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http://www.fzskl.com  2013-03-06 09:44:42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近年来福州农村以“双百工程”、“家园清洁行动”为抓手,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封建陋习不断减少,农民素质得到提升。但同时还存在创建主体流失、地方政府认识不深入、经费人力投入有限、政策配套不充分,农村文化内容和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等方面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绩考核力度,整合文明创建资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与产业支撑,解决农村精神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还要分类型有针对性做好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群体的精神文明工作。
[关键词]福州农村精神文明


一、福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情况
(一)经验成效
     以“双百工程”、“家园清洁行动”为抓手,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封建陋习不断减少,农民素质得到提升。
     1、坚持以项目带动,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中心任务,针对山区、沿海、城郊、平原等不同区域类型的新农村实际,推出了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5大类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打造水产、食用菌、畜牧、花卉、蔬菜、林竹果等产业,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31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 553 1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5577元增加到2011年的10107元。第一批305个“双百工程”村中,60%的形成了1个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发展规模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典型村有80多个,发展农产品和工艺品加工、农村工业的典型村有 70多个,发展农村商贸、餐饮、运输、休闲等服务业的典型村有60多个。全市村财年收入超过万元的经济强村有170多个,超过100万元的有 20多个村。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比较好的经济基础。
     2、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入手,完善设施,改善环境,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问题。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大力推动村容村貌整治,全市130多个乡镇、2088多个行政村通过“家园清洁行动”市级以上检查验收,各中心镇实现了垃圾的集中收集处理,各中心村建立了日常卫生保洁队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2 3 %,涌现出市级以上卫生村431①个,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农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99%,全市只有少数几个偏远村的公路还没有硬化。加快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全市新建、改造一批农村中小学校舍,建成中小学教学楼、寄宿生用房20多万平方米;有373 8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90 2 %②,实现了“应保尽保”;改造提升75所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覆盖率达100%。
     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农村文化活动阵地不断拓展。基本形成了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镇乡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站的三级文化服务体系;沿海地区(如长乐、福清)由于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相对完善成规模,而山区在场地、资金方面都存在问题。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文化阵地建设,构建了覆盖广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1年,农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83 71%,入户率达61 5%,正在进行电视信号模改数转换工作;建成乡级综合文化站131个,村级“健身活动点”600③多个,村级农家书屋2195个,乡镇体育“一场一房”150④多个,七县共有网吧299个,歌舞厅229个,构建了比较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如长乐市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辐射乡镇、村的“半小时文化圈”,被中央媒体誉为“博物馆之都”、“公园之城”;福清市把宣传文化阵地向广大农户辐射,“文化中心户”成为知识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闽清县开展先进文化进祠堂,利用祠堂开阔场地开展健身舞、文艺表演、门球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使祠堂成为了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4、扶持农村乡土文化,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近几年来,各级各部门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村文艺社团发展,农村文艺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各类健身、管乐、腰鼓、舞蹈、舞龙舞狮、闽剧、诗画社、棋社、文学社等各种文艺团体几十个种类,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发展。福清市新厝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车鼓艺术之乡”;闽侯县每年都举办“金龙颂”龙舟赛,全县龙舟活动十分活跃;闽清县乡士歌曲创作演唱十分红火,大力开展县歌、镇歌、村歌、厂歌的创作和演唱活动,每个乡镇都有一首乡镇歌曲;长乐市在弘扬“大爱暖千秋”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适合长乐各乡镇特色的文化模式;永泰县的“三状元诗会”、对山歌的整理保护等都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福清能发挥侨乡优势,创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广场文化周和全民健身节成为品牌活动。 各级各部门还利用各种节日,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节日都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文艺踩街、闽剧表演等,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政府各部门常年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农村群众送书、送农技、送文艺、送医、送体育器材,推动农村文化活动不断持续发展。
      5、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远离迷信、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级基层组织和移风易俗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四榜”(成才榜、功德榜、好样榜、能人榜),做好农村群众道德评议和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宣传力度,开展以“推动文明殡葬,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殡葬改革宣传,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丧葬、文明祭祀观念,营造了良好的殡改氛围,全市遗体火化率超过80%⑤。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逐步建立起以美德家庭为荣,为美德家庭奉献的行为理念。大力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农民群众婚育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入推动“文明村镇”、“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十佳邻里”、“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推进“三堂”(祠堂、庙堂、旧礼堂)改“书堂”、“文艺演出场”、“健身活动场”工作,狠刹封建迷信、聚众赌博、铺张浪费现象,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长乐开展的农民工防治艾滋病宣传,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6、深化城乡共建活动,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着眼于服务新农村,造就新农民,围绕文明新风共倡、贫困疾苦共助、经济发展共促,广泛开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活动,动员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共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建设等部门从村级规划入手,指导了60多个具备条件的重点村、中心村编制《村庄规划》。各级各部门通过项目带动,从群众最关心的生产生活入手,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量力而行原则,不断推进农村各项建设。仅2009年,全市累计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投资80多亿元,完成重点示范建设项目1200多项。城乡共建活动有力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存在问题
     1、创建主体流失。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目前农村中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做生意或从事其它事业,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或者是一些失去劳动能力的伤残人员,农村创建主体流失(空心化),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些人口空壳村实际上已经没有必要设置农村书屋,沿海发达农村村民比较多拥有电脑,获取信息渠道较多,农村书屋利用率低,省图书援助协会以及各地新华书店的提供给农村书屋的书目内容规定太僵化,更新慢,许多所谓科技读物已过时,并不适合农民当下的实用需要。
  2、思想认识不够深入。中央和省市一级都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层在乡镇,基层的一些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经济建设能比较快体现政绩,所以主观上不愿抓,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甚至一些干部把文明创建等同于单一的卫生整治,只在检查验收时做点表面文章,没有在改变村容村貌、提升农民素质上下功夫。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一些地方存在浮在面上、不在点上的问题。
  3、经费和人力投入有限。要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需要投入比较多的资金,但大部分乡镇财力有限,每年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很小,使得已经建立起来的农村精神文化传播阵地难以巩固和加强,一些活动也难以开展。从人力投入来看,农村精神文明主要依托乡镇来抓,但由于农村工作复杂,相对经济建设、计生工作等而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硬任务、硬指标,导致农村出现精神文明建设“闲时不愿意抓、忙时没时间抓”的现象。
  4、相关政策配套不够。创建文明村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综合性荣誉,但往往不能同生态村镇、整治村镇相比,缺乏配套奖励的资金。同时,文明村镇的评选还有一票否决问题,如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特别是计划生育问题,导致文明村镇创建和保持难度很大,乡镇和村干部有畏难情绪。
  5、文化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当前农村基层文化总体上与群众的文化兴趣的多元需求存在距离,还没能抓住群众的文化兴奋点,工作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方式缺乏新意。农村文化建设无法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人口结构变化的新情况;基层乡镇干部和农民反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花钱多没意义,不便利,电脑少,内容不丰富实用。农村电影数字放映2131,在沿海不足两成人员受欢迎,在山区乡村才有一定意义。目前群众需求最为强烈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和电影下乡,部分乡镇没有活动器村或配备不足,部分村文化活动室、健身室、阅览室建在村部,不利于村民开展活动。
  福州农村大量的文化协管员兼职经济、计生等工作,真正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不到在编人员的三分之一,还有大量文化专业骨干力量流失。乡村组织文化活动的专业人员少,乡镇街道文化中心管理员专业水平不高,在业务培训上力不从心,乡镇文化站人员未做到专职专用,村里的文化协管理员也由村干部兼职。乡镇文化站没有专项业务经费,现在花大本钱建设的文化站过几年有可能又会挪作它用,有资产流失之虞。
二、对策建议
  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思想道德因子的恢复和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核心价值观的树立,需要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需要结合各地的经济、人口、资源等条件,发挥党委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机构、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通过有效的机制、政策来循序渐进地引导。
  1、加大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文明建设、文化工作的指标比重,建立对县乡一级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奖惩机制,在导向上保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两手都要硬。要理顺职责,文明建设工作主要靠各级乡镇创建主体去推动,文明办的职能定位应是督查、指导,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能能否发挥到位是城市环境整治的关键。
  文明创建与文化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出成效不像经济工作那样比较快,比较显性,易量化,有直接的GDP增长。但是文明创建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有利于劳动力再生产,体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理念。因此,必须要象抓经济建设一样,切切实实得地落实文明建设、文化工作的人、财、物(车辆与办公地点)的基本条件,真正重视起来,确保乡镇文化人员专职专用,确保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和文化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上的重视。要改变文化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只会花钱不会产出的错误认识,让各级领导充分认识文化也是生产力,做一个有文化懂文化爱文化的领导。特别是要让县乡党政一把手能够充分重视,支持文明文化部门领导开展文明创建与文化工作。
  要统筹谋划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城乡公共文化建设规划一体化、建设同步化),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精神文明互促互进,共建共享。充分整合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计生、工商、媒体等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例如在农村留守人群的精神文化服务方面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只靠农村地区自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得到城市的支持。还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类的组织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将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纳入城市一体化视野之中,让农村社会力量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县城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区域性中心,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让县城大城关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其应有的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从组织、投入、场所、活动、载体上努力,以文明县城创建辐射带动整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
  2、发展乡村实体经济,逐步推进乡村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为建设乡村诚信和谐的社会奠定物质和产权基础。
  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旅游业等其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解决空心村问题。只有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由于利益的驱动,受益者才会愿意改变观念、习惯、言行与外界接轨,而且对村容村貌的改变也有内在的需求和动力。乡风文明的改善和提高对吸引投资和旅游、增加村民收入都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
  要不断整合文明创建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提供综合公共服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政府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的供给和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知识、法律普及,加大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垃圾处理、减灾防疫等方面的投入,保证乡风文明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加强村务公开工作,完善村务公开的监督机制,加大农村违反征地拆迁的处置,坚持完善农村林权制度。加大对农村土地征用、海洋滩涂征用、征收以及房屋拆迁中对产权主体权益的保护,严格依照法律和规定程序进行征地和拆迁,依照产权交易的市场原则进行补偿,确保失地、失海农民和房屋拆迁户的权益不受侵犯,从而为乡村诚信社会建设奠定产权基础。
  理顺工商与商贸在市场管理上的不顺畅体制,加强对市场失信行为,农村伪劣商品侵销行为的打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积极开展守法诚信为核心内容的公益广告活动,严厉打击传销活动。发挥县区诚信促进会、消费者协会的作用,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促进文明集市、诚信集市的建设。
  3、根据实际,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与产业支撑,解决农村精神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
  在政府作为上,要充分运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组织有利于农村群众积极参与的活动,让群众在活动中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
  ①改革县一级文化团体的事业体制,使其成为真正的文化市场主体,政府用文化采购补贴形式满足县乡农民公共文化需求,改变文化下乡的短暂性缺陷。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建设设施的投资或捐赠,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制定人才政策,吸引文化人才到乡村工作,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体系。保证文化部门财政预算逐年增长,加大对农村农民感兴趣的健身活动、文艺表演活动的培训、组织、引导。
  要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扶贫工程,积极深入开展文化服务志愿活动,将文化三下乡工作日常化。同时省市在资金、专业技术力量上也应给予支持。结合“我们的节日”,继续办好闽都民俗文化节,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回归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一批市级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联系示范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节庆文化品牌,如福清光饼节、仓山临水奶诞等。
  ②鉴于沿海和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以及山区人口流失、人口向城关集中、沿海集镇外来工人口多等新形势,根据各个农村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基础,科学布局农村书屋、体育健身公园、路径器材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广场。鼓励企业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开设职工文体活动中心。要根据乡村老人多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祠堂、老人会场所、居家养老场院所等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站和农村书屋。在沿海乡村和山区城关加大体育健身器材设施的投放,体育健身公园建设,满足群众健身、交际的需要,使邻里更加和睦。在罗源、闽清、永泰、闽侯边远山区,在乡财政预算上支持乡村广播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移风易俗、防火防盗、法律普及的作用,扶持农村电影放映队在边远山区乡村播放电影。
  在社会力量作用发挥上,要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内生力量,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乡村社会道德评价的机制。
  ①积极探索先进文化进祠堂,不断增强祠堂文化新的内涵。通过成立农村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开展“道德红黄榜”、“和谐榜”、“身边好人评选”、“公民道德新风录”等活动,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在道德教化、调解邻里纠纷,制定乡规民约、发动民间捐款做公益事业、组织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开展传统民间文体活动以及保护寺庙和文物等文化遗产方面充分发挥老人会的作用。利用祠堂、名人故居、文庙等场所设立“道德讲坛”,让老百姓讲身边的好人好事,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层面上,村庄公共舆论参与,在法律层面,国家意识形态介入,营造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②要重视挖掘乡镇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生资源是一个富矿(如我们的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乡土教育,名人乡贤的激励作用),可以发展文化旅游业(农家乐等)。对一些宫庙、祠堂中供奉的一些神像,要对其事迹加以整理,挖掘其历史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精神,还神于人,创造性地把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神像转化为对群众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资源。
  ③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要鼓励农民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南通通洲、白沙湾民办书屋)俱乐部、博物馆、老人活动中心等,以市场运行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政策上扶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演艺娱乐、旅游、工艺美术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产业支撑。
  4、分类型有针对性做好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群体的精神文明工作。
  沿海农村精神文明工作主要是要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富而思进,在做好公益事业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改变铺张浪费、炫富攀比的不良风气;山区农村精神文明工作主是要让农民开放开拓,改变封闭的状态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也需要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上更多的政策和资金的倾斜。而晋安区既有山区乡村,也有平原上的城中村,既需要解决山区乡村农民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要作好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对不同年龄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对于青年群体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青年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现有农村文化供给与他们的文化需求存在矛盾,主要表现在文化需求多样化,而现有农村文化生活单一,偏重娱乐性。青年不同于中老年,他们思想较活跃,希望能和城里人一样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能多学一些实用知识、技能。因此要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帮扶工作,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创业意识,同时要重塑新集体主义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钱至上、物质至上观念倍受推崇,青年的思想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价值观、利益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金钱替代了追求理想,追求享乐替代了追求文明。所以在当前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尤其有必要重塑农村青年的新集体主义观念,以消除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空心化”现象,遏止人与人之间的“功利化”、“原子化”和“疏离化”之势。
  因此,应该改善他们的人居环境,鼓励青年自办文化,恢复乡村社区传统公共文化活动,如一些民俗活动,在日常人生层面上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诚信礼让等美德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增强老人会等社会组织的道德评价功能,使青年生活有预期,道德有舆论压力,才会逐渐“生长”出新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
  对于农村老年群体来说,经验丰富、有威信的老人在农村家族、家庭矛盾、社会纠纷的调解中往往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以自己的威信在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修建一些公共设施建设或其他公益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老年人还是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力军。许多农村文化室就在老人活动中心里,一般由老年人管理。各级乡镇各村委会要积极支持和资助村老人会、老体协组织本村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既要肯定老人在农村公共生活空间(祠堂礼堂寺庙)的地位,发挥其道德评价、文化传承、和睦邻里的积极作用,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督引导,确保老人基金会的合法运作,激发其移风易俗,破除迷信,促进环保、慈善、志愿等公益事业发展。
  对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般家庭收入比较低,有钱的家庭一般把儿女带到打工的地方。在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留守流动儿童等方面,应该要整合工会、统战、教育、慈善等方面的资源,让关爱工作日常化、常态化。除了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代理妈妈”制度、结对帮扶和共建活动,加强对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加强亲情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流入地政府应出台更有力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社会融入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注释:
①②③④⑤为2009年数据。

 

作者简介:杨济亮(1975~),男,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邮编:350004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