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http://www.fzskl.com  2010-02-22 08:59:11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民族问题,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和关心的问题。随着党的民族政策逐步落实和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福州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但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并不富裕,与发达地区和全市平均水平比较仍存较大差距。本文就如何加快福州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进行粗浅探讨。

[关键词]福州市少数民族经济

 

2006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福州市少数民族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立足现有条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既抓扶贫开发,又抓小康建设,使福州市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地区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形势严峻,任务相当艰巨。本文就如何加快福州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参考。

一、当前福州市少数民族聚居村发展的现状

1 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边远山区

根据2006年专项调查统计,福州市共有82个少数民族村,2个少数民族乡,619个村民小组,共有少数民族户数9992户,少数民族人口38869人。在82个少数民族行政村中,畲族村76个,回族村5个,满族村1个。少数民族主要遍布全市7个县(市、区),数散杂居型,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其中聚居最为密集的分布在连江小沧乡、罗源县霍口乡及晋安区日溪乡等地。以畲族为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多地处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

2 基础设施逐步加强,生活环境日臻完善

据统计,2006年全市民族村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公路村81个,通电视村80个,通自来水村66个,分别占全部少数民族村的98 8%97 5%80 5%,基本实现“五通”。在目前全市82个民族行政村已基本解决通路、通电、饮水等问题,其中有75个民族村已实现道路硬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保障

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市民族村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090 52千瓦,人均拥有0 14千瓦;小型拖拉机386台,每千人拥有6台;村及村以下办的水电站发电能力25 4万千瓦,平均每个村拥有发电能力3098千瓦;农村用电量达2341 7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368 6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达3 1万亩,耕地有效灌溉率60 8%,比去年提高1 8个百分点。

4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业生产取得长足进展

2006年,全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茶园面积6765亩,比上年增长11 8%;果园面积20432亩,比上年增长3%;粮食产量22976吨,茶叶产量861吨,水果产量7268吨,肉类总产量4857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 2%3 1%11%12%,农业生产出现良好势头。

5 民族村办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促进当地农民奔小康进程

近年来,福州市不断引进内、外资金,鼓励投资办厂。少数民族村也不甘示弱,村办企业也迅猛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从业人员增多。2006年,少数民族地区村及村以下办的企业数达951个,从业人员6140个,比增为10%。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企业总产值12 8亿元,企业创造利润5970万元,上缴税金2072万元,分别增长5 8%5 4%9 1%。村办企业发展,为当地劳动力资源提供了致富之路。

6 少数民族村农民收入平稳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6年,福州市少数民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72元,比去年增加212元,增长5 8%。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人口2554人,比去年减少108人,下降4%。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贫困面呈进一步缩小趋势。

7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民收入增加,文教卫生事业也迅猛发展。2006年,全市少数民族聚居村拥有小学校数23所,小学教师213人;拥有在校大学生(含大专生)407人,比增16 6%。儿童入学率99 7%,巩固率99 5%,毕业率99 1%,升学率98 8%,一直保持比较高水平。全市拥有村及村以下办的医疗站58个,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人。拥有村文化站8个。

二、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纵观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状况,不难看出虽然民族地区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这几年有了很大发展,经济上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全市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比较仍有较大差距,生活还处在较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水平上,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根深蒂固的民族风俗习惯,影响劳动力转移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农村劳动力在大规模转移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要素市场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发展。长期以来习惯于男在家做家务,女的在外耕地干活。由于女性受身体及文化条件限制,劳动力转移基本是“离土不离乡”,局限于园地生活,停留在小农经济意识形态上,剩余劳动力难以走出山门,拓展就业空间。据2005年专项调查,福州市少数民族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0 3%,比全市平均水平少5 3%百分点。少数民族村劳动力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从事第二产业(工业)的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17 7%

2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发展

福州市的少数民族大多聚居、散居在边远地区,受地理环境制约,种植结构较单一。耕地以梯田居多,望天田为主,靠天吃饭,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侵袭,就很难摆脱减收命运,农业要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据2005年统计,少数民族村耕地复种指数为1 8,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 6个百分点。农作物主要以种粮为主,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2 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5 4个百分点。

3 经济发展没有抓手,影响农民增收

由于大多数民族村地处边远山区,资源相对贫乏,耕地少,且生产仍为传统农业,缺乏特色项目带动,经济发展没有抓手。像连江县小沧乡、潘渡乡,晋安区日溪乡,罗源县霍口乡等受福州“二水源保护”的制约,保护区内限制养殖、旅游以及加工制造业投入,导致当地经济项目单一,社会经济难以发展,影响农民收入来源,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出现“返贫”现象。

4 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

一、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地处偏远山区,虽然基本上已村村通公路,但受资金限制,很多公路只是简易机耕路或林业公路,农村道路等级低,存在“三通三不通”问题,即晴通雨不通、三轮车通大车不通、行政村通自然村不通,村所在地离县城1050公里,地点偏僻,外界接触少,思想不开放,生产受限制,影响投资发展。 二、机械化水平低。2005年统计资料表明:民族村人均机械总动力为0 14千瓦,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0%,每亩耕地年末机械总动力为0 18千瓦,仅为全市平均水平23 1%。 三、2006年少数民族村耕地有效灌溉率只有60 8%,比全市平均水平少16 7个百分点。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差依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5 农村经济实力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福州市少数民族聚居地除长乐、福清沿海地区较发达外,山区企业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创利低,加上长期生产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渠道狭窄,少数民族农村经济与全市农村经济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明显偏慢。2006年,福州市少数民族乡的财政收入只有233万元,主要靠上级财政维持乡财政支出。乡政府和老百姓都没有太多的钱,部分乡村背有沉重的债务包袱,发展资金短缺,造成自我扩大发展能力薄弱,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6 收入水平差异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目前福州市少数民族村农民收入还停留在传统项目上,严重制约农民收入渠道的拓宽。2006年,少数民族农村人均纯收入3872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69%,其中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仅3637元。少数民族人均千元以下人数还有255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6 5%

7 文化素质低,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近年来,福州市少数民族农村在校大中专生虽然增加较多,但艰苦的生活环境及待遇不高,留不住人材,留在本乡本土极少。由于原有文化教育底子薄,现有农户文化低,接受新知识慢,技能差,观念保守,农民获取信息有限,不能有效掌握现代化农业科技,缺乏科学经营管理,仍沿袭传统的粗放式、浅层型农业生产方法,加上自然地理条件影响,生产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仍显乏力。

8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难度较大,社会基础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福州市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相对薄弱,虽然已初步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盲点,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普遍存在。2006年,全市仍有19 5%的少数民族行政村未通上自来水,即使已通上自来水的村中,普遍存在水质不达标现象,不少行政村饮水工程不配套,饮水设施设备老化。少数民族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仅为72%,养老保险率也不高。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十分艰巨。

三、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思路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条件制约。如何立足当地基本情况,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也关系到全市小康目标实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为此提出如下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思路与对策。

1 抓好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

加快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就业渠道,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要解放思想,改变风俗习惯,让男劳动力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从目前情况看,少数民族村就地办二、三产业,各方面尚存困难。因此要鼓励、引导剩余劳动力外出,走出家门创新业,通过劳动力转移,提高就业率,同时可增长知识,强化商品观念,掌握技能,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回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信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要关注这个群体特点,调整工作思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2 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由于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资金、物资等各方面减轻少数民族村的各种负担。如:资金上,可按政府政策给予必要优惠贷款(包括:额数、期限、利息等);税收上,可按有关政策适当减少农业税收;小额贷款上,扶持少数民族贫困户发展生产,简便信贷手续;物资上,采取部门挂勾,家畜、种苗、化肥等无偿扶持;人才上,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帮助农民科技致富等。特别要指出的是,福州二水源地的保护严重制约了个别少数民族乡村的经济发展。为解决失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各级政府应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 因地制宜走各自特色的发展路子,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少数民族农民收入的增长,是衡量少数民族农村小康最重要的指标。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尽快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现实要求。福州市少数民族村在地理位置、资源配备等方面各有不同,应当从实际出发,立足村情,着力创新,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加快山地综合开发步伐,在“特”字上做文章,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福州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晋安寿山乡,连江小沧乡,罗源霍口乡等旅游资源具有畲乡独特风味,当地具有不同的风情和民俗风俗,要积极引资开发,促进旅游区多种经营发展,以此带动餐饮业、服务业发展,还可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将潜在的财富变成现实的财富。同时要因地制宜,利用山区优势,抓住当地主导产品,选择具有造血功能的生产项目,着力培育特色种植业和资源加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竹、林资源发展竹林业,永泰可以扩大李果种植与深加工为重点;罗源以食用菌栽培,特色品种的碧里羊、波儿山羊养殖、出售、加工为重点;连江则以养殖淡水鳗为主导等,提高综合效益,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全方位开辟增加农民增收渠道。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

由于福州市少数民族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制约了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为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进行民族村公路网改造,建成一定规模公路网,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障碍;扩大电站容量,提高发电能力,以适应生产需要;普及安全饮用水标准,提高人们身体健康状况;提高电话使用率,促进与外界交流等。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帮助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增强他们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不断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5 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少数民族乡村活动,实施“造福工程”

开展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和经济发达的县(市、区)挂钩帮扶少数民族乡村的活动,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奉献社会,造福少数民族乡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参与少数民族乡村的扶贫开发和经济建设,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合作,改变当地落后的状态。要继续推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搬迁“造福工程”,通过移民搬迁方式,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源两大基本生产要素在新的条件下重新组合,优化配置,促进人口异地流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全市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6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改善人口素质

脱贫先脱盲,致富先治愚。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将直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自给自足的经济意识,约束了农民的思想,农业科学技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缺乏,这些因素阻碍着生产力发展。因此,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投入,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培养一批懂管理、懂技术的能手,使少数民族群众真正掌握致富本领,提高少数民族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派科技人员下乡,普及和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商品经济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增强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实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另外还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问题,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地区义诊活动,把少数民族地区因病致贫、返贫状况减少到最低限度。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转变落后生育观念,采取措施鼓励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从而提高整个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

 

 

作者简介:蒋宝泉(1955),男,福州市统计学会副秘书长。邮编:350001

视频专题更多>
  • 保密公益宣传片《守》

社科成果更多>
  • 闽台创业投资的发展与平台的构建
  • 宋代闽学家养生概况及其意义
  • 福建茶食文化创意研究
  • 福建自贸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船政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考略
社科评奖更多>
  • 福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公告
  • 福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通知
  • 县(区)市社科联
  • 海西二十城市社科联
  • 友情链接