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与严复

http://www.fzskl.com  2008-01-04 21:29:34  来源:福州社科网  
 

试论孔子与严复

柯远扬 蓝雪花

 

作者简介:柯远扬,男(1938~),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邮编:350007

蓝雪花,女(1973~),福建师大人武学院教师。邮编:350007

[提要]孔子与严复,两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相距约2400年,但他们的思想有的却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笔者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实际出发,分别概括出他们各自的“三个第一”,但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生活环境的变化,两人显然也有不少明显的差异。本文就爱国、教育、中庸及严复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离异与回观等四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关键词]孔子严复爱国教育中庸离异与回观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庶、富、教”;第一个提出了“为政教民”;第一个成功地实践了“因材施教”。

严复(18541921)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卓越的教育家。他第一个将进化论观念引进中国,介绍西方的新思想,是全面有系统地传播西方思想的启蒙导师,就近百年的中国思想发展史看,他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①;第一个大量译述西方社会科学书籍,以近代科学思想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理性,把中华民族的存亡放在近代世界进步潮流中去考察,论证了“中国必不亡”、中国能自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并指出了中国走向近代化、走向富强的具体道路;第一个完整准确地提出了提高民族素质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和“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方针和方法,这既是他学习西方探索真理的结晶,也是数十年从事教育的经验总结。

孔子与严复,一个生活在古代,一个生活在近代,两个相距约2400年,笔者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两个伟大人物的不同实际出发,分别概括出两个“三个第一”,可见他们的思想有的是息息相通的,但因时代的变迁、人物生活环境及个性的不同,显然也有不少明显差异。现就爱国、教育、中庸及严复对儒家思想的离异与回观等四个方面,分别论述如下。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我们认为,这种情感是产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内在动力,也是民族的凝聚力。但爱国主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历史内容和阶级内容。

孔子主张“尊王攘夷”②,维护华夏族和鲁国的安全。在今天看来,“攘夷”无疑带着狭隘民族主义的观点,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反映他维护包括鲁国在内的中原华夏国家,免遭“四夷”(四周曰夷、狄等少数)侵犯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齐鲁夹谷(今山东省莱芜境内)之会,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并摄行相事在保卫祖国方面取得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齐景公的预谋全部破产,不得不将从前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三田(即汶阳三田)归还鲁国“以谢鲁”。之后,鲁国特“筑城于此,以旌孔子之功,命名曰“谢城”③。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齐国伐鲁,孔子惊悉敌情,焦急万分,立即召集鲁籍弟子指出:“夫鲁,坟墓所在,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为何莫出?”④,短短数语,鲜明地反映出他的沸腾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揭示他与祖国的血肉关系。在孔子的有力号召下,门人弟子纷纷行动起来,为保卫祖国而斗争,终于取得了“存鲁乱齐”的胜利。

显然,今天的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发展,但是,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的中国。春秋时期的齐国与鲁国同属于周的封国,各自有自己的土地、人民和主权,具备了独立国家的要素。它们之间的你争我夺,进攻与反击,不能简单一概视为“无义战”,实际上还是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孔子坚持正义立场,力主自卫反击,粉碎齐国一次又一次的非正义挑衅和进攻。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孔子卫鲁抗齐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古到今,历史上不少文臣武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孔子爱国思想的熏陶,近代伟人严复,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孔子爱国思想的深刻影响。

严复的爱国思想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便于掌握其形成发展的脉络,现分三个阶段加以论述:

1、早年爱国思想在福州形成

严复字几道,生于清咸丰癸丑三年十二月初二日(185418)。晚号瘉心心(yu)(ye)老人,又署天演哲学家。福建侯官县阳歧⑤(今福州市郊区盖山镇阳岐村)人,严复父祖两代皆业中医,设医寓于福州南台苍霞州,家人早由阳歧移往此地。青少年时代严复爱国思想在福州形成主要受几个方面的影响:

(1)传统教育的影响。严复父亲严振先国学造诣很深,行医之余,亲自教他读书。到了他七岁,才让他进私塾。九岁遵父命回阳歧乡跟五叔严厚甫(1879年举人)学习《大学》、《中庸》之类课程。十一岁那年,其父又特聘学识渊博、思想境界比较开阔的宿儒黄宗彝(少岩)来家教读。次年,黄老师病卒,其子拔贡黄孟修先生来接馆,继续对严复进行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教育。严复自幼聪明,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打下了宽厚的国学基础,也深受孔子传统爱国思想的熏陶。

(2)父母身教言传的影响。严复父亲严振先继承祖业,医术造诣很深,临床经验丰富,是当地著名的中医师,南台岛64乡,他的大名到处传播⑥。清同治五年(1866)六月,福州霍乱流行,振先昼夜不停地救治病人,终于被传染而不治弃世。严振先对医术精益求精,不计报酬,热心为民众治病,良好的医德,忘我的工作精神,对严复颇有影响,使严复懂得了应该热爱民众,好好做人的道理。母亲陈夫人是贫民女儿,她勤劳朴实,善于耕作和做针线活。严复从小就帮家里干些零活,培养了劳动习惯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父亲的教育,为严复的爱国思想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乡贤爱国事迹的教育。严复生长在鸦片战争后不久,乡贤林则徐的抗英禁烟的伟大爱国行动,东南沿海人民的抗英斗争故事,在福州一带广为传播,使他的精神大为振奋,也在其幼小心灵播下爱国种子。家乡尚书庙内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⑦威武不屈的高尚民族气节的形象,也给他莫大鼓舞。1918年,严复回里养病,特意到尚书庙祭祀陈文龙。

(4)社会环境的影响。鸦片战争失败后,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之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给严复带来了无限的精神创伤。青少年时代的严复对此现状不满,在家庭的熏陶下、在名师的教导下、在民族英雄的感染下,从小就立志救国图存,探索国强民富的途径。

2、中年爱国思想的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马关条约”⑧的签订,清政府财政彻底破产了,统治摇摇欲坠。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对中国侵略,你争我夺,各自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着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严复身在学堂,心系国家前途命运。严复愤慨之极,奋笔疾书,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警世名篇。这些文章是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科学与民主、主张变法图强的檄文。

1898年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严复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专心于翻译工作,译有《天演论》、《法意》、《原富》、《穆勒名学》、《社会通铨》、《群己权界论》、《群学肆言》、《名学浅说》等八部重要著作,这些译作都凝聚着严复深厚的爱国感情,都有明显的爱国倾向,其中《天演论》所表现的爱国思想尤其突出。

根据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译述了《天演论》。1898年《天演论》的正式出版,轰动了整个中国,无数版本传向大江南北。在这部译著中,严复加了29条按语,有的按语甚至比译文还长,足见其用心良苦,他借《天演论》的“优胜劣败”的生物规律和《与天争胜》而终“胜天”的原理,向中国人民指出:“存亡生死,其权仍旧操于我”⑨认为如能顺应“天演”规律而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种族不可坠,国家可永存,中国就可得救。他又运用了进化论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敲响了中华民族救亡的警钟,鼓吹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唤起广大民众爱国热情。结果,译著成了当时爱国者的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也将他推上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宝座。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六君子被杀,严复义愤填膺,写下“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的名诗,以抒发他心中无限愤慨,以表达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3、晚年爱国情怀矢志不渝

严复到了晚年,感到自己对国家已无能为力了,但他仍把希望寄托于儿女身上。要儿女们“不忘七尺躯,为国补缺漏”,这种为国之心,可谓苦矣!严复在回乡养病之时,贫病交加,经济十分困难,仍然捐款两千元大洋修建尚书庙,为的是纪念南宋的民族英雄陈文龙,来寄托他的爱国情思。直到临终给后人留下“须知中国不灭”这句爱国名言,更可以看出严复由生到死是矢志不渝的、伟大的爱国者情怀,令人感叹不已。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是光辉灿烂的,在春秋时代,他独倡私人授徒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西周以来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把教育普及于平民,扩大了广阔的教育领域,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革命的一大创举。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达40余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得到集中的反映,该书可看作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也是传世最久远、影响最广泛的一部教育著作。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即人能使道发扬光大,不能凭藉道来弘大个人。在讲学问上,其本意在发扬人能做人的道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先有人再有真理的人本思想,而不是先有真理或神再有人的。在人与道的关系上,总是以人为主角,道只不过是辅助做主角的人,就是人先动身,道再跟随的。道在我们身旁,能使道发扬光大的人,其道就弘大其人。这个“道”的真意究竟是指什么呢?有人认为很难体会,故“不加臆测”只好就字面来翻译;有人认为“所谓道,就是真理,这是一个抽象名词,呆板的,它不能弘扬人,须要人培养真理,这就是重点,所以孔子始终讲的是人文的文化”笔者亦同意后一种解释。

孔子教育思想的根本主旨就是人格教育,大体包括道德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精神教育等等,在此也就不展开论述了。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先有人才有真理的人本思想,跟随着时代前进,他开拓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1879年严复从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学成归国后,先后担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校长),上海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校长,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总监督(校长),安徽安庆师范学堂校长,前后掌教近30年,在这繁重而清苦的30年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著书立说,翻译了西方大量哲学思想名著,曾发表过大量有精辟见解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并自成体系,努力探求教育救国之路,提出一套具体的方案,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那就是“标本并治”。

治本,就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提高人民的“血气体力”,注意操练形骸,提倡医学,要求禁食鸦片和去掉妇女缠足。所谓“开民智”,就是提高人民的“聪明智虑”,也就是要求废除八股和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他主张:“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宋学(理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同时提倡西学。他认为:“西方的学问,以实际的事物为研究对象,读书只是参考。所以学问才能不断进步,才有实际用处,这才是真正的“开民智”。中国的学问,即以书本为研究对象,读书就是学问的一切,始终逃不出古人的框框,这种学问没有用处。今日以八股取士,就是毁灭民智。所谓“新民德”,就是兴民主,设议院。其实质是摈弃封建道德观念,采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公德和政治制度。“此三者,自强之本也”。严复认为自强之本“唯急从教育上着手”,提高民族德智体的素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否则“民力已茶(niè音聂疲倦)民智已卑,民法已薄,虽有富国之政莫之能行”。不提高民族道德素质和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只抓经济建设,那就是“舍本言标,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

治标,就是“练兵、筹饷、开矿、通铁路、兴商务”,就是搞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因为,当时中国的情势实在太危急了。“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将立见覆亡,本于何有?”因此,从实际出发也要治标。“标所以救今日之阽(diàn,旧读yǎn)危”。总之,严复提出以开民智为中心的“标本并治”的理论,这一超前性的思想,对建设近代富强国家的客观规律的正确揭示,至今对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严复的处世哲学始终恪守孔子的中庸之道,从此可看出孔子思想对严复的深刻影响。何谓“中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孔子中庸的本义既不是折中,也不是调和,既不是“过犹不及”,也不是“去掉有害的两端”,而是“执两用中”。这个“两”就是“两端”,是指人与己、文与质等矛盾的对立面而言;“执两”就是把握两端,否则离开了两端,“中”也就不存在了。这个“中”是指对立面的统一、联结、和谐平衡等等,它是质的概念。“用中”的意思是肯定质的安定性,为此质的安定性要反对过和不及。它不是中间的意思,更不是折衷主义。我国一些成语,诸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若即若离,似乎都有中庸精神之贯注。

在孔子哲学中,礼是框架,仁是血肉,君子人格是价值取向,小康社会是理想目标,有了这些,孔子哲学已经自成体系。然而,如果没有中庸就显得太刻板、太规矩、太世俗、太整齐,有了中庸,就富有灵性、神秘莫测、巧妙变化。因为中庸,使孔子哲学在规矩中贯穿了巧妙,既整齐端正又变化流动,显得更加完美。

尽管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一次,《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甚至矣乎!民鲜久矣”。但孔子在谈及其他一些问题时,都隐含了中庸原则:诸如子曰:“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师也过,商也不及”。“质胜文则野(粗野),文胜质则史(虚浮),文质彬彬,然君子。”

严复自幼攻读《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如他自己所说:“慎独工夫”就是要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虽愚必明,虽柔必刚;仁者人也,择善固执等作为处世哲学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中庸之道。

18951898年严复积极倡导维新变法,在传播维新思想方面贡献很大,但他始终主张“渐变”,主张合乎“自然”(即“天择”),反对刻意人为的过激行动。他竭力鼓吹维新变法,但没有象康有为、梁启超等那样激烈的政治活动。他既与康、梁有联系、相呼应,但同时保持与洋务派名士的过从,与袁世凯还有近十年的交往。这些正是他倡导西学救国,但仍以中庸之道处世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他才避免了维新党狱之灾。他说:“夫人类之力求进步固也,而颠阶瞀乱,乃即此为进之时,其进弥聚,其涂弥险”。由此可知,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就在“过”字。

严复恪守中庸之道,比较集中地体现在1904年前后他撰写的《老子评点》一书中:

《老子》第五章中说:“多言(政教法令)(通速)穷,不如守中。”其意是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严复批注:“患常出于所虑之外也。惟守中可以不穷。”“夫中者何?道要而已”。老子说的“中”系指中正之道,含无为之道的意思,与孔孟所说的“中庸之道”有所不同,然“中正”与“中庸”有相通之意,就“中正”而言,有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含义。严复批注显然针对立宪派、共和派的首领们言激失中而误国害民,违背了“中正之道”、“中庸之道”,认为政治改革惟有“守中”,才有望成功。

《老子》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严得批注:“以水喻道”。意思是说“中正之道”、“中庸之道”就如同水流,应顺热而为,合乎自然。渐进似慢,而能致远;水似柔弱,而能克刚。亦即中庸之道所说的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老子》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用草扎成狗,供祭祀时用)。”意即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严复批注“天演开宗语”。《天演论》第一章讲的就是物竞天择,“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择于自然”。而老子讲的“天地”,也是指自然存在,“刍狗”即万物。显然严复把《天演论》与《老子》折中合一了。在严复看来,“天择”与“天地不仁”都揭示了一条真理,即一切变化都应该自然而然的,就社会变革而言,不及或过头就是违反了自然而然,达不到变革的目的。

严复对孔子思想与儒学的认识,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离异到回观的演变过程。学术界一般以1898年戊戍变法为界,在变法之前,他是个西学的积极倡导者,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尖锐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孔子思想和儒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而变法之后,严复则逐渐转变为传统的卫道士,对西学则大加鞭挞。

严复从小熟读经书,接受了十分严格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1866年,严复报考福州船政学堂,当时作文题目《大孝终身慕父母》,严复名列第一,可见其国学功底之深。18671871年,严复在船政学堂学习,受到了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教育。18771879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留学。这期间他不仅认识到中国船炮等物质文化不如人,而且认识到政制、学术也不如人。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那时严复所表现出对国家局势的关心、勤学、机智和敏感,曾引起清政府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赏识。二人年龄虽然悬殊,却引为忘年之交。每逢假日或闲暇之时,严复总是到使馆与郭嵩焘“论中西学术、政制之异同”。这可以说是严复对传统文化的最初反思与离异。

1894(清光绪二十年,阴历甲午年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严复则主要着眼于影响政治制度变革的社会文化机制,进行了反思。他从资产阶级民权观念出发,尖锐地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对封建专制的思想基础——孔子所创立的儒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了四篇政论文,其中《辟韩》一文,最激烈抨击儒学价值,他从老子学说中发掘民主思想的因素,批判儒学君主专制理论。他在后来的《老子评点》里,明确地指出了儒道在政治上的对立:“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君主之利器,其惟儒乎!”严复肯定了老庄崇尚自然反对礼教的意义说:“老氏庄周,其薄唐虞,毁三代,于一是儒者之言,皆鞅鞅怀不足,岂不故哉!老子之言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诚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严复还认为,老庄学说与现代西方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

1899年,随着戊戌变法后形势变化,严复提出了“新旧二学并存具列”的主张,这可以说是他回观传统文化的起始。严复在辛亥革命的爱国、维新、立宪和革命斗争不断发展的现实环境中,恪守中庸之道,反复论述中西学的关系,主张中西学并存融合,其思想倾向甚至逐步向传统文化倾斜,曾说:“五信之中,孔孟所言,无一可背”“经史词章,国律伦理,皆不可废”,这都反映了严复对孔孟儒学的回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严复更是为之震惊。他看到欧战多年,糜钱残命的现实,改变了他从前信仰西方文化的心理,多次深有感触地谈到:“西国文明,自今番欧战,扫地遂尽”,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直到最后,严复不仅喊出西方文明扫地殆尽,孔子思想必将大行其道的话,而且喊出了西洋近3000年的进化,只做到了“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对西方文化几乎否定了。对早年所宣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已不再提起,认为自由平等不适合当时的中国。

严复的晚年目睹西方文化的弊端而“回观”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寻求补救药方和救国救民的真谛,但并非完全肯定传统文化和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他认为旧学“必不可叛”,但“可损益”,同时仍然主张学习西学,特别是对逻辑学、方法论并不轻视和否定。这一点,是应予以充分注意的,否则,就难以对严复的一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注释:

①详见周振甫先生20世纪40年代评严复。

②春秋初期,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传统的“尊王”礼仪犹存。齐桓公、晋文公先后以诸侯身份代行天子职能,实际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他们出兵征讨他国时,往往打着天子的旗号,会盟时设法使天子参加,这被尊为“尊王”。同时,他们又常常帮助弱国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如齐桓公抗击北方戎狄,拯救邢国、卫国,这又被称为“攘夷”。

③《史记·鲁周公世家》。

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⑤《重建严氏宗祠邦碑记》。

⑥《严复与家乡》,第36页。

⑦陈文龙,字君贲,莆田人,宋咸淳五年以进士第一人登第。累官至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张世杰、文天祥立益王于福州时,他出任闽广宣抚史,兼知兴化军。景炎元年(1276)冬,元兵攻破福州、莆田,陈文龙被俘,押送杭州,但他威武不屈,绝食不走,终于牺牲在岳王庙内,谥忠肃。

⑧《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将辽东半岛(后加付三千万两白银“赎回”)、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⑨《天演论》卷上。

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论语·卫灵公》,下引《论语》,只注篇名。

杨伯俊:《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8012月第2版,第168页。

南怀瑾:《论语别载》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9月第一版,第738页。

严复:《救亡决论》,见《戊戌变法》第三册,第64页。

严复:《原强》,见《戊戌变法》第三册。

柯远扬著:《孔子中庸思想再认识》载《孔学新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子罕》

《先进》

《雍也》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1242页,1549页,1564页。

柯远扬、邓华祥:《试论严复传播维新思想的贡献》,载《1993年严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12月出版。

梁启超:《50年中国进化概念》,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39

《严复集》(),第1547页。

《法意》案语,第4册,第961页。

分别见《严复集》()168页,334页。

《严复集》()284页。

分别见《严复集》()692页,668页。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