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阐释

http://www.fzskl.com  2008-12-09 16:09:52  来源:福州社科网  
 

现代性、现代化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关系阐释

 ——国内学者关于现代性与当代中国关系研究综述

张兰英

 

作者简介:张兰英,女(1971~),福州市社科院副院长。邮编:350004

 [提要]在当代中国,现代性、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问题常常交叉缠绕在一起,有时甚至就是同一个问题。因此,现代性与现代化、现代化与社会主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现代性与当代中国关系不可忽视的视角。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化社会主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当下中国进行的关于现代性的争论都指向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与现实。而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过程;从社会革命的视角看,是一个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由于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理念,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实现过程,因此,在当下中国,现代性问题、现代化问题、社会主义合法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等常常是交叉缠绕在一起的,有时甚至就是同一个问题。就当前的研究看,国内学者对现代性与中国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性与现代化

“现代性”作为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之所以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是因为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而作为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及其结果的“现代性”却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猛烈批判。这一批判促使中国学者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中国的现代化应当形成什么样的现代性。

刘建新认为,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结果和内在规定性。只要一个民族步入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现代性的问题就不是一个我们可以抽象地探讨和简单地取舍的问题,而是一种历史演进机制的问题。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遇到源于现代社会内在机理的普遍性发展问题,即现代性问题①。

汪伊举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可以说现代化与现代性都出于同一的历史大背景中,即出现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历史大背景中。但它们各自又依据不同的社会因素,发展时间也不同步。现代化有物质、制度和人口三个层面,现代性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理念四个精神形态。在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中,发展中国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知道现代化而不知道现代性;或者把现代化看作是第一性,现代性是第二性,认为只要完成了现代化,现代性自然就有了。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现代化应进行,而现代性是西方的应拒斥。这三种认识造成的问题是只实行现代化而不培育现代性,现代化与民族主义、极权主义、种族主义等意识形态相结合,造就了一些虽增强了国力但没有现代性的非现代国家②。

汪行福认为:在当代社会,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是相互交织的,不考虑现代性的规范理想和各种现代性的诊断,就无法真正展开对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同样,如果我们不考虑现实的现代化运动及其影响,也无法真正讨论现代性问题。以往我们往往更多地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来理解,突出的是马克思与西方传统之间的断裂,忽视了马克思与西方传统特别是近代的德国传统之间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的思想也是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话语的一部分,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整个问题域就会发生根本的转变③。

周穗明认为,所谓现代化,具体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性生长和构成的过程。作为现代化的主要构成因素,现代性的生成、推演和铺陈即形成了所谓现代化的过程。如果说,现代性是一种点状的现象,一种抽象的理念,那么现代化就是这一理念扩张的历史进程,一种广泛蔓延的现实状态。换言之,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具体实现、现实展开;现代性代表着与“传统性”不同的理念和因素,现代化代表着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崭新时代和社会形态④。

俞吾金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三个新的、根本性的要素: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虽然后现代主义已经对蕴含在现代化和现代性中的主导性文化价值做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作为后发国家,我们仍然有必要去追求现代化的实现。因为,事实上,不但传统的现代化理念所代表的现代社会不是十全十美的,而且任何社会形态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只要我们不被完美的乌托邦理想所支配,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以现代性和现代化的主导价值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的存在仍然有其合理性。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和现代化的主导价值的批判,有利于它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通过对后现代主义中合理因素的汲取,而使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⑤。

陈晓明也认为,如果我们认定现代性是一种全球的历史进程,并且中国不可避免要进入现代化,那么现代性的一系列理念,一整套的价值观念和历史发展方向的设定,就不得不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必要的参照体系。就这一意义而言,中国的后殖民理论或文化研究在把批判帝国主义霸权作为首要的理论目标时,不能忘记现代性的主导价值观念对于中国现在的思想文化建设来说,还属于“未竟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在中国谈论后现代主义,实际是针对僵化的文化秩序,针对长期存在的独断论,针对绝对真理的神圣性而言。现代性的基本意义对于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来说,不是过时了,而是需要补上这一课⑥。

通过各自的阐述,可以看出,对于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学者们可以达成的共识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现代性与现代化密切相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遭遇现代性;第二,现代性本身并不完善,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既要培育现代性,又要对其可能导致的弊端保持应有的警惕。

二、现代化与社会主义

在关于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大都倾向于认可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可分离性以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可结合性,但各自的理由和出发点却不相同。

叶险明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主义是被融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的:它既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又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在他看来,就全面把握世界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而言,马克思的现代化观具有三个递进展开的逻辑层次:第一层次,从世界现代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角度上看,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是一种“重合”的世界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还只是蕴含在其中,而并未展开);第二层次,从社会形态相继更替质点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结果;第三层次,从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崭新的世界现代化形态⑦。

何萍认为,与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把现代化理解为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以资本主义的性格和历史进程来揭示现代化的结构和特征,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说明现代化运动,从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谈论现代化的独特话语系统。他们对现代化的思考,以19世纪6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40年代到60年代,他们对现代化的思考主要限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他们的资本主义论;第二阶段,7080年代,他们思考现代化的视野由西方扩展到东方,探讨尚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东方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形成了他们的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强调现代化既是理性进步的历史,也是人的生存选择的过程,以生存选择扬弃工业理性的片面性,以文化理性取代科学理性,这是一种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化运动具有现代意义的理念。今天,我们反思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作为最主要的文本⑧。

朱巧香、杜新华认为,马克思的现代社会运动首先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过程。但是,马克思的现代社会运动理论本质上包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实现现代化的运动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目标。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历史任务实际上就是现代化。无论哪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形成的社会主义运动一旦获得胜利,它的历史任务就是要继续完成资本主义历史发展所要实现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是以一种逐步消除异化、消除苦难的形式,以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协调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现实的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任务是更加紧迫和不可回避的⑨。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

丰子义认为,马克思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又不是截然不同的时代。只要时代性质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要资本的逻辑依然存在,从大的历史尺度看,马克思与我们就可以说是处于“同时代”,或者说,都生活在“现代化”过程之中,只不过马克思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早期阶段,而我们则处于现代社会比较成熟的阶段。因此,尽管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的一些具体看法不一定适用于今天的发展现实,但其有关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对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⑩。

欧阳康认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多维探讨不仅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选择和创造各自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应当看到,今天的世界现代化尽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只有通过现代性的进一步调适来加以解决。现代性所倡导的变革、发展、创新的精神气质仍然有其特殊的价值,仍然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只有凭借着这种精神,并且大力地发挥这种精神,后发的国家和地区才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弃落后而走向先进。因此,对于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性仍然是它们应当努力追寻的目标。积极地加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走出一条有各自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它们应当和能够作出的惟一正确选择。

李淑梅认为,马克思批判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西方各种关于现代性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经济陷阱、推行的强权政治和强加的价值观念,使国际矛盾更加复杂。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反思现代性的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哲学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性,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形式与实际内容的结合,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扩大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韩志伟认为,马克思在19世纪对现代性的批判,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使我们深切感到他关于现代性的思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因为他关于现代性的自我批判的深邃的、历史的、辩证的、存在论的眼光,在今天也是我们把握这一时代性课题所无法回避的。特别是随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日益进入现代化的变动中,现代性的问题远远没有衰竭,而是刚刚开始发挥作用。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自我批判的思想无疑为我们面对自己本土的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任平认为,在当代中国,现代化是发展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出场路径,更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当代中国无论是在技术层面上,还是在理论层面上,追问现代性的内涵,都要不断召唤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话语的出场。

在今后的理论探讨中,我们应该更加着力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现代性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中国现代性的全面建构,不仅是政治与社会实践方面的探索,也需要理论上的创新与探索。但相比之下,理论创新远远落后于实践。目前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与叙述,包括现代性启蒙,基本上还只是局限于政治解放层面,在唯物史观影响下所形成的现代性社会思想观念,也过多地受制于唯经济决定论,缺乏现代性应有的张力与弹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整个研究工作归结起来就在于回答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即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问题。而要探讨这一问题,离不开当代的核心话题:现代性。人们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面对着不同的问题,如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环境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等等,但是,种种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标识总的当代状况的概念下,即现代性。所以,现代性是当下人们正在经历着的历史状况,是人们正在领会着和思考着的历史境遇,它提供了当代人思考和言说的基本语境,只有与现代性概念相关联,各种具体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被把握。

 

参考文献:

①刘建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求实》,2006年第8期。

②汪伊举:《现代化与现代性——历史·理论·关系》,《学海》,2006年第5期。

③汪行福:《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现代哲学》,2004年第4期。

④周穗明等:《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166175页。

⑤俞吾金:《现代化——一个批评性的反思》,《人文杂志》,2000年第5期。

⑥陈晓明:《文化研究与政治合法性陷阱》,《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⑦叶险明:《对马克思现代化观的一种读解》,《哲学研究》,2000年第2期。

⑧何萍:《现代化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⑨朱巧香、杜新华:《论两种社会制度与现代化的关系——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初探》,《江淮论坛》,2002年第3期。

⑩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欧阳康:《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李淑梅:《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韩志伟:《现代性的自我批判与马克思哲学视野的变革》,《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任平:《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责任编辑:张忠松)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