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福州文化软实力的对策研究

http://www.fzskl.com  2009-01-13 11:19:30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升福州文化软实力的对策研究

 《提升福州文化软实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提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州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工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等方面提出了提升福州文化软实力的思路和对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福州文化软实力

 

 

当前,福州经济发展处于加速期,需要用发达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城市建设处于关键期,需要用特色的文化铸就省会灵魂;文化建设处于整合期,需要用深入的改革打造新的优势;经济文化互动处于上升期,需要用科学的协调谋求深度融合。提升福州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它对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市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为此,我们对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作了深入了解,并对兄弟城市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就提升福州文化软实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福州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在建设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思想不断解放,政策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十五”以来,投入文化事业发展经费超过15亿元,文化事业专项经费逐年递增,2008年专项业务预算经费增长至3998 5万元。新建了一批达到国家标准的文化设施,其中,福州画院面积4000多平方米;福州闽剧院面积5000多平方米;市歌舞剧院面积5000多平方米;全市现有博物馆、纪念馆27所,陈列面积255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5万多件。市博物馆面积11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量居全省九个设区市第一。目前,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家,公共图书馆14家,基层文化站191个,电视进万家、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初步实现。文化优秀产品异彩纷呈。闽剧《画龙记》、《兰花赋》、《红豆缘》等剧目相继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曹禺奖·文学奖”等国家级大奖。剧本《血砚记》、《梅花魂》分别获得第四、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和银奖。评话《网上情缘》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我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大奖(含创作奖)。伬唱《喜别棚屋》、小品《第二道防线》、舞蹈《花间曲》、舞蹈《古巷悠悠》分别获得第一至第四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会演银奖、铜奖。大型电视纪录片《三坊七巷》获200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优作品奖,电视剧《船政风云》被列入中宣部2006年三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报社每年都有100多篇新闻作品获全国和省、市好新闻奖。群众文化蓬勃开展。“激情广场”、“走进美的小区”、“两马同春闹元宵”、“南后街元宵灯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已初步形成品牌。2007年,中央文明办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四进社区——激情广场”特别节目的第一站就选择了福州。目前,我市城区有各类社区文化活动场所430多处,各种类型的社区文化活动队伍610多支,社区文化品牌活动近100项。农村文化建设进展较快,各县(市)“三馆”和综合文化站建设正在落实中,全市2427个村全部配齐了1名农村文化协管员,“三下乡”活动、“喜迎十七大·千场电影进农村进社区”、“文艺大篷车”百场文艺演出下乡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文化遗产保护有力。认真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申报工作,已有闽剧、伬唱等12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37个项目被列为省级、38个项目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市共有2个国家级、15个省级、27个市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65处、市级95处、县(市)区级526处、涉台文物点165处。积极配合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做好平潭县水下考古工作,顺利举办了“碗礁一号”出水文物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组织寿山石雕、软木画精品、脱胎漆器、哈曼尼钢琴参加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个单位被列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市属217家文化娱乐业经营单位实现经营收入8亿元。新华书店销售收入1 59亿元,广电集团收入3 17亿元,报社全年收入1 018亿元,工艺美术规模以上企业113家,完成年工业总产值53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积极稳妥推进市属文化企业单位的改制工作,福州市美术馆展销部、仓山影剧院、中心影剧院、天华剧场、台江电影院的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明星影城的改制工作正在推进中。市属14个文化事业单位中,已有13个单位的全员聘用制工作顺利结束。新增30个事业编制,用于市艺校加强师资力量和招收市闽韵艺术团培养的特殊文艺表演人才。广播电视集团化运作进一步完善,报业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进展。推进机制创新,破解发展困局,打造强势媒体,成为广电报业新一轮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对台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近年来,福州闽剧院先后组团赴美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马祖等地开展闽剧表演交流演出;市艺校先后组团赴马来西亚、香港、马祖等地开展交流演出;福州画院组织画家赴澳大利亚开办画展;市歌舞剧院组织人员赴马祖开展交流演出。闽都文化品牌效应初显。投资13 6亿元,全面启动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已完成《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三坊七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沈葆桢故居、二梅书屋等六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方案的编制、评审和报批工作;基本完成了南后街、衣锦坊、文儒坊、塔巷、黄巷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水榭戏台修复工程;启动了通湖路、吉庇路、光禄坊、郎官巷、安民巷、宫巷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工作和陈承裘故居、黄璞故居、二梅书屋等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工程及林则徐纪念馆扩建及陈列工程。计划投入6亿元,分三期推进船政文化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已全面完成,完善景点21个,新增景点15个。二期工程已于2007年启动,重点修复船政天后宫、船政衙门、船政教堂、马尾造船厂的钟楼、绘事院和轮机车间等文物古迹,将阴脰山公园、马尾造船厂和马限山公园的景点连点成线。投资6000万元用于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工程扩建,昙石山文化遗址周边配套工程项目正在积极规划、设计之中。斥资2000万建设寿山矿山公园核心景区和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重新设计、布置寿山石馆,力争今年揭牌开园。镇海楼、华林寺大殿、闽王祠、林则徐系列文物遗迹、福州文庙、林觉民故居、高士其故居、谢氏民居、陈氏五楼、邓拓故居、严复故居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名人故居、古建筑已先后修复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近几年来,虽然我市在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与省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相比,与建设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及文化强市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文化产业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与文化产业市场化经营的矛盾,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与企业化管理的矛盾,新旧交替的体制框架中激励机制强化与约束机制相对软化的矛盾,剥离社会负担的迫切需要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矛盾等成为制约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一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进展比较缓慢,一些本该产业化的文化单位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即使改革走在前面,已实行集团化运作的广电业,产业经营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媒体产业链,离建立现代传媒企业制度还有不小差距;产业化规模运营水平还不高,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建立以效益考核为目标的经营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公共文化资源不足,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覆盖范围较窄、服务内容较少,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全市“三馆”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县(市)区存在没有博物馆、图书馆以及文化馆面积未达到国家最低标准等问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依然薄弱,相当部分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难以发挥作用。

三是文化优秀产品还不够丰富。文化精品项目打造方面存在思路不够开阔、激励机制不够落实等问题,文化精品不多,获得国家级政府大奖的作品偏少。媒体内容同质化、单一化,传媒品牌未形成规模,彰显福州地域特色、贴近民生的内容所占比例不高。

四是文化产业总体实力还不够强。我市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市场相对分散凌乱,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迟缓,文化产业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经济效益低,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文化创新能力不高,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依赖性很强,而休闲娱乐服务、广告会展、版权服务、网络文化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文化资源的要素发掘不够,缺乏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还未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旅游项目。

五是文化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大。福州虽然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备,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但由于资金、规划、宣传等原因,我市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源、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及民间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有的未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更少,至今尚未形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城市文化品牌,甚至在本省内被认可的文化品牌也难挑一二,存在着被城市文化边缘化的倾向,知名度远不如省内的厦门、武夷山,在福建“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重点保护发展的文化中,也没有我市的文化项目。

三、思路对策研究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从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的论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要求,领会新精神、认清新目标、明确新要求,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全面推动福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创新”的要求,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以体制转型突破旧的经营格局,以机制搞活拓展发展空间,以制度创新壮大产业规模。一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分工建设,大力营造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治、政策和政务环境。调整充实福州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工作,在市委宣传部设立办公室,负责全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二是切实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宏观管理,规范行政执法。制定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方式方法。运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打造以国有单位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文化经营单位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落实社会力量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事业。探索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政府文化采购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办法。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三是改革文化单位运行机制。对新闻传媒事业单位,在初步实现宣传和经济分开的基础上,探索抓好宣传、搞活经营的有效机制,推进改革不断深入。广电可经营性事业部分,要加快改革进度,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培育塑造一批能够进入市场规范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主体。当前,要在前几年改革的基础上,对已经初步成熟的网络、广告业务实现完全公司化运作,成立集团全资广告公司,全权代理电视媒体广告业务、频道经营性资源和影视节目购买任务;成立福州广电集团绝对控股、具有独立经营权、完全企业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运营。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大投入,扶持发展,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利用市场机制激发自身活力。对事业体制中允许经营的资产和业务,要面向市场转制和重组。对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以股份制改造为基本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集团。

(二)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送书送戏下乡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工程、艺术扶贫工程。继续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范围,援建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组织开办文化协管员培训班,提高全市农村文化协管员的工作水平。开展特色文化乡镇建设,在每个县(市)和有乡镇的区,推出至少1个重点特色文化乡镇。关心扶持民间职业剧团的健康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二是着力加快重点文化事业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市艺术学校新校区建设,争取年内一期工程竣工。精心组织、积极推进林则徐纪念馆扩建工程建设。开展海峡标志性文化设施建筑群建设项目的论证、筹备工作,努力使福州市的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和配套,省会中心城市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基层文化建设明显改善。三是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提升“激情广场大家唱”、“走进美的小区”品牌效应为重点,以温泉公园、西湖公园、于山公园、榕城广场等为主要文化阵地,继续开展好群众文化“八个一工程”。继续扶持文化进社区、电影进社区、曲艺进社区活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功能,援建31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组织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开展好“读书月”、社区艺术节、邻里节等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三)打造精品工程,提升文化实力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坚持“三贴近”、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精品化创作取向,植根于人民群众文化实践和生活实践,服务于加快我市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大力扶持和推动文艺、社科、新闻、出版、演艺等优秀文化产品创作,建立促进文化繁荣和精品生产的有效机制,制定出台《福州文化精品创作奖励办法》,调动全市广大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作出一批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优秀作品。重点扶持一批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能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影视、文学、戏曲作品,一批历史文化研究项目,一批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剧目。创作、修改和储备一批优秀文艺作品,重点提升《坊巷春秋》、《王茂生进酒》、《陈靖姑》、《甘国宝》等剧目的质量,并组织一批文艺精品参加新一轮全国、全省重大艺术赛事。结合建国60周年和筹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组织创作以福州本土名人“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为新中国设计国徽的动人故事为背景的《福州女人》剧本。推出一批群众文艺创作精品,参加全省音乐舞蹈节和曲艺节演出,继续保持我市舞台艺术在全省的领先地位。总结方言栏目《攀讲》和《榕城风》的成功经验,挖掘本土文化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打造自主创新的独有文化品牌,形成独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品牌。福州日报要抓好办报主业,做好“内容产业”;抓好报社经营,做强报业经济,实现多元化经营;做大新闻网站,开拓舆论宣传新阵地。

(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竞争力

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实力,努力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引导,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和项目,完成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纲要》和规划。重点抓好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印刷发行业、现代传媒业、文化创意业、文艺演出业等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打造闽都文化旅游品牌项目,形成若干条历史传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与生产的对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海峡西岸出版物营销中心,培育“海峡书市”会展品牌;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基本建立全市广电数字化新体系;大力推动动漫影视、网络游戏、工业设计等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丰富娱乐产品,打造品牌文艺节目。着力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形成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重点打造闽侯昙石山、鼓楼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文化城、晋安寿山石大观园等重点文化旅游区;打造闽侯工艺美术产业集中区、晋安漆艺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心等产业集中区;打造福州软件园动漫产业基地、鼓楼网络创意产业园区、晋安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园区等新兴文化产业集中区,使之成为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和示范区。培育一批品牌文化企业骨干,通过网龙、奥华等有规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链。同时,通过搭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组织论坛、动漫大赛、创意产业展等创意产业大型系列活动,营造氛围,拓宽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五)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充分挖掘福州2200多年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林则徐、严复等近代文化名人的影响力,利用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的地缘优势,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一是倾力打造四大文化品牌。加紧完成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启动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4处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80处保留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精心组织林则徐纪念馆扩建工程及林则徐系列文物征集工作并争取今年国庆期间对外开放;加大船政文化二期工程建设力度,启动船政古街建设,整合建设马尾造船厂片区船政遗址,筹建中国现代海军博物馆和船政二期闽安片;全力以赴配合省里建设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并抓紧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寿山石公园标志景观、寿山石观光洞改造、中国寿山石馆馆前公园景观、寿山石大观园黄坑口公园及寿山石观光洞景区摩崖石刻工程等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建设。二是切实加强文物管理。继续抓好重点文物修复工程,按照精品工程要求,推进陈氏五楼二期、古田会馆、董太后殿等修缮工作。结合乌塔公园建设,修复邓拓故居、乌塔会馆等文保单位及历史保护建筑,着手恢复乌山石天景区等古建筑和景点,推进乌山历史风貌区保护修复工程。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做好第一至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有文字档案、有四至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碑、有管理机构或人)工作,配合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中国水下考古中心等单位,做好大练岛古沉船水下考古工作。三是着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续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编辑出版《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福州市传统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组织开展福州市“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活动,建立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间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工作。以闽江学院等大中专院校为阵地,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大力弘扬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丰富其内涵,开展多姿多彩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四是加强榕台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当前两岸关系改善和推进“三通”实现的良好契机,立足于更高的站位,着眼于增进两岸文化的相互了解,加强对台文化电视宣传节目的制作,创新节目内容,更新节目形式,努力生产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台湾民众喜欢的电视节目,并借助活动策划、媒体交流等形式,让台湾人民更多了解闽都文化,增强对台宣传工作的实效。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与台湾有关县市和单位进行双向对口文化交流的途径、渠道和方式。进一步强化入台文化交流,重点抓好小茉莉艺术团、船政文化、市属媒体的入台文化交流活动,组织闽剧、伬艺、评话、十番音乐等具有福州地方特色优秀剧目赴台湾本岛演出,让台湾人民感受福州千年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继续组织好“两马同春闹元宵”和筹划“和谐之声——海峡两岸首届合唱节”等文化活动。

 

牵头领导:周宏

参加领导:朱华高翔王聪深

课题负责:高起平

课题组成员:陈超俊郑勇杨济亮

何红蓼薛超进

执笔:陈超俊薛超进

 

(责任编辑;杨济亮)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