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党内和谐的思想基础和途径

http://www.fzskl.com  2008-01-04 21:36:36  来源:福州社科网  
 

实现党内和谐的思想基础和途径

张忠松

 

作者简介:张忠松,男(1949~),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所所长,副研究员。邮编350004

[提要]建设和谐社会,党内和谐是关键。党内和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党内和谐必须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从制度上保证党内和谐。同时加强党员教育,提高维护团结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意识。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

[关键词]党内和谐思想基础途径方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表明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党内和谐。党内和谐能促进社会和谐,只有和谐的党才能领导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对党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把和谐理念引入政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原理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探讨实现党内和谐的思想基础和途径,对加强党的建设是有益的。

一、实现党内和谐的思想基础

党内和谐指党内关系融洽,党内生活健康,党的各方面工作运行有序,党员思想认识在不断克服矛盾,消弥差异中形成团结统一,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一种氛围,一种境界,一种政治局面。实现党内和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正确看待和解决党内的矛盾。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前提。《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必须要有和谐的党来领导,和谐的党来执政。党内不和谐就不能承担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党内和谐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全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制定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统一全党的思想凝聚全党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最新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当前就要以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①等一系列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满足人民的需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克服不符合、不适宜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党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形成组织关系协调、上下级关系和谐、党员关系融洽的和谐氛围。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党内和谐的灵魂。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关键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党的创新理论。像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学教授方永刚那样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信仰来之于尊敬,尊敬起源于感恩。信仰党的创新理论要结合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基本消除贫困,从温饱到小康的巨大变化,在对比中体会党的创新理论的无穷魅力,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党的伟大事业,就会心胸开阔、目光远大、思想境界提高,就能以辩证思维和和谐思维去观察和把握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并通过努力,使社会矛盾减少和控制在最小的范围,最少的数量,为党内和谐,社会和谐发挥每一个人积极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党员头脑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关键。和谐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先进文化在思想领域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实现党内和谐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党员头脑,规范党员行为,化解党内矛盾。

实现党内和谐要处理好党内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位党员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之中。和谐就是一种最有利于发展的矛盾状态,党内矛盾绝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思想认识问题,是非对抗性的。化解党内矛盾,就是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还要用道德来规范和调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养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豁达胸怀;培养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谦虚礼让,不骄不躁的作风;具有出了问题从自己查起,勇于承担责任的襟怀和气魄。那么党员思想认识上的矛盾就会在为共同事业的奋斗中逐一化解,从而出现党内和谐的生动局面。

实现党内和谐要正确对待和解决处理党员之间利益关系。党员之间利益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党内思想的和谐。所以党员之间利益关系问题说到底是思想认识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党员从业多样性、不稳定性、流动性和分散性特点越来越突出,党员之间在拥有资产、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党员对党中央的改革措施认识上的明显差异。这是引发党内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党员之间利益差距是长期存在的。解决党员之间利益差距,要在发展经济,建立新型的分配关系中逐步缩小。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不与他人比待遇,而与他人比工作,不与他人比享受,而与他人比奉献。如果整天与人比职别、比工资、比待遇,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工作上马马虎虎,名利上斤斤计较,甚至为争名夺利不惜伤害同志,触犯法纪。一个班子、一个组织这样人多了就矛盾丛生,就会造成班子不和谐,单位不和谐,地方不和谐。相反时代英雄郑培民、丁晓兵等所在单位之所以出现团结和谐局面,就是因为他们身居高职,掌有实权,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正确看待党员之间利益关系,承认党员之间利益差距但又淡化利益差距,坚守党员道德准则,把利益看成为党工作的条件,而不是个人追求的目标,那么党就和谐而有活力。

加强党的团结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根本。团结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品质,同属于思想道德范畴。品德高尚的人把团结视为自己的生命,时时处处维护团结,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党员之间的团结就是党内和谐的体现。因此,我们党十分重视团结。1954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在进一步揭发批判了高岗、饶濑石的反党分裂活动基础上,做出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提出了“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的著名论断,说明党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反之,如果党不能做到团结和谐就可能被敌人乘虚而入,导致党的瓦解。前苏联共产党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党内就出现了裂痕,几易党的领导人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党的团结和谐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终于在执政74年后被反对派赶下了政治舞台,出现党亡政息悲剧。这虽然不能完全归罪于党的团结问题,但也不能排除党不团结的因素②。惨痛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团结才有力量,和谐才有凝聚力。没有党的团结就没有党内和谐。

党的团结是紧密围绕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没有核心就形不成团结和谐局面。党的核心是党团结的载体。在我党建党初期,“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③当然也就形不成全党团结和谐的局面。党中央的核心是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回顾建党80多年的历史,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党形成团结和谐局面,从而产生了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伟大力量,取得了民族独立解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业绩。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为全党团结的核心。

加强党的团结必须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党中央的权威是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中形成的,是在妥善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并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中提升的。因此,加强党的团结促进党内和谐就必须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没有中央、国务院这个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④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全党全国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根本保证。

二、实现党内和谐的途径

现阶段,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⑤。“改革过程就是利益调整过程。利益关系已经成为今天的主要关系,利益冲突已经成为今天的主要矛盾。”⑥改革与发展中需要处理的问题都是深层次、高难度的。统一全党的思想,促进党内和谐也要做更多工作。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党内和谐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实现党内和谐就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首先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其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化执政意识,改进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本领,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其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增强纪律观念,廉洁自律,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其四提高为人民服务意识。党的先进性是在为民负责、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要牢记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切实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其五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增强党员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意识、团结意识。同时要使先进性教育成为党内一项经常性工作,一项长期任务。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以提高每位党员自觉维护党内和谐的意识,在自己岗位上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针对当前腐败产生的特点和规律,从查处权力腐败入手。“落实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坚决查处大案要案,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⑦特别要警惕和防止各级党组织的“一把手”腐败。要解决“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问题,必须对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建立完善的权力运用的规范、控制和制约体系。同时要“严厉查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特别是违规发放、核销贷款的案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搞虚假招标投标的案件,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或擅自变更规划获以利益的案件,违规审批探矿权和采矿权、参与矿产开发的案件,在企业重组改制中隐匿私分、转移、贱卖国有资产的案件”⑧。要严格执行《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对那些“无视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单位和领导“必须严惩”,“必须重拳打击。”⑨对那些搞“上有一套下有一套”的人要采取组织措施,毫不手软,严肃党的纪律,维护党内和谐。

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就是党内民主和党内集中的结合体。在这一结合体中集中制是本体,民主是集中的性质,是在性质上对集中的制约。民主和集中既是矛盾的,又是内在统一的,既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或者割裂开来,又不能过度地强调民主或集中,出现片面性。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事实证明,党什么时候坚持这一原则,决策就正确,领导就坚持有力,党内就和谐,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就充满活力。相反这一原则贯彻得不好,党就会出现不和谐状态,决策就容易失误。坚持民主集中制,最主要的是做到“四个服从”。就是“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⑩,坚持民主集中制就是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即把全党思想统一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只有全党严格服从中央,党才能够领导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而战斗。”

坚决纠正执行中央的决定打折扣或断章取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党内和谐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全党步调一致,政令畅通。当前要坚决克服执行党中央政策不得力不到位的各行其是的无政府主义行为,“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中央的政策‘上有一套下有一套’”有的甚至顶风作案,“使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无法落实”,严重破坏了党的和谐。不但严重影响党的事业的发展,也损害了党在群众中威信。因此要坚决处理纠正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执行中央决定打折扣的行为。一要加强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四化”标准,选派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决服从党中央领导、能不折不扣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敢于坚持原则、善于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党员的人担任一把手,使党的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战斗指挥部。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全体党员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树立自觉地维护党内和谐的意识。三要加强监督。好的制度还要执行落实到位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克服执行党的纪律、遵守党的制度上存在的监督不到位、对违反制度处置不及时不得力的现象,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党内和谐。

 

注释:

①曾庆红:《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关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求是》2007年第6期第3页。

②赵云献著:《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原理》,人民出版社,19989月版,第230页。

③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9页,第319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2日一版。

⑥诚志强、李国彦、杨湘峰:《领导干部对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判断》,《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期第12页。

⑦摘《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110日。

⑧《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07111日。

⑨《违法批地必受严惩》《福建日报》20069304版。

⑩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章第一条第一款。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1-272页。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党》20061-12期,20071-3期。

2)《求是》杂志,20061-24期,20071-6期。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6月第1版。

4)《八荣八耻党员干部读本》,红旗出版社,200631版。

5)胡林辉、金钊编著:《解读科学发展观》,研究出版社,200431版。

6)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编:《提升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6月第1版。

7)《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十二讲)》,民族出版社,20049月第1版。

8)张荣臣、李聚山、陈远章编著:《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学习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9月第2版。

9)赵云献著:《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原理》,人民出版社,19989月第1版。

10)陈登才、张文正、卢光福主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2月第4版。

11)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编:《邓小平执政思想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7月第1版。

12)《大力弘扬党的创新理论的无穷魅力》,《人民日报》200743日。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