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

http://www.fzskl.com  2013-11-25 10:58:15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及其旅游价值的开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现状与存在问题,从加强保护夯实开发基础、打造名城旅游精品工程、加强营销推介树立良好形象、加强配套改善环境、多管齐下加大支持力度、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个性和特色,也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大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有助于快速提升城市品位、知名度和美誉度,对福州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旅游开发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现代建筑、城市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区等组成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旅游开发体系。目前,福州三坊七巷与“海上丝绸之路福州遗迹”已被国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后备目录,标志着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旅游开发已进入一个良性互动发展新阶段。
(一)编制和完善各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福州市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20)》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正在上报审批中。该规划结合福州古城的历史特征和遗存实际情况,划定“一城两区”为历史城区范围,总面积10.1平方公里,总体规划比原先增加了2.6平方公里。新增了台江(台南)与仓前山两个片区历史城区,涵盖福州清末到近现代时期的城市拓展轨迹和历史信息。同时根据新扩展的保护范围,由三坊七巷管委会正式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两山两塔两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特区规划》。目前《两山两塔两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特区规划》成果和区域内设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规划的制定为提升福州市各部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重点,切实做好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旅游开发管理工作
  一是积极挖掘以三坊七巷文化为代表的福州历史文化,保存了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全面启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保护工作。按照“修旧如旧,保持总体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和“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的思路,展开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作。2010年、20l1年,三坊七巷连续两年接待境内外游客超800万人次,现在的三坊七巷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会客厅,并以浓厚的人文气息逐渐成为福州历史文化第一休闲品牌。同时,开展了林则徐系列古迹、台江上下杭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修复工程,广泛收集整理保护涉台文物,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凸显福州历史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价值。自福州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绝大多数的文物保护单位得以保存,中心城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337处。
  二是开展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和主要街巷传统风貌整治工作。在组织编制各项城市历史文化中轴线保护规划基础上,按计划逐步实施屏山镇海楼重建、鼓楼遗址公园建设、南街改造和风貌整治工作。同时,还先后开展了古城区内澳门路、道山路、北大路、鳌峰坊等传统街巷街景风貌整治工作,使得福州古城风貌不断彰显,历史文化价值日益体现,形成了以三坊七巷、朱紫坊和乌山、于山四个临近历史地段围合的“两山两区”风貌地段,以及位于台江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和位于仓前的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基本延续了历史城区在历史上的城市功能格局特点,如鼓楼区用地功能以行政、商业、文化居住为主,台江较为完整的传承了传统的商业集聚功能,仓山一带则突出延续教会学校的功能。这条较为完整保存、历史脉络清晰的中轴线与前述重点保护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形成了福州市目前较为清晰完整的历史城区本底风貌认知。
  三是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福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经申报成功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内的非遗项目共51项,申报的非遗项目已经涵盖《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所有分类目录。2011年,举办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展演活动,开展第六个“全国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组织闽剧、评话和伬艺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福建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成为福建首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福州市聚春园、同利肉燕、老卤酱鸭、永和鱼丸、老天华乐器等8家企业上榜商务部公布的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名录。
  (三)加大投入、严控规模,确保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福州市结合旧城改造,实施三坊七巷及其风貌区、乌山南北坡、屏山山头角、仓前山北坡等历史城区、历史街区、风貌区保护,居民搬迁5000多户,拆除各类建筑60多万平方米,投入资金达50多亿元。同时继续严格控制历史城区建设强度。特别是在旧城更新改造中,严格控制建设容量和建筑高度,力争把旧城的居住人口调整到适宜水平。坚持以“保护第一,适度开发”为原则,实现了福州名城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树立文化遗产保护与适当旅游开发的典范,实现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营销、加大宣传,不断提升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知名度
  一是加强了营销设计。三坊七巷,朱紫坊、台江、仓山等中轴线上重点古迹遗存都通过整合各自周边旅游资源,以自身开发为主要载体,带动了周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综合开发保护。同时针对旅游团队制定了优惠政策,主动让利,与各大旅行社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二是加大宣传,提升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通过电视媒体、网站、论坛、微博、制作宣传片等形式加大了宣传推介力度,吸引外地游客。在中央一套、四套投放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宣传广告,并在《走遍中国》、《远方的家》等央视知名旅游栏目进行福州形象专题宣传。同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策略,组织专人赴各大主要旅游客源地开展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推介会,并邀请各地组团社的踩线团来我市踩线,为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争取了更多的客源。
  二、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的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尚需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对于年代较为久远的遗址日常维护不够。如作为闽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目前台江上下杭文化街区某些重要遗址没有及时修整,表面已经出现霉变、风化和开裂现象,有些文物还存在电线分布杂乱、防火设施不全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城市建发展导致老城区保护压力增大。高层建筑在主要文化聚集区内的数量和高度的不断攀升,使得历史城区逐渐的丧失城市传统特色和天际轮廓线,造成“三山虽在却不显,两塔对峙不相望”,西湖变成“西坑”等现象。同时,由于各历史文物属多个部门管理,沟通协调较少,使得有些文物管理与监护、使用与维修相脱节,文物保护管理存在“缺位”的现象。
  (二)缺乏精品特色旅游产品,旅游配套建设相对滞后
  无论是已经开发初见成效的三坊七巷街区,还是台江上下杭与仓前山等片区,都存在缺乏精品特色旅游产品,无法留住客源长时间游览的问题。福州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总体上还是“满天星、缺月亮”,尚无法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长时间驻足流连。同时由于各个文化古迹聚集区景点的旅游六要素建设相对滞后,旅游开发力度不够,缺乏创意,景区自配停车场面积不够、公厕数量不够、游客中心位置不明显、景区住宿设施缺乏、旅游互动项目、休闲服务设施相对较少、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等问题都大大降低了旅游吸引力,无法满足各种不同层次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带动旅游消费。
  (三)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
  长期以来,福州作为旅游中转城市,文化旅游氛围不够浓,文化旅游形象提炼不足,没有形成鲜明特色的文化特色品牌和独特的竞争力,旅游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还远远不够,在全国知名度不高。如三坊七巷街区,虽然2010、2011两年接待境内外游客都超800万人次,但从游客结构看,进入收费景点的多为公务接待与持年卡的本地市民,而进入景区的外地旅行团有70%不会选择进入收费景点,不仅流失了巨大经济效益,还会使游客对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产生误读,误认为南后街即为三坊七巷,对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人才队伍尚需进一步建设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需要特殊性、专业性的人才队伍作保障,但目前我市相关人才力量还相当薄弱。一方面,文物考古、鉴定、古建筑维修、传统工艺制作等专业研究人才、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对大量文物古迹的保护性开发造成了困难;另一方面在文化古迹景点的“艺术导览”相对滞后,游客进入一些已修复的古建筑和名人故居中,没有行家在场逐一指点解说,游客无法领略到古建筑的艺术韵味,难以领略到名人的历史功绩和精神面貌,无法将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游客的口口相传带到境内外,形成良性发展的格局。
    三、加强促进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保护,夯实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
要认真贯彻中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整体规划,有机更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完善规划的制定发布,严格执法。建议福州市尽快落实《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上报审批工作,为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规划和法律依据。同时建议建立动态巡查和举报制度,组织专门执法队伍,对各个规划内各个片区开展不间断动态巡查和监控。
  2、做好福州历史文化资料的普查与搜集整理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认真做好文物普查和重要历史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特别是对于即将消亡的历史见证人回忆或物的整理搜集以建立完整的福州历史文化档案,为游客提供更加感性的福州历史文化的宣传介绍,丰富文化内涵。
  3、全面控制,重点保护。按照规划,全面掌控福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情况,划出若干区域,有层次、有重点的进行修缮和恢复,保护其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对于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或历史遗址,建议由市文物部门联合市消防、建设等相关单位开展安全大检查,责令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保护单位限期整改,完善技术保护措施,以保证文物安全。同时,划定重点保护区、留出环境协调区:重点保护区以保存、修缮为主,尽量完整地保留其中历史真迹的部分,一般不进行其他工程建设;环境协调区注重保护建筑物周围的“视觉环境”,如建筑高度、层数、体量、造型、比例、色彩、效果等,保证文物古迹的风貌和周围的环境氛围相协调。
  4、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地若是过度发挥经济功能,将大大掩盖文化氛围,使得文化韵味和传统传承被商业挤压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最终将损害文化旅游的价值,影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要把握协调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建议在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过程中,要切忌急功近利,树立把文化遗产视为城市资本的理念。建立保护制度,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并使开发有利于保护。
  (二)打造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精品工程
  1、加强研究,突出福州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精品特色。建议成立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研究会,以专家、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吸收少量市民代表参加,主要负责全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保护维修及学术研究等专业性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工作提供理论研究与政策探讨。依托新成立的闽都文化研究院,举办一些学术研讨会,进行福州历史文化的深入开掘。同时,针对搜集整理的福州历史文献素材进行专题分析、详细考证与生动描述,形成高水平的适合各个文化古迹遗存的形象介绍,充分释放历史文化古迹的文化潜能。
  2、精心运作,培育福州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精品产品。深入挖掘三坊七巷、上下杭、仓前烟台山使馆区等古建筑文化和名人文化。在项目设计上,力求布局合理、名称贴切、富有美感、历史氛围浓厚,使文化旅游游之有物;在项目讲解上,尽可能增加信息量,提供丰富、准确的史实,坚持与传说、诗词、民俗、民曲等相结合,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开发观赏性强的旅游表演项目,通过展示、参与等手段拓展历史建筑、古迹的文化外延。展示福州历史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色。
  3、优化组合,联成福州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精品“线路”。一方面,加强同类文化旅游景点合作,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套餐,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地域资源的有机整合。建议将三坊七巷、朱紫坊、两山两塔、安泰河有机串联整成一线;将上下杭近代闽商聚集区和烟台山使领馆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螺洲、历史文化名村林浦等古迹遗存连线推出共同保护开发,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发展的格局,使游客充分了解福州史前历史到近代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增加可游览体量。
  4、加强“三维对接”引入大型企业整体开发。在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开发中也要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加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开发中的三维对接,争取引入华侨城集团、宋城集团等大型实力文化开发企业,整体打包开发我市历史文化古迹遗存,借助实力大型企业成熟的运作理念与良好的行业形象,扩大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形成有规模效应、有历史底蕴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精品旅游景区。仓山区林浦村宋文化底蕴深厚,而宋城集团即将在附近开发大型旅游综合体,建议将林浦村与宋城大型旅游综合体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宋城集团在开发文化旅游方面的优势,利用闽江、鼓山山水资源优势,在南台岛东部打造世界级宋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加强营销推介,树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良好形象
  1、统一标识,树立形象。建议通过公开征集设计创作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标识、宣传口号,申请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商标,并在各个历史文化古迹遗存处的各个要素环节中统一使用,树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对外宣传的统一形象。
  2、主动出击,广泛推介。广泛利用各种交流渠道、涉外活动和对外窗口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推介活动,大力宣传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形象。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与交流,实行区域旅游联合体合作,进行区域性的多种产业组合和包装推介,促进从单个推介迈向整体推介的旅游市场营销。建议在每年“5.18”、“6.18”、“9.8”期间举办中国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节,搭建推广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形象的良好载体。
  3、强化创意,创新各类宣传产品以增强宣传效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越来越离不开创意,正是文化创意才能将历史文化资源转换为丰富多彩吸引消费者的经营性资源,同质性的产品已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建议有关部门牵头联系聘请贾平凹、张艺谋、冯小刚、余秋雨、韩美林等国内外著名导演、画家、作家等来榕,共同策划有影响、有创意的宣传福州历史文化的影视作品、艺术品及文学作品,制作能代表福州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让福州历史文化内涵能迅速的在国内外传播。
  (四)加强六要素配套,改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环境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其目的就是在旅游相关产业经营和服务中体现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提高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效益。在“吃”方面,建议以打造“聚春园”百年老字号等品牌为重点,挖掘老字号历史文化,形成福州历史文化特色。借鉴韶山的毛家菜、奉化的蒋记千层饼、杭州的东坡肉的成功经验,编制与福州名人有关的菜谱,游客从中品尝名人的生活情趣,逐步挖掘和恢复福州传统饮食文化风俗。在“住”方面,对现有市属国有企业的各类星级饭店进行整合,建立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的饭店经营管理体系。在“娱”方面,建议对现有市区温泉资源统一管理、开发、利用,成立福州市温泉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整合市区的温泉资源,做大做强市区温泉文化产业。同时,大力扶持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引导游客看闽剧、听“十番”音乐、赏福州评话。参照台儿庄经验建设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以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保护为主题,集中展示福州传统非物质文化传承。在“购”方面,完善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功能性和特色性。建议将福州历史文化的标志性景观或名人形象、航海船只,通过微缩仿制制成纪念品;利用不同的典故将牛角梳开发成不同的造型;利用寿山石开采的边角料制作一些小型雕塑,增强产品的纪念性、礼品性和实用性。
  (五) 多管齐下,加大对保护开发促进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制定出台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的扶持政策,给予政策优惠。建立设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专项资金,加大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投资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多元化筹措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资金,建立以财政预算为主、企业赞助为支持、协会与行业基金为补充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投入(营销与基础设施等)机制。逐年增加全市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的市场营销、重点历史古迹遗存项目规划和人力资源储备等。创新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招商引资机制,拓宽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投融资渠道,多方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争取有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六)建设高素质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人才队伍
  1、抓好传承工作,确保福州历史文化的久留不衰。建议聘请一批行家对福州历史文化古迹遗存保护修复的工艺流程,包括木工雕花、石工雕像、泥水工砌墙、画工彩绘、假山鱼池、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布局等传统工艺作详细的文字记录,为工艺传承留下原始素材。同时组织名师良匠举办培训班,各带几名徒弟,保留一支原汁原味、技术精湛的传统建筑工艺队伍。建议要鼓励一批闽剧、伬唱、评话等名师,通过师徒相传,保留一支精湛的传统文化演艺队伍,还可采取同样方式,保留一支技术精湛的传统手工艺队伍和传统民俗活动的基本队伍。
  2、坚持引进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吸取经验丰富、专业领域有造诣、热心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民间人士加入相关文化古迹景区的管理。通过定期举办全市文化旅游知识竞赛、导游大赛等方式,加强历史古迹导游人员的继续培训工作,使其通晓各个文化古迹点名人业绩及其历史功绩和精神风貌;同时可吸收通晓名人生前逸闻趣事名人后裔充实古迹点导游及管理队伍,提高导游管理人员文化内涵,达到生动揭示和宣传福州历史文化的效果。
 
 课题负责:林高星
  课题组成员:刘庆郑晓鹏周愿
  执笔:郑晓鹏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