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实现公民文化权益

http://www.fzskl.com  2008-12-04 14:15:26  来源:福州社科网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实现公民文化权益*

 ——福州市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杨济亮

 

 作者简介:杨济亮,男(1975~),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邮编:350004

*本课题为20072008年度市委宣传部邓小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课题。

[提要]本文首先概括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进而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及相关概念的内涵;在阐述福州市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三大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民文化权益福州

 

 

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

1.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通过提供大量健康向上,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营造有利于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正快速增长,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措施。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素质大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个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既能满足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促进全社会文明和谐的精神状态,增强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的崇善意识与凝聚力,在和谐的环境与欣悦的氛围中劳动创造财富。

5.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文化的价值涵盖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文化权益的实现与保障,大多表现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之上。让全体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既要保证人民群众有充分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又要保证人民群众在进行文化创造与文化活动中所形成和产生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文化成果不受侵害。

公益性文化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要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之在自由享受国家所提供的文化成果、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得到教益与满足。深层次效果则是全民素质的提高与人民生活的幸福。

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为主举办的非赢利提供的服务,包括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其基本特征是: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公益性和基本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是平均化,均等化是基于公平原则和社会平均水平,把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使不同社会阶层均衡受益,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保障公民文化权益。

公民文化权利主要指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和文化成果受保护的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是基于保护和实现这些权利,满足公民文化权利多层次的要求而必须建立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含有十个方面内容:1.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包括场馆、机构和人员;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及其网络;3.公共文化服务平台;4.公共文化服务产品;5.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工程;6.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如流动演出、流动讲坛、流动电影;7.历史文化遗产保护;8.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高效有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9.民主科学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10.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政策、法律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建立文化供给服务体系,文化参与服务体系,建立文化创造服务体系和建立文化保护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滞后于文化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更新,必须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理念:

1.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由于政府部门要满足的是社会公共需要而不是私人个别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载体是公共服务而不是私人服务,由于公共服务具有不同于私人服务的三大特性——效用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所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要以公共权力而非利益交换为依托,主要由政府来承担。

2.公共文化服务要均等地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公共文化服务是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文化需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按照“均等化”原则,无差别、一视同仁地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当前要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水平的差距。

3.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行为要规范化。政府部门基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目的而取得收入的方式、数量以及支出的去向和规模,必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必须先立法,后征收;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筹集财源拨付经费的活动——公共财政要阳光透明。

三、我市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具规模。一是“三馆”建设已较为完善。全市现有市、县两级文化馆14个、博物馆1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近千个。二是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市文化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市群艺馆面向社会常年举办双休日免费艺术培训,成立福州市文化艺术合唱团和福州市文化艺术歌舞团两个业余表演团体,吸收有一定艺术水平的业余文化骨干,有计划地参加各类演出。同时,还组织市群众艺术馆、市歌舞剧院等市属艺术院团专业人员2000多人次,深入五一广场、西湖公园等场所,进行现场示范教唱,培训广场文化艺术骨干70多人,提高群众文艺队伍的歌唱水平,使近10万人次参加各类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的市民受益。在农村地区,目前共有市、县两级文化馆工作人员编制119人,实际在职147人,市县两级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制129人,实际在职165人,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208人,实际在职291人。此外,全市2427个行政村各配备了1名村级文化协管员,协助当地政府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2.群众文化活动设施逐步完善。一是全市共建立20个基层文化信息服务网点,其中8个在农村地区;二是各县()区新建了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场所。如马尾区的船政文化博物馆、晋安区的中国寿山石馆、闽清县黄乃裳纪念馆、永泰县文博大楼、长乐金峰综合文化站新楼等。此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实施“激情广场八个一工程”,目前,全市已有激情广场点近20个,形成了以温泉公园为核心,辐射西湖公园、五一广场和榕城广场等地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阵地;在“十一五”期间,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积极实施每年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2007年对晋安区宦溪镇、长乐猴屿乡、连江县小沧乡、平潭县苏澳镇等24个面积不足50平方米的文化站实施了改造。

3.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日渐丰富。一是在节庆期间,特别是在元旦、春节、元宵和中秋等重要的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群体性文化活动。二是各地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影响成规模的文化活动。如在市区每月举办一场“走进美的小区”系列文艺演出;定期在于山九日台音乐厅前开展闽剧“名家名段”示范教唱活动;举办了三届世界十邑闽剧票友大赛和七届外来工歌手赛;马尾区连续几年举办“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长乐市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闽侯县举办“茉莉花节”活动、闽清县举办十八坂暨古民居文化旅游节。三是持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不断扩大“百镇千村万场”文化下乡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一年,我市就组织了3000多场次的闽剧、歌舞、评话、促唱等各种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放映了2000多场次的电影,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群众自办文化的热情高涨。一是自发举办各类剧团。如我市由农民投资兴办的各类闽剧团就达110多个,各类农民乐团近百个。这些民办剧团在经营性演出之余,经常开展自娱自乐及公益演出等文化活动,较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二是积极出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小区、公园、广场的“大家唱”都由群众自发组织,长乐市237个行政村,几乎村村建有可供演出的文化礼堂,平均每村每周至少演一场大戏,这些文化场所的兴建和大戏的戏资除由台港澳乡亲和海外侨胞捐资外,绝大部分由村民出资。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村民自筹资金450万元,兴建两座包括1000多个座位的影剧院、图书报刊阅览室、棋牌室、健身室、篮()球场等在内的村文体活动中心大楼。闽侯县南通镇退休教师自筹资金兴办公益性私人图书馆、福清市农民出资兴办全省首家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农民崇圣博物馆、马尾区侨资兴建的占地2800平方米的汀头村文体中心。三是出资举办民俗文化庆典活动。如每年农历三月三畲族“乌饭节”,集居在罗源、连江的畲族就自发地组织了畲族对歌、畲拳比赛、畲族舞蹈、婚礼表演活动等各种庆典活动,欢庆本民族的传统节目。

四、福州市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对公共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一部分领导仍未把群众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有的领导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和工农业发展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未能看到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而巨大的作用,片面认为只要把经济抓上去就可以。

2.投入不足,群众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是经费缺乏。虽然各级政府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增加的投入仍然太少,远不能满足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需要。相当部分文化活动场所条件简陋,缺少必要的活动设施,难以发挥其阵地功能。老人活动中心只有几张麻将桌和棋牌桌,成了“麻将馆”、“纸牌馆”。还有相当农村地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缺乏经费无法开展活动,没钱购买新书,没钱收藏文物。二是体制不顺。财政对社区投入分配不平衡,社区文化没有正常的经费渠道。各级财政几乎没有社区文化工作的专项经费列支,文化部门没有可以掌控的经费,也就缺少指导推动社区文化工作开展的“杠杆”。有些社区即便市、区、街无偿提供的一些文体器材、图书也无法正常开放和维护。在农村乡镇对文化站的资金投入,一直停留在人头工资拨付上,其他如正常办公及活动经费未能得到解决。许多乡镇文化站内的设施是一个书架、两个报夹、三副扑克和一些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旧书,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三是文化活动场所被出租、挤占现象普遍存在。不少文化站采取出租房屋的办法弥补办公和活动经费的缺口;有些地区为解决其他机构办公场所的问题,把原本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移作他用。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闽清县坂东镇文化站,目前用于文化服务的业务用房不足50平方米。以上种种,都严重地制约和影响基层文化站建设和服务功能的发挥。

3.发展不均,个别地区群众文化建设任务重。一是“三馆”建设有待完善。目前全市还有4个县没有文化馆或馆舍,城区5个文化馆中有2个馆舍面积未达到国家最低标准;全市还有2个县没有图书馆,城区5个图书馆舍面积普遍不足,闽清到图书馆因拆迁问题,馆舍多年未得到落实;全市还有4个县没有博物馆,其中闽清博物馆不仅馆舍问题多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也没有可供展出的文物。二是“空壳站”现象突出。目前社区的文化中心绝大部分都成为棋牌室,基本没有发挥其作为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农村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如永泰县许多镇基本上没有站址,没有活动场地,就连文化站的牌子都没有地方挂。此外,福州市大多数行政村没有建立文化活动室。

4.骨干不强,群众文化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编制不足。市区各社区没有配备专职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如闽清县16个乡镇文化站只有8个编制,永泰21个乡镇文化站只有18个编制,连江县22个乡镇也只19个编制。许多乡镇文化站即使有了编制,配备的人有的身兼数职,甚至常年被抽调去搞计生、卫生、统计等工作,导致文化的阵地和功能萎缩,难以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二是从业人员学历不高,专业人员相对缺乏。在社区工作者招考中,没有把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素质列入必备的考核内容,大部分社区工作者不知如何抓文体工作,半数社区不能很好地组织文化队伍,近三成社区没有自己的活动队伍,甚至连市、区青年志愿者队伍要进入社区服务,都无人牵头协调,难以落实,造成“有人找不到事做”的奇怪现象。从业人员学历不高的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如闽清县16名文化站工作人员,全部为高中以下学历;2001年闽清县公开招收的11名乡镇文化干部,没有一个是文化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在2006年选聘的2427名村级文化协管员中,也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学历较低的问题。

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领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共文化建设全局

1.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文化强市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抓文化强市战略关系到是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文化就是抓城市综合竞争力。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发展改革、财政、旅游、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作协、文联、社科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特别是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理念贯穿于福州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改革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要切实抓好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规划,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我市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

要制定福州市建设公共文化建设体系的刚性指标评价体系,对全市各县()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进行量化统计,公共评,严格考评,使文化建设的“软”目标变成对各县()区进行动态推进的抓手,同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以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城区的重要内容。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要以公共权力而非利益交换为依托的,主要是由政府来承担的。要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根据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加强绩效评估。要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责界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与程度,要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又避免政府大包大揽。要调整优化横向的和纵向的组织结构,遵循事权决定财权原则,划分政府间(市、县、乡)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权限。要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及时发布公共文化信息,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创造便利条件。要深入开展文化法制政策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第一,各级政府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大有关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力度;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倾斜,保证有影响的重大公共文化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活动所需的资金。对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和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设施配备费。要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套设备及文化队伍教育培训等方面经费的投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扶持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艺术活动、艺术项目,资助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及其资料的整理等。要明确街道和乡镇文化机构的公益性质,并配备专职从事公益性文化工作的事业编制,区和镇政府要分别将街道和乡镇文化机构中负责公益性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及正常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第二,在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政府投入机制,逐步实行按项目拨款,以奖代投,以拨改投等多种形式,实现投入产出的最大化。第三,在资金投入方式和途径上,应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文化, 和政策引导,表彰鼓励、评估定级等手段,加快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步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建议福州市从宣传文化发展基金中划出一部分成立公共文化发展基金,由政府提供启动资金,鼓励社会公益捐赠,把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大范围地投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引导、规划引导和政策引导,为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和民间人士投资文化产业,捐建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创业环境。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文化队伍,发展一批社区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村企业业余文化队伍,扶持一批文化志愿者、社区文化积极分子、农村文化专业户、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社会优秀文艺人才投身群众文化事业,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有生力量。要着力解决乡镇(街道)党委重视乡镇(街道)文化干部的待遇和编制等问题。要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规范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要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以岗投入,严格考核,兑现奖惩,落实各项社保待遇。实行工效挂钩,优劳优酬,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考核和培训。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培训项目。应健全街道(乡镇)文化站和图书馆工作机构,保证具体工作人员在职在位,专职专用。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发挥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员和民间艺人的作用,建立健全城市社区文化指导员和志愿者制度。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

1.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对全市各县()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包括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量化统计,公共评价,严格考评,使文化建设的“软”目标变成对各县()区进行动态推进的硬抓手,同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科学制定《福州市公共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做好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布局。除了要在东部新城建一系列标志性文化设施外,特别要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行政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健全集图书阅读、广播电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活动等一体的综合群众文化服务中心。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2.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近年,福州市新建了九日台音乐厅、金山文体中心、金山剧院、凤凰剧场等文化设施,这些现有大型文化设施要改善管理,明确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要发挥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在乡村开辟流动图书馆和文化大篷车,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违反规定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已挪作他用的要限制收回。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馆、各级工会活动场所、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公园在公益性文化服务中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文化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全市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机构真正成为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场所。

3.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抓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抓好文化下乡活动,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要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入城乡基层群众提供流动书屋、流动讲坛、流动电影院、文化大篷车等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产品,文艺社科出版要多创作出版“三贴近”的作品,要购买优秀剧本提供基层艺术团体使用、改编并为农民群众演出。

4.积极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继续开展“激情广场·大家唱”、“读书节”、“邻里节”、“农民工文艺演出”等品牌文化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鼓励国营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为低收入居民、农民工或其他特殊群体(如残疾人、高龄)免费或低价演出。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为社区和乡村提供志愿文化服务。要立足福州地方特色文化,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加的歌咏、读书、朗诵、体育比赛、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舞蹈演出等文化活动。城区各大公园要向群众免费开放,使之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方便。支持和鼓励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开展农村公益和准公益文化活动,奖励地方为保护优秀民间文化而进行的文化保护、开发和研究项目。

5.提高产业支持和市场供给能力。要大力发展福州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出版传媒业、工艺美术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重点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公众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支持和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企业,开发独特文化资源。民间蕴藏着丰富的艺术资源,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烈的乡土气息,是群众自己创造的,是他们所喜闻乐见,极具生命力,对濒临消亡的特色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市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给予抢救、保护和利用,要利用举办节会等方式,突显民间文化特色,如连江畲族的乌饭节,长乐的三溪文化、琴江文化、郑和文化,平潭的沙雕节、壳丘头文化,闽清的宏琳厝古民居和墟市文化等。要重视民间艺人与优秀的文艺团体。要简化对民办文化机构或项目的登记审核程序,在土地使用、信贷、行业政策等方面,给予民办文化与国办文化单位同等待遇。民间艺人、民办图书馆从业人员要给予职称评定,优秀的文艺演出团体应给予政策或资金上扶持,特别是要规范引导全市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不断提高它们自身的艺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1.加快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合理配备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比例,应根据所辖区域内户数合理核定比例,尤其是应适当增加农村地区文化从业人员编制。提高对文化机构工作人员的补助,完善各种养老、医疗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文化机构工作人员协助有关政府部门办理相关政府部门的有关事务,应由政府拨付相应费用,按劳取酬。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目标管理制,建立健全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培养、选用、管理、评价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保证社会公平与公正。对于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来提供,也可以由政府采取委托协议等形式交给非营利性组织提供。对于公益性较强的非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除了那些必须由政府提供的项目,可以由社会组织或其他社会力量来提供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特许经营、贷款贴息、优惠政策等方式给予支持。对于公益性较弱,具有经营性特征的非基础性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市场调节供需关系,以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其次要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

3.适应市民文化需求,抓好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注重弘扬福州传统历史文化,以推动整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也要将现代人文精神贯穿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在培育时代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体现人文关怀,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方向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品位和质量,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知识素养的提升和现代公民群体的塑造,最终实现福州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拓展服务内涵,举办更多更高质量适应福州特殊群体(如外来工)要求和特点的公益文化活动,建立面向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援助体系。同时,完善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在榕境外人士等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

 

(责任编辑:潘冬东)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