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与陕西

http://www.fzskl.com  2008-12-04 14:33:48  来源:福州社科网  
 

 

林则徐与陕西

 萧忠生

 

 作者简介:萧忠生,男(1940~),原福州市社科联调研员,副研究员。邮编:350004

[提要]林则徐爱国爱民、廉洁奉公、办事认真。他先后有三次到陕西,时间近二年,在抗灾救民,发展农业生产;关心国防建设;写诗、作序和书法丰富陕西传统文化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民众的称赞。

[关键词]林则徐陕西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民族英雄和爱国者。他历官十四省,陕西便是其中一省。他到陕西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林则徐于道光七年闰五月初三日(1827626)抵西安任陕西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任职约半年时间;第二次,林则徐赴戍途经陕西西安,时间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上旬,当时,林则徐因患疟疾,暂留西安调治,七月初赴戍,在陕西约三个月时间;第三次,道光二十五年(1845),十一月初四日,清廷命布彦泰为陕甘总督,未到任前,由林则徐以三品顶戴署任。同年十二月初十日,林则徐在凉州接署陕甘总督。道光二十六年(1846)三月,清廷命林则徐为陕西巡抚,七月初九日,林则徐抵西安,接任陕西巡抚,十一月十六日,林则徐自十月以来,因患病未痊,清廷准假三个月,让他治病,道光二十七年(1847)二月十五日,林则徐销假回陕抚任,三月十六日,清廷又命他为云贵总督。林则徐任陕甘总督和陕西巡抚近一年时间。林则徐三次到陕西,时间近二年,他爱国爱民、廉洁奉公、办事认真,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对此论述如下:

一、抗灾救民,发展农业生产。林则徐非常关心人民的生活,在陕西抗灾救民的事迹很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道光七年(1827)闰五月初三日,林则徐在陕西任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事,不久,略阳县闹水灾,林则徐便于七月二十六日(916)前往该地勘灾,安排好受灾居民,“加给一月口粮”①,并勘查移建县城事等。八月下旬(10月中旬),林则徐返回西安。十月十九日(127),林则徐闻父卒讣讯,南归奔丧。道光二十六年七月初九日(1846830),林则徐抵西安,接任陕西巡抚。林则徐上任前二、三个月,西安、同州、凤翔、乾州等地,纷纷告旱,旱灾造成“二麦多未播种,即其已种出土者,亦因久不得雪,未能稳固盘根,来年生计所关,难免人心惶恐”②,使大批饥民被迫逃荒。至秋、冬两季,陕西旱情更加严重。全省秋收最高的州县仅收七成,约收六成有余者占四十厅州县,约占六成的占十三厅州县,约收五成有余者占二十二州县。西安、凤翔、同州所属各县,旱情特别严重,而以同州为甚,同州各属,又是朝邑、浦城、韩城为甚。同州通邑冬种小麦,不过历来播种面积的十分之二、三,即使春初得有透雨,也不过补种杂粮。“满地扬尘,无处可以挥锄秉耒,自食其力者,安得不刮及树皮!”③朝邑一地,“饥民流徙满路,或有缢树、赴水、投崖而死者。其未徙之众,有阖门坐待饥杀者,有煮食乾瓜皮、辣菜而卒无以逃生者,其中鬻妻、鬻子女、弃婴儿者,殆不可胜数。”④其他受灾地区,也有类似。林则徐看到这情景,抗灾救民思想非常迫切,即采取如下救灾措施:1.请求改变粮仓出借的旧章为平粜,压低市场粮价,使贫民得到“实济”;2.倡捐劝济。劝令“有力之户量出钱米,各济各村”⑤;3.对于“极穷之民,以及老幼废疾,即使减价平粜,彼亦无力买食”⑥。则由官为收养,俾免饿殍在途。当时即西安省城一处,就收养三、四千人;4.提出“缓征”钱粮主张,以解决救灾问题。对此,林则徐在《陕西道光二下六年被旱各属缓征折》中讲得很清楚。林则徐的这一主张,得到了陕西督粮道张集馨的支持和贯彻;5.提出保护耕牛,以保证农业生产。由于干旱,“民不能耕,争杀牛以食”的现象严重,林则徐认为这会造成“来岁又饥”的危险,决定采取“官为收牛,偿其值,劝富民质牛予以息”的措施,⑦以保证耕田用;6.注重研究水利问题。林则徐请张集馨详考《关中胜迹图》一书,目的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林则徐的这些抗灾措施,大大减轻了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生活困难,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除外,林则徐还整顿营伍,严厉缉捕黑夜抢劫,结伙乱掠分子,以维护社会安定。林则徐对当时银贵钱贱的问题也提出了主张。他任陕西巡抚时,遇到财政经济问题上银贵钱贱现象比较严重,银价昂贵时,每两可换制钱一千八百余文。银贵钱贱是由于鸦片输入,白银外流造成的,其危害会影响到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恶化,也会造成“税金不能入库,国家濒于破产”⑧。当时,御史刘良驹、内阁侍读学士朱罇等提出解决银贵钱贱现象的建议。他们奏请各省广用钱之路而持银价之平,官运钱入内地以济银。清廷即将此种建议发交各地督抚讨论。林则徐根据陕西的具体情况,主张陕西仍应银钱并重,不宜更改旧章。其理由如下:第一,陕西交通不便,运钱脚费繁重;第二,陕西银钱市价涨落无常;第三,难以规定全省统一银钱时价;第四,常年税课已有部议规定,不能更改;第五,可以搭放钱文的项目早已实现⑨。林则徐所讲的这些道理,反映了他确实和了解过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当时陕西财政经济问题上银贵钱贱现象如何解决提出了看法,他反对强求一律,主张因地制宜等,这说明林则徐是一位比较务实的官吏,但他把挽救时局的希望寄于清朝皇帝的支持上。

二、关心国防建设和边防局势。1.国防建设方面,林则徐认为要制造大炮、战船、炸弹等,以固国防。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西戍,路经陕西数月后,又开始西行,在路途中,他致函陕西抚标中军参将马辅相,论述到陕西制炮问题。林则徐在信中说:“闻省中现在商铸大炮,首赖尊处经理。此器不可不备,尤不可不精。前将弟所刻炮书,托朱方伯(指陕西布政使朱源灏)转送,谅经览入。其大要总在腹厚口宽,火门正而紧,铁液纯而洁。铸成之后,膛内打磨如镜,则放出快而不炸。知大才经画,自必合宜,若一时铁匠未即得法,先以铜铸亦可也”⑩。道光二十五年(1845)十二月,林则徐任陕甘总督时,也曾写信给友人姜玉溪,向他了解造船铸炮之事。信中说:“弟阳关甫入,巨任重权,自惭老病之增,弥切履临之惧。……前次足下委赴江南监造战船,未识如何造法,并曾否经手铸炮?所铸是否即照洋中铜炮?每位斤重若干?费用几许?口门多大?能放多远?并祈详悉开载,以广见闻,是为至幸。”从上看,林则徐对铸炮造船技术研究和了解的很认真、很仔细,这说明他对国防建设的关心和重视。关于制造炸弹方面,道光二十六年(1846)秋,林则徐在《答署陕安镇祥协戎书》中,对祥某(时任陕西陕安镇副将)所著《炸弹图说》很重视,他“令本标将弁遵照来示所开各条,细心体认,并即召匠学铸,以期如式应用”。林则徐还对弹形提出了改为长形以利加重用药的建议,主张炸弹的功效“总以能远有准为要”。他在信中把改革兵器的目的归结为“只图利器可资”以利于增强国防力量。2.关心边防局势。道光二十六年十一月中浣(1847年一月上旬),林则徐在西安写信给时任福建巡抚的郑祖琛(郑梦白),信中对东南局势表示非常关切,他说:“海滨瘠壤,民间已不聊生,况有物焉,鼾睡于旁,人心何能安定?……五六年来,东南之事,正如一部十七史,弟方思咎不遑,又曷敢过问,要之始末皆在识者胸臆间,不知来者犹可追否耳?”道光二十七年(1847)二月十八日,英驻华公使德庇时借口正月二十六日英人6名,美人1名在广东佛山被居民石击事件,带领火轮船2艘,划艇三板20余只,兵千余名,直撞入省河,一路上“肆行无忌,间有爬上炮台,将炮眼钉塞”,最后在十三行湾停泊,提出入城、惩凶和强租土地的要求,并声言“如不依允,伊即带兵闯入”,其侵略野心非常嚣张。广东人民对此很气愤,他们在社学的领导下展开了反抗英人入城斗争,发布讨英公启,筹募经费,组编壮勇。投降派耆英在人民强大的反抗声势下,不敢明目张胆地应允条件,但暗地里却都“次第妥办”,并与德庇时订了两年后入广东城的约定。事后,耆英设辞请求内调以逃避责任,而英人也只能“以重价承租新豆栏南口内外数丈之地”,不得不暂时中止租占河南等地的要求,广东人民反对英人入广州城的斗争取得了胜利。林则徐得知此消息后,对广东人民反抗斗争的胜利给予肯定和称赞,他曾在《复江南江宁府徐青照书》中指出广州“不致卧榻前任人鼾睡”之功在于“彼间民人义愤同心”。以上所说林则徐关心国防建设和边防局势,主要是为了反对外来侵略,希望国家能够强大起来,他的爱国精神十分可贵。

三、写诗、作序和书法等,丰富陕西传统文化内容。林则徐是爱国者,也是诗人和书法家。他在陕西写有许多诗歌、序言和书法作品。1.撰写诗歌。道光七年(1827),林则徐在陕西任按察使兼署布政使时,曾写有《过紫栢山留侯庙》、《定军山谒武侯墓》、《武侯庙观琴》、《秋怀》等诗。第一、《过紫栢山留侯庙》诗。诗云:“除奏便了复仇心,勇退非关虑患深。博浪若非椎中误,十年早已卧山林。翩翩偶出领三军,天汉通灵压楚氛。烧断褒斜千阁道,拂衣惟占一山云。”此诗为林则徐到紫栢山拜谒张良庙时写成的,诗中高度评价张良足智多谋,佐助刘邦灭秦灭楚建立汉朝的显著功绩,赞扬张良不计个人名位利禄,功成身退,隐居山林,自有其飘逸风怀。由此看出,林则徐对张良有着很深的仰慕之情。第二,《定军山谒武侯墓》诗。诗云:“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翊汉刘。抱膝几人知管乐,鞠躬终古匹伊周。波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骨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此诗为林则徐过陕西沔县(今勉县),到定军山麓拜谒诸葛亮祠、墓时写成的。诗中林则徐赞扬诸葛亮一生所建立的功绩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林则徐认为诸葛亮能与春秋齐国名相管仲、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辅佐商汤的贤相伊尹、西周初年政治家,曾助武王灭商的周公等先贤们相比,诗中寄托林则徐对诸葛亮的深切怀念和哀思,表达了他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扼腕痛惜。第三,《武侯庙观琴》诗。诗云:“不废微时梁父吟,千秋鱼水答知音。三分筹策成亏理,一片宫商淡泊心。挥手鸿飞斜谷渺,移情龙卧汉江深。魂销异代文山操,同感君恩泪满襟。”(文信国有琴,自题云:松风榻雨潇潇,万里封疆不寂寥,独坐瑶琴遣世虑,君恩犹恐壮怀消。)此诗为林则徐在沔县拜谒诸葛亮祠庙时写成的。诗中讲的武侯庙(武侯,即三国驻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谥号),即是诸葛亮祠庙,在庙内有诸葛亮抚琴塑像。诗中之意为: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好为《梁父吟》;刘备三顾茅庙,诸葛亮一生感报知遇之恩。诸葛亮抚琴弹奏,透露出他胸中却有着三分天下的宏伟抱负。他远至斜谷挥师伐魏,不幸,出师未捷身先死,卧息在汉江之旁。诗中最后说,诸葛亮的精神楷模影响培育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高尚情操。林则徐赞扬诸葛亮、文天祥的作为和功绩,联系自身,禁不住要同感君恩泪满襟。第四,《秋怀》诗。诗云:“一卷《离骚》对短檠,凉生昨夜旅魂惊。隔窗梧竹萧萧响,知是风声是雨声?遥怜绝塞阵云寒,万户宵砧泪暗弹。秋到天山早飞雪,征人何处望长安?天涯芳草旧萋萋,流水无声夕鴂蹄。何事戍楼鸣画角,双尖耳耸马悲嘶。官如酒户力难任,身比秋林瘦不禁。漫拟沙扬拼热血,忽窥明镜减雄心。”此诗于道光七年(1827)秋,林则徐在陕西任职时写的。诗意阐述了新疆发生张格尔叛乱攻陷喀什噶尔的事件,清政府调兵3万余人进剿。林则徐由秋分时节的凉意,想到新疆八月已飞雪纷纷及前方将士征战的艰苦,他心怀天下,渴望着上前线杀敌报国,但又感到力不从心而愧歉怅然!第五,《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二首。第一首,“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第二首,“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出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两首诗是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日(1842811)自西安出发赴戍伊犁,告别家人时写的。第一首诗,林则徐以“浩荡襟怀”,安慰家人“莫心哀”,显示出林则徐对革职遣戍表现了豁然大度的胸怀。他坚信自己从事的禁烟抗英事业是正义和爱国的,是受广大人民欢迎和支持的。他借用欧阳修《归田录》中的故事,来安慰家人,要乐观,要有信心,不要相信“有去无回”的预料。第二首诗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最喜欢的名句,作为座右铭,常不去口,其意就是只要是有利国家的事,就要不顾生死全力以赴,不能计较个人的荣辱祸福而看风转舵,避祸趋福。这名句既是林则徐的爱国心声,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诗中的最后两句是借苏东坡《志林》中杨朴的故事自况。当与家人告别之际,林则徐给夫人讲了这个故事,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胸怀,并以此来感染家人,要家人不要为他担忧,林则徐会回来的。除外,林则徐还写有《寒溪》、《女郎庙》(祀汉代张鲁女)、《题杨太真墓》七绝八首、《秋夜不寐,起而独酌》、《万濂舫太守(士淦)闻余入关见寄,次韵答之》、《次韵宗涤楼见寄》、《次韵答萧谦谷太守(元吉)》、《和王仲山司马见赠原韵》、《曹丹山()属题诗稿》、《石梧五十初度,八叠前韵寄祝》、《姜海珊大令以余游华山诗,装成长卷属题》等诗。以上这些诗的内容丰富,有的是歌颂爱国人士的功绩,有的是反映作者忧国忧民思想,有的是畅叙朋友间的衷情,有的是讲国家发生的大事等。

2.作序与书法等。第一,作序。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林则徐为朱彬的《礼记训纂》写序。序云:“……先生承其乡先进王氏懋竑经法,又与刘端临台拱,王石臞念孙,伯申引之父子切劘有年,析疑辨难,奥窔日辟,故编中采取四家之说最多,复旁证国初讫乾嘉间诸家之书亦不下数十种。而仍以注疏为主,撷其精要,纬以古今诸说,如肉贯串,其附以已意者,皆援据精确,发前人所未发,不薄今而爱古,不别户而分门,引掖来学之功,岂浅鲜哉!……”序中阐述了朱彬的学术渊源。同年十月,林则徐主持陕西武闱,并作《道光丙午科陕西武乡试录》序,反映他对人才选拔的重视。这年,林则徐在陕抚任上应天理教起义时毙命的滑县知县强克捷之子请写《书强忠烈公遗墨后》一文B23,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月中旬,林则徐又写《补祝例封孺人朱母颜孺人七旬晋八荣寿序》等。第二,书法等。林则徐对书法很有研究,道光七年(1827)十月初二日,他在西安藩署写《跋沈毅斋墨迹》,跋中就发表了对书法的看法,他主张初学书法应从唐帖入手。他说:“或谓学唐书者,专从事于间架分布之间,魏晋风流去之弥远,能真而不能草,宜碑版而不宜翰札,此言诚然。然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锺张羲献,是犹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这说明林则徐对书法的研究是比较深的。他在陕西任职期间,留有大量墨宝,据了解,仅陕西蒲城林则徐纪念馆就收集到林则徐书写的匾额9块,其中“味兰书屋”、“观察第”、“慈惠徽音”、“兄弟叔侄科甲”5块匾额还保存完好,特别是“味兰书屋”匾额,其书法艺术居诸匾之首,这块匾额长168厘米,宽72厘米,黑底金字,上有竖行林则徐撰写的跋文。除了匾额还存有新发现的林则徐题写给王益谦的扇面。扇面上的字体为行书,笔法苍劲有力,为林则徐书法中的珍品。正文共有19行,内容是林则徐借陆游诗文抒发自己的心迹,也借陆游与朱熹的真挚友情,来比喻自己和王益谦的亲密关系。王益谦为陕西蒲城人,他曾在福建为官6年,当过知县,两人为挚友,在纪念馆中还存在新发现的林则徐校阅过的王益谦编的《太华山人诗集》,林则徐为王益谦之父七十寿庆而撰写的《王实田封翁寿序》,为王益谦之母撰写墓志,还有为王益谦之兄王之谦撰写的“三爻饮易韦编古,百岁娱亲彩服荣”的对联,该对联上款题“地山大兄大人同年有道之教”,下款署“少穆第林则徐撰句书”。据史料记载,林则徐的这些书法墨宝,为林则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陕西任巡抚,曾请假三个月在王鼎家乡蒲城养病(一说也为王鼎“守心孝”,因为林则徐与王鼎友情深厚)期间留下的。它是研究林则徐书法的宝贵资料,对研究林则徐与名相王鼎间的关系也很有价值。总之,林则徐在陕西写诗、作序和书法等,为丰富陕西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为官清廉。这从林则徐撰写的《分书》内容就可以说明。道光二十七年(1847)正月,林则徐为诸子写立分书,对家产进行了分析和处分。《分书》内容是:“父谕吾儿汝舟、聪彝、拱枢知悉:……汝辈既已长成,自应酌量分给,俾其各管各业。除文藻山住屋一所及相连西边一所,仍须留为归田栖息之区,毋庸分析外,其余田屋产业,各按原置价值匀作三股,各值银一万两有零,即每股或有多寡,伸缩亦不过一、二百两之间,相去不远。合将应分契卷检付尔等分别收执,其应行收租者各自收取,如因中处服官不能自行经营,亦各交付妥人代理,将来去留,咸听尔等自便,我亦毋庸过问。惟念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并须知此等薄业购置甚难,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所云‘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再目下无现银可分,将来如有分时,亦照三股均匀,书籍、衣服并皆准此可也。兹将所分三股产业开载于左。此谕。共录三纸,尔等各执一纸为照。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孟陬吉日。竢村老人亲笔书于西安节署之小方壶”。林则徐在宦海生涯中,有许多贪污纳贿的机会,但他并没有那样做,而是带头严格守法。他的家产价值白银三万余两,比起入仕前确有增加,这在当时的封疆大吏中,尚不足以富足,他嘱咐儿子:“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后来有人称林则徐“为官清廉”的榜样,这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少见的“大清官”。

 

注释:

①林聪彝:《文忠公年谱草稿》,道光七年条。

②⑤⑥《林则徐全集》第四册,奏折,第102页、第103页、第103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10月第1版。

③杨国桢编:《林则徐书简》增订本,第272页、第26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8月第1版。

④李元春:《上护院杨至堂大人言救荒书》,《桐阁文钞》防。引杨国桢:《林则徐传》,第534页,人民出版社,199510月第2版。

⑦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二五。

⑧马克思、恩格斯:《国际述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264页。

⑨来新夏:《林则徐年谱》增订本,第456页、第461页、第45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林则徐全集》第七册,信札,第315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10月第1版。

《林则徐全集》第八册,信札,第71页、第87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10月第1版。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七七、七八。

《云左山房诗钞》卷三。

《林则徐全集》第六册,诗词,第209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10月第1版。

《林则徐全集》第五册,文录,第413页、第415页、第417页、第376页、第504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10月第1版。

2004616日《海峡都市报》第7版。

 

(责任编辑:杨济亮)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