拥挤不堪,腹地不足渐渐显现。特别是市中心的几个街道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万人以上。人口的密集和用地的紧张造成了老城区发展空间受限。另外,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我们对城市发展趋势估计不足,造成福州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目前城市道路除主干道外,仍有相当部分的次干道是“断头路”,公交车辆无法通行。市区南北交通咽喉的五一五四路,全市主要干道向心汇集于此,承担着市中心吸引的生活性运量,而全市大部分高层建筑也集中于此,吸引着更多人流、物流、车流,交通紧张状况可想而知。空间有限的福州老城区,因人口的持续增长,已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弊端,审视未来,它还将面临更为剧烈的冲击。
二、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的宏观审视
    决定福州大都市区空间扩展的主要因素,一是人口规模的增长,二是城市性质的变化。必须对这两个因素作出深入分析,把福州放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放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加以审视和筹划,甚至要放在参与世界城市经济博弈的平台上考察,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福州大都市区发展战略。
1、福州城市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福州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近年逐渐趋缓,估计到本世纪30年代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可降为零,人口增机械长已成决定性因素。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2010年福州市总人口为711 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440 81万人, 城市化水平61 59%。“十二五”规划预测, 以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5 6‰和人口机械增长率6 65‰,每年增加人口10多万人,到“十二五”期未, 福州市域总人口近800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人口近530万人,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6%以上。福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 5个百分点以上。依据这一发展趋势,到2020年,福州市总人口将达到900万;到2025年,福州市总人口将达到1000多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将达到750多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5%以上。到2035年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望出现负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也将趋缓。
    上述预测表明,福州大都市区人口在今后20年内(2030年)将达到850多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700多万人),比现在人口翻一倍多。因此,福州城市发展必须向闽候、长乐、连江方向发展,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福州城市性质的变化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福州加快推进大都市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新机遇。福州地区占全省的9 56%的土地面积,人口占全省的19 29%,创造了全省近20%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全省近1/4的财政收入,因此,只有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构筑起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大型城市,才能凸显福州在中国经济格局中乃至亚太地区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位置。福州要充分利用这个经济区的龙头地位,首先自己经济腾飞,加快构筑起与毗邻省为腹地的区域性的特大中心城市,发挥福州的区位、交通和综合功能的作用,使之成为连接浙南、粤东、赣东南和闽江口的特大型城市,与周边协作带共同繁荣,和海峡东岸的台湾联手,形成共同繁荣的环海峡经济圈,与已有的华南经济圈、华东经济圈鼎足而立,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新增长源。福州市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加快构建福州大都市区和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城市人口,增强经济实力,尽快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大型城市,然后带动周边地区的繁荣,促进整个海西区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商品、要素的扩散和能量、信息的辐射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福建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加快福州大都市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凸显海西区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措施,以保证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
1、城市规划要超前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和依据,要结合福州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福州大都市区发展规划,修订好福州大都市区范围内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实现控规全覆盖。尽快启动编制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制造业、现代物流、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同城化专项规划。
  要从做大做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的角度来考虑福州大都市区的布局问题,突破传统行政界线的约束,为未来福州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余地,真正做到“跳出福州看福州,跳出福州建福州”的规划理念,把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周边县(市)总体规划纳入福州城市总体规划范畴,形成统一规划、功能互补、联动发展新格局,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加快周边县市同城化步伐。
  按照国务院、省、市三级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来实施,调整福州大都市区发展规划,做大做强海西福州省会中心城市规模。要按照福州大都市区的要求,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同城化建设步伐,搞好城市与城镇、农村规划衔接,切实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形成与福州城市一体化、同城化,共同构筑福州大都市区,实现全市“一盘棋”协调发展。
2、基础设施要先行
  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战略眼光,有前瞻性,要按照福州大都市区的需要去配套。水、电、路、通讯、排污、煤气管线等应着眼于海西福州特大型城市的需要来布局,统筹安排城乡排水、供气、供电、公交、垃圾污水等公共事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积极拓展对外联接,建设好向莆铁路、合福铁路、京台高速铁路福州段等一批铁路项目,争取到2015年福州成为全国十大铁路区域客运中心之一。加快建设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京台高速公路福州段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十二五”期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形成“两环八射十联”高速公路布局结构。即使一时资金难以筹集到位,也应该有预留地。做好“阳光工程”的经营土地这篇文章,以地生财,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银行贷款或引进外资、筹集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同城化。轨道交通向福清、长乐等周边县市延伸,构建对外联接快速、组团之间便捷、城区内部畅通的城市交通网络。此外,还要协调好各县(市)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重复建设,还要发挥好各县(市)的积极性,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同搞好福州大都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利的半小时都市经济圈,为福州大都市区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3、旅游资源要整合
  整合福州市域的旅游资源,由资源的散点开发转向福州大都市区的综合开发,塑造大都市旅游新形象,进一步扩大温泉旅游品牌影响力,形成海西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大旅游圈。要对福州现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旅游相关的潜力及发展走势,国内旅游市场、客源结构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研究分析,理出福州市旅游业近期及中长期发展的思路。
  要组织旅游专家、学者和营销、广告人员对福州旅游资源(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进行策划。开发好福州旅游名牌产品,将福州作为一个品牌旅游城市整体推出。要把温泉与其他旅游景点、休闲项目结合起来,以温泉旅游为主要卖点,与其他旅游景点串珠成链,以此带动福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盘活福州旅游资源。积极推进两岸四地进行常态化旅游合作,极力构建“环海峡旅游圈”。开发设计一系列有吸引力的旅游纪念品。加强福州旅游人才培养,特别是导游人才,它是城市的“形象大使”,要强化他们的业务素质,做好文明服务,让游客玩的舒服、住的满意,使福州真正成为旅游强市。
4、产业发展要优化
  福州要发挥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台湾海峡连接点的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要根据福州大都市区内各县市的资源、资金和市场情况及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全面梳理产业,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趋利避害,采取有力措施,各有侧重地进行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实现错位发展。
  坚持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引导各县市合理布局产业项目,进行产业分工和资源整合,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优势互补的县域经济板块。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6个千亿产业集群和15家以上百亿企业,在5年内使福州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要在现有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整合大都市区内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构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努力培育出区域内一批企业集团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通过成本低而效益好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拉动作用,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以及规模型、集约型的生产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参与全国市场的分工与交换,促进福州经济的互动发展,使福州大都市区产业集中度在30%以上,达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首位城市要求。
  要在办好现有“三资”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外招商工作力度,要围绕产业集群招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拓展龙头企业的上下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港、澳、台、侨、外商来福州大都市区投资兴业。大力吸引外资兴建一批规模效益较好、技术档次较高、市场占有率较大的企业,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强的大项目落地,并充分预留产业链伸展空间,以提高福州大都市区的工业总体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大都市区内能够带动众多农户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要求,发挥各地独特优势,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服务外包业、社区服务业和农村服务等十大领域服务业,积极培育高端服务业。通过产业的扩张效应来策划福州大都市区的发展,提升海西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品位,实现福州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
5、生态环境要保护
  城市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要着手制定福州大都市区低碳生态宜居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小城镇),开展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建筑新技术,采用先进技术处理粪便和生活污水,生态建筑外排水接近或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以下排放标准,大力开展节水、节土、节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统一,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启动“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事宜。
  要从建设生态社区入手,逐步延伸到建设生态县市、生态城区,力争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80%以上的县市、乡镇、村实现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生态乡镇、生态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原理来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老产业,建设产业生态园区、工业生态园区,新上项目从开始设计时就要按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力争在2015年底全市化工、轻纺、冶金、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的骨干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建立起低碳、节能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大力促进环保产业上层次、上规模、上水平,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积极发展环保产品、设备和材料、环保技术服务业,使其逐步成为福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突出抓好“三江两溪”(闽江、敖江、龙江、大樟溪、梅溪)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大樟溪第三水源工程和水质更换工程建设,强化闽江、敖江、龙江水源地保护,确保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进一步搞好福州大都市区绿化美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都市园林,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福州大都市区内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处理水平。启动新店餐厨垃圾处理厂,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泔水等大量餐饮垃圾实现规范化处理或提炼生物柴油。进一步做好显山露水工程,加强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改造,内河实现“水清、河畅、路通、景美”,凸显福州山水宜居城市特色与魅力。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动态监控和保护运行新机制,进一步增强福州的发展后劲,把福州大都市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有福之州。
6、市场布局要合理
   根据福州大都市区和经济发展需要,统筹规划福州大都市区内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资金、劳务、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共同构筑福州大都市区内大型市场,提高大都市区内经济合作的市场化水平,尤其是通过吸引台商投资以及开展对台贸易,着力培育和发展海峡西岸的市场体系,提高经济市场化程度,缩小与海峡东岸市场体制的差距,扩大本区域市场的容量和辐射半径。
   建立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和现代化物流网络,继续整合建设一批区域性大型专业、综合批发市场,积极构筑现代商品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配套好南屿海峡农副产品物流批发市场、马尾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青口机动车交易市场、仓山海峡西岸国际物流商贸城、连江县海峡钢材贸易城等市场建设,加快长乐鹤上大型钢铁物流中心建设。同时,要充分利用福州区位条件和口岸优势,积极开拓区外、海外市场,共同建立福州大都市区外贸生产基地,发展外向型经济。

 

 

作者简介:沈秋贵(1960~),男,中共福州市委办公厅干部。邮编:350001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