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构建大都市区人才高地发展环境研究

http://www.fzskl.com  2014-10-27 11:01:10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人才发展环境即以工作、生活所在城市为背景,包含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在内的,能够激发人才创造能力的整体环境。建立科学人才发展环境体系,应以观念先行,以产业创新为契机,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环境,建设幸福宜居城市。

[关键词]福州人才高地发展环境

 

 

  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着力构建福州大都市区建设,建设国际性大都市成为远景目标。而大都市区建设的各项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无不依赖于一支用得上、靠得住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此福州市2012年提出了构建福州大都市区人才建设高地的战略目标。根据笔者2012年对福州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结构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福州当前高层次人才结构和创新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建设大都市区人才建设高地的战略目标有较大差距,如高层次人才存量少,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分布失衡,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队伍老龄化,学历及国际化程度偏低,制约福州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福州大都市区人才建设高地的建设任重道远。因此,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入剖析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影响因素,如何从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方面入手,从实践上综合评估福州城市人才建设的引才、用才环境等,是影响福州市下一步大都市区人才建设方向的基本依据和重要保障。

  一、 人才发展环境解析

  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人才建设的发展、人才的竞争。福州市人才战略提出建设海西大都市区人才高地,在人才流动限制日渐打破、人才流动自由度大大提高的今天,大都市区人才高地建设的成败,直接体现在大都市区对区内、区外人才是否有吸引力。大都市区人才竞争不仅面临海西区域内城市的人才竞争,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区域外吸引高素质人才。美国学者R 佛罗里达研究证实,地点比工作机会更重要。人们首先选择地点,特别是选择城市,然后再找工作。城市因其独特地把各种要素“压缩”在一个距离不远的时空中,为生活于其间的人们提供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生态系统,带来更多的效益:便捷的交通措施、完善的社会事业、完整的产业链、灵敏充裕的信息。这个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为人才的发展环境。

  1、 人才发展环境

   什么是人才发展环境,以及人才发展环境包含的因素,不同学者从各个维度进行了探讨、总结。其中,和占琼等提出“人才发展的环境平台是一个由经济、政策行政、公共服务、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的动态开放系统,包括影像人才生存、发展的社会和自然要素”。①陆晓曦认为“人才发展环境是多个要素的综合体,它包括政治、政策、经济、人文、服务、生活、学术等……可分为可以量化的‘硬件’环境要素和无法量化的‘软件’环境要素”②窦胜功等认为“人才环境是指人才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地理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③盖洛普公司认为,吸引全球人才的环境依次是法律秩序环境、食宿环境、工作环境、经济环境、健康医疗环境、幸福环境、公民参与环境等因素,最终导致人才流入,并作用于GDP。以上研究者的表述虽各有不同,但对人才发展环境包含的要素,认识基本一致。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人才发展环境包括整个城市历史积累下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这是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中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从短期来看,人才发展环境即以工作、生活所在城市为背景,包含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在内的,能够激发人才创造能力的整体环境。从解决问题的实效角度而言,笔者本文选择以更为微观的中短期人才发展环境进行分析。

  2、 建设良好人才发展环境的意义

   建设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能力的实现、人才聚集的吸引力三个方面。首先,良好人才发展环境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城市良好的教育机制和基础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城市综合环境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分非智力因素。其次,良好的用人机制、产业平台有利于人才能力的发挥,并在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促进人才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的流入。人才流动在生活、工作、发展机会等外部环境的对比、选择中实现。良好发展环境是实现人才集聚的基础,培育和优化发展环境是吸引外部人才流入的基本要求。

  二、 福州人才高地发展环境优劣势分析

  根据福州市委市政府的规划,人才建设的目标是打造海西大都市区人才高地。海西都市区包含福建省福、厦、漳、泉、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以及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省的梅州、潮州、汕头、揭阳等20个城市。福州要建立面向海西的省会中心城市,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在这些城市群中树立领头地位,进而扩大在整个沿海、以及在国内外大都市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本文的优劣势分析总要与海西区域范围内的重点城市,如厦门、泉州、汕头等进行比较。

    (一)优势

     1、 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人才工作发展环境的完善提供了领导、组织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制定了《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立了“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并围绕”培养和集聚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目标,制定、出台了《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暂行办法》、《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来榕创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政策、规范文件。

     2、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海西战略的逐步推进,福州市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不断提高。一是经济总量的提升。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8 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 1%,增速连续7年达到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7 64亿元,增长4 7%;第二产业增加值1916 99亿元,增长14 8%;第三产业增加值1933 65亿元,增长10 6%。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质的优化,即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新兴产业的聚集发展。2012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97 3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 745 845 5调整为8 745 545 8,形成了以批有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如以网龙、神话等网游、动漫公司组成的网络文化创意企业的聚集,以青口汽车城为中心聚集的汽车生产产业,聚集了汽车整装、零配件生产、安全测试等上下游企业。其它还有长乐纺织产业集群、显示器产业集群、福厦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集群,这些都为人才集聚提供了产业基础。

   3、 人才工作机制的建立,为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提供了直接的保障

福州市围绕“闽都人才集聚工程”,强化人才工作制度建设,建立了五大人才工作机制: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拟建立海外华人华侨人才信息库;培育海外华人华侨人才聚集和创业发展基础;二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以实践和贡献培养人才,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评价办法,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水平社会化评价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三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实施公开选拔和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组建在榕高校福州服务团,实施对口协作,推进城乡统筹;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福建省签订共建闽都人才聚集区合作框架协议,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五是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建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和工作规划、运行机制,组建闽都人才市场,构建统一、标准、高效、优质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4、 对台、华侨区位优势,有助于建立闽都特色的人才发展环境

福州市在海峡两岸关系史上,榕台关系占有重要地位。福州历来都是福建首府,曾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台湾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福州与台湾之间具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同时,福州是我国著名侨乡,海外华侨华人众多。我省第二次侨情调查显示,2005年福州市华侨华人有300多万人,分布于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福州市特殊的对台、华侨区位优势,对于吸引台胞、海外华人华侨到福州工作具有显著优势。

    (二)劣势

   1、 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聚集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

   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形成的产业基础,才能实现人才的对接,人才的流动,特别是国际化流动,与创新性产业集聚区域是一致的。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国内东、西部各个区域之间都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伴随新的一轮新兴产业发展、转移。福州市在这一轮的产业创新竞争中,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转移中,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中,都没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制约了人才的聚集效应。

  2、人才引进政策的优惠力度,制约人才的广泛聚集

  福州市人才工作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2009年出台的《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各类高级人才列出了住房补贴、生活津贴等优惠政策,一方面这些政策的优惠力度与厦门、泉州等城市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对吸引高端人才激励有限;另外一方面,这些政策重在对已经获得社会认可的“显性人才”的奖励,而缺乏对于具有发展潜质、但当前还未取得成功的“隐性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制约人才洼地的蓄水效应。

  3、制度体系的可操作性、成熟度存在改进空间

总体上,福州市人才工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也还存在一定改进空间,与厦门等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厦门市“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行动纲领,制定了对应的各类人才计划的规范性文件,如《厦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暂行办法》、《厦门市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人才计划暂行办法》、《厦门市服务外包人才计划暂行办法》、《厦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才计划暂行办法》等。为实现“闽都人才聚集工程”的目标,福州市也提出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工程、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人才发展工程等十大人才工程,但当前并没有形成专项人才计划的具体实施办法。

    4、城市外部环境、生活氛围对人才吸引能力有待进一步突破

人们选择一个城市工作、也是选择一份生活,工作事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生活。因此城市生活氛围、是否能快速融入当地生活等问题非常关键。首先城市文化的包容性。福州随着城市的发展,地域外延不断拓展,外来人口日益增多,但本土传统文化比较浓郁,并没有形成类似深圳、厦门等移民文化,外来人口相对不易产生归属感。其次城市生活环境,如交通条件、空气质量、医疗水平,国际化程度,休闲环境等,亦需假以时日来培养竞争力。第三工作环境,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人才来榕工作,更看重的是这个城市是否能够提供宽松的融资环境,是否具备宽阔的事业平台,是否拥有较多的成功机会。福州市相关政策文件在为引进人才提供办公条件方面进行了一些规定,但在融资环境、事业平台、成功机会等软性的工作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三、 建立科学人才发展环境体系

   1、 涵养人才,观念先行

   首先,培养全社会重才、爱才、惜才的氛围。加大人才强市战略的宣传,在全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其次,增强社会包容性和开放意识,加强人文精神、人文境界的提升,建设开放的文化环境,使移民文化、本土文化能够兼容并蓄。第三,树立开拓进取城市精神。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在全市宣扬、树立勇敢、拼搏意识,塑造团结进取、责任奉献、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

   2、 服务人才,完善公共服务环境

   建立完善的人才公共服务环境。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培育良好学术土壤。二是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人才,采取不同的评价激励措施,突破金钱单一激励模式,鼓励激发青年人的才创业创新,实现人才不断档。三是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完整人才服务链,如为海外人才办“居住证,采取“一站式”创业服务体系让人才实现“拎包办公”,并加强跟踪服务等。四是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运行管理体制,不断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稳固的投入保障机制。

   3、 美化环境,建设幸福宜居城市

   福州市自然环境优美,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广,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先后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宜居城市”等荣誉称号。福州应进一步保持、扩大这种自然环境的优势,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强“宜居城市”的宣传。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完善,智能城市、信息网络的建设,医疗水平、教育环境的提升等,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吸引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和占琼、段万春、杨丽:《论云南人才发展环境的建设》,《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

② 陆晓曦:《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实现高层次人才国际竞争新突破》,《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1年第一期。

③ 窦胜功、丛潇潇、卢纪华:《辽宁人才环境建设对策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作者简介:刘艳飞(1980—),女,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邮编350004

视频专题更多>
  • 第五届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