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媒体人的修养

http://www.fzskl.com  2012-08-27 11:52:28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媒体从业人员,要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修养,以提高从事媒体工作的政治和业务能力。同时,作为当今媒体人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   媒体人   修养


  一、媒体人的修养
  媒体人,指媒体的从业人员。修养,指的是一个人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综合水平,还包括一个人的品质、道德、气质、对生命的领悟等。媒体人的修养,指的就是要当好一个合格媒体人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拿媒体人中的的新闻记者来说,需要具备四项最基本的修养:即政治思想修养,科学文化知识修养、业务知识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1、媒体人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
  在我国,主流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和舆论工具。媒体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媒体人没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是难以胜任工作的。思想水平是媒体人素质中的根本,因此,媒体人必须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准。弘扬主旋律是媒体的道义所在。优秀的媒体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每写一篇报道,出一个版面,做一期节目,都要考虑社会效果。都要在心里自问:这样的报道对社会是有好处还是坏处?产生积极效果还是消极效果?
  作为媒体人,首先必须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理论的深刻理解;其次还必须清楚我党在各个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三还必须掌握相关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政策法规;第四,要了解你所驻在地方的党委、政府工作重点以及老百姓关心的热点。
  如果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媒体人政治思想修养的首要职责外,强烈的责任意识则是媒体人政治思想修养的第二职责。作为媒体人应该具有“在职一方,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
  2、媒体人要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活动能力修养
  媒体人每天要同各领域的人交往,要接触和采访各类事件,对文化素质和能力要求是无止境的。媒体人既是专家型人才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法律、经济、公关、广告知识等;同时还应该是文、史、哲、经济、语言、心理、社会、法学等方面的专家。媒体人既是专家,也应是杂家,应该博学多才。所以媒体人既要多看书看报看杂志看电视看网络,更要看世态看人情看大局看发展,到一线去学习观察,才会言之有物。
  3、媒体人要有较好的业务能力修养
  媒体人要有比较宽阔的知识面。媒体人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打牢比较宽泛的学科基础。如新闻学属于边缘学科,必须有非常宽阔的知识面。媒体人其知识机构就应该像金字塔那样,有非常宽阔的基础,然后高度才能日渐增加。
  媒体人处于传媒的源头,要能正确认识传媒的社会职能,利用传媒的影响力履行好社会和公众赋予传媒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作为传播者的媒体人“不只是简单地从事传播活动,它除了懂得传播的基本原理外,还应该知道,什么可以传播,什么不可以传播,为谁传播、对谁传播,如何传播,能判断传播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
  4、媒体人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传媒人应该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严守传媒之“德”。
  (1) 首先应有庄严的距离感。“距离”是一种媒体对报道对象的负责任的态度。“距离”意味着对普通生命的关注、尊重和维护,而不是以关怀的名义居高临下的参杂矫情成分的一遍又一遍把报道对象的伤疤揭开。离开了尊重,再多的关注也无法形成关怀。“距离”意味着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意味着特殊情况下的可贵的放弃。媒体人应该明白报道其不该报道的,过度关注其不该关注的,都在损害着社会的利益。要设身处地地为报道对象着想,避免处理简单化。“距离”意味着要考虑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适度性。比如一些灾难新闻、犯罪新闻等,既要全面地传输新闻信息,又要适度地控制灾难现场、犯罪过程等描写和表现,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2)其次是质疑精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向受众提供真实、有益、丰富的信息是媒体的责任。面对市场利益的诱惑,媒体人在选择新闻事实是不盲从,不误导,具有质疑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质疑意味着要有准确的新闻判断,意味着新闻报道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要有权威的消息来源。意味着不急功近利,要深入生活实际做调查研究,既要考虑新闻可能带来的轰动效应,又要考虑新闻的真实性。
  (3)严格自律精神。自律是一种媒体对自己负负责的态度。自律意味着不唯官、不唯富、不唯星,首先要考虑的是公共意识的提高和良好舆论的形成,考虑的是把报道的视点放在造福人类和社会上,真正从民生的角度建构话题,再现世界。自律意识着要时刻考虑对社会承担的道德责任。杜绝漫不经心的正面报道和不负责的负面报道,选择一些真正有价值的符合公众利益的新闻事件加以报道,顺应公众伦理道德,使社会更加和谐。
  (4)采访对象的隐私权。隐私是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不愿为人知和私密性的一系列原因,相对其它信息多了几分神秘,能够激发人们探究的欲望。知情,是公众对公共领域信息的获得。在信息化的时代,知晓意味着占有资源,所以每个人尽可能多地知晓各种信息,这其中就包括他人的隐私。一些缺乏媒介素养的媒体人就往往以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为名义,让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隐私的暴露者和传播者。他们以各种方式刺探、公开曝光公民的隐私,甚至随意猜测,捕风捉影,把挖隐私、买隐私作为自己的必修课,把抖隐私作为吸引受众注意的“重量级武器”。媒体不是简单的传声筒,不是长舌妇,而是维护社会公理和多元健康发展社会公器。
  二、媒体人要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作为精神文明传播者的媒体继承并发扬光大祖先的优秀文化既是职业之责,更是作为中华儿女的当身之务。作为媒体人除了专业素养的要求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理解必须是高于常人的。作为传媒人应当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要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源头和根脉,是中国立身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血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传统文化强调以天下为已任的入世精神——传媒人把社会责任感放在第一位,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兼济天下”强调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而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是铁肩担道义,弘扬正气,鞭挞假恶丑,为社会营造和谐氛围。在传统文化中,视民为父母。《大学章句》中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儒家文化的“民为邦本”思想就是今天传媒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根基和发扬。
  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这也是传媒人应该遵守的为人准则。作为传媒人,心中有仁,才能爱人,心中要装着群众,热爱群众;心中有义,面对灾难和危机,才能身先士卒,才能在危难之处见精神,才能创造出感天动地的作品;心中有礼,才能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架设起互信互谅的友谊桥梁,才能为社会营造轻松愉快的和谐氛围;心中有智,传媒人才能创造出精品节目,传媒效果才能达到尽善尽美;心中有信,传媒才能深入百姓心中,才能创造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传播业绩。正如孔子《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就说出了诚信是人的根本,更是传媒人的信条。
  2、传统文化强调社会的伦常秩序——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伦”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概念,它不仅起到维护社会整体秩序统一、人际关系和谐的道德纽带作用,并且在道德哲学上体现了伦理的精髓和真谛。“伦”的本意是指人的辈分,人伦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群的组织秩序。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比如“亲亲、尊尊”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家庭、社会、组织的关系都受到破坏性的挑战,建立“亲我所亲,尊我所尊”的和谐社会关系,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显得尤为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对于今天以德治国的思想的学习与践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传统文化强调重义轻利——媒体要求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作为媒体人,心存“仁与义”,就能严格遵守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在新闻采访中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坚持公平和正义,为弱者鼓和呼,让新闻报道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坚决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作为媒体人就要有“慎独”思想。所谓“慎独”,就是要严于律已,要慎守道德。在今天,媒体人这种自律的操守非常重要,培养这种传统的“慎独”精神,对于建立廉洁奉公的新时代媒体人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4、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媒体提倡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和谐的一面。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都讲究和,同时也特别强调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协调。一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破坏自然,而只能与自然和平相处。另一方面,自然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主体,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与人类和平共处的客观对象。这种天人和谐思想,同样适应于今天媒体倡导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只有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克服各种困难和险境。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间,强调以人为本。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和突出到了处理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要讲究和。“和为贵”,强调其协调性,同时,要坚持“和而不同”,即顺应自然、社会、时代的要求而不随波逐流,强调人性的自我意识。这种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非常重要。
  三、媒体人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1、媒体人要深入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争取受众对传播者的认可、信服。
  媒体人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要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经典文化有深入学习和了解,在广博的基础上达到“精”和“专”的程度。媒体人博学多识是做好传播工作的前提条件。必须敬畏文化,懂得尊重受众。尊重受众,敬畏文化,其实就是尊重自己,这应该成为媒体人的基本素养。
  要成为文化人,传播者就要热爱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新闻宣传艺术,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软实力。目前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以致于“现在受众普遍反映是,报纸、广播、电视中让人想看的、愿看的、耐看的、爱看的精品力作并不多。”公信力的下降,是媒体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危机。
  有责任感,才会有敬畏文化的自觉、不断学习的动力;有责任感,才会居安思危、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才会热爱并用心做好文化传承和传播工作。梁启超先生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的乐趣。”这就道出了媒体人所肩负的责任和所得到的人生快慰!新闻人的责任,包括传播责任、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其中,传播责任解决“四大公害问题”,即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政治责任解决舆论导向、新闻监督问题;文化责任则是历史赋予新闻人的一项 ,因为媒体人传播的信息将随时积累为文化,进而沉淀为历史,对文化负责,就是对历史负责。
  2、媒体人应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好辨析、把关作用——注重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素养的传播,剔除糟粕性的传播。
  媒体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通道。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注重发挥道德教育作用,借鉴和吸取儒学道德精髓中适合时代需求的内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坚强阵地。
  (1)媒体人注重传播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
  儒学很注重对道德修养的培育。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这教导人们如何利用有限的生命去争取、去创造无限的超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些要落实到现实中就要个体进行内省,重新思考人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沟通。
  (2)媒体人注重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儒学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的两个基本准则。“忠”,是忠诚待人,“恕”,是指宽厚待人,也就是推已及人的仁爱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人们在进行社会人际交往的时候,注重对自我的节制、自责、自律法;对他人要宽容,提倡诚恳坦率,反对虚伪的言行;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和平相处,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并且互相理解。
  (3)媒体人注重传播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关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等。儒家对人的重视,“天地之性以人为贵”(《孝经·圣治》)一向为儒家所普遍坚持,都体现了儒学的人文的关怀和以人为本的观念。
  (4)媒体人传播传统文化要把好关,剔除封建糟粕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今天要大力继承和发扬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皇权至上、小农经济环境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精华和糟粕并存。作为媒体人学习、传播传统文化,一定要有清醒、理智的态度,取其精华、弃除糟粕,真正做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既是对受众负责,更是对历史负责。
  3、媒体人要发扬光大的重要传统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天的和谐一致,是中国传统文化综合思维模式的最崇高最完整的体现。在中国的先哲们看来,自然宇宙与人是一有机整体,因此人应该“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人才相生共存。强调人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的同一性,人应当遵循天人和谐原则,与自然界相互适应,相互协调,遵循自然规律,从天而动。实际就是要求人们既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尊重自然规律。
  (2)道德至上的价值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道德修养,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干,儒家的“三纲八目”,道家的“修道积德”,都是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对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人们的节操品行,纯洁了人们的精神灵魂,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出现了不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正义捐躯的豪杰英烈,也出现了不少“一诺千金”的诚信之士,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崇高德性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追求。
  (3)与时俱进、整合创新的精神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看,世界上许多文化发祥地和它所创造的辉煌文化,随着历史的嬗变而先后渐趋势微,如古埃及文化、玛雅文化,自我封闭、缺乏创新、固守僵化是这些文化走向没落与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只有中国文化如涛涛江河川流不息,不断发展,绵延几千年而不衰,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具有强大的整合创新能力。(《史记》)司马谈所说的“与时迁移”,显然与《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与时消息”的理论是一致的,都是说人的所思、所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变化而有所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无所作为。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理念的指导下,使得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受到域内少数民族文化和域外不同质态文化的冲击时,能够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超越,将异质文化的合理因素纳入自己博大精深的体系之中,进行整合创新,借以壮大自己,从而成为世界文化史上令人瞩目的高峰。
   (4)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记载先贤们百折不挠的自立精神“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而司马迁本人,也是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发愤修志,继孔子《春秋》而作《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都更反映出中华民族愈是受到挫折之中,愈能奋起抗争,愈具有坚忍不拔的自强意志。尤其在国家和民族危亡关头,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斗志表演得愈发激烈,无数志士仁人为此鞠躬尽瘁,奋斗不息。“卧薪尝胆”“击楫中流”等典故,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民族志士不断奋进。正是这种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培育了我们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努力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诸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基本风貌,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今天,当我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审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时,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不受时代限制,不仅在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独具魅力。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注释: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1983年版。
②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①司马迁:《史记》,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④汪受宽译注:《孝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⑤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⑥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⑦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⑧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⑨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⑩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戴元光 邵培仁 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 ,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朱羽君、雷蔚真:《电视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李道湘、于铭松:《全球化与中华文化》,2009年版。
胡沧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先进文化的构建》,《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
聂石樵:《传统文化刍议》,《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朱清河:《跨文化传播视觉下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当代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郁新:《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价值特征》,《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王琪:《媒介素养与媒介文化》,《北方论丛》2007年第4期。
姚治兰:《媒体人的媒介素养与媒体责任》,《新闻界》,2008年第12期。
李勤德:《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框架》,《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朱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攀登》,2005年第3期。
孔祥科:《论新闻记者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新闻记者》,2001年第2期。

 

作者简介:刘义萍(1964~),男,福州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经理,高级记者。邮编:350014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