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明代福州经济文化的发展

http://www.fzskl.com  2013-09-09 15:47:03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本文主要论述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促进福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经济方面主要讲五点:第一,促进造船业发展;第二,促进商贸发展;第三,促进沿海交通发展;第四,促进丝织业的发展;第五,促进海员和华侨人数的增加。文化方面主要讲六点:第一,读书风气的兴起;第二,培养大批航海人才;第三,修葺名胜寺宇;第四,铸钟立碑;第五,促进福州与外国文化交流;第六,下西洋后留有丰富的文化遗迹。文章还指出下西洋在福州所获得成就,丰富了海峡两岸海洋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等。
[关键词]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海洋文化 
 
 
  郑和、王景弘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他们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率领巨大船队七次下西洋,每次下西洋都经过福州闽江口一带,在长乐县太平港停泊一段时间,少则数月,多则近十个月。船队之所以要停泊在太平港,一方面是因为长乐一面临江,三面傍山,为天然的避风港;另一方面,明朝初期,福州市与长乐县农业、手工业等都很发达,物产丰富,再加上气候温暖,使得这里成为郑和、王景弘下西洋船队最理想的停泊点。郑和、王景弘船队在此地补充给养,装载货物,修造船舶,添招水手和杂役人员,祭祀海神,伺风开洋等。可以说,福州市特别是长乐县,在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中占有重要作用。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同时也促进明代福州(包括长乐县)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一、促进了福州造船业的发展。福州造船业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就在福州闽江口设有造船厂;三国时,孙吴也在福州设置“典船校尉”,利用“谪徒”在这里造船;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闰六月,张浚得到高宗的嘉许,随即在福州“大治海舟至千艘”①。在当时条件下,一下子能“大治海舟至千艘”,说明当时福州造船能力相当高。至明代,福州造船业更加发达,造船的技术水平也有显著提高。当时福州所造的“福船”,尖底面阔,型号多种,不畏风涛,在郑和、王景弘七下西洋航海中发挥重要作用,闻名世界。
  促使福州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原因,除了当时农业、手工业等发达外,主要还与郑和、王景弘等下西洋密切相关。郑和、王景弘下西洋需要建造船舶,据《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②。“永乐二年(1404年)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海船五艘。”③福建沿海造船厂很多,郑和、王景弘下西洋都在闽江口、长乐一带泊船,此地就有造船基地,郑和、王景弘及随员乘坐的各号船只,有的就在这里建造的,还在这时修船。在长乐,据《六里志》记载:“明永乐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④。《闽都记》卷之二十六和《闽大记》卷之二均有类似的记载。在福州城,据派往琉球使臣夏子阳《使琉球录》的记载:当时“造船厂坞地在南台江边,中有天妃舍人庙在焉,……官府以雪峰寺田十五亩五分易之为造舟之所……中深而下为坞,以顿舟,坞之两旁则以堆置木材诸物与工匠等居之。”⑤由于郑和、王景弘远航的需要,造船和修船的工艺水平有显著提高,并涌现大批能够打造宝船的能工巧匠,从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的宝船尺度、结构、装备及七下西洋能顺利往返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到了成化年间,市舶司开始移置福州前,由于郑和、王景弘出使西洋的影响,外国商品、贡品不少是从福州进口,有些外国商船也在这里修造,据周煌《琉球国志略》记载: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琉球国的通事程鸿上书,请朝廷准其以“赐币”造船。“礼部请移文福建三司,听其自造,不得扰民。”⑥此后,琉球人就在福州,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劳力,修造了不少船只驶回琉球,可以说,当时的福州是一个造船基地,还吸引了一部份“外资”在此修造。在这同时,先进的造船技术也流传到琉球国。《琉球国志略》记载:“……徐録云:前明洪、永中赐海舟后,每请自备工料于福州改造,今本国亦能自造如式,各岛之船大小皆尖底……”⑦,这种的船型就是从福州流传过去的。
  二、促进福州丝织业的发展。福州地处亚热带,气温适宜,雨量充足,有利于种桑养蚕,所以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丝城”之誉。唐时闽州织绢的质量,并列为全国第八等,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所带的丝织品中有大量是福州生产的,这就推动了福州丝织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也快速增多,据《福州府志》和《闽产録异》记载:弘治年间(1488-1505年),有一民间织造工人林某,革新一种纺织机,叫做“改机”,织制出闪色、阴花等各种新品种,以及龙、凤、飞禽、走兽、福禄寿等花纹图案。其产品有绸有缎。除改革生产工具外,还出现了集中生产的工场、作坊,称为“机房”。每一机房拥有相当织机和机匠,现在福州光禄坊有条小巷名叫“机房里”。这些机房中生产的绸缎已带有为市场而生产的商品经济性质。《闽部疏》记载:“凡福之紬丝……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可见当时丝织生产已相当发达。另外,当时粮、鱼、瓷、糖、茶等方面的生产都有较快的发展。
  三、促进福州沿海的交通发展。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的船队常泊在闽江口、长乐太平港等地,在江、海上进一步开辟有航道,促进闽江内河的运输和福州港到海外各地的航行,使福州成为通往中国腹地和外国的交通要道。如长乐北部文石乡就是海上交通一个据点。据《长乐文石志》记载:“文石天妃庙建于永乐七年,太监郑和往西域取宝,厥后朝廷遣天使封琉球中山王,俱在此设祭开船。”到万历壬辰年建造登文道,此道至今犹存。再如属于太平港范围的吴航渡,它既是航船的避风处,又是通往各地的重要港口,据《长乐县志》记载,这里“通福州大桥一潮可至”。通往大海更方便,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当时就有福建人在长乐跟随郑和、王景弘的船队到南洋一带,如闽侯人吴兴就是其中的一位。东南亚和西洋各国来访者,也跟随郑和、王景弘的船队或乘本国的船只或由陆路来到中国,他们有的途经福州,据《殊域周咨录》记载:“永乐六年(1408年),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率其妻子家属陪臣来朝,泊福州港,守臣以闻,上念王距中国数万里,远涉鲸波而至,遣中使偕礼部官往迎劳之,所过诸郡,皆设宴。”又如《罪惟录》记载:“永乐十八年,国王干刺义亦敦奔(一云哇来顿本)率其妻子陪臣来朝,予敕封王。归次福州,卒,赐谥‘康靖’。敕葬闽县,有司岁祀。”总之,郑和、王景弘下西洋进一步开辟了航道,亚非国家来福州经商的人随之增多,进口的货物也增多。《闽书》记载,当时琉球进口的货物就有:马刀、金银、象牙、螺壳、海巴、牛皮、降香、木香、檀香、丁香、苏木、胡椒、硫磺、磨刀石等20多种;同时也有很多商人从福州港前往琉球、台湾、温州、广州、菲律宾和东南亚一带经商。成化初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移置到福州,除了因为福州是省会之外,主要原因就是福州水陆交通发达、内外贸易繁荣。
  四、促进了福州对外经贸交流。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每次都经过闽江口一带,船队驻泊在长乐太平港,他们在这里补给海程所需物品,同时也带有闽中货物运往诸国,如粮食、糖、茶叶、瓷器、丝绸等,而诸国入贡也随带有货物至闽,有的就在长乐等一带进行交易,这些都促进了福州地区商业的繁荣,《长乐县志》有“适三宝太监驻军十洋街,人物辏集如市”的记载⑧,就反映了当时当地商贸的盛况,随着贸易的扩大,其中有官方贸易和私人贸易,使福州港成为明代重要的贸易港口,福州成为商贸繁荣的城市,福州城内河口是最热闹地方,那里有进贡厂、来远驿等⑨。
  当时福州跟随郑和、王景弘出使西洋的人不少,据长乐《六里志》记载:“黄参字求我,至德里黄李人,明永乐七年,太监郑和驻长乐造舰下西洋,参从征有功,授忠武尉,累迁游击定远将军及和总管府中军。”再如福清人林贵和,曾五次随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据史料记载:“贵和通易,善卜筮之说,国朝永乐年,五从中贵人泛西海,入诸夷邦”、“往返辄数年,竟无恙,考终于家。”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后,有的船员就从事航运事业,很多华侨到南洋等地去,后来长乐被称为“海员之乡”、“华侨之乡”,就是与此有关,当时郑和、王景弘在长乐活动过的洋屿、猴屿、浮歧、潭头、祥州、井尾、龙门、首占、黄李等地方,都成了海员、华侨较多的乡村。华侨在海外与当地人民一起劳动,传播中国先进的耕作、制瓷、丝织等生产技术,为开发南洋,促进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他们从国外也引进了一些农作物等,对福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如明万历年间,旅居吕宋(今菲律宾)的华侨陈振龙,从海外带回番薯种在福州试种,并取得成功。翌年适值福州大旱,福建巡抚金学曾便饬各县普种蕃薯,获得丰收,民食得以不匮。这对后来的粮食生产,贡献很大。此番薯种还推广到外省去,据《金薯传习録》记载:“国朝,其后裔陈世元又种之膠州、开封诸处,传布寝广,大河以北,皆食其利矣。”后人在福州乌石山建造一座“先薯祠”,以纪念陈振龙引进番薯种的功绩。
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营建书院传授知识,培养航海人才。郑和、王景弘下西洋驻泊福州闽江口一带时,首先是招募水手、补充海员。为了提高海员的文化和技术水平,郑和、王景弘对他们很重视教育。郑和、王景弘带领舟师和当地人民修葺了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龙峰岩读书处、朱子祠文昌阁等。在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的影响下,当时福州,特别是长乐县等沿海地区读书风气很浓厚,出现有很多书院读书。这时长乐县文化出现昌盛时期,据《长乐县志》记载,永乐期间就有马驿、李骐中状元,陈全中榜眼的事情。又据《竹间十日话》记载:“国初,洪永之季,吾闽能诗之士甚众。”当时福州就出现了十才子,长乐县就有高棅、陈亮、郑定等3人。
  郑和、王景弘组织海员刻苦学习和训练,马欢、费信等名士亲自传播西洋的地理知识。下西洋途中,随行人员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和航海实践结合起来,为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中做出了成绩。如上述所说的黄参、林贵和就是例子。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后,这批海员均有丰富的航海经验,成为难得的优秀航海人才。他们在后来的航海事业中,继续发挥了作用。
二、修建寺宇,铸钟立碑。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时,在福州沿海和长乐修建了不少寺庙,如永乐七年(1409年)建有文石天妃宫(庙);永乐十年(1412年)登云门山,重建云门寺;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同寺僧等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据统计,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在长乐沿海一带兴建的天妃庙和寺院,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还保留20多座。这些寺庙,有的作为当地的书院,成为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
  宣德六年(1431年)五月,郑和、王景弘在长乐铸造铜钟。钟上铭文载有:“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五月)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这口铜钟高84厘米,口径50厘米,重154市斤,钟面铸有铭文54字,钟体顶端是双龙蟠绕形钟钮。”同年十一月,郑和、王景弘等又刊立《天妃灵应之纪》碑于长乐南山寺,以作七次下西洋的纪念。此碑记载:“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立。厚约17厘米,碑文楷书,共1177字,碑额正中镌篆‘天妃灵应之记’六个字”,它与铜钟、三峰寺塔等都是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在福州遗留下来的珍贵遗物,也是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给福州留下了如铜钟、天妃灵应之记碑、云门寺、三峰塔寺、三宝岩、井栏、下橹桥石刻、太平港、登文道、十洋街、于山九仙观等文化遗迹,这些遗迹都很珍贵,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促进福州与外国文化交流。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从福州五虎门出发,福州人民随行的不少,他们中有的随船往返,有的迁居南洋。在南洋,他们把带去的乐器、图书、建筑材料、绘画、雕刻等送给当地人民,有的进行交易,同时在和当地人民一起劳动中,不断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南洋各国的文化发展。另外,郑和、王景弘与随行人员在下西洋中,对外国的文化遗产,也吸取其精华,如亚非诸国的绘画、雕刻和建筑艺术等好的方面带入中国,带入福州,如福州闽侯县雪峰寺的瓦塔,据《雪峰志》记载:“殿前瓦塔二座,永乐中,三宝太监自西洋携来置此”。由于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开辟了通向各国的航道,随着各国使者来中国访问也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来到福州,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是属于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他们下西洋驻泊福州闽江口期间,促进了明代福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福州海洋文化的内容。这种成就的取得是明成祖采取比较开放政策的结果。另外还与郑和、王景弘的开拓、献身和爱国精神分不开。今天我们回顾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的这段历史,对于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促进海峡两岸海洋文化的研究与交流,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续资治通鉴》卷123,第3255页。另见福州市政协文史组编:《福州市地方志》,(上),1979年8月版,第100页。
②③《明成祖实录》卷19、卷26。
④《长乐六里志》卷2,《山川》下,第6页。
⑤夏子阳:《使流球录》第238页。
⑥周煌:《琉球国志略》卷3,《封贡》第20页。
⑦周煌:《琉球国志略》卷4,下,《风俗》第18页。
⑧乾隆重修《长乐县志》卷12,“祥异”。
⑨《八闽通志》卷40,《公署》第8页。
⑩清邑人高文修:《长乐文石志》抄本,卷1,第10页。
《长乐县志》卷1,《桥梁》,第18页。
《历史研究》1984年第四期,第64页。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8,《渤泥》。见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下),齐鲁书社,1983年第1版,第912页。
《罪惟录》传三十六,《外国传·古麻剌》。见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上),齐鲁书社,1983年第1版,第158页。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第251页。
《闽产録异》,卷1,《货属》第10页。
(明)王世懋:《闽部疏》。(该书没有编页数)
李永选:《六里志》卷7,《人物》,第18页,转引《黄李族谱》。
《吴文定公匏翁家藏集》卷75。
陈世元:《金薯传习録》,第4页。
《八闽通志》卷58。
《长乐六里志》卷1,《大事》,第1页。
同治版《长乐县志》卷8。
闽侯《雪峰志》卷2,第1-2页。
 

 

 

作者简介:萧忠生(1940~),男,福州市社科院原副院长,副研究员。邮政编码:350011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