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订婚与结婚

http://www.fzskl.com  2009-01-05 15:35:25  来源:福州社科网  

本文为《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二章,第一章《福州农事和家事》已在本刊2007年第2、3期发表。


福州的订婚与结婚

[美]卢公明著   陈俱译


订婚的方式
在中国,一般来说,对订婚最有切身关系的两个当事人毫无作为。他们的订婚由父母或监护人替他们操办,大体方式如下:
    请一个媒人,来往于双方家庭之间。俗话说:“没有媒人,订婚不成。”媒人男人女人皆可当。媒人通常由动议的一方家庭来请,而后由双方家庭请他出面洽谈。
    洽谈一般由男方家庭起始。媒人拿到一张单子,写明男方(准备当新郎的人)姓氏和年庚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他拿了这张单子到指定的家庭,代表男方向女方提出婚姻的建议。这位女子的父母或监护人打听了男方家庭情况,如果同意考虑,就将男的年庚八字找算命先生请教,看看是否合宜、吉利。如果合宜,女方也将年庚八字交给媒人带回去给男方家庭。于是男方双亲也找算命先生,算一算这一对男女的年庚八字如何。如果算命先生宣称吉利,而且双方家庭就婚姻的细节取得一致,就正式表态同意订婚。每一方家庭接到年庚八字单子之后进行考虑,以三天为期,假如其间发生不吉利的事,比如打破了碗,或丢失东西,洽谈立即告吹,单子退还对方。在这几天中,单子常常放在这一家祖宗牌位面前的香炉底下,同时点燃香、烛。
    如上所述,有时媒人受到提示,指定向某家提出亲事;如果没有任何明确意向,媒人自己找一家估计能够使东家满意的。如是,他总是先问问这两家,看看能否接受,接着,向女家提交男方八字单子,做到双方对这门亲事都满意。看来好像很奇特的是,最亲密友好的两家也总要请媒人来办儿女订婚的事。另一种情况是先前两家完全不认识,仅在声望上有所了解,于是通过媒人的主动提议来办儿女的订婚,不必亲自出面。
只有两家交换了婚书,订婚才算有了约束力。婚书有点像书的封面,有两张硬纸板。从边缘上看,更像纸板盒的盖子。外面糊着红纸,红纸上面贴着龙或凤的形象(龙代表男,凤代表女),龙和凤都是涂金的纸制成的。像封面的硬纸板可以合起来,两张的边缘用纸糊好,有点像书的封面那样,两部分牢牢地连接在一起。里面的表层用红纸整齐地盖着。
新郎的家庭准备好两份这样的婚书,其一上面有描金的龙,另一份是描金的凤。有龙的一份,里面端正地写着男方父亲的姓名,新郎本人的名字和八字,媒人姓名,等等。还准备好两根长长的红丝线和四枚大针。两枚针穿上一根丝线,针在线的一端,以特别的方式从婚书外面描龙的地方别到婚书里面。另一份婚书空白,还有两枚针和一根丝线,连同已经填好男方情况的婚书,附有针和丝线,一起交给媒人拿到女方家里。这份婚书也填写女方家庭情况,内容和已经填好的一份相一致。针和线也以同样方式别在描凤的婚书上。全做好了,送回男方家里,细心地保存起来,作为订婚的凭证。写着男方情况、描龙的婚书,由女方家庭留着,好好保存,这就是她订婚的证明。书写这些证书的时候,应当在家中祖宗牌位面前,点亮香烛,摆在牌位前符合惯例的地方。
两家这样交换婚书,订婚算是圆满完成,成了合法的。此后,没有极其重大的理由,任何一方不能毁弃婚约。同英国、美国相比,中国的订婚更为持久,不那么轻易废除。双方到了结婚的年龄,非常少见有一方拒绝履行婚约的。
当帖子送交女方家中的时候,还有一个惯例,就是送一副金镯或银镯作为礼物给她本人,送给她家里各种食品,如,一对猪脚、一对家禽、两尾鱼等等。女方给男方送帖子,同样要送礼,礼品是一定数量的人造金花,还有线面和糕饼。金花分给家中女眷和亲戚。按中国人的观点,这时送的礼物是给最亲密的人们以吉祥的预兆。
中国人说到红线的用处时,提到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据说是从唐朝传下来的。故事是这样说的:
“唐朝的时候,有个叫韦固的人到宋城做客,看到月光底下有个老人在看书,老人告诉他:‘这是天下男女婚姻的登记册。’老人还说:‘我的袋子里有红绳,将来成为夫妻的人,我就将红绳系在他俩的脚上。尽管双方家庭是冤仇,或者在不同的国家,一经系上,就不可能改变他俩的命运。你未来的妻子是在北面店铺卖菜的老妇的女儿。’过几天,韦固去看看她,见到老妇人抱着一个大约一周岁的女孩子,长得特别丑。他雇了一个人去把她杀掉,他以为已经办成。十四年后,商丘太守戴默将他的女儿嫁给韦固。她长得很美。她的眉边总是戴一朵假花。韦固一再问她为什么戴这花,她最后只好说:‘我是太守兄弟的女儿。当我还是婴孩的时候,父亲死在宋城,我的保姆是卖菜老妇。有一天,她抱我上街,有个强盗打中了我,从此眉边留下了伤疤。’”
红线表明,订约双方的婚姻是牢不可变的。俗话说:俩人的脚已经系在一起,其起源就是上述故事。中国人似乎确信,“命”或者“天”的意志决定了谁和谁结成夫妻,父母为子女婚姻所做的事不过是天意或命运的代表者。这和西方谚语所说“配偶天成”是相吻合的。
有的说,这些红线要留着,等到结婚那一天,新郎新娘饮酒时将酒杯系在一起。有时候他们真的是这样做的。不过,更经常的是用新的红线,旧的红线给新郎扎辫子,或者为新娘缝制结婚那天穿的鞋子,这些都是吉祥的兆头。使用大针对订婚的双方也是吉利的。有的说,将针引线。假如没有针,只一根线有何用?这是很聪明的问题。鉴于这一点,针的作用就十分明显了。
订婚与婚期之间所遵行的惯例
从订婚到结婚,其间的时日,短的一两个月,长的达18至20年,大半依双方年龄而定。婚前的一至三个月,就要选定一个吉庆的日子。一般来说,新郎家中有个人或是亲信朋友将已订婚双方及其父母(如果在世的话)的年庚八字给算命先生,由他选定吉日良辰,何时结婚,何时剪裁结婚礼服,何时安置新床,何时挂好床幔,何时绣枕头,新娘何时上轿。这几项写在一张红纸上,由媒人亲手交给女方家庭。如果得到同意,办好上述特定事项的时间就定下来了,双方对临近的结婚庆典进行必要的准备。
接着,男方就要给新娘家里送结婚糕饼和新娘婚服的衣料。时间一般定在婚期之前的一个月。结婚糕饼叫做“礼饼”,送的数量从几十块至几百块不等。饼是圆的,厚约一英寸,直径近一英尺,每块重量有一磅又10至12盎斯。饼是面粉做的,中间有糖、猪油和小块肥肉,拌上面糊,然后烘烤,其实是一种肉馅饼。还要送一笔或多或少的钱,金额按先前约定;一定数量的红布或丝绸,一般不少于五种,供新娘使用;还有五种干果,几种小糕饼,一对公鸡母鸡,一对公鹅母鹅。送礼品经过街道,在一叠叠糕饼的最高处有几个面粉做的小人儿,几英寸高,用竹签固定,插在上面。女方家里收到这些结婚糕饼,分给亲戚朋友。小糕饼也同样分送。送来的钱一般用于采办新娘的全套嫁妆。
上文所述的礼品种类和数量,更适合于社会上贫穷的较低的阶级。富裕家庭送的礼物比上述更值钱得多。送礼时经过大街,十分排场,每个人都看得见。贵重的礼品有妇女佩戴的头饰、手镯和其它装饰品。加上两个酒瓮,一个画龙,一个画凤。还有一对公羊母羊,十件(或者更多)绸缎纱罗,分五个不同的品种或颜色。以钱为礼,还要送给新娘的一个叔伯和一个舅舅,如果有这样的亲戚在世的话。这些物件,用红纸包得很雅致,写上吉祥的字眼或句子。
给新娘家送礼品的时候,要附上两张大红帖。一张的外边是龙的图像,另一张是凤的图像。有龙的一张写着新郎父母亲的姓氏,媒人的姓,往往还写着吉祥的字句。另一张写的是新娘父母亲的姓氏,媒人的姓,还有吉祥句子。
新娘的父母亲(或监护人)只收下一部分送来的礼品,退回其余部分,加上一些东西给新郎的父母亲。女方收下了钱,收下给新娘使用的绸缎,每对禽畜只留下雄的,一瓮酒,一部分大礼饼和小糕饼,还有别的东西,都按照习惯所要求的比例收下。其余东西,如,雌的禽畜,一些糕饼等等,连同新娘家庭姓氏的帖子,都送还对方。他们还送一对龙凤彩烛,一对锡镴大烛台,两包线面,一对缎靴,一顶红官帽,做礼服的料子,大量用丝绒或木髓纸(通称“米纸”)做的假花。
许多穷人家不可能回赠那么贵重的礼物,而不少富裕家庭送的更体面。每个家庭依自己能力所及,尽量办得奢华,这是由于强烈的普遍愿望,喜欢炫耀,显示大方。
送回新郎家的大礼饼切成四块或八块,分给近亲或非常亲密的好友,还加上一些线面和一朵假花。这样在亲戚好友中间分赠礼饼,表明家里有儿子很快就要结婚了。这些家庭可以期待着在适当时候接到婚礼的请柬。
在确定的婚期之前几天,新郎家里又送各种食物和其它物品到新娘家中,如,公鸡母鸡各一,猪腿猪脚,羊腿,八块小蒸包,八支火炬,三对大红烛,一定数量的线面,几捆鞭炮。还要送一条腰带,一件首饰,一条遮盖头脸的丝巾,几件现成衣服,通常是借的或租来使用的。结婚那天早上,新娘穿戴这些,坐上轿子到她的丈夫家中。送来的食品,或者其中一部分,包括公鸡在内,是她那天早上要吃的。鞭炮在路上放,火炬是在她进新家时点燃的。八块包子上面分别写了古体的大红字:福、禄、寿、喜;另外的四块上面可能有“鸾凤和鸣”或“鸳鸯偕侣”的字样。按照严格的惯例,送来的蒸包收下四块,其余四块和母鸡退回送礼的一方。蒸包和线面都是好兆头,依据的是当地语音的双关语以及物品形状所提示的。“包”在方言中有“保证”之意,线面很长,表示“长寿”;四块蒸包由新娘家里留着,等她上轿的早晨用。
确定的婚期之前两三天,新娘的家送来一张红帖,写明嫁妆有那些家具,分装几担。送红帖的人(通常即媒人)告知新郎一家何时嫁妆可到。主要目的是让男方准备好适当数量的钱,用红纸包好,或红线扎好,拿给搬运嫁妆的人。搬运工一到,立即将如此备好的钱递上,这是符合常例的;在这样的时刻,一切事情都要顺顺当当,如果没有做好准备,难免手忙脚乱。这些搬运工搬几次就可以得到几次赏钱,如果这一家很富裕,他们的劳动就很值得。
一般说来,全套嫁妆送出去的前一天下午或傍晚,新娘在一两个妇人帮助之下举行一种十分奇特的仪式,叫做“筛四目”,被认为是吉祥的兆头。妇人是雇来的,作为新娘婚前婚后几天中的帮手。举行这种仪式时,用一个竹篾编的大圆筛,直径约3-4英尺;还有一个直径约2-3英尺、高约一英尺的铜盆,放在支架上,使之略高于地面。盆里放一些烧着的木炭,然后她们将一件件嫁衣(也可以顺手多拿几件)放在筛上,以轻微的筛东西的动作越过铜盆。然后,取出这些衣服,放上另外一些,以同样的方式筛一遍,衣服、鞋子、首饰,也一一筛过。有时,类似的仪式还将新娘准备到夫家使用的小物件也都筛过。拿筛的人在筛的过程中,不断念着祝词,特别适宜于这种场合的吉利的话,如:“千目万目筛出去,金银财宝筛进来”。这样做的时候,筛上面放了十双筷子,其含意是,尽管这么多衣服、家具随着女儿送出去,就要变成别人家的财产,而衣食仍然留着给父母亲。这样说的道理在于,按福州方言,筷子称“箸”,正好和“驻”同音,可是这两个词写起来全不相干。
为什么这种仪式叫做“筛四目”(筛死目),中国人自己的解释大不相同。许多人虽然肯定它的流行,而对其含意并无明确的概念。他们认为有一种净化或纯化的效果。在某些方面来说,他们完全相信,筛了新娘的衣服就可以驱邪避凶。筛过了的东西,娘家的人要小心地避免接触。他们还设想,孕妇、戴孝的人,碰了已经筛过而还未送往男家的东西,对这个快要出嫁的女子和她的男人是非常不吉利的。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男方家庭有人死去或她自己流产,也许是夫妻两人争吵不和,以及种种不幸的结局。每一件筛过的东西都细心地包装好,等到家具、衣箱运往新郎家,就会感到大大松了一口气。
和“筛四目”相似的仪式,婚期前几天在新郎家里举行,叫做“除秽”,针对他本人的衣服,尤其是结婚礼服,目的在于避开有害的影响。
帖上指定的时间一到,运送新娘嫁妆的行列经过街道,按家具等物的数量,尽可能搞得风光体面。并不少见的是,尽管两家是近邻,搬运工和挑夫的队伍不走近路,而绕到大街上,兜了一大圈子,让大家看看全套装置。富裕人家往往有大量高级家什,如,衣柜、桌、椅、皮箱、绸缎面的被子和床罩,还有许多不那么显眼、却很贵重的东西,就这样列队通过街道。雇用来运送这些东西的人有时多达一百,甚至更多。那些出得起钱的人家,用红绸、红纱或红布的带子来捆扎东西或捆绑在扁担上。对于关系最密切的家庭来说,这是大喜大庆的日子,和这行列相关的每件事物都为了炫耀来安排的。说到新娘的全套嫁妆,也许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一样,都讲究虚荣和排场。
怎么搞到这套嫁妆,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郎的家庭尽力向新娘家庭提供金钱,作为专用。如果是富裕之家,尽管对方给新娘家庭送来值钱的财礼,女方实际上并不怎么依靠这笔收入。穷人家嫁女儿,通常不可能花费太多,不可能大大超过从未来女婿家里所收到的钱。
按照惯例,新娘家里凡是收到“礼饼”的亲戚朋友都要给她家赠送礼品,衣料、人造花、首饰。这些礼物构成了嫁妆的一部分。
安床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选定的日子到了(一般定在婚期的三两天前),床架摆到洞房里合宜的地点,而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予移动,以免遭到歹运。安放床架时要有繁多的迷信动作。以五个皇帝在位时铸造的铜钱五枚分散地摆在床底—-就是说,放在床上所需的席子底下。有时还需要四叠铜钱放在床下,床脚旁边各放一叠。安床粽长约4-6英寸,用红纱线扎起来,共有五束,挂在帐架上。其中一束特别大,挂在帐架的中央,其余较小的四束挂在四个角落。中央的一束叫做“母”,角落的四束是“子”。通常,每一束安床粽中间又有一个较大的在中央,旁边四个较小,这样,大的叫“母”,小的叫“子”。五个芋头,一个大的,四个小的,也摆在床下的地板上,靠近床脚,大的放在中间。一个方形木斗,漆得很光滑,上部比底部大些,可容一配克(译注:英美谷物等的容量单位),放在床中央。里面装半斗米,上面铺一张红纸。纸上摆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其中有十双筷子,一面小铜镜,一把剪刀,一把尺,一个装着戥子的小盒,五种干果,一个橘子(假如季节相符的话),一盏盛着油的玻璃灯,还有两支蜡烛插在斗前两角。灯和烛全点亮,斗放在床上不可触摸,等到灯油和蜡烛点尽后移走。要小心千万别让灯烛被风吹或不慎之故而熄灭,如此过早熄灭必定会给这张床的使用者带来恶兆。整个来说,这一无意义的仪式,其目的在于使这一对新人婚后能得到幸福,特别关系到他们家中一代又一代生育子孙。五个皇帝在位时铸造的五枚铜钱、丰盛果实等等,预示着新娘多子多福,家庭繁荣昌盛。尽管是大白天,灯和烛都点亮着,他们认为对于驱赶妖魔鬼怪特别灵验。
照例,婚期前一天,新娘依照她的社会阶级已婚妇女的式样做头发,试穿她上轿时穿的以及翌日到夫家后要穿一些日子的衣服。对她家里来说,这是很有趣的场合。她的父母亲请来女性亲友参加宴会。试装的用意在于看看如何穿戴才合适,是否一切齐全,到她上轿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这样装扮好(只剩下到夫家时要戴的遮住脸的厚面纱这时未戴上),她点了香,走到祖宗牌位面前,对自己父亲的列祖列宗进行婚前最后一次的跪拜。她也对双亲、对祖父母(如果在世的话)、对伯叔姑婶(如果在场的话),一一跪拜;同样,第二天她到了夫家,也要对他的双亲、祖父母和祖宗牌位跪拜。在新娘试装和拜父母、祖宗的场合,如果女性亲友中有戴孝的人在场,就会认为是不吉利的。

新娘花轿
新娘的花轿由新郎家里选定,一般是婚礼当天的下午时分到达新娘住处,伴随着乐队一些人举着点燃的火把,两人拿着一对大红灯笼,里面的蜡烛也点亮,另一人拿着大红伞,有一两个亲友或随从。花轿一定是红的,通常用细布或富丽昂贵的料子遮盖着。由四个戴红缨帽的人来抬。乐队和行列中所有雇用的人都戴类似的帽子。如果新娘、新郎的家里都很富,随从就比上面所说的更多,衣着讲究,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很方便的。乐队在路上时时奏起乐来。接近新娘住宅时,整个行列秩序井然。到了门前,乐队奏得十分欢快,人人按部就班,尽可能表现得仪表堂堂。伴随花轿的人由新娘家设宴款待。晚上,乐队时时奏乐,增添喜庆气氛。主人为他们提供住处,因为第二天早上还有事情要做。
结婚之日所遵行的礼仪
结婚那天早晨,新娘起得很早,沐浴、穿衣。她洗澡的时候,乐队要演奏。理论上说。她吃的早餐是鸡肉煮线面,由已经许婚的夫家送来。可是,依照中国人非常奇特的观念(如果不算迷信的话),事实上,她在结婚这天早上以至一整天,吃喝很少,其道理不宜细说。她的虚有其名的早餐是个好兆头,祝愿夫妻长寿,百年偕老。她的长袍,还有丈夫特地为她准备的面纱,绣着华丽的龙。这是古代某个皇后慷慨的允诺,让新娘结婚的早晨这样穿戴,也允许乘四人抬的轿子,而且可以戴非常华贵的头饰,本来只有高级官员夫人才可以戴的。
上轿的时间一般在早晨五点到八点,事先由算命先生定好。梳妆的最后一道由母亲或父亲来做,拿厚厚的面纱罩住她的头,把脸完全遮起来。这时,由一位女性助手领她走出房间,花轿已在客厅放着,她进轿坐好。从房间到轿子这一段路上铺着红毯,以免她的脚踩到土地。当她上轿的时刻,鞭炮和音乐齐鸣。按习惯要求,这天早晨,新娘、她的母亲、家里许多人,都在尽情地大哭——无疑,通常这是真挚而自然的。
当她进轿坐好,还没起步的时候,她的双亲或家里一些人抓住一床被子的四角,来到轿前,新娘的一位助手将四个蒸包一个个抛上空中,让它落到被上。这些蒸包是新郎家连同公鸡、线面一起送来的。这个女人一边这样做,一边不停地念着祝福的词句,别的人随声附和。被子和蒸包一起,立即送进靠近的房间。
据称,这一仪式的目的在于对新娘双亲一家人有好处,是个好兆头,按中国人的理解,被子和包子保留在家中,当地方言,“包”含有“保证”、“放心”的意思。一做好这件事,新娘的行列向对方的住宅前进,一路上鞭炮和乐器之声迸发。

结婚之日送新娘的行列前往新郎家的途中
队列前头,两个人举着点亮了的大灯笼,上面贴着红纸剪的新郎家族的姓氏。随后两个人也拿着相似的灯笼,贴的是新娘家的姓氏。这是属于她家的,只伴着她走一段路程。然后是一把大红伞,跟着的是举着正在燃烧的火把的人,还有乐队。靠近花轿的是新娘的兄弟和女方亲友;也有几个新郎的兄弟朋友,当天一大早男方家里派他们来迎接和护送新娘。有时,这个代表团在新娘出发之前就到她家,于是,全程陪同。队列到达双方住家之间大约一半的路上,停在街中,正式举行“接新娘”的重要仪式。新娘的亲友站在一块,新郎的亲友站在略远些。前一伙人拿出一张大红帖,上写女方姓氏;后一伙人也拿出相似的帖子,写着男方的姓氏。两者相互交换,并按中国人的方式拱拱手,朝着对方鞠躬。队列前头拿着新郎姓氏灯笼的两个人这时向后转,从花轿和新娘姓氏灯笼之间穿过,绕过新娘姓氏的灯笼,又回到队列的原来位置。这时,拿新娘姓氏灯笼的人转到相反的方向,和新娘的兄弟亲友一起,打道回新娘原来的家。这时,余下的队列朝着新郎的家前进,乐队奏起欢快的调子。沿着街道时时响起鞭炮声。据称,正好两家灯笼分手那一刻,新娘原来的姓改变为夫家的姓了;贴着夫家姓氏的灯笼仍留在队列中,贴着她娘家姓氏的灯笼则拿回到她父亲家中。从此时此刻起,她生活在完全陌生的人们中间,唯有留在队列中的女性助手将一直跟随她,无论她去什么地方。
到了新郎家门口,放了大量的鞭炮,乐队使劲地奏乐。拿火把的,拿灯笼的,还有乐队,都停在门边。花轿抬进接待室,那张“筛四目”用的筛子放在轿顶的门上面。从下轿的地方到洞房铺着红地毯,以免新娘的脚触及地面。一位曾经生男育女(至少生过男孩)而且与丈夫和睦美满的妇人,来到轿门口,说着各种吉祥的话。如果她的家境富裕,双亲健在,出身于有教养的家庭,那就更好了。一个六、七岁的男孩手拿一面铜镜,镜面朝着轿子的座位,来请新娘下轿。同时,那位说吉利话的妇人走上前,好像要开轿门,跟在队列中的伴娘就把轿门打开。这位妇人和男孩是新郎家请来的,可以得到小额的礼物,这两位所做的是吉利的事,因而关系重大。男孩拿的镜子可以抵挡从轿里钻出来的一切致命的邪恶势力。
这时,新娘由伴娘扶着出了轿。当她要走向房门的时候,原来放在轿门上边的筛或则举到她的头上,或则刚好放在轿门口,让她踩上去。这段时间内,看新娘的人根本看不到她的面貌,离开娘家之前她的双亲给她戴上厚厚的面纱,遮得密密的。
新娘的队列一到,新郎从来这里贺喜的亲朋好友人群中消失了,他站到床架旁边,面对着床。新娘由伴娘引着进了房间,他转了身,仍然站在那里,面向前。当她一走到他身边,两人一起靠着床沿,同时坐下。新郎往往设法坐在她的裙边上面,这预示日后她会顺从。有时,新娘十分小心,坐下的时候整整衣裳,不仅不让新郎压着,而且尽可能将新郎的衣边压到自己身下,这样,今后即使不能叫他完全听从自己的意志,至少她表明决心保持自己适当的独立性。两人这样默默地坐一会儿,新郎起身,走出房间。在他出去之前,新娘的伴娘往往会请求他揉揉新娘的脚,意思是这样揉一下将来她的脚就不会疼痛。
新郎在厅堂等着新娘。即将进行的仪式可以说是这个地区非基督教徒的中国人结婚习俗的关键部分,在全中国基本上都一样,只有一些无关紧要的差别。
新郎新娘向男家祖宗牌位跪拜
总的说来,这个仪式称为“拜堂”。一张桌子摆在厅堂前方。他们说这桌子是放在“天前”。桌上有两个烛台插着正燃烧的蜡烛,香炉点着香,香炉放在烛台的中间。除了别的物品之外,有两只白糖做的小公鸡,五种干果,一束筷子,一根尺,一面镜子,一把剪刀,一个装着戥子的小盒。这些东西往往放在柳条做的浅盘里面。两个形状奇特的高脚酒杯,用一根几尺长的红丝线或红纱线系在一起,也放在桌上。一切都准备好,领新娘出房,坐在桌旁,在新郎的右边。两人的脸都向着桌子,就是朝着天空的光线。新娘要在几个伴娘帮助下行动,当一个伴娘发出某种信号,两人跪拜了四次,静默无声。然后站起来,两人交换位置,新娘站到新郎的左边,和上次一样又跪拜了四次。这一仪式称为“拜天地”。这时他们转身,面向厅堂的内侧(刚才面向外边),新娘又是站在她丈夫的右边。祖宗牌位原先已经放在桌上,位于厅堂的后侧,香、烛已点亮,按习惯摆在靠近牌位的地方,新郎、新娘就像刚才拜天地那样,朝着祖宗牌位跪拜八次。(原注:有时,婚礼的第一天省略拜祖宗的仪式,特别是在婚礼仪式不全挤在一天内办完的地方。)他们又站到原先的位置,不过现在不是并排,而是面对面。两人距离只有几尺,跪下四次,每次头弯向地面。然后站起来,默默相对而立,饮结婚酒。一个伴娘从桌面拿起两个高脚酒杯(说是用红线系在一起),倾入搀和蜂蜜的酒,在杯中来回倒了几次。然后她将一杯送到新郎嘴边,另一杯送到新娘嘴边,两人面对面,啜了一小口。然后伴娘将杯交换一下,刚才新郎啜的杯给新娘,新娘的杯给了新郎,两个杯仍然系在一起。有时伴娘只用一个杯给两人饮酒。饮了酒,她把杯放到桌上,掰一点糖鸡给新郎、新娘,或许还将备好的五种果分一点给他们。这时,新郎一手拿筷子,一手拿戥盒,假装要挑起遮住新娘头脸的面纱。这只是假动作,他又把筷子、戥盒放回原位。通常,礼仪到此结束。那位新娘到时说吉利话并引她进房间的妇人,这时把蜡烛拿进洞房,新郎陪伴新娘进房,不过他很快回到大厅,新娘留下,让伴娘为之装扮,准备就宴。
新郎新娘同饮婚酒
按中国人的观点,当举行婚礼时,所有食物和家用物品全摆在桌上,是和谐兴旺的预兆。吃同一只糖鸡,饮同一杯酒,是他们一辈子融洽的象征。结婚的喜庆日子,一切办得体面有序,是头等重要的事。
直到此时为止,新娘穿戴的是沉重的绣花袍子、头饰,等等,这是她上轿时所必须的。现在可以脱下来了。她的头发,按照社会上本阶级的式样,细心地梳理,同时穿上自己的婚服。有的人头上打扮很豪华,戴珍珠宝石,有真有假,根据家庭力所能及,或买、或租、或借。
她梳洗完毕,一切就绪,新娘新郎并肩同坐饮洞房宴。这时往往是新郎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自己妻子的容颜。新郎可以尽桌上所有,吃个痛快,可是按照既定习俗,新娘不敢动一下筷子。她必须静静地坐着,镇定端庄。大门开着,来宾、新郎的双亲和亲戚,利用机会细看新娘,观察她的举止。
新郎新娘在婚宴上一起进餐
这一天,如果住处近便,新娘家里好几次送点心来给她吃。这是要致以谢意的,给送的人一些小意思。按惯例,不允许她享用父母亲送的点心,但是有必要这样做。
下午时分,男宾围着可坐八人的餐桌坐下来,座位按照中国人微妙的礼节来定。这里流行古怪的习惯,所依据的是每个受邀请的客人给新郎家里送来的礼金。照理这是婚期前一天送到的,有时由客人赴宴时自己带来。礼金的数额完全随意,多的两三百元,少的十五到二十元,凭客人的财力和关系亲疏而定。即使发了正式请柬而人没到,被请的人不在家,仍然要送礼,不送是很不体面的。以现金作为礼品,对婚礼的花费大有帮助。
按照这里的另一个既定习惯,除了办婚事的是官员士绅之家以外,婚礼当天晚上,邻居、未受邀请的朋友、甚至完全陌生的人,只要愿意,都允许进来看新娘。这对她是难堪的折磨,因为她不能拒绝人家看,也不能逃脱公众的注视。她只好站在那儿,让人们品头论足。他们常常十分放纵地谈论她,她只好镇静地听。 她必须举止得体,不能笑,不能发脾气,也不能和伴娘谈话,她们一直在照顾她,扶着她行走站立,表现出心平气和、不动声色的样子,不理观众的诙谐玩笑或粗俗无礼。那些在别的场合可能算是粗鄙下流的话,她只好装作没听见。假如她让自己笑出声来,或者忘了控制自己以至生气,以后会感到烦恼懊悔的。这天晚上,她的丈夫往往不在场。他的亲密朋友和邻居与他一起呆得很晚,不肯离开,除非他保证给他们一大笔钱,让他们第二天欢宴一番,这也是常有的事。
“拜天地”的礼仪结束,大蜡烛从大厅移到洞房,可以整天点着,直到晚上。洞房里的蜡烛整夜点亮,这是顶要紧的事,为此,傍晚换上一对新的,估计可以点到天明。蜡烛差不多有两英尺长,颜色彤红。通常,制烛时,一支画了颜色鲜明的黄龙,用金箔或液体的“金油”来画,另一支画凤,代表新郎和新娘。有时烛上还写了吉祥的字句。婚礼那天晚上点着,安放在洞房的桌上,整夜通明,越久越好。若因偶然事故而熄灭,就是很不吉利的事。如果半夜里有一支灭了,或是两支都灭了,就预示他们两人或其中一人死非其时。蜡烛烧熔的油不能让它在旁边流着,这是坏兆头,像脸上流着的眼泪,象征这一对新人的家庭烦恼,不能幸福地共同生活。假如两支蜡烛同时烧完,预示两人寿命相近;若是有一支燃烧的时间长得多,就说明有一人活得更长久。

(说明:原书插图由李建鸥先生提供)
(责任编辑:叶翔)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