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人的陈季同

http://www.fzskl.com  2009-01-05 15:31:40  来源:福州社科网  

 

 作者简介:叶翔,男(1948~),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研究所所长。邮编:350004

[提要]船政出身的陈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外交官,也是近代三个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的文化使者之一。但他作为一位诗人,却被人忽视。本文主要从他向外国介绍中国的古典诗歌和他自己写诗两方面来介绍作为诗人的陈季同。


[关键词]陈季同诗人


福建省文史馆编的《百年闽诗(1901—2000)》①一书,收录有许多笔者熟悉的人物的诗作。然而,当寻找陈季同诗作时,却不可得。难道八闽近现代诗人的队伍中,没有陈季同的位置?于是认真阅读编辑凡例,其第一条为:

《百年闽诗》收一九○一——二○○○年闽籍诗人佳作……

对笔者而言,此凡例语意不明。因不知是指收录1901—2000年活着的诗人的诗呢,还是指仅收诗人写于1901—2000年的诗?若是前者,则1901年陈季同仍健在;若是后者,要找陈季同写于1901至其1907年逝世之六年间的诗作,的确是有些难。若是前者,可提供编辑选择的陈季同诗作却是不少,且有的是十分有历史意义的,如《吊台湾四首》,非常符合凡例所言“本‘以诗存史,以诗存人’之旨。”

一、陈季同其人
陈季同是福建船政人物,是近些年才被学界逐渐认识的一位学贯中西的外交官,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
陈衍《福建通志》有传,连横《台湾通史》提到他。1998年贵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自画像》(陈季同法文原著,黄兴涛等据1885年英文本译)一书的内容提要是这样写的:

在近代“中学西渐”史上,有三个中国人的著作可以说真正在西方畅销过:他们是陈季同、辜鸿铭和林语堂。三个前后相继,同属闽籍。如今辜、林二人已是人所共知、著作广被士林,独陈季同一人仍湮没无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研究者的一个疏忽。
陈季同曾在法国留学和从事外交工作近20年,精通法、英、拉丁等多种文字,被誉之为“我国研究法国文学的第一人”。(曾朴语)他一生主要以法文写作,著书多种,“极得法国文坛赞许”。法国文豪法朗士就赞其文笔“诚实而轻敏”。所著诸书,多曾重印数次以上,并被译成其他文字。
《中国人自画像》和《中国人的快乐》是陈季同最为重要的法文著作。尤其前一本,更是他的成名作。该书首次面对欧洲读者,从一个中国人的立场出发、对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中西文化发表看法,从而开启了中国人独立从事此种文化交流活动的先河。辜鸿铭和林语堂都曾受到他的影响。两书曾分别出过英文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李华川著)一书的内容简介是这样的:

陈季同是一位在晚清文化史、外交史和中西文化关系史中卓有建树的人物。他曾经以外交官身份在欧洲生活了16年,与欧洲政界和文化界人物有着广泛的交往。他用法文创作了多种著作,在19世纪末的西方文坛产生轰动,被翻译成英、德、意、西、丹麦等多种文字。本文作者对有关陈季同的中文和法文文献做了深入发掘,在基本史事的考证之后,重点研究了陈季同的文化经历,描述了他如何在欧洲将一个理想化的“文化中国”形象传播给西方公众,并分析其回国后文化姿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五本的“陈季同法文著作译丛”,译丛序二(李华川)对陈季同作如下的介绍:

这套《译丛》的作者陈季同,1852年生于福州,1907年卒于南京,是清末的一位外交官。19世纪后期,他曾在欧洲学习、生活、工作了十余年,归国之后,又积极参与过诸如维新变法、中日战争等一系列政治、外交活动,可以说,这是一个在晚清史中发挥过独特作用的人物。而与其在政治、外交上的作为相比,陈季同在文化上的建树更为卓著。他在欧洲期间所著的法文书,致力于将一个理想化的中国形象传达给西方公众,在当时颇具影响力,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传播。可叹的是,随着时光流逝,陈季同其人、其书早已埋没于历史尘埃深处,为人淡忘。
近年来,这个曾经被历史遗忘的人物又开始逐渐被人们了解。

2005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陈季同手抄诗集《学贾吟》影印本,从上海图书馆找到《学贾吟》手稿的钱南秀女士在前言中对陈季同作如下概括:

陈季同(1852—1907),字敬如,又作镜如,号三乘槎客,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建船政学堂前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季同则为其中的杰出外交人才,从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始,前后派驻欧洲十六年,官至英、法、意、比、德、奥诸国公使衔参赞,直接参与了清廷与欧洲各国的外交事务,最重要者为中法战争期间受李鸿章(1823—1901)之托,与法方斡旋谈判。除外事活动外,季同在欧期间,亦积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与沟通,是中国文人中以西方语言介绍中国文化第一人,在欧美出版了大量英法文著作,如《中国人自画像》、《中国娱乐》等(详见书后所附陈季同著作表)。这些文字,不仅在西方大受欢迎,也引领了其后学者如辜鸿铭(1857—1928)、林语堂(1895—1976)等的同类著作。

由此可见陈季同是个值得重视的历史人物。

二、陈季同向西欧介绍中国古典诗歌
陈季同旅欧期间用法文写作,向西欧介绍中国的社会及文化,其中对中国古诗的介绍可以说不遗余力。陈季同在他的《中国人自画像》中,特辟两章《诗经》和《古典诗歌》来介绍中国的古诗。陈季同向法国读者介绍《诗经》时,翻译了其中的《陟岵》、《出其东门》、《柏舟》、《静女》等四首。②在《古典诗歌》这一章中共介绍了十几首诗,其中有: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杜甫《渼陂行》、《玉华宫》、《成都府》、《佳人》、《旅夜书怀》、《赠卫八处士》
李白《悲歌行》、《行行游且猎篇》、《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春思》
崔敏童《宴城东庄》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夏日南亭怀辛大》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中国人自画像》目前可见两种中译本,一种是从英译本转译为中文,一种是从法文本直接译为中文。有趣的是,陈季同以法文向外推介的诗歌中,还有几首诗是这些年青的译者无法从英、法文的译诗中来断定中文原作是哪些诗。这好象马勒的《大地之歌》一样,需要懂外文又懂中国古典诗歌的人下一番功夫的呀!
陈季同在《中国人自画像》中除了引用几首被法国学者德理文译为法文的诗并注明外,其他的均为他的译作,象《长恨歌》、《琵琶行》都是他亲自译为法文的。
此外,在陈季同的法文著作《中国人的快乐》中,也向法国读者介绍了许多古典诗词,如:苏味道《正月十月夜》、王珪《上元应制》、班婕妤《怨歌行》、祖咏《七夕乞巧》、李白《戏赠杜甫》以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特有意思的是在此书“严肃之乐”这一章中,陈季同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学生在私塾中学习对仗的情形。他向西方世界还介绍了中国文人的诗社,并对福建诗社中流行的“诗钟”作了描述。如果我们未能想像清末福建诗社的活动情形,真应当看一看陈季同为我们留下的描述。在此书中,他甚至介绍了文人雅士的扶乩诗。
在《吾国》一书中,他还介绍了《诗经》中的《女曰鸡鸣》、张籍的《节妇吟》等诗和《木兰辞》,并将花木兰与法国女英雄贞德作了对比。
总之,在我们认识作为诗人的陈季同之前,先认识陈季同不遗余力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包含推介中国古典诗歌,是很有必要的。

三、作为诗人的陈季同
陈季同的诗是否比《百年闽诗》入选者的诗逊色,也许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但他是一位诗人,我以为当不成问题。据《福建通志》中的陈季同传,陈季同的著作除“所著法国书数种外,有《三乘槎客诗文集》十卷、《卢沟吟》一卷、《黔游集》一卷。”然而,目前《三乘槎客诗文集》十卷、《卢沟吟》一卷未见,而《黔游集》是否就是《学贾吟》,还有疑问。但是《学贾吟》的发现和影印出版,对我们研究作为诗人的陈季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收入孔广德编的《普天忠愤集》中那四首著名的“吊台湾”③,陈季同亲手抄在《学贾吟》手稿中,与流传的有所不同。
在《学贾吟》影印本的前言中钱南秀女士对陈季同的诗歌被后人忽视作了如下解释:

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幻,以及中西传统的交流激荡,催动了一大批感时伤世的文人学士,清末诗坛一片繁荣,各派林立,其中最负盛名者同时也是与季同最有渊源者为同光体与维新派。同光体巨擘陈衍、郑孝胥(1860—1938)、陈宝琛(1852—1934)等与季同为乡谊至交,陈衍且是《闽侯县志·陈季同传》的撰者;{案:笔者认为钱女士所言有误,撰者当为沈瑜庆}新派领军人物如黄遵宪(1848—1905)则与季同经历、理念相近;然上述诸位与季同鲜有酬唱,尤其是陈衍作为研究近代诗歌的主要学者,奖掖同光体及闽派诗人不遗余力,对季同弟寿彭、弟妇薛绍徽都曾论及,对季同诗作却未置一词。陈衍{案:当为撰者沈瑜庆}对季同一生评价极高,惟侧重在他的政治外交才干与西学成就。这大约是因为季同常年在国外,回国后又忙于种种事务,很少与陈衍等诗酒聚会的时间。又陈衍研究近代诗歌的著作如《石遗室诗话》(作于1912—1927)、《石遗室诗话续编》(1934)、《近代诗钞》(1920)等,又成书于季同辞世多年后。故陈衍等对他的诗歌不太熟悉,无从论及,庶可理解,却为我们今天评价季同的诗歌成就带来困难。研究近代诗歌者,每以陈衍著作为主要参考资料,陈衍不及季同,后人更无从谈起。

通过对《学贾吟》的研究,钱南秀女士对陈季同诗歌的成就作了如下叙述:

季同诗作,在打通唐诗宋诗方面,接近同光体,《学贾吟》收诗三百五十四首,计七言律诗二百零六首,五言律诗五十四首,七言绝句六十九首,五言绝句三首,七言歌行十四首,五言古诗七首,尚有一首七言排律。从形制来看,以近体诗为主,正是唐宋诗体主流;从风格来看,沉郁似老杜,旷达近苏轼。他与当世最为相通之处,应该便是对东坡的追随,东坡生日聚会祝寿,执弟子礼,便是明证。由《学贾吟》手稿看来,季同即连书法亦学东坡(参阅本书黄惇教授跋),心摹手追,较他人尤甚。他与当世的不同,却也在学苏上。季同由唐人下连苏轼(《学贾吟》中有多首集唐人句),兼之性格接近东坡,无论歌行律诗均是一派流动自然,气势浩大。
……
季同诗作,兼有同光、维新两派特点,打通了唐诗宋诗的界限,融中西学问于对仗韵律之中。而他的创作过程,却不像是为诗而诗,只是如骾在喉,不吐不快,从而造成奔放豪迈的诗风。

《学贾吟》影印本书末附有沈岩先生的“陈季同《学贾吟》书艺略评”,文中沈先生对陈季同的诗也进行了研究:
《学贾吟》是陈季同的手抄诗集,采用大十六开竖式红栏稿纸,用行草书抄录了他在鄂、湘、黔、蜀考察时所作的格律诗、古体诗、集句诗,共三百四十九首。内容涉及思亲怀古、风土人情、科技阐述、忧国忧民等等……需要说明的是,从少数诗篇文本的前后变化来看,作者整理、加工、改动的痕迹明显,可见其辑录得相当认真。以《吊台湾》四律为例,《学贾吟》是这样写的:
(一)
忆从海上访仙踪,今隔蓬山几万重。
蜃市楼台随水逝,桃源天地看云封。
怜他鳌戴偏无力,待到狼吞又取容。
两字亢卑浑不解,边氛后此正汹汹。
(二)
金钱卅兆买辽回,一岛居然付劫灰。
强谓弹丸等瓯脱,忍将锁钥委尘埃。
伤心地竟和戎割,太息门因揖盗开。
似念兵劳许休息,将台作偃伯灵台。
(三)
鲸鲵吞噬到鲲身,渔父蹒跚许问津。
莫保河山空守旧,顿忘唇齿藉维新。
蓬蒿满目囚同泣,桑梓惊心鬼与邻。
寄语赤嵌诸父老,朝秦暮楚亦前因。
(四)
台阳非复旧衣冠,从此威仪失汉官。
壶峤而今成弱水,海天何计挽狂澜。
谁云名下无虚士,不信军中有一韩。
绝好湖山今已矣,故乡遥望泪阑干。
这与流传的《吊台湾》有三十二个字的改动。第一律,颔联对句“付云封”改为“看云封”(“看”在这里是仄声),“付”改为“看”显得更有感情色彩,也避免了与第二律首联对句“付劫灰”的重复。第二律,首联对句“一岛如何”改为“一岛居然”,愤慨之情立现言表。颔联对句“却教锁钥”改为“忍将锁钥”,“教”改为“将”是平仄需要,“却”改为“忍”更能体现作者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心情。尾联原为“聚铁可怜真铸错,天时人事两难猜”改为“似念兵劳许休息,将台作偃伯灵台”,就与全诗的立意更为吻合,感情也更为强烈。第三律,颔联出句“莫保屏藩”改为“莫保河山”,颈联“河山触目囚同泣,桑梓伤心鬼与邻”改为“蓬蒿满目囚同泣,桑梓惊心鬼与邻”,尾联“寄语赤嵌诸故老,桑田沧海亦前因”改为“寄语赤嵌诸父老,朝秦暮楚亦前因”。这三处改动是很有份量的。它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触目惊心的山河破碎形象,以及宝岛台湾不容分隔的赤子之情。“桑田沧海”改为“朝秦暮楚”也是更为贴切。第四律,颔联出句“壶峤居然”改为“壶峤而今”,是为了避免重复。显然,这些改动都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这使感情色彩更为浓烈,爱国热情更为凸现。

总之,笔者以为,陈季同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即便无其诗,其人已存史;若以其诗存史,不是更好么?所以,希望编纂《〈闽诗录〉正补》之时,勿忘诗人陈季同,此乃笔者撰写此文之目的也。

注释:
①海风出版社,2004年5月版。
②均见陈季同著,段映红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陈季同著,黄兴涛等译《中国人自画像》,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③见李华川《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P2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参考书目:
1连横:《台湾通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
2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黄兴涛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3李华川:《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4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5陈季同:《中国人的快乐》(韩一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6陈季同:《吾国》(李华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7陈季同:《巴黎印象记》(段映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8陈季同:《中国人的戏剧》(李华川、凌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责任编辑:陈由岖)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